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期中考试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702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期中考试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期中考试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期中考试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期中考试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期中考试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期中考试总结.docx

《高中地理期中考试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期中考试总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期中考试总结.docx

高中地理期中考试总结

高中地理期中考试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

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

①位置差异: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

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

(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特点和优点:

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提高效率。

  3、全球定位系统:

(GPS)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1)三大部分: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2)特点:

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

(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优点:

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5、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即互为独立又相互促进。

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6、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将各种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的立体、动态的显示。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西北地区地形地貌:

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

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

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

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

  时代

  原因

  影响范围

  古代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

  近代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

  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9、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众多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如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其中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但现在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趋势仍在加剧,尤其热带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

  3、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4、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

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②地球的储水库: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地球生物进化史中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5、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6、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贫瘠。

  7、亚马孙雨林开发: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

生活方式落后,开发规模小,没有太大的影响;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③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迁都巴西利亚、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并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8、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破坏严重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①加强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工业三废的治理。

  2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

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

水系:

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2、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

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

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分水界)。

  3、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4、河流开发要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

  组成部分

  重要性

  保护重点

  山地

  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

  植被生态保护

  河流

  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

  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河谷平原

  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

  5、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①地形:

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气候:

亚热带地区,气候

  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③水系: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6、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①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③20世纪30年代初:

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7、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8、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范围:

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2)地位: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A.气候-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B.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东北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③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C.社会、经济条件:

①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工促农牧;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①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地区;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小麦(以春小麦为主)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

吉林省北部地区,这里已经形成了我国最著名的“玉米带”。

②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③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如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的东北红牛。

  3、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1区域与区域差异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

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

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

自然区域的标志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月0℃等温线秦岭—淮河暖温带与亚热带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1补充:

“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

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补充:

  条件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三圃制:

把土地分成三快:

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1、影响:

  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环境污染:

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

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

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3、面临问题:

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4、解决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综合利用:

变煤为电、油、气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澳大利亚:

东水西调

  2、美国:

北水南调

  地区:

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原因:

  意义:

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3、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

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

  2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大众化应用:

导航等二、遥感

  1、概念:

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

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三、全球定位系统

  1、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

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特点:

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作用:

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四、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之间的关系:

遥感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2、数字地球:

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3、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概况

  位置范围: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地形特征: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主要景观:

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内部分异:

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直接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三项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两条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一个重点: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4、五条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5、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森林的作用

  1、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2、生态功能: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3、环保功能: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

  4、森林急剧减少的危害:

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热带雨林的分布

  纬度分布:

赤道南北两侧,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25°地区分布: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最大分布:

亚马孙热带雨林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

  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繁衍物种最多,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三、雨林生态的优越性和脆弱性

  1、优越性: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2、脆弱性:

  易破坏——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这部分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难恢复——仪琳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雨林被毁的原因

  根本原因: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直接原因:

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2、亚马孙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

  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保护雨林的措施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强雨林管理和宝华,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一、能源的分类

  可再生能源;非可再生能源。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资源状况——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

  分布范围广,40%的土地下都有煤田分布煤种齐全,十大煤种都有分布

  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

2、市场——广阔

  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三、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