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1223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一单元.docx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一单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一单元.docx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1、 观潮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

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课文3、4自然段

四、教学难点:

课文3、4自然段

五、教学时间:

3课时

六、教学准备:

光盘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评析:

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评析:

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评析:

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评析:

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评析:

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

听!

这是什么声音?

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评析:

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

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

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

“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

人声鼎沸

教师:

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

跳着叫着,挥手喊着:

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

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评析:

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

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

吃惊、惊喜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评析:

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

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评析:

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

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评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播放录像。

(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

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评析:

录像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种视觉的冲击会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

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

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

(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

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

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

平静、人山人海)

(评析:

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

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

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放录像)

1.教师:

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

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

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评析:

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板书设计:

潮来前:

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1、观潮 潮来时:

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教材分析:

 课文中描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最后一块密境”,是世界仅存的一块处女地……它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让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绝,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三、教学重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五、教具准备:

电脑、相关资料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

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

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

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

(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

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

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

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

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

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

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46、3千米……”(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吗?

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

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

可不可以换成“非常”?

为什么?

五、拓展实践

教师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六、作业布置:

 1、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第二课时

一、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

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二、学写提纲

三、教师总结(略)

四、板书设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奇:

1、大拐弯的神奇(传说)

2、长、深、窄(世界之最)

3、自然博物馆

4、最后一块秘境

3 、鸟的天堂

一、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三、教学重点

  1.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

  3.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五、教学时间 三课时

 六、教学准备:

电脑、光盘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题含义及课文主要内容。

  1.解题。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天堂常用来比喻什么?

  

(2)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天堂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

鸟的天堂是指能让鸟生活得美好、快乐的地方。

今天我们将和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到“鸟的天堂”去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后词语的意思。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以下字的字音:

“颤”读ch4n,“应接不暇”中“应”读y@ng。

“一簇”中“簇”读c),“隙”读“x@”。

理解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灿烂:

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

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逼近:

靠近、接近。

茂盛:

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

留恋:

不忍舍弃或离开。

应接不暇:

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3.检查学生自学字、词情况。

 

(二)研究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

分别在什么时候?

  

(2)每次去都看到了什么景物?

每次去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

  (3)用“△”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段意。

  2.听完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回答思考题。

  (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黄昏,第二次是在早晨。

(2)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没有见到一只鸟,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鸟,有些失望。

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感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

因为作者两次去时看到的景物不同,所以思想认识会有这样的变化。

(3)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记叙,可以分为四段来理解。

第1段<第1至4自然段>:

讲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2段<第5至9自然段>:

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

第3段<第10至13自然段>:

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情景。

第4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讲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读第1段。

(1)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2.课文是怎样描写“我们”出游的时间和心情的?

 (“吃过晚饭”、“热气已退”、“太阳落山”表示夏日的傍晚,也就是“我们”出游的时间。

“自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

”这是讲水面很安静,没有风和过往的船只。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说明四周幽静,没有一点声响,只有木桨拍打水面的声音。

反映了“我们”出游时心清十分愉快。

  小结:

晚饭后我们划船去玩。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默读第2段。

思考,讨论。

  

(1)我们第一次出游,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什么?

大榕树。

  

(2)这段课文中主要描写了大榕树什么特点?

  (一个是大,另一个是美。

  (3)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在第4自然段开头交代“河里很宽”,这里为什么会变窄呢?

让学生找出有的句子读出来。

“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原来河面给树叶占去了,所以变窄。

另外,由于当时离得远,所以当“我”说许多株时,“我的朋友”有的说是一株,有的说是两株,到底是几株呢?

找出课文中的语句“我们的船……真是一株大树”。

为什么作者开始把它看成许多株?

“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

  (4)课文里哪些地方又写了榕树的美呢?

 (请学生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读出来,说说对这些语句的体会。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句话是写大榕树静态的美,前半句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后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作者的感觉,也就是大榕树静态的美,给作者带来的美的感觉,“颤动”并非真的在动,那每一片树叶都是那么绿,作者仿佛看到它们在霞光中一闪一闪的。

  (5)作者对这棵大榕对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从哪些句子里体会出来的?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7、8自然段。

(可以先出示投影,放配乐朗诵,让学生体会朗读时的语气和感情。

然后让学生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试着朗读。

(7)指名读第9自然段。

思考:

作者说“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因为是黄昏时分,所以鸟儿栖息了,而且大榕树树大枝叶稠密。

作者没有见到鸟。

当时心情很失望。

作者虽然没有见到鸟,他却被这株美丽的大榕树深深地迷住了。

(三)指导背诵第7、8自然段。

  小结:

我们随着作者第一次经过了“鸟的天堂”,看到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

它枝繁叶茂,长有许多枝,静静地卧在水面上,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

作者从榕树的大,以及枝干、叶的形状、颜色、榕树的位置等方面来描写。

这样的描写叫什么?

(静态描写)我们通过这部分课文的学习已经欣赏到了一幅美丽的静态图。

作者感到遗憾的是:

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

(四)作业。

  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对大榕树进行静态描写的?

  (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却看到了一株又大又美丽的大榕树。

作者由远及近地记叙了大榕树的长势,记叙了榕树树枝、叶、干、根的样子。

这是作者在静态情况下的观察、描写。

文中写到:

“一簇簇枝叶伸到水面上”,“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写出了大榕树既大又枝叶茂繁。

还写到大榕树生长茂盛,“正是茂盛的时期”,叶子多而密。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叶子不仅多、密而且颜色鲜艳、明亮、富有生命力。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作者通过认真观察,对大榕树进行了这些静态的描写。

  

(二)学习第3段课文。

  1.分组朗读课文第10、11、12、13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与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

  2.指名四人各读10、11、12、13自然段。

  3.思考、交流:

 

(1)作者和朋友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第二只、第三只。

”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和朋友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听到了鸟叫,看到了鸟飞。

  2.把作者描写树上变得热闹了、鸟的大小、颜色、动作的句子画在书上,读出来。

  (描写树上变得热闹的句子: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描写鸟的大小、颜色的句子: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

描写鸟的动作的句子: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

  3.作者看到这么多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动作千姿百态的鸟后,有什么感受?

  (“我”由于景色精彩看不过来而感到“应接不暇”。

“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反映“鸟的天堂”的热闹场面,写出了作者迷恋这种景色,看也看不够的心情。

  4.“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细节描写,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什么?

  (既写出了这只小鸟的可爱、机灵、富有生气,又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也说明了这里确实是鸟的天堂,鸟儿可以在这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结:

这一段课文,作者不仅描写了鸟的大小、颜色,而且着重描写了鸟的活动,描写了事物的动态,展示了一幅鸟的天堂的动态美的图画。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课文,体会鸟的天堂的动态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课文第4段。

1.指名学生读第4段。

2.“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一句中的“回头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中的“回头看”,是没有看够、舍不得离开的意思,因为大榕树的茂盛和众鸟栖息的场面是作者平生第一次看见的,他被这美丽、奇妙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点儿也不愿离去。

3.读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昨天不是没有鸟而是我的眼睛没有看到,因为去的时间是黄昏,鸟都栖息了,再加上大榕树的枝叶繁茂,所以没有看到。

而第二次是早晨去的,鸟都欢快地飞出来。

作者见到的确实是鸟的天堂。

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

第二个不加引号,是用天堂来比喻这里对鸟儿的栖息繁衍再合适不过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4.用留恋、赞美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5.作者在文章第一部分里写“‘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在文章的结尾时又说:

“那‘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