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1425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docx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docx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

第一章电与磁

1.如图所示的奥斯特实验中,闭合开关,原来静止的小磁针发生了偏转。

造成小磁针偏转的原因是什么呢?

猜想一:

可能是通电后导线产生的热量使空气对流引起。

猜想二:

可能是通电后导线周围产生的磁场引起。

(1)小柯看到小磁针偏转,认为它一定受到力的作用,他判断的理由是。

(2)为了验证猜想一,下列方案可行的是(可多选)。

①将整个装置放在玻璃箱中进行实验

②将小磁针罩在烧杯中,导线置于烧杯上方并平行于小磁针进行实验

③改变导线中的电流方向

(3)如果实验中小磁针偏转不明显,请提供一条改进的建议:

2.如图所示,是某学习小组设计的研究“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电路图。

(1)增大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填“左”或“右”)移动。

(2)下表是该组同学所做实验的记录:

同学们发现无铁芯组实验中没有吸引起大头针,那么通电螺线管到底有没有磁性呢?

他们通过其他方法验证了这几次都是有磁性的。

他们采用的方法可能是。

(写出一种即可)

通电螺线管中有无铁芯

无铁芯

有铁芯

线圈匝数

50匝

50匝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电流(安)

0.8

1.2

1.5

0.8

1.2

1.5

吸引大头针的最多数目(枚)

0

0

0

3

5

8

(3)在与同学们交流讨论时,另一组的同学提出一个新问题:

“当线圈中的电流和匝数一定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是否还与线圈内的铁芯大小(粗细)有关?

”现有大小不同的两根铁芯,请根据你的猜想并利用本题电路,写出你验证猜想的简要操作方案:

3.为了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小丽同学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A:

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

猜想B:

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

猜想C:

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强。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丽所在的实验小组通过交流与合作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用漆包线(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导线)在大铁钉上绕制若干圈,制成简单的电磁铁,如图所示的a、b、c、d为实验中观察到的四种情况。

根据小丽的猜想和实验,请回答:

(1)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多少的不同,来判断;要改变通电螺线管线圈中的电流大小,可以通过来实现。

(2)通过比较或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A是正确的。

(3)通过比较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B是正确的。

(4)通过比较d中甲、乙两个电磁铁,发现猜想C不全面,应补充这一条件。

4.小明设计了一个道路限载报警器(图甲),R0是变阻器,R是压敏电阻。

R的电阻大小随压力大小变化关系如图乙。

当超载车辆通过压敏电阻时,限载报警器就会报警。

(1)调试好电路,闭合开关S1和S2,当超载车辆通过时,限载报警器会(填“灯亮”、“铃响”)

(2)一般交通主干道的抗压能力比村道路要强得多。

若把村道路限载报警器应用到主干道,就要适当调高报警的限载重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把变阻器R0的滑片适当左移

B.把电源1的电压适当增大

C.把弹簧AB的A端适当左移

D.把电磁铁C适当右移

5.电磁感应现象是指: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小明和芳芳根据课本中的描述做了进一步的探究。

请回答:

(1)小明同学提出了“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与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速度有关”的猜想。

实验的主要步骤(已作简化)如下:

连接电路,使导体慢速和快速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电流大小。

实验结果:

快速切割时电流表读数大,慢速切割时电流表读数小。

实验结论:

(2)芳芳同学思考:

线圈的一边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与单根导线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不一样。

于是她做了如下实验来验证:

a.先用大约25圈的漆包线圈的一条边框较快地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b.然后用单根导线以相同的速度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你认为两次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程度()

A.a较大B.b较大C.一样大D.无法确定

(3)实验过程中小明与芳芳又用线圈和条形磁铁来做实验(如图所示),发现灵敏电流针指针发生偏转。

你认为在此实验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请你总结一下:

①;②。

(4)请用学过的知识分析:

当把条形磁铁往上拔出时,灵敏电流针的指针()

A.不会偏转

B.偏转且方向与插入时相同

C.偏转且方向与插入时相反

6.某科学兴趣小组在研究扬声器结构时,发现扬声器中有一个环形磁体,他们不知道环形磁体的磁极分布情况,于是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

磁极呈横向分布(如图甲所示,左侧为N极,右侧为S极)。

猜想2:

磁极呈纵向分布(如图乙所示,上部为N极,下部为S极)。

猜想3:

磁极呈上中下分布(如图丙所示,上、下部为N极,中部为S极)。

(1)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3是错误的。

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

(2)为了验证其他猜想,他们用细线将环形磁体水平悬挂起来(如图丁所示),结果观察到磁体在任意位置都能保持静止。

这说明猜想是错误的。

(3)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剩下的一个猜想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主要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要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

(1)有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

原因是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

(2)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原因是。

(4)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中子数为。

(5)按现在对原子、分子的认识,你认为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用下划线划出,并在下方加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8.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

他认为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

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下列(填字母序号,下同)是汤姆森原子结构模型,是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2)在卢瑟福的实验中,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

D.核外电子带负电

(4)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的发展有那些感想?

(答一点即可);

9.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请根据下表(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周期

IA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0

2

3Li

6.941

4Be

9.012

5B

10.81

6C

12.01

7N

14.01

8O

16.00

9F

19.00

10Ne

20.18

3

11Na

22.99

12Mg

24.31

13Al

26.98

14Si

28.09

15P

30.97

16S

32.06

17Cl

35.45

18Ar

39.95

(1)请从上表中查出关于硼元素的一条信息:

(2)第3周期(横行)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填一种),其阳离子是;

(3)第11号元素与第17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构成该物质的微粒是(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4)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填标号);

a.C和Neb.Be和Mgc.Al和Sid.F和Cl

(5)第9号氟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氢氟酸(HF),可用于玻璃雕刻,其主要原理是氢氟酸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SiO

2)发生反应,生成四氟化硅气体(SiF4)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

10.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基础上,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出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如下:

21·世纪*教育网

①如图所示,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发现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在集气瓶里装进适量a体积的水,燃烧匙里放

一块白磷(其着火点是40℃),并在酒精灯上把玻璃

棒下端加热,按图示装置把集气瓶中的空气密封起来,把长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

(注:

集气瓶内的长导管已伸到了瓶底)www-2-1-cnjy-com

③用力把预先加热过的玻璃棒按下与白磷接触,观察到白磷立即着火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注:

白磷与红磷燃烧的产物相同)【来源:

21cnj*y.co*m】

④待白磷燃烧熄灭后,稍加振荡,白烟消失。

⑤待集气瓶完全冷却至室温,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是b,整个集气瓶的体积是c。

⑥根据a、b、c三个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白磷开始燃烧到最后熄灭的过程中,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2)若实验非常成功,请写出a、b、c三个数据应满足的一个等式关系式:

________________。

1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如图所示是硫粉、红磷、光亮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

(1)小铭是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生。

做完实验后,她发现了一些共同点:

在反应条件方面,三个实验都是。

(2)小铭同时也总结出在生成物的种类、生成物的状态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三个方面存在不同。

请你替小铭同学填写空格:

甲中观察到的火焰的颜色是。

乙中生成物的化学式是。

(3)小铭还总结出:

三个实验的集气瓶底部都放有少量水,其中甲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

12.科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如图所示。

请你参与完成:

【知识回忆】

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交流讨论】

(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b所示)与图a相比,其优点是,欲使图c中的白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擦干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口罩住白磷(如图c所示),结果观察到“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中所装气体可能是。

【综合应用】

“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金属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氢氧化钾,该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13.实验室里,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如图①所示实验装置。

(1)小明同学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来制取氧气,在这个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能用D收集的原因是。

(2)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小玲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均为固体)的方法制取甲烷,小玲应选择制取甲烷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填序号)。

若用如图②装置收集甲烷,甲烷应从(填“a”或“b”)端进入。

(3)小丁同学向盛有5%双氧水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未见木条复燃。

你认为带火星的木条未复燃的原因是。

要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对该实验做怎样的改进?

_________。

14.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科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具体表述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天平略)来验证质量守恒律。

其中,只有A装置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C装置则不能。

否定B、C装置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将C装置进行改进,如图D所示:

①此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待完全反应后,将装置D置于天平上称量,所得数据较反应前的小。

若整个操作过程无差错,则造成上述实验误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探究课题】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小张同学在学习中发现:

通常检验CO2用饱和石灰水,吸收CO2用浓NaOH溶液。

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假设】可能饱和石灰水与CO2反应有明显现象,而NaOH溶液与CO2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但是饱和石灰水的吸收效果没有浓的NaOH溶液好。

【探究准备】集气瓶2个,针筒2只,气球2个,玻璃管2根,饱和石灰水,浓的NaOH溶液若干。

【探究过程】在体积相同盛满CO2的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溶液。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收集证据】甲装置中产生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通常用石灰水而不用NaOH溶液检验CO2的原因是石灰水和CO2反应________________;乙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吸收CO2较多的装置是(填“甲”或“乙”)。

【探究结果】饱和石灰水与CO2反应有明显现象,饱和石灰水变浑浊,而NaOH溶液与CO2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所以检验CO2用饱和石灰水。

但是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溶液在吸收CO2时,浓的NaOH溶液吸收的CO2更多,吸收效果更好,所以吸收CO2用浓NaOH溶液。

【进一步思考】另一位同学小李通过计算发现,等质量的Ca(OH)2和NaOH吸收CO2的质量,Ca(OH)2大于NaOH。

因此,他认为吸收CO2应该用饱和石灰水。

【思考评价】请你对小李同学的结论进行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欲利用下列装置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设计的探究过程如图,请回答其中的相关问题:

(1)写出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如果该研究小组探究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多方面的。

请你从实验条件控制上找出可能的两个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17.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时,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将甲、乙两装置放在黑暗处24小时;

②再将甲、乙两装置放于阳光下照射5小时;

③从甲、乙装置中的植物上各取一片叶;

④分别对叶片进行脱色、碘液处理,观察。

其现象为:

甲装置的叶片不呈蓝色,乙装置的叶片呈蓝色。

请你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为该实验提出探究问题:

(2)步骤①的目的是。

(3)如果在步骤③后迅速将一点燃的蜡烛放入甲装置,蜡烛将很快熄灭,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要。

(4)若用图中的甲装置来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要散失水分,则需做的改动是。

①去掉外面的广口瓶②移去氢氧化钠溶液③去掉一部分叶片

18.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这一实验时,准备了实验所需的材料用具:

生长状况一致的天竺葵、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清水、小烧杯、碘液、透明的钟罩(玻璃罩)等,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

请回答:

(1)实验前,应将甲、乙装置中的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让天竺葵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2)本实验探究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

(3)将甲、乙装置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然后从甲、乙装置的天竺葵上各取一片叶子,放入中隔水加热,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再滴碘液,观察叶片的变化。

(4)实验结果:

变蓝的是装置内的叶片。

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5)若把乙装置内的清水换成澄清石灰水,并将乙装置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以证明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

19.如图为环境因素对某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曲线图,请据此分析回答问题:

(1)光合作用是在绿色植物细胞的中进行的,合成的有机物中所贮存的能量来自。

(2)由图可知,在℃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较高。

(3)当光照强度为A时,10℃与28℃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强度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则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4)分析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光合作用强度受温度和等因素的影响。

20.我们可以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来比较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

已知其他条件适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图甲A处气体的CO2浓度低于B处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2)黑暗时,图甲A处测到的CO2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等。

(3)甲装置内,光由暗逐步调亮,测得A处CO2含量下降。

光照强度与A处CO2含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说明在ab段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

(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如图丙所示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可有人于黑暗环境中重复他的实验却得出相反的结论:

植物和动物“都会使空气变污浊”。

根据他们的实验和学过的知识,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想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研究CO2浓度增加是否增大地球“温室效应”。

他们查阅的有关数据如表一:

表一

CO2

空气

25℃,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比热

0.684千焦/(千克·℃)

0.72千焦/(千克·℃)

0℃,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密度

1.96克/升

1.29克/升

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和操作步骤:

Ⅰ.在两只同样的玻璃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并编号为甲、乙,塞紧带有相同温度计的橡皮塞(如图所示)。

再把两只玻璃瓶放在阳光下照射,观察甲、乙瓶中的温度变化。

Ⅱ.阳光持续照射,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两支玻璃瓶中的温度,并记录如表二:

表二

时刻

9:

23

9:

28

9:

33

9:

38

9:

43

9:

48

甲瓶温度(℃)

13.0

19.8

23.5

26.0

26.4

27.0

乙瓶温度(℃)

13.0

19.0

22.8

25.0

26.0

26.5

时刻

9:

53

9:

58

10:

03

10:

08

10:

13

甲瓶温度(℃)

27.0

27.8

28.0

28.0

28.1

乙瓶温度(℃)

26.5

27.4

27.9

28.0

28.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瓶中充CO2时,验证瓶中已充满了CO2的方法是。

(3)该实验中,照射相同时间,根据表一中的数据,比较甲、乙瓶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4)该实验中,在阳光照射下,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其他的可能原因是(写出一点即可)。

(5)有同学认为根据该模拟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存在问题,你认为是____(写出一点即可)。

第四章植物与土壤

22.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了解土壤性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开展了以下实验活动:

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别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

②将上述三种土壤分装在三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分别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长旺盛的同一种植物,相同时间间隔浇等量的水。

将花盆放在窗台上,使其照到阳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观察植物的情况并作观察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要分别栽培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种植物?

目的是_________。

(2)实验中设置“生长旺盛,并能照到阳光”的条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其好处在于。

(3)实验结果是种植在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这是因为该土壤。

(4)你认为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3.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把一株2.3千克的柳枝栽培在装有90.8千克土壤的有木桶里,只浇雨水。

持续5年,他发现柳树质量增加了76.7千克,而土壤质量只减少了0.1千克。

他据此第一次指出“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养料”。

到了1699年,英国的伍德沃德改进了海尔蒙特的实验。

他利用大小、长势相同的薄荷苗为实验材料,把苗种在水里,控制给水量,并将装置放在室内阳光充足的阳台上,减少外界因素干扰。

他选用不同水源进行重复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水源(控制水量)

实验次数

实验时间

薄荷苗的平均

质量增长率(%)

普通水

2次

56天

126

普通水+少量土壤

2次

56天

309

蒸馏水

1次

56天

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