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意识形态与全球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474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化意识形态与全球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球化意识形态与全球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球化意识形态与全球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球化意识形态与全球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球化意识形态与全球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化意识形态与全球史.docx

《全球化意识形态与全球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化意识形态与全球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化意识形态与全球史.docx

全球化意识形态与全球史

谢谢大家,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在今天晚上和大家进行一次学术上,思想上的交流,我想谈的题目是《全球化意识形态和全球史》。

我主要想谈四个问题,分别是全球化,全球化意识形态,全球史和民族记忆中的全球史这四个问题。

谈这四个问题之前,我想首先向大家报告一下我到我们学校来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历史学需要讲的问题太多了,但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也就是谈这个问题的缘由。

我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也算是一个开场白,谈这个问题大约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不管是在学术届,还是国际政治生活,国际文化生活,普遍的流传着或谈论着意识形态终结这样一个理论。

为什么谈终结呢?

第一个是西方的社会的发展,已经经过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者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即将进入所谓人民资本主义这个新阶段。

什么叫人民资本主义呢?

西方理论家给出的答案是,所谓人民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就是人人都是资本家。

西方将处于一个没有冲突的,无冲突的社会,他们把它称为人人都是资本家的人民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或者称为公民权力时代,或者称为往后现代的一个时代,或者叫做后后现代的这样一个时代,其标志就是没有冲突,更谈不到具体冲突,也就是已经消融了,消除了,或者已经解决了一切可能引起冲突的根源。

不仅解决了这个现象,而且解决了这个根源,就是说资本主义经过它从萌生开始到五百多年的发展到了一个叫人民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是一个理论,一个说法。

其标志就是意识形态消失了。

第二个就是另外一个理论,如果前面讲的是国内资本主义发展产生这样一个新阶段,而作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现象,它就把苏联解体这个现象认为冷战结束的一个标志。

资本主义在国际舞台上已经失去了对手,而它的对手是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它就宣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或者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社会主义的理想或者社会主义的未来已经都消失了,在国际舞台上它也没有了对手,历史可以终结了,当然意识形态也可以终结了。

当时两种制度的斗争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冷战的方式展开的,当然不可避免在这个过程也发生热战,或者发生其他重大的政治经济现象。

这是它宣扬意识形态终结了的第二个根据。

对于这上面这两种根据,在国内,在国外有不同的反响。

有些人认为这两种理论都可以成立,事实就是这样,意识形态是终结了。

但是也有人认为,意识形态没有终结,所谓意识形态终结在这些理论家的描述中实际上是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代名词,只不过是在终结这样一个旗帜下,在终结这个口号下,更加全面的,更加系统的,更加系统的深入的来推行资本主义极力要建立起来在意识形态,是其独占霸权地位一统天下的借口。

所以说,意识形态这个问题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出了两中不同的答案,在中国也是如此。

我们在刊物上,在读政治学,历史学作品里经常听到意识形态终结的描述或理论。

因为代替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文化的冲突,这个在国内也是有一定的市场。

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认真的考虑,对方这样的资本主义五百多年的发展是否进入对方所宣扬的人民资本主义的阶段,有没有这样一个阶段呢?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是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走到了尽头?

另外在国内国外的反响我们应该怎么样分析。

就是在这样一种考虑下,我们想来谈谈全球化意识形态和全球史。

   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的作品讲的非常多,如果你在网上打出这样一个关键词:

全球化意识形态,可能会出现很多例子来。

西方的学者以托普勒为代表,他们认为这个全球化意识形态结束了是一个谎言,为什么呢?

因为美国也好,整个西方社会的现实表明,意识形态不但没有终结。

而且在西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非常顽强的,非常鲜明的表现出来。

所以我认为全球化意识形态是在他们标榜意识形态结束以后新冒出来的,我们借用托普勒的话来讲是新冒出来的。

当然这个意识形态也不是随心所欲编出来的,所谓新冒出来的是什么意思呢?

是在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背景下,适应整个西方政治经济发展所提出来的一种意识形态。

它在全球化的这样一个所谓普世的价值观的旗帜下,实际上所宣扬的从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的就始终存在的这样的一种意识形态。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产生以来,不管是从萌生的时期开始,还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0年法国大革命等等以后,不管我们怎么来算它的年头,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

资本主义从产生的那天开始就是一个世界历史现象,尽管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是在一个一个国家发生的,但是资本主义始终是以一种世界历史现象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由于资本的这种内在的驱动能力,它极力要在全世界要建立其经济上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在政治上要建立其绝对的政治统治,这个过程至今没有结束。

所以全球化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这样一种形式。

十多年前,西方的一些理论家提出来要警惕全球化将变成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将近十多年过去了,当时的这个提醒,当时他们所预见的事情,当时他们所担心的事情,现在已经变成了事实。

今天晚上占用大家的时间,把这方面的事情向大家做一下汇报,有不同的意见没有关系。

这个是我和我的同事所承担项目的研究路径的一个思考,借这个机会到武大来,听听大家的意见,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问题,以上算是一个开场白。

   下面我们开始来谈全球化意识形态和全球史,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

首先谈全球化是时代的产物,关于什么是全球化今天晚上不准备用更多的时间来探讨。

关于这个问题可能再用十个晚上也谈不完,我们不想为这个事情浪费更多的时间。

但是我想用四句话把国外理论界对于这个问题的具有代表性的四个观点向同学们来介绍一下。

然后找到我们谈这个问题的切入点来展开我们今天的讨论。

国外学术届对于全球化大概有这么四个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关于全球化的进程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追溯到古代希腊,为什么呢?

它的理由是,希腊文明对全球产生了影响。

因为我们同学读历史书经常有这样一句话,“希腊不死”。

所谓“希腊不死”是说希腊的影响从来没有停止。

它的文明发展可能中断过,它的国家发展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的文化,它的影响,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源头的一种影响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是一种观点。

第二个观点把全球化和基督教的产生联系在一起。

他们认为全球化的第一本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圣经。

因为基督教它所关心的不是哪一个民族的事情,也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情,是它关心的它那个时代它心目中的人类的事情。

所以圣经这个书被西方一些学者定位于世界上第一部全球化的作品。

这也是一种观点。

第三种观点,把15世纪作为全球化的开端,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开了全球化的第一步,或者说整个全球化是在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展开的。

从资本主义萌生时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封建主义母体中间开始孕育的时候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

也就是说,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

这种观点好像在我们国内比较多,也有人认为上述三种观点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但是也有一个共同的缺点。

这三种观点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一个现象,就是时代的特点。

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21世纪,全球化这个术语出现了20年或者不到20年。

为什么以前没有这样一个术语?

我们可以追溯到马克斯,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一个半世纪以前的作品中谈到了世界历史,但也没有讲到全球化这样一个概念。

也就是说这些学者所提出来的,是不能忽略全球化这个术语所产生的特定的时代特点。

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我们讲的计算机文化的普及,所谓信息时代的到来,微机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般认为,80年代中期,9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产物,或者说计算机文化的普及推动了全球化时代的带来,或者说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为全球化奠定了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这是第四种观点。

以上大体涵盖了学术界对于全球化的大概描述,虽然这四种观点说法不一,但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或者全球化作为一个过程,我们把它从十五世纪以后,或者从八十年代以后作为一个标志,或者从古代希腊作为开始,或者从基督教产生的那个时代开始,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现象——全球化。

整个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生产力作为历史矛盾运动的一个终结原因是客观存在的,而全球化作为社会历史矛盾运动中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虽然起点说法不一样,但是我们生活在21世纪,生活在今天,我们确是看到和体会到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已经出现了。

它所给与人类社会的影响确实有着以往所不同的特点,而这个问题恰恰是我们要分析要认识要研究的一个重点。

我们要找出这四种理论描述的共同点,也要找到他们之间的区别,在共同点里面我们分析为什么这个描述是共同的,他们的区别我们要看出来,他们差异的原因在哪里?

在这里面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特殊的,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事实。

不管是从遥远的雅典,古代希腊还是到二十世纪中期的计算机文化的普及,生产力的革命,科学技术的革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确实是离不开的一个必要的基础。

这是我们简单的描述。

   我想把重点谈到第二个问题,就是全球化意识形态。

对于全球化意识形态我们讲离不开全球化这样一个过程或概念的认识。

这个说法有很多,除了我们上面讲的四种说法以外,还可以找到另外四种,或者另外四十种。

有些理论家讲,有多少人在研究全球化就有多少种对全球化的解释,这句话可能是夸张了,但是也不能说它不是事实。

今天我要讲全球化意思形态,要把我们对全球化的认识界定在客观上反映全球化形成本质的某些方面的描述,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而不是在这个问题用A概念解释,在那个问题上用B概念解释,那什么事情也说不清楚了。

关于全球化意识形态我想真正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是能够描述清楚的,是够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历史矛盾运动发展所证明的理论。

英国的学者,布莱尔政府的智囊东尼·吉登斯在1990年写了一本书——《现代性的后果》,在这本书里,他谈到了“全球化是一个必定在社会科学的辞典中占据关键位置的术语。

”他在1990年就提出了整个英国政府的内外政策,都要建立即将到来的这样一个必定在社会科学的辞典中占据关键位置的全球化,这是制定内外政策的一个基础。

那么什么是全球化呢?

他认为:

“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彼地事件而引起的,反之亦然”。

这句话并不难理解,因为现在金融的全球化,传媒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在我们身边,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情就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美国的一些人讲伊拉克战争几乎是在传媒的直播之下展开和进行的。

战争怎么打起来的,美国兵怎么进入到巴格达,又怎么从巴格达撤出来,今天又抓住扑克里的哪个人了?

明天又抓住了哪一个?

每天做了什么事情,几乎是在传媒的转播之下完成的。

巴格达发生的事情在5分钟内,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知道。

金融的全球化也是如此,几亿美元,几十亿美元的交易,以前看来是几乎是很难进行的交易,现在通过计算机系统,在同一时间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美国纽约,莫斯科同时进行。

至于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经营在全球范围内的速度和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

他认为世界范围之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把地球缩小。

当时大家是用一个地球村来描述这样一个变化,而且他认为这种世界范围之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表现在两个方面,除了我们对他解释之外,他认为这种变化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

所谓外在的就是建立在国际间新秩序和力量对比,另外一个是内在的影响,主要是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影响着每一个人之间的亲密的行为。

比如我们在毕业后到美国,到英国去读书,你和你家里面的联系,通过一个笔记本电脑,不管是声音、文字还是图形,这种联系都是可以进行的,这个联系是影响到你的社会生活里的。

对于这种世界范围内的,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不管大到一个整个世界政治经济结构力量对比,小到一个家庭个人之间生活的变化都是非常明显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来制定整个英国政府的内外政策,并作为他制定政策的一个理论基石,理论基础的基础。

   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中文本翻译出来所谓的“第三条道路”。

不仅在西方,而且在亚洲,在东方,在中国影响非常的广。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如果说我们一开始仅仅只是从概念上、理论上、术语上、作品上来认识来这些问题,但很快的我们就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了。

特别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以外的世界上其他角落,不管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富裕的国家,贫穷的国家,我们对这个感受更深刻。

因为西方的理论家所宣扬的是全球化就像一场暴风一样,最后的结果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包括非洲最贫穷的地方,都能喝到美国的饮料,都能够买到西方的廉价的产品,都能够听到西方,美国的乡村音乐,美国的摇摆舞蹈,都能够很轻易的看到好莱坞的大片。

这是一场飓风,不可阻挡。

而这个事情应该说是正在一步一步的变成现实,所以和这个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我们下面谈到的,也是可能我们经常见到的术语——“软力量”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谈全球化这个问题已经不限于经济全球化,更是关注于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全球化。

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现在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他经常谈到这个“软力量”,在奈看来,“硬力量”指的是军事、经济等物质指标,“软力量”指的是意识形态、文化和道德诉求。

冷战结束以后,我们也在总结苏共是怎么样垮台的,东欧是怎么垮台的,苏联是怎么解体的,为什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到这样的挫折,而西方的理论家也在讨论他们的胜利的怎么得来的。

他们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场“胜利”没有流血,而是通过“软力量”来完成的,整个冷战的胜利是通过“软力量”实现的。

在北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我工作服务的单位,正在执行国家的一个计划,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样一个计划。

如果我们消极的等待人家这个“软力量”来渗透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我们的文化要走去。

我们认为中国的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国的新文化大踏步的走向世界的时代已经带来。

而且这个在国际文化进程中,我们不能永远处在一个守势,不能永远防止别人渗透我们,我们要把我们的文化成果,我们要我们的文化成果推向世界各个角落,各个国家。

我想武汉大学在世界史研究方面有很多优秀的成果。

我们要选一些成果介绍到全世界,这个事情仅仅靠我,靠向荣教授是没有这个能力。

明天开会我们将要讨论的这个事情恰恰是关系到中国国家安全,关系到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国家行为,所以我们想“软力量”作为全球化这样一个过程中一种表现,我们不能够视而不见,不能够在这个事情面前很麻木。

相反我们要有一个��西方的理论家提出来的一些新的概念,叫利益边疆或叫战略边疆,什么叫利益边疆,什么叫战略边疆呢?

这是相对于地理边疆而言的,全球化使得国家利益突破本土的地理疆界向全世界扩展。

2005年的年底,法新社记者采访美国总统布什的时候曾经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伊拉克战争打了好几年,生化武器没有找到,核武器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武器没有找到,但是这个战争到现在还没有停止,在伊拉克这个地方每天都在流血,这个问题怎么解释。

布什的回答很简单,你说的都是事实,都没有找到,但这个战争仍然要继续,这是上帝的旨意。

他是这么来回答的,如果这个是外交上的一个借口哪还好,但是实际上美国其他一些理论家,他们从来不认为伊拉克是外国,他们认为伊拉克这个地方划在美国的利益边疆里。

因为保证美国的国家安全必须使他的利益边疆远远大于他的地理边疆。

这个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产物,把利益疆界向全球扩展。

所以我说,这个问题如果还不是意识形态,还不是西方为了推行他们五百多年来的建立起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统治的延续的话,那就很难做其他的解释了。

全球化进一步催生了这个利益边疆。

相对传统意义上的领土边疆而言,领土边疆是国际法公认的主权国家行使其对内最高国家权的地域的界限,而这条界限正在一步一步的被全球化所破坏。

对于朝鲜问题,对于伊朗问题,美国的高官可以随便发表各种言论。

在他们的心目中,朝鲜也好,伊朗也好,其他哪个地方也好,都属于他的利益边疆之内。

这个边疆远远大于他的领土边疆,而最近我整理这个材料,又看到一些术语,如文化边疆,信息边疆。

这个更不得了,这个恐怕这个范围会更大,这些术语怎么解释,恐怕还不是单纯的一个抽象理论问题。

而是在今天的国际政治生活中,我们会一步一步的来理解,这是提出的一个问题。

   再一个问题是民族国家的问题。

这个也是我们现在国际政治生活中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怎么来提出来的呢?

也是在全球化的标识之下提出来的主权终结的理论,这是什么意思呢?

是说在全球化的这个时代,民族化国家这个概念已经过时了,民族国家这个概念已经过时了,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了,需要超越民族国家建立世界公民社会,建立世界公民政府。

跟这个理论相同的有这样一些观点,“非领土化的国家”、“非民族国家化”、“虚体国家”,和“超越民族国家的治理”和“没有政府的治理”等等。

随着民族国家的主权的衰落,一个体现了新的全球规格,全球结构的新帝国正在形成。

这个新帝国绝对不会让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接近社会主义方向的国家作为新帝国的主宰。

建立一个世界公民社会,建立世界公民政府,要超越民族国家,要建立非民族化的国家,这一切,实际上都是在世界霸权的另外一个同义词。

都是在世界上继续来完成五百多年始终没有停止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要建立起自己的统一的世界市场,要建立自己对世界绝对的政治统治的目标。

这个目标从来没有改变,而是在今天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又提出了这么多和全球化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理论。

而这些理论和五百多年来发展,最近的两百多年来的发展,和十九世纪末,资本主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只不过是它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不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消失。

像美国的教授托普勒所说的那样,从四面八方又冒出来不少新的意识形态。

但万变不离其宗,是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话是这样说的:

“民族国家是未完成的国家……谁在世界性的超级游戏中只打民族国家的牌,谁就输”。

“世界主义国家--我们已经作了各种不同的论证--是通过与全球公民社会的融合而形成的国家”。

这个问题是引起大家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认为确实是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或者说是全球化意识形态有代表性的突出的表现。

   我们想谈一个什么问题呢?

在我们现在研究过程中,全球化问题从本质上来讲一个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个是全球化,一个是反全球化。

他们和在一起才是全球化。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在介绍中,在阅读中,经常见到是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走来。

看到全球化产生那些影响,而对于世界各个国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反对全球化的理论的思潮和运动我们确实了解的不多。

这恰恰是犯了一个片面性的错误,一个缺点。

就像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似乎仅仅是把外面的东西引进来就叫做改革开放,而不包括我们的东西怎么走出去。

实际上改革开放包括两方面内容,既包括我们吸收进步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来发展我们自己,同时还包括把我们自己的优势的东西送到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用我们中华民族做出文明应该做的贡献。

这是两个方面内容,而全球化也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既包括全球化作为一个过程怎么在影响着我们,也包括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这么反对全球化理论思潮或者社会运动,也包括这样一个方面面。

世界上反全球化的东西也比较多,很多学者都写了不少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学者布迪厄的《遏止野火》的问世,“全球化”是西方新自由主义宣传的产物,正像“野火”一样在世界蔓延,势不可挡地成为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

布迪厄对“全球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全球化”口号本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人为宣传,而新自由主义是跨国公司的意识形态。

“全球化”是跨国公司摧毁各民族国家经济主权乃至政治主权,在经济上控制全球的战略口号。

作者反复强调:

“全球化”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一种有预谋、有组织实施的“政治行为”,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思想灌输工作”在人们心目中强加的信仰。

目的是把谎言变成事实,强加于人,这是法国著名的学者布迪厄对全球化的一个分析,这个分析是对是错,有多少理论可以被我们所接受,有哪些内容被我们接受,有那些内容我们需要对他进行保留,这是另外一码事情。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什么问题呢?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西方世界所谓全球化这个理论,这个意识形态也不是畅通无阻。

也是很多学者,很多理论家,在理论上提出了更多的一些质疑来谈这个问题,布迪厄就是其中的代表。

另外还有一本书已经翻译成为了中文,是德国一个为学者德国雷根斯堡独立讲师格拉德·博克斯贝格等在《全球化的十大谎言》中,同布迪厄一样,对“全球化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全球化的十大谎言中,第一个谎言就是所谓“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

“到处都在像念经似的重复着:

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向我们走来。

考虑全球化的利弊毫无必要,因为全球化已不可阻挡。

没有什么能够阻止这一趋势,人们只能从中争取最好的东西。

而所谓最好的结果实际上就是投资者和企业家享受的最好的结果,……这是一种由政治意愿而决不是命运所决定的发展”这个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很强烈的表现了全球化的一种理论的质疑。

目前,在北京的一些年轻的学者,最近在写一本书《以祖国的名义:

对全球化阴影下中国的思考》这个书还没有写完,也是对全球化的这样一个理论提出了质疑。

这些年轻人满腔热血,什么都走在最前面,是以祖国的名义来考虑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我想这个内容如何我们暂时不说,但是年轻人这种责任感,这种使命感,这种热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

   我们想全球化意识形态表现内容非常多,我们讲关于全球化意识形态十年前的预言,十年前的担忧现在已经变成了事实。

基于上面我们的一些介绍和分析,关于国家的角色问题,民族文化的命运问题,世界经济的本质问题,世界政治的治理问题,全球不平等的问题,全球治理的伦理基础,以及全球化的各种政治反映等等,这个都属于全球化意识形态的范围。

除了能够在理论上来思考这些问题以外,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原来不合理的政治秩序现在更加不合理,原来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制度现在变的更加不合理,却又披上了最合理的外衣。

在全球化的这个进程中,这个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事情是不是这样?

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提出来,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在全球化迅速的发展,西方经济取得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发展中国家,对落后国家的一种掠夺的基础上的。

这个在亚洲,在非洲,在拉美看的很清楚。

今天少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掠夺上的。

即使在所谓的公平,平等的贸易交往中,他的核心技术是绝对不会卖给你,让你得到的。

实际每年通过这种不平等的贸易,把大量的金钱流回资本主义国家,这个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是现在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至少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要有一个认识,如果没有认识更谈不上解决。

而这一切是在全球化的理论框架之内展开,所以我们想对于这个问题,对于全球化意识形态这个问题,我们从几个方面提出来,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

我们今天讲的问题是全球化意识形态和全球史,我们在历史学中遇到一个几乎是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术语,全球史,几乎没有一天不出现在我们眼前。

这个全球史从一开始理论的提出,到这个理论的演变,到这个理论发展到今天,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五十年代提出的这个概念,六十年代的作品,七十年代的发展,八十年代的反思,九十年代新的作品的出现,到世纪之交,到二十一世纪,到2007年这个问题是越来越热。

如果离开了全球化和全球化意识形态来抽象理解全球史,这个将是个非常糟糕的事情。

因为我们把一个谎言变成了事实,或者对这个概念进行了一种错误的解读,会影响我们以后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

说到这个问题,我就回想起一个事情,大概是七,八年前,世界史所正承担了一个项目,写一部多卷本《世界历史》,没有敢叫它世界通史,因为我们力量有限,所以叫世界历史。

介于专题史和通史之间的一个著作,一共是二十八卷。

为了承担这个项目,我们把能找到的世界各个国家的,不管是中文本还是其他文本,世界各个国家的世界通史都找来做一个参考,来考虑我们的这个框架。

大概是找了这么几种,一个是苏联科技院的世界通史,一个是新编剑剑桥近代史,另外还有法国的世界史等等。

尽可能找来读,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大家感到比较困惑的一个问题。

每一部世界通史它里面的差异非常大。

我们想我们的这个设计怎么来做,我们二十八卷本的世界历史怎么来写,非常困惑。

后来就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