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1380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docx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docx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展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

下面是为大家的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详细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拟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根底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拟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

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根底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观察得到。

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

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历为根底,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拟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根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展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反过来,学生在进展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稳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为了到达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如:

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时机。

如:

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

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拟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异,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

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拟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详细、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详细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严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

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

  天平,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历不多,二是比拟抽象,因此学生承受起来比拟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

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根底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整节课,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表达“以学生开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学中将设计一下四个环节:

  

(一)动画激趣,优化导入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龟兔赛跑》儿歌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在结合故事情景设置疑问:

兔子选择了数字比拟小的物体为什么会感觉很重,导致再次输掉比赛引出课题:

《克和千克的认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激发到制高点,再通过平时逛超市购置物品的经历引出guo际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提醒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准确认知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建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要让他们感受并能准确的体会克和千克,需要建立在大量鲜明深刻的感知上。

因此,我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先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然后认识千克的质量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系。

  1、在建立“克”的质量观念这一层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①猜一猜1粒花生的重量。

  ②.掂一掂1粒花生的重量,初步感知1克。

  ③称一称。

利用天平1粒花生的重量.

  ④利用1粒花生的重量是1克,逐步感知5克,10克,100克.

  ⑤设问1000粒花生是多少克?

如果想买1000克花生怎么办最快?

  2、在这一层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2个活动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①拎一拎。

让学生分别用手拎两袋500克的盐、1000克洗衣粉的质量。

同时提示到,当物体的质量到达1000克时,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1千克。

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肌肉用力的意识帮助形成较牢固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

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从而到达一个较为完整的从克过渡到千克的认知过程,进而归纳得出1千克=1000克(并进展板书)

  ②找一找。

让学生结合生活,列举生活中大约1千克质量的物体。

  以上把1克---50克---500克---1千克几个质量,通过猜,称,掂,估,拎,找的过程将新课教学层层深入,课堂中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亲身经历质量的过程,进而全面系统的经历认知,体验,掌握。

很好的表达了新课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经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突破了学生对质量的准确感知这一难点,更为给学生呈现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知过程。

  (三)实践运用,稳固拓展

  一堂有效课堂中好的练习题的设计,应该是既能稳固新知,又能突破重难点,更能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兴趣。

为此,我设计了一套三星级的练习,一星级为根底练习,二星级是提高练习,三星级是实践拓展,这一套练习,不但使得“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开展”这一理念得到落实,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与快乐。

  (四)回忆交流,总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展梳理,启发学生进展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历,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详细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详细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详细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

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比照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根底。

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历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认识常见的秤,知道用秤称物品的方法,能进展简单换算。

  学习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

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1千克=1000克。

  学习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到达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根底。

  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

一是激趣定标,激发探究欲;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

  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掂一掂”这个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提醒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根底。

  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

认识克。

克相对学生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猜一猜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

再说说生活中大约1克的物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建立克这个质量单位的概念。

  第二步:

认识千克。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展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

还设计了让学生想方法找几千克的物品,然后轮流感受,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应和检验。

  第三步:

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设计了两袋糖的质量是多少,从中引出1千克=1000克,接着进展“克和千克”的换算公式。

  3、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

课本上的练习题;课外的练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