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333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文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文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文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京文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京文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文物.docx

《北京文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文物.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文物.docx

北京文物

“北京人”

北京是我们远古祖先的故乡,也是世界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在距今70万至20万年以前,有一群原始人类,居住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我们把他们叫作“北京人”

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三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遂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

1930年在周口店遗址还发现距今约2万年前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

但随之而来的连年战乱,遗失了自1927年以来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标本,迄今下落不明,这一事件成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世界之谜。

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了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宝贵资料,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已经发掘出代表40多个尸体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和丰富的、骨器、角器与用火遗迹。

   

对北京人四十多个个体的研究表明,他们主要用右手进行劳动,能自由地直立行走,这些都跟现代人一样。

虽然北京人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已走过很长的路,但其外貌仍保留了不少原始性状。

如头骨低平、眉嵴突出、面部短而吻部前伸、没有下颏;脑量平均仅1000多毫升,大约只及现代人的2/3;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头部前倾,给人以似乎站立不稳的印象。

实际上其四肢骨已与现代人接近,能够步履稳健地直立行走。

他们已经有了简单的思维能力并开始有了最初的语言。

   在北京人的时代,北京地区的地形基本和现在一样,但气候比现在湿润温暖,动物的种类比现在繁多。

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北面、西面和西南面是大大小小的山丘,山丘上密布朴树、紫荆之类的丛林。

丛林里有虎、豹、狼、熊、梅花鹿、野猪和大猕猴。

   龙骨山的东麓,有一条宽阔的河,河的近旁有水草丛生的沼泽,巨大的水牛、水獭、河狸和水龟等时常在这里活动。

沼泽地带的东南面是广阔的平原,平原上有草地,也有干旱的沙地。

在草地上,一年四季都有成群的野马、野牛、野羊在那里奔驰追逐。

秋末冬初,扁角肿骨鹿也从远方来到这里。

在干旱多沙的地方,有缓慢移动的驼群,也有常常把头埋在沙里的鸵鸟。

   北京人在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中,祖祖辈辈劳动、生息、繁衍在这样洪荒的世界里。

为了争取和维持自己的生存,他们用壮实的双手,以木棒、石头作原料,制造了原始的劳动工具和武器,同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斗争。

   北京人所处的时代,在人类经济文化史上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

他们的石器是用原始的打制方法制成的,技术还不大熟练。

最大的是厚刃砍伐器,较小的有双刃尖状器,还有刃部锋利的刮削器和两端刃器等。

这些工具分别用于砍伐树木、刮削兽皮和切割兽肉,同时也用作狩猎的武器。

北京人在辛勤劳动和艰苦斗争中不断获得进步。

   在周口店北京人居住洞穴的外面,发现了用火烧过的灰层和兽骨;在洞穴的里面,也发现了一堆堆很厚的灰烬、木炭、烧骨和朴树籽。

这是北京人用火的遗迹。

   原始人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的困难、与自然作斗争的困难的压迫。

北京人经常遇到猛兽的侵袭,遭受饥饿与寒冷的威胁。

在艰难环境的折磨下,他们的寿命一般很短。

根据对三十八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的研究,死于十四岁以下的就有十五人,死于五十岁以上的仅有一人。

   在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集体劳动是唯一可行的方式,这使他们结成了每群约数十人的原始群。

他们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才有可能战胜凶猛的野兽;必须成群地协作劳动,才有可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

他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共同过着艰难但却是平等的生活。

这种原始群体虽然还不大稳定,但正是这种群体,保证了他们在生存斗争中战胜艰难险阻,促使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原始群,是北京人时代唯一的社会形式。

 采集和狩猎在北京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们采集植物的根、茎、果实和鸟卵做食物。

在他们居住过的山洞里,还残留下烧过的朴树籽、紫荆木炭、豆科植物种子和鸵鸟蛋化石。

他们猎取的动物,多数是野生的鹿、马、牛、羊、猪等兽类,也有少数的虎、豹、狼等猛兽。

鹿类是他们主要的猎获对象,夏秋之交猎取梅花鹿,冬春之际猎取肿骨鹿。

此外,他们也捕食野鼠、水龟之类的小动物。

   艰苦的生活折磨了北京人,但也锻炼了北京人。

他们在集体的社会生活中,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了后人不能想象的困难,缓慢地但却顽强地战胜了自然,在远古亚洲的原野上,揭开了人类历史的序幕。

   北京人化石和文化遗存在北京周口店的发现,为北京的历史增添了光辉。

北京人骸骨化石个体数目之众多,文化遗存之丰富,发掘记录之完整,在世界远古人类发展历史的研究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不仅是我国远古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奇珍。

 

古都北京

一、简介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也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并列为中国六大古都。

 

二、北京历史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等。

(一)北京历史沿革

1、先秦至秦汉

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蓟国就在北京地区建立城市,后燕国打败蓟国,后迁都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为蓟县,为广阳郡守驻地。

汉高帝五年,被划为燕国辖地。

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

本始元年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

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2、两晋至隋唐

直至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治范阳。

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直至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

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

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管辖。

后北京成为范阳节度史的驻地。

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曾经在这里称帝,建国号为“大燕”。

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属卢龙节度史节制。

3、五代到辽金元时期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割据政权,自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

辽朝于会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析津府,开泰元年改号燕京。

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

此後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

成吉思汗于1216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

元世祖至元元年改为中都路大兴府。

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蒙古文为Khanbalik,汉字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4、明清时期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划归山东行省。

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

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靖难战争、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升为北京,称为行在。

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南京作为留都。

清朝入关后随即佔领北京,亦称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

5、近代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定都南京,民国元年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六年北洋政府垮台。

而此时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仍称顺天府。

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

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同时撤销京兆地方。

民国十九年6月,北平被降为河北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

1937年七·七事变变,北平被日本占领,在这里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收复北京,并重新更名北平。

6、现代

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决定率领25万国民革命军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降,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北平。

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宣告成立。

(二)北京历史简介

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

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

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

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

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

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

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

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

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

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

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

1911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1912年3月,中华民国将首都迁至于此。

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北京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

  在此后的30多年里,北京历经苦难:

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古城在血与火中苦熬了8年;苦难、屈辱、血泪,终于使人民起而抗争。

1919年发生在这里的“五四运动”是一次群众性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运动。

它标志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是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为了纪念这个青年人觉醒的日子,我国将五月四日订为“五四”青年节。

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共产党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处在国防最前线的北平学生,痛切感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2月9日,北平(北京)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它广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经过全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战,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城市。

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决定率领25万国民革命军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降,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北平。

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古城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

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

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北京的主要名胜古迹

一、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

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

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

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

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

收藏文物100万件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

在几个宫殿中设立了历代艺术馆、珍宝馆、钟表馆等,爱好艺术的人在这些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前,往往久久不忍离去。

设在故宫东路的珍宝馆,展出各种奇珍异宝。

 

二、皇家祭坛——天坛

      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天坛原始名称“天地坛”,最早时它是供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场所。

明嘉靖九年(1530年)时,因在京城北郊另建方泽祭地(地坛),此处才专为祭天祈谷之用,并更名为“天坛”。

在那个时代,皇帝每年都会在农历的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亲临天坛举行大祭活动,届时除祭天、祈谷和祈雨外,还配祭帝王列祖列宗及日月星辰、云雨风雷诸神。

    天坛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双重坛墙使其有内、外坛之分。

俯视全坛,发现它南部呈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这一构思正好印证了古老的“天圆地方”之说。

    位于南部的圜丘坛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它又被称作拜天台、祭台等等。

该坛圆形以象征天,分有三层,且每层坛面的石块及四周的栏板数与台阶数,均为九或九的倍数,这应该算是圜丘设计的绝妙处所在。

您可知,中国古代是以奇数为阳数,而九又为“阳数之极”,故而这里有“上天九重”之意。

最上层石坛正中有一圆形石板俗称“天心石”,站立其上高声说话或发出敲击之声,即刻会起宏亮的回音。

    皇穹宇在圜丘坛以北,是圜丘坛放置神牌的地方。

它除圆形正殿外还建有东西配庑各五间,并且它们共围于一圆墙之内,此圆墙内侧墙面十分平整光洁,声音可沿内弧传递,故而人称“回音壁”,此壁一直以来就被誉为天坛奇观之一。

    祈年殿是祈谷坛的主大殿,它在天坛北半部,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创建的有鎏金宝顶及三层檐亭式的尖顶圆形建筑。

大殿内的九龙藻井十分精致,当中的四根龙柱全是“龙凤和玺”彩画,它代表了一年有四季,中层的十二金柱象征了一年十二月,最外层的十二檐柱则表明一日中的十二时辰。

每年的正月上辛日,皇帝均会率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来此叩头礼拜,祈祷丰年。

如遇天旱,还会来此祈雨。

  斋宫是皇帝祭天前沐浴斋宿之处。

斋宫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在其东北隅的钟楼内高悬明代永乐年制的太和钟一口。

当年皇帝祭天时,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圜丘坛后,钟声即止,待大祭礼毕之后,钟声会再起。

象天坛这样主附和谐、统一,共同以其特有的结构、瑰丽的装饰而成为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珍贵遗产。

 

三、颐和园

在北京的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

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

  颐和园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远在金贞元元年(1153年)即在这里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宫”。

清乾隆年间,经过15年的修建工程,将该园改名为“清漪圆”。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并焚烧了园内大部分建筑,除宝云阁(俗称“铜亭”)智慧海、多宝琉璃塔幸存外,珍宝被洗劫一空,建筑夷为一片废墟。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起颐和园。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后慈禧又动用巨款重新修复。

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乐之地,解放辟为公园。

1961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

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

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

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

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古典园林中享有盛誉的颐和园,布局和谐,浑然一体。

在高60米的万寿山前山的中央,纵向自低而高排列着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一组建筑。

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形成了全园的中心线。

沿昆明湖北岸横向而建的长廊,长728米,共273间,像一条彩带横跨于万寿山前,连结着东面前山建筑群。

长廊中有精美彩绘14000多幅,素有“画廊”之美称。

位于颐和园东北角,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具有浓重的江南园林特色,被誉为“园中之园”。

  占全园总面积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绿,景色宜人。

在广阔的湖面上,有三个小岛点缀,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湖岸建有廓如亭、知春亭、凤凰墩等秀美建筑,其中位于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访)中西合璧,精巧华丽,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

后山后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处是松林曲径,小桥流水,风格与前山迥然不同。

山脚下的苏州河颇具江南特色。

在岸边的树丛中建有多宝琉璃塔。

后山还有一座仿西藏建筑——香岩宗印之阁,造型奇特。

苏州街原为宫内的民间买卖街,现已修复并向游人开放。

拥山抱水,绚丽多姿的颐和园,体现了我国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

四、圆明园遗址

  原为清代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基本建成。

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

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

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甚广,外围周长约10公里。

   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5处景观,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

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等,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

   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

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

当年的大宫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办公处。

在西北面的一片废墟残迹中,仍能寻找到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

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的“九洲清宴”、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源阁”等等。

   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

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地和机关喷泉。

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盖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

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因而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

   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可惜圆明园先后两次遭受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大肆劫掠,纵火焚毁。

遂使-代名园夷为废墟。

   如今,在废墟上已逐步建起圆明园遗址公园,每天接待着无数的中外旅游者来此参观与凭吊。

大水法遗址 

五、八达岭长城

万里长城是公元前7世纪开始修建的。

当时,中国北方诸侯割据,他们为了防御邻近诸侯的侵袭,在各自的领土上先后筑起了一段段防卫墙。

与此同时,燕、赵、秦三个诸侯国的北方,又与少数民族中以游牧为主的匈奴族为邻,为了防御匈奴奴隶主的骚扰,三国各自都在他们的弱方修筑了长城。

到了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把一段段的长城连结起来,成了现在万里长城的基础。

后来经过历代增建,及到明朝,就修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它东起渤海湾的山海关,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到甘肃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长约12000多华里,因而名为万里长城。

在古代交通运输工具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特别是它不是一般的土墙,而是整齐的条石和结实的青砖砌筑的。

有人计算,如果把明长城所用的砖、石和土方,筑成一道2米厚、4米高的围墙,可以绕地球一周。

不用说烧制这些砖石,就是把它们通过崎岖的山间小路送达修建工地,已经是一项十分宠大的工程。

因此,游览长城的人莫不为先民的伟大气魄和坚毅精神所感动。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现今保存得最好的一段,也最具代表性。

它建于明代,是明长城在北京地区的一个隘口,为明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

瓮城有东西两门,分别曰“居庸外镇”和“北门锁钥”。

因南通京城,北达延庆,东去永宁、四海,西往宣化、大同,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

这段长城由关隘、城墙、城台、烽燧四部分组成,沿山脊建筑,随山势曲折起伏,气势磅礴,宛如一条巨龙奔腾飞舞于群山峻岭之中。

万里长城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在八达岭建成中国长城博物馆。

   八达岭长城,地势险峻,依山而建,是明朝京城的北大门和军事要地,它包括关城和城体及敌台、墙台、烽火台等。

墙体用长方形大条石砌筑,墙顶外侧筑有高1.7米的垛口,上有了望孔,下有射口。

在长城沿线的险要处和交通要道上筑有碉堡、烽火台。

遇到敌情,烽火台可传递情报,发号施令。

  八达岭海拔1000米,绵延曲折的长城如巨龙腾飞于重山峻岭之上,这座巨大,浩瀚的工程,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建筑工程的杰出代表。

 万里长城,以它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和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被列为世界奇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六、雍和宫

初为清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雍正在康熙的皇子中排行第四,这里也称为四爷府。

由于雍正笃信佛教,即位后,此地其中一半改为黄教上院,一半作为皇帝行宫,后行宫为火焚毁。

雍正三年(1725年)将上院改为行宫,称“雍正和宫”。

雍和宫从字义上理解可解释为宏大、昌顺、和谐的宫殿。

藏文称“噶丹敬恰林”,意“兜率壮丽洲”,即:

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宫,佛国净土。

鉴于京城没有传播藏传佛教经典、仪轨的场所,乾隆皇帝为纪念他这位笃信佛教的父亲并为国家稳定考虑,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在征询三世章嘉活佛意见的基础上,正式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这里也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

   乾隆皇帝向章嘉活佛详细询问了佛教在雪域是如何弘传的、讲论佛法的寺院是如何建立的等问题,章嘉活佛陈述之后,皇帝认为,“皇祖先帝在位时,广弘佛法,现在我们若在皇城宫中创建寺院,定会使佛教复兴。

”章嘉活佛闻后,表示愿竭力协助圣上,改建寺院。

乾隆帝十分欢喜。

关于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的事,就这样由乾隆帝倡导,并与章嘉活佛商议决定了下来。

雍和宫是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雍和门、雍和宫殿、“四学殿”(药师殿、数学殿、密宗殿、讲经殿)及三个文物陈列室构成。

整个建筑布局完整,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藏、蒙民族特色。

各殿内供有众多的佛像、唐卡及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紫檀木雕刻的500罗汉山、金丝楠木雕刻的佛龛和18米的檀香木大佛。

檀木大佛1990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最后一座大殿万福阁是雍和宫最为宏伟的建筑,全木结构,高23米,飞檐三重。

左右有配阁,并以飞廊相连,宛若瑶台琼阁。

供奉于阁内的木雕弥勒大佛,其中心是由一根完整的白檀木雕刻而成,地面以上高18米,地下埋有8米,巍然矗立在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其头部直顶最上层阁楼的藻井。

当年给佛像做一件大袍就用去黄缎1100米,万福阁也由此得名“大佛楼”。

 

北京的文化风俗

一、传统节日

1、春节与“年”的传说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