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1590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知识要点.docx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知识要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知识要点.docx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知识要点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七、个人收入的分配

考点: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的公平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知识梳理: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个人收入的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我国当前生产力的状况和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

①含义: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企业的经济效益制约。

公有制范围内的工资、奖金和津贴,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②地位: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是现阶段的主体分配方式。

③决定因素:

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

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B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C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劳动是谋生手段)

④作用:

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它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对剥削制度的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①含义: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收入。

②特点:

是劳动者、经营者和投资者,有经营风险。

③政策:

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国家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

(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①生产要素包括:

劳动、知识、信息、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的分配方式。

②决定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③意义: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资本、技术、知识和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二)收入分配方式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的公平

(1)公平的含义:

较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收入分配的公平: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的需要。

(与平均主义有根本区别)

(2)重要性: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分配公平才能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怎样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①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制度保证。

②重要举措:

A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意义:

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具体措施: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B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效率是人们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收入分配公平:

同上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A.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

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B.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效率与公平又是对立的。

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

A.过分注重公平,损害物质基础,制约效率的提高;

B.过分强调效率,效率的提高会失去良好的环境,容易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③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实现二者统一,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做慈善事业。

八、财政与税收

考点:

(一)国家财政

1、财政及其作用2、财政收入与支出

(二)征税和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2、依法纳税

知识梳理:

(一)国家财政

1、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

1财政: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财政。

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所以,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国家预算和决算:

是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上一年度预算的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叫决算。

(2)财政的作用

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A.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B.促进教育公平

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D.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财政具有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A.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地区、行业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B.财政主要在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

C.财政主要在公共领域配置资源。

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A经济平稳运行需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B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的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解读: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包括两部分:

国内生产活动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国外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即商品和劳务进口。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

包括两部分:

一是国内的需求,包括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二是国外的需求,即产品和劳务出口。

2、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

①含义: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的主体是国家。

②财政收入的构成:

根据国家筹集资金的渠道,我国的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③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第二,财政收入要受到分配政策的制约。

国家应该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泛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财政支出

①含义:

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通过国家预算实现。

②财政支出的构成:

按照具体用途:

包括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的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和债务支出,这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

反映政府活动方向和范围。

(3)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

三种情况:

收大于支,有节余;支大于收,有赤字;收支相等,财政平衡。

①财政收支平衡:

是国家预算和决算中最理想的状态。

即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大于支,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②财政赤字:

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③财政盈余:

当年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解读:

积极的财政政策

①含义:

扩张的财政政策。

就是要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②表现:

加大财政支出,扩大投资规模;减税。

③作用:

对促进就业,刺激消费也有积极作用。

利用税收杠杆调节经济,刺激投资,促进出口,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

(二)征税和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

①税收:

是指税与税的征收的合称。

从本质上看,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②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③税率:

我国按应税项目不同,有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

(2)税收的基本特征

①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

是税收区别于其它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A.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

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B.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即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即税收不具有偿还性、返还性。

用货币缴税是货币执行支付手段。

C.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税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随意改变。

②税收的三个特征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税收是三个基本特征的统一。

A.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B.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税收的种类:

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我国两个主要税种:

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①个人所得税:

A.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属于所得税。

B.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显著特点:

我国个人工资薪金所得采用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多,课税越重。

“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C.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D.我国个人所得的应税项目:

教材P70相关链接

②增值税:

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殖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增值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增值税的基本税率是17%、低税率13%和零税率。

---是比例税率。

增值税只对增殖额征税,避免重复对一个经营额征税,防止前一个经营环节的企业偷税漏税。

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③增值税转型,就是将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

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至3%等。

作用:

减轻企业负担,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进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

(4)我国税收的性质: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依法纳税

(1)纳税人:

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直接向国家缴税的单位和个人。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原因:

第一,我国税收性质决定: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二,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第三,国家的各种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做为物质基础。

第四,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②怎样做:

A.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B.公民在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也要充分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即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与使用,对贪污和类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违反税法的行为:

①表现: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的行为。

②处罚:

税务机关在追缴税款的同时,加收滞纳金甚至处以罚款,触犯刑法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调节2、市场秩序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加强宏观调控

知识梳理:

(一)市场资源配置

1、市场调节

(1)资源配置:

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总是有限的,为了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3)市场调节(即“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调节):

①地位、含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调节是基础性的。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调节的。

市场中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

②市场调节的优点(即积极作用):

市场调节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三大机制:

价格、供求、竞争。

③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考点3)

A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有的领域不能调节,如枪支弹药、麻醉品等,危害公民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安定。

B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

a自发性——生产经营者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追求眼前和不正当经济利益,会产生不正当的经济行为。

(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b盲目性——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决策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c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

价格信号传递有一个过程,往往造成资源的浪费。

后果:

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2、市场秩序

(1)市场秩序:

是指市场主体活动的制度框架,它具体表现为市场法律和各种约定俗成的传统。

如诚信。

(2)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离不开规则。

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引导。

(3)市场规则:

包括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

主要包括:

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①市场准入:

规定哪些企业和商品可以进入市场的法律法规。

②市场竞争: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③市场交易规则:

主要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的规定。

市场交易原则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

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是道德规范。

(4)怎样维护市场秩序

①遵守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市场交易原则。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

信用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②治本之策: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罚机制。

③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④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特性。

即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人力、财力、物力)办大事的优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加强宏观调控

(1)含义:

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必要性:

①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市场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调节。

市场不是完美无缺的,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弊端。

加强宏观调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国家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②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又要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把“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③在我国,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3)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①经济手段(主要):

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最常用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还可以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

②法律手段(主要):

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

③行政手段(辅助):

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审批、罚款等)。

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但行政手段必须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解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区别

含义

不同

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信贷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特点是通过利率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内容

不同

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如政府投资、国债发行、财政补贴、税收、税率等

与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货币供应量、利率、信贷等

政策

制定者

不同

财政部

中央银行

联系

①都属于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中的经济政策②均可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两大类型③具体采取何种政策是具体情况而定,两种政策可以搭配使用

十、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点: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知识梳理: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

即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

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主创新能力、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等。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

(1)涵义: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地位与重要性:

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解读“好”的表现:

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民生改善。

(2)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做法: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解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国家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投入,引导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创造自主品牌等。

②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解读: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方向,实现三个转变:

A.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B.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工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涵义: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涵义: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读:

重要性:

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怎么做: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工促农、以城促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解读:

重要性: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要求:

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倡绿色消费。

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不能把GDP作为唯一指标,忽视全社会的全面进步。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解读:

必要性:

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地区发展差距扩大。

制约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我国的长治久安。

要求: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率先发展。

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十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考点:

(一)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二)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国际经济组织2、我国的对外开放

知识梳理:

(一)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1)含义:

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原因:

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