典型区域的政策和做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1872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区域的政策和做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典型区域的政策和做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典型区域的政策和做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典型区域的政策和做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典型区域的政策和做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典型区域的政策和做法.docx

《典型区域的政策和做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区域的政策和做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典型区域的政策和做法.docx

典型区域的政策和做法

典型区域的政策和做法

近年来国家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即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遇到前进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国家鼓励各地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胆探索,增创发展新优势,为全国改革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经验,下面对2005年以来的典型区域的政策和做法进行总结,以便为湖南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2008年1月16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对于加快广西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完善中国沿海沿边区域发展布局,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是指中国的广西沿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西部,以及越南东北部所围成的海域,即通常所说的"两国四方"。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北部湾顶端的中心位置,主要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所辖区域范围,同时,包括玉林市、崇左市的交通和物流。

土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95公里,人口1240余万。

 北部湾经济区功能定位是:

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围绕实现上述功能定位,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目标是:

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具体包括: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开放合作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全面改善等5个方面。

规划指出,到2010年,要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大幅度提高;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广西的比重提高到45%左右。

确立了六大发展战略重点:

优化国土开发,形成开放合作的空间优势;完善产业布局,形成开放合作的产业优势;提升国际大通道能力,构建开放合作的支撑体系;深化国际国内合作,拓展开放合作的新空间;加强社会建设,营造开放合作的和谐环境;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

中央政府在政策方面大力支持。

国家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方面,给予北部湾经济区必要的支持,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在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支持在北部湾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发挥开放合作示范作用,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成为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新的次区域合作,加强交通运输、海洋产业、农林渔业、能源开发、跨国旅游、生态环保等重点合作领域规划编制,加快实施合作项目。

规划区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市场体系、土地管理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

具体包括: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

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创新经济区管理模式。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组建新的投融资平台。

建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机制。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村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强人口综合管理制度改革。

把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与完善城乡土地管理制度相配套,在国家批准的范围内实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大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改革试点,并与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规模相适应。

加大港口资源整合力度,促进港口建设、经营和管理一体化。

二、上海浦东新区

(一)背景和要求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求浦东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全国改革起示范作用。

浦东开发开放十五年的骄人业绩,以上海八分之一的人口、十一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上海四分之一的GDP和工业总产值、二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和三分之一的利用外资总额,等于在短短15年里再造了一个大上海。

但是,15年来,浦东对长三角地区、对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小政府大社会”模式还有待完善,经济运行和增长方式还有很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配套的地方,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特征还比较明显。

浦东新一轮发展的目标是要增强综合国力,体现国家战略,站在国际竞争的前沿。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一方面要积累更多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在体制改革上面也要有新的突破,为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示范作用。

(二)取得的成就

目前已有国家人事部、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等中央14个部门在浦东开展了23项改革试点。

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初步突破,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九条”试点范围己扩大到100多家企业和银行,积极推进落实国家质检总局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十四条政策”、市工商局若干政策和“大通关”试点。

首家由地方政府建立的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进入规模运作阶段,与21家国内外知名创业投资机构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以近5.1亿元资金形成总规模为70亿元风险投资资本,对科技创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张江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火炬创新试验城区建设顺利进。

通过“加、减、联”的改革措施,积极稳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所谓“加”,就是新区政府率先实行行政管理投诉制、问责制、评估制和监察制,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

在此基础上,新区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市民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以浦东市民中心和23个街镇社会事务受理中心为网络覆盖的“1+23”公共服务平台。

新区的市容环保局、塘桥街道、花木街道、金杨街道、金桥镇和北蔡镇6家单位开展了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

新区政府还通过政务网站、“区长网上办公会”等虚拟平台,加强与市民和社会的沟通交流。

所谓“减”,就是浦东新区下辖的12个街道陆续退出直接招商引资的舞台,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事务,实行街道全额拨付制度。

目前浦东新区已启动的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行政审批事项从原来的724项缩减为220项,缩减近70%。

所谓“联”,就是尝识“小政府,大社会”改革。

目前在浦东三林功能区,社工师事务所帮助逐步剥离由居委会承担的部分政府职能。

新区各类社会组织已发展到603家,比2001年增加了2倍多,这些专业化的机构联合起来,逐步有序地承接政府职能。

上海浦东将开始实行新的聘用机制,旨在最终把公务员变成以注重激励、强调绩效为导向的职业,首次公布6个聘任职位。

这6个职位分别为金融规划、经济分析、教育管理、风险投资等,成功的候选人将获得最初的3年聘期,聘任期内,绩效考核比以往严格。

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攻坚目标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具体地说,它瞄准三大领域打响攻坚战。

其一是金融领域。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1990年中国建立的唯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

截止2007年底,这里已吸引全国首批12家外资银行法人机构落户。

围绕这块31平方公里的土地,区内外有中外资各类金融机构495家。

2005年10月,浦东出台了放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资金和外汇管理的九项措施,掀起了新一轮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移师浦东的新浪潮。

在成绩面前,浦东人快马加鞭如今又在探索保险资金进入城市基础建设和房屋租赁市场,推进企业债券发行和资产证券化试点。

其二是创新创业。

为了鼓励创新创业,浦东组建了浦东创新港,建立了张江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规模,投入的5.1亿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已吸引了66亿资本进入浦东的创新领域。

其三是口岸管理。

浦东的外向型经济飞跃,离不开口岸管理的进步。

自浦东被批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浦东已制定落实质检总局制定的关于口岸管理的14条措施的行动方案,研究完善“大通关”制度,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开展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政策叠加试点,同时将原来外汇管理九条措施扩展到100多家企业和银行。

(三)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三条经验

1坚持“两条腿”走路。

在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起点的第二轮开发开放中,首先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浦东不能靠消耗大量的资源,靠大量、强力的投资来拉动发展了。

在新一轮开发开放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大力发展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为此浦东新区开展了一系列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改革试点。

2立足“三个着力”。

在批准浦东新区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时,国务院提出浦东的综合配套改革要立足“三个着力”,即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

浦东新区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培育“大社会”,通过新一轮“横向职能转变、纵向职能互补、剥离非关键职能”的行政体制改革,把政府职能定位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招商引资等“非关键职能”剥离了。

政府职能的转变,职能部门的管理不再事无巨细,而是通过规划引导、政策设计、督导检查来实现宏观管理。

具体的专业服务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交给社会中介机构,政府向咨询中心等中介组织支付管理费购买服务,专业化的社会中介组织逐步有序承接政府部门转移出来的职能,成为浦东新区“大社会”的有力支撑,并初步形成市民议政机制。

浦东社会事业“管办评”联动改革,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推进改变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方面的积极探索。

浦东新区政府不断推出简化政府管制的新举措,降低企业商务成本,保持了政府管理体制相对精干的格局。

3围绕“三个服务”。

浦东新区进一步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把浦东开发开放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

按照中央要求,把各地需求和浦东优势结合起来,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构筑要素市场服务平台、产业功能辐射平台、区域合作交流平台、人才培训开发平台。

通过四大平台的建设成为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市场化配置的中心,集中体现区域发展的引擎作用,不断提升服务全国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遵循市场规律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浦东新区积极促进产业梯度转移,进一步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做好投资“导航”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在全国全球范围内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

浦东新区的主导产业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三、天津滨海新区

(一)背景和要求

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政策措施,批准滨海新区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

会议指出,天津滨海新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与建设,已经具有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各有关方面要切实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筹划,通力协作,扎扎实实做好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各项工作。

这一重大决策标志着滨海新区进入了一个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动力进行全面配套改革的新阶段。

 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出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功能定位、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要求切实发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认真做好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新局面。

《意见》确定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

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国务院对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提出的具体要求是:

用5年至10年时间,在滨海新区率先基本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征就是市场主体自主能动、市场体系统一开放、法制环境完备规范。

 

围绕这一定位,天津滨海新区“十一五”的发展目标是:

到2010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0亿元,年均增长17%;工业增加值2000亿元;地区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500亿元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90%;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下降20%以上。

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整体功能明显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城区取得进展。

为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已在滨海新区规划了七个功能区:

100平方公里的港口物流区、正在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全国最大的保税区;80平方公里的化工区;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加工区;103平方公里的航空城;70平方公里的休闲度假区;20平方公里的商务区。

2008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这一《方案》。

《方案》提出改革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探索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加快构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

《方案》包括十项改革,深化企业、科技等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高水平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

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形成节约集约用地新格局。

深化城乡规划和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创新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改革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建设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新城区。

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

(二)已取得的成绩

国家鼓励天津滨海新区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放在了“近期工作重点”的首要位置。

明确提出,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可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

本着科学、审慎、风险可控的原则,可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

金融方面,滨海新区被确定为全国保险改革试验区;滨海农村银行、工商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摩托罗拉财务公司、渣打银行服务外包中心等一批金融总部机构落户滨海新区。

2006年12月30日,我国首只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挂牌成立,这是2005年11月由国务院特别批准天津市筹办的,获批的规模为200亿元,首期基金规模60亿元。

滨海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相继成立,推动民营创业投资基金发展。

签署了博乐(中国)生命科技创业投资基金的发起人协议,基金采取非法人制,总额4亿元人民币。

在开发区设立了天津滨海天使创业投资基金,资本总规模1亿元人民币,首期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

天保成长创业投资基金进入签订投资协议阶段,基金资本总额1亿元人民币。

 在金融综合经营方面,"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都已经将总行的综合经营业务部设在了滨海新区,进行"综合经营"的业务试点;天津市的地方金融控股概念——泰达国际金融控股集团已经成立。

国务院有关部门原则上同意了在天津开办OTC(柜台交易)市场。

渤海银行已经开业,在北京等地设立分支机构。

天津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天津银行,获准跨区域经营。

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的7项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开始启动,包括试行企业意愿结售汇;在新区改革进出口核销制度;对滨海新区作为特殊经济区的外汇政策的整合;允许金融机构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改革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改进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管理方式;放宽个人持有境外上市公司股权外汇管理。

在涉外体制改革方面,天津滨海新区设立东疆保税港区,2007年底前已有4平方公里的保税港区实现首期封关运作。

在土地管理方面,滨海新区创新了集体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方式,开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试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及土地收益分配的改革,增强政府对土地供应调控能力等改革试验正在开展。

试行“一次审批、分期实施”的农地转用制度,保障重大建设项目的用地供应。

四、成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背景和要求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重庆和成都成为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

“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即人们俗称的“新特区”“新特区”的设立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的一场更深刻、更全面的改革,它将成为我国下一阶段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新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经过近30年的渐进式改革,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形成的,旧体制在经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影响,不可能经过一轮改革就能改掉。

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行为不配套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相抵触的矛盾,都日益显露出来。

当前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时期,不仅东部的体制和机制需要深化改革,中西部的改革和发展尤为强烈和必要。

中西部地区要想摆脱目前的低收入状况,实现赶超东部地区的目标,其依靠资源求发展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同时也不可能沿袭东部地区获得发展所经历的途径。

必须树立新的观念,找到新的道路,实施新的战略。

面对国际国内一系列新的挑战,基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在中西部地区未来发展中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城市和农村在许多方面的差异。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讯、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

二元的经济与社会结构是我国转型期长期存在的结构,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小康。

不缩小城乡差距,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

设立“新特区”,就是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环境创新,探索出一条内陆城市或地区依靠改革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的路子,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构架、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

国家希望“新特区”能为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与带动作用。

通过“新特区”的先行先试,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以此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形成区域重点突破。

通过在“新特区”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新特区”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提高,但差距要明显缩小,让城乡居民同步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以城乡统筹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在于:

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构架、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

国家希望试验区能为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与带动作用。

这是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重庆市区的成绩

重庆市重点做好统筹城乡的七项工作:

第一,着眼于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第二,着眼于统筹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大力加强农民工就业安居扶持工作。

第三,着眼于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

第四,着眼于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大力加强对“三农”发展的支持。

第五,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

第六,着眼于统筹新农村建设,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

第七,着眼于统筹城镇体系建设,大力打造城镇群。

重庆市还将在全市范围内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行政体制等改革。

积极为农民工办一批实事。

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为农民工办好七大类实事任务分解的通知》(渝委办〔2008〕3号)精神,围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安居扶持、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鼓励优秀农民工转移进城等七个方面,为农民工办好26件实事,增强农民工外出就业务工的稳定性,提高其务工报酬和其他待遇。

继续推进农村新生劳动力有序转移,落实适龄青年就读中职学校的扶助政策,加强实施监督,确保政策落实。

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统计制度。

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家庭迁入城镇定居。

出台《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

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区县(自治县)县城和中心镇开展务工人员新居工程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家庭实行城乡住宅置换,退出或流转承包地、宅基地,举家迁入县城和小城镇定居。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完善农机、农技和社会服务等配套政策,力争年内全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达到17%。

推进建立区县(自治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加强流转过程监督,保护农民权益。

基本完成农村土地和房屋登记确权工作。

区别情况,探索在九龙坡区、垫江县、梁平县3个先行示范区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招拍挂”试点,力争形成“一区县一市场”格局。

扩大股田制改革试点范围,争取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

配合农村土地流转,加大土地整理力度。

引导城市资源下乡发展。

制定出台《鼓励城市资源要素下乡发展的意见》。

实施一批城市资源下乡示范项目,探索村企合作的新模式。

引导有一定资本积累或较强技术实力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抓好3—5个示范区建设。

改进乡村金融服务,启动大足县、开县村镇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引导现有担保公司向乡村延伸业务,开展农村房屋所有权及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力争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养殖场生猪保险实现全覆盖。

改革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规划和延伸公共服务,新建水利、环保项目应充分体现城乡区域覆盖的原则。

推进垄断行业、公用事业改革,分行业研究制定公用事业产品价格成本监审办法,逐步理顺公用事业价格体系。

推进主城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制改革。

大力推行政府采购服务,选择乡镇开展“三农”服务政府采购试点。

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推行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扩大覆盖面并完善配套政策,对接协调农民工社保跨省转移问题。

出台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妥善解决城镇用人单位未参保超龄人员养老保险问题。

启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

研究制定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指导意见。

将渝北区、巴南区、北碚区基本医疗保险纳入市级统筹,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26个区县(自治县)。

制定建筑、商贸、餐饮、住宿等行业工伤保险缴费办法,提高农民工参保覆盖率。

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加强城镇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城镇社区为农民工服务的功能,保障农民工在城镇的政治生活权益,吸纳在城镇同一社区居住半年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