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课时作业寡人之于国也8.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345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课时作业寡人之于国也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寡人之于国也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寡人之于国也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寡人之于国也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寡人之于国也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课时作业寡人之于国也8.docx

《必修三课时作业寡人之于国也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课时作业寡人之于国也8.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课时作业寡人之于国也8.docx

必修三课时作业寡人之于国也8

课时作业(八)

[基础演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甲曳兵(yè)洿池(wū)

鸡豚狗彘之畜(chù)畜牧(xù)

B.数罟(cù)数见不鲜(shuò)

鸡豚(tún)孝悌(tì)

C.养生丧死(sànɡ)沮丧(sànɡ)

孟轲(kě)饿莩(piǎo)

D.庠序(yánɡ)保民而王(wànɡ)

纨绔(kù)不可胜用(shēnɡ)

[解析] A项“鸡豚狗彘之畜”(xù);C项“养生丧死”(sānɡ),“孟轲”(kē);D项“庠序”(xiánɡ)。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 A项,无—毋;B项,涂—途;D项,颁—斑。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年成。

A项:

密/几。

B项:

大王、君王/称王。

C项:

没有/通“毋”,不要。

[答案] 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加点词的意义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例句: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①范增数目项王。

②数罟不入洿池。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④媒人去数日。

B.例句: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①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例句:

弃甲曳兵而走。

①兵革非不坚利也。

②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③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④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D.例句: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①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③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④早发白帝城。

[解析] A项例句“数”意为“几”,④与之同,①为“屡次”,②为“细密”,③为“技艺”;B项例句“胜”意为“尽”,③与之相同,①为“禁得住”,②为“美好的”,④为“战胜”;C项例句是“兵器”之意,①与之相同,②③为“军队”意义,④为“士兵”;D项例句中的“发”意为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①为“征发”之意,②为“射”之意,③为“打开”之意,④为“出发,起程”之意。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

秩序不好

B.弃甲曳兵而走 走:

逃跑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

制止、约束

D.王好战,请以战喻 喻:

比喻,说明

[解析] “凶”意思是“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答案] A

6.下列各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

B.之

C.以

D.于

[解析] A项“其”分别为:

代词“它的”,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解释为“还是”;B项均为衬字,无义;C项“以”分别为介词,意为“按照”,介词“把”;D项“于”分别为介词,意思是“与”,介词,意思是“比”。

[答案] B

7.选出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是亦走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

[解析] ①③为判断句,②④⑤⑦为状语后置句,⑥为宾语前置。

[答案] C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

[解析] D项是形容词作动词,其他为名作动。

[答案] D

9.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邻国之政 ②何陋之有 ③王道之始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 ⑤未之有也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⑦/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⑦

C.①③/②/④⑥/⑤/⑦D.①③/②/④/⑤/⑥/⑦

[解析] ①③为结构助词“的”,②④为宾语前置的标志,⑤⑥为代词,⑦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

[答案] B

10.选出对下面每组句子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或百步而后止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河东凶亦然

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同。

[解析] “而”第一个为承接连词,第二个表转折;③④中“然”意为“这样”

[答案] C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11~14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C项,①像,②如果。

A项,都译为“更”;B项,都译为“这”;D项,都译为“兵器”。

[答案] C

1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B项均为按,按照。

A项,①语气词,②哪里,怎么;C项,①在,②对;D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却。

[答案] B

13.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解析] 这仅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些条件。

[答案] B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按一定的季节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2)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因此而不受饥饿了。

15.将正确答案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1)文学常识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②《________》是记载________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③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2)课文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 

(1)①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②孟子 战国 儒 ③弃甲曳兵 五十步笑百步

(2)①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黎民不饥不寒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非相

《荀子》(节选)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①,今之世,魏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

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

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

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

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

昔者,卫灵公有臣日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②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

楚之孙叔敖,期思③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

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

故士不揣长,不挈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供;周公之状,身如断蓄;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

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

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

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是非容貌之患也。

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

是非容貌之患也。

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注:

①姑布子卿:

春秋时郑国人,曾看过孔丘和赵襄子的相,见《韩诗外传》卷九和《史记·赵世家》。

②焉:

通“颜”,额。

③期思:

地名,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俗称之 称:

称呼

B.无害为君子也 害:

妨碍

C.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差:

区别

D.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可:

认同,赞同

[解析] A项,称:

称道。

[答案] A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属于从正面论述“非相”的一组是(  )

①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

②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③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

④禹跳,汤偏。

尧、舜参牟子

⑤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

⑥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②③④D.①⑤⑥

[解析] ①是列举了唐举善于相人,并非从正面议论“非相”;⑤是写通过桀纣外貌特征推断其能力;⑥也是通过外貌来判断其举止行为。

都是从反面进行论述。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也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身材相貌不是判断君子小人的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又用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反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

[解析] C项,“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错。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士不揣长,不挈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2)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

(3)没有谁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

[参考译文]

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古时候有个姑布子卿,当今的魏国有个唐举,他们观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道他们。

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

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的方法重要。

立身处世的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的方法是好的,也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的方法丑恶,也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

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

所以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

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据说帝尧个子高,帝舜个子矮;周文王个子高,周公旦个子矮;孔子个子高,子弓个子矮。

从前,卫灵公有个臣子叫公孙吕,身高七尺,脸长三尺,额宽三寸,但鼻子、眼睛、耳朵都具备,而他的名声轰动天下。

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地方的乡下人,发短而顶秃,左手长,站在轩车上个子还在车厢的横木之下,但他却使楚国称霸诸侯。

叶公子高(“高”是叶公子的名字),弱小矮瘦,走路时好像还撑不住自己的衣服似的;但是白公胜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似的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赞美。

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

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

再说徐偃王的形状,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形状,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鬼面具;周公旦的形状,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形状,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闳夭的形状,脸上的髭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形状,身体好像竖着的柱子;伊尹的形状,脸上没有胡须眉毛。

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偏枯;尧、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仁。

只相信相面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

还是只区别他们的高矮、分辨他们的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

古时候,夏桀、商纣魁梧英俊,是天下出众的身材;他们的体魄敏捷强壮,足可对抗上百人。

但是他们人死了、国家亡了,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会拿他们作例证。

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

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

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装饰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家庭而想和他们私奔的女人,比肩接踵。

但是一般的国君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子,一般的父亲羞于把这种人当做儿子,一般的哥哥羞于把这种人当做弟弟,一般的人羞于把这种人当做朋友。

不久,这种人就会被官吏绑了去而在大街闹市中杀头,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

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

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

既然这样,那么在以相貌论人与以思想论人两者之间将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5.将下列各句排成通顺连贯的一段话(只排序号)。

①他的抱负并没有实现,晚年退居讲学,跟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撰写了《孟子》。

②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③跟孔子差不多,他曾游说各国诸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

④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⑤但当时诸侯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武力攻伐。

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⑦因此他推行的仁政学说跟各国国君都不合拍,被认为迂阔而不切实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注意孟子从幼年至晚年的顺序,另外注意人物介绍的常规顺序。

[答案] ⑥②④③⑤⑦①

6.请以“慈善”为话题,再写两句话,与例句构成排比句,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例句相同。

慈善是一种美德,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它是融化冰雪的阳光,是消除阴霾的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仿写时,应按照“慈善是一种……,当别人……时,它是……,是……”的基本形式,设置两处贴切的比喻,拟写体现“慈善”力量的主题思想句子。

要做到仿句与例句构成排比,形神一体。

[答案] 慈善是一种胸怀 当别人陷入窘境时 它是缓解干渴的雨露 是滋润心田的泉流 慈善是一种境界 当别人遭遇坎坷时 它是躲避风暴的港湾 是带来慰藉的星光

[写作借鉴]

角度1:

思想

和谐共存,科学发展:

孟子在文中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强调了发展生产,保障人民生活,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同时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

[运用方向] “民生为本”“物质与精神”“环境与生存”等。

角度2:

人物

以民为本的孟子:

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

不仅如此,还要重视教化,进一步指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运用方向] “责任”“公仆”等。

[运用示例](对应角度1)

丹麦人去钓鱼常会随身带一把尺子,将钓到的鱼量一量,然后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

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背后却蕴含着丹麦人的智慧,他们明白若是将河中的鱼无论大小全都捕回家,那么河流将会变成一潭死水;相反,若让小鱼在水中慢慢长大,那么河流将永远繁衍生息,充满活力。

其实,这种有远见的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

孟子曰: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这句话用捕鱼的道理生动形象地提醒了人们:

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收获更多;贪图眼前利益,只会得不偿失。

生活中总是会有人汲汲于眼前的名利,以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懊悔不已;而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在别人鼠目寸光之时就看到了远方美景,然后向前迈进。

比尔·盖茨就是这类人中的典范。

(节选自高考优秀作文《看得远,才能收获更多》)

[美文欣赏]

儒学的独立人格价值

王秀云

作为“人”学的儒学,要树立起以“仁”为至德的理想人格的标准,引导每个人追求成为一个理想的人,必然要有这样一个前提:

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

那么,儒学是否肯定独立的人格价值的存在呢?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而且可以说,整个儒学体系就表现为一个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的仁学体系。

只是儒家所理解的人的价值,主要是指道德价值,把道德价值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

因此,他们对“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人类所特有的道德现象着眼的,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也就成了完美的道德人的追求。

在夏商西周时代,上帝宗教神学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犹如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一样。

人们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看成是上帝意志的产物,神支配着每一个人的命运。

在这种观念的统治下,除了虚幻的“神”的价值,根本谈不上任何个人的地位与价值。

至孔孟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大变革,人的思想观念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人们在对自身力量的反思中开始发现自己的价值,提出了神“依人而行”、“吉凶由人”等观念。

从孔子开始,则完全把视线由天神转向了人自身,孔子充分肯定了独立人格的存在,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仁德。

这一肯定确定了儒家在认识人格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儒家独立人格的觉醒,首先表现在“志”的问题上。

孔子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在孔子看来,“仁”的境界并非深远莫测、高不可攀,而是人人都有能力达到的,“匹夫”之“志”不可夺,“志”即是每个人的价值之所在,只要能“立志”、“行志”、“守志”,对个人意志有坚毅的执着,便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达到理想人格的标准,亦即达到“仁”的境界。

孟子也和孔子一样主张“尚志”,并解释“尚志”即是行仁义,他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行仁德的能力,即所谓“人人有贵于己者”。

总之,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道德人格的追求,突出体现在立志上,有志则成,无志则废,个人的志向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必要时应该不惜以死来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

从孔孟到以后的历代儒者都要求“志士仁人”做到: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应该说是一种强烈推崇个性的道德理想。

儒家的“志”,当然有阶级的内容,但是,一方面,这种舍生取义的道德操守在历史上成了无数志士仁人献身精神和牺牲精神的支柱,直到现在仍积淀在炎黄子孙的思想意识中,因而它实际上已经超越了阶级的局限而成为我们民族的优良品质。

另一方面,儒家强烈推崇现实人格力量的观念,不仅与佛、道两教相比具有入世的积极进取性;而且与法家抹杀个人意志,要求臣民绝对服从君主,唯君主能独断专行的主张比较,也要有价值得多,它表明儒学确有反专制独裁的民主主义、理性主义色彩。

儒家诸子,尤其是孔孟,在其一生的奋斗中,也确实具有卑视权贵与王侯的大丈夫气概,表现出高贵、不卑的品格和昂扬的个人尊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值得称道的道德操守。

儒家独立人格的觉醒,还表现在他们对个人道德选择自主性的充分肯定上。

一方面,在道德追求上,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虽然孟子主性善,苟子主性恶;性善论把仁义礼智四德看作是天赋的,性恶论则把它看作是后天扬善抑恶的结果。

但他们最终的结论却是一致的,即不管人的地位贵贱尊卑,都有向善的能力,经过一番修养的功夫都能成为像尧舜这样的圣人。

另一方面,儒家虽然并不否认人在社会中的等级差别,而且儒家社会政治理论也以维护这种等级秩序为目的。

但是,在道德上,儒学更强调人的自主性、主动性,认为人的善恶差别,其主要责任在于自身。

一个人成长的好坏,就在于他本人的选择。

君主择恶,可能成为祸国殃民的独夫民贼;庶民百姓择善,也可能成圣成仁。

这种道德选择、道德修养上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启迪个人自我独立意识和人格发展的同时,另一个积极的结果,便是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以至否定了政治上的尊卑贵贱差别。

不过,我们说儒家肯定了人的独立人格价值的存在,只是就其与西周以来的神权至上和封建制度下的君权至上相比,肯定其历史的进步意义与理论价值。

就儒学本身来说,对人的认识还远非是科学的、全面的。

除了上述的考察以外,至少还应该看到:

第一,儒学的人格价值论不同于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权、个性解放的思想。

因为它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