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查漏补缺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0016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查漏补缺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查漏补缺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查漏补缺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查漏补缺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查漏补缺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查漏补缺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查漏补缺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查漏补缺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查漏补缺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查漏补缺化学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高三化学查缺补漏题

2013.5

说明:

查漏补缺题是在高三全年五次统练基础上的补充,试题侧重知识、方法、题型或内容各有不同,请老师们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1题选题意图:

化学与生活内容年年必考,引导学生关注教材。

1.下列关于一些营养物质及其在人体内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营养物质

淀粉

油脂

维生素C

铁元素

存在、性质

存在于大豆、花生、绿色蔬菜中;与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存在于动物脂肪、大豆、花生等;可溶于水,常温均呈固态

存在于蔬菜、水果内,可溶于水,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存在于动物肝脏、瘦肉等食物内;可以跟某些蛋白质结合

在人体内的

主要作用

用于水解形成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量

保温、缓冲,帮助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储存能量及必要时氧化释放能量

清除导致人体衰老的自由基,促进铁元素吸收等

用于合成甲状腺素,促进智力发育

参考答案C

2题选题意图:

加强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2.描述或解释下列现象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滴有蓝色石蕊的烧碱溶液里通CO2至颜色变红:

CO2+2OH-=CO32-+H2O

B.稀醋酸溶解水垢中的碳酸钙:

2CH3COOH+CaCO3=Ca2++2CH3COO-+H2O+CO2↑

C.碳酸氢铵溶液中加足量石灰水:

NH4++HCO3-+Ca2++2OH-=CaCO3↓+NH3·H2O+H2O

D.漂白粉溶液中加氯化铁溶液产生大量红褐色沉淀:

Fe3++3ClO-+3H2O=Fe(OH)3↓+3HClO

参考答案A

3题选题意图:

训练学生对图像问题的分析,补充对溶解度曲线的复习和考查

3.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图①可表示将SO2气体通入溴水时pH的变化

B.图②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a点是80℃的KNO3的不饱和溶液

C.图③表示乙酸溶液中通入氨气至过量过程中溶液导电性的变化

D.根据图④,除去CuSO4溶液中Fe3+,可加氨水调节pH=4

考答案B

4题选题意图:

对模拟考试考点的补充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表示一种吸水性高分子树脂

B.用于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不属于复合材料

C.pH=2的盐酸和NH4Cl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相等

D.常温时铝遇浓硝酸钝化,是由于铝元素有很强的金属性

参考答案A

5题选题意图:

强化对氧化还原基本概念的认识

5.从矿物学资料查得,一定条件下自然界存在如下反应:

14CuSO4+5FeS2+12H2O=7X+5FeSO4+12H2S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CuS,它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B.5molFeS2发生反应,有10mol电子转移

C.产物中的SO42-离子有一部分是氧化产物

D.FeS2只作还原剂

参考答案C

6题选题意图:

加强对基本反应的考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6.下列各组物质之间不可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选项

X

Y

Z

M

A

C

CO

CO2

O

2

B

Fe

FeCl2

FeCl3

Cl2

C

AlCl3

Al(OH)3

NaAlO2

NaOH

D

NH3

NO

NO2

O2

参考答案B

7题选题意图:

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有机物官能团性质

7.贝诺酯具有抗风湿、解热镇痛作用,其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贝诺酯可与水任意比互溶

B.贝诺酯可发生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和聚合反应

C.1mol贝诺酯最多可与9molH2发生加成反应

D.贝诺酯完全水解后能得到3种物质

参考答案D

8题选题意图:

训练学生对探究型实验题的适应能力

8.削过皮的苹果过一段时间后颜色就会由白色变为褐色,食品科学上称为“褐变”。

某学习小组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不同文献解释不同。

I.《化学教学》:

苹果中Fe2+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Fe3+而变色。

II.《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苹果中的酚类物质在苹果中氧化酶催化下被空气氧化生成有色物质。

已知酚类物质遇FeCl3溶液常发生显色反应而呈现一定颜色。

如苯酚显紫色,对苯二酚显绿色,甲基苯酚显蓝色。

(1)为探究苹果“褐变”是否为I的原因,该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刚削皮的苹果立刻滴上2~3滴A溶液,继而再滴上几滴氯

水。

②在“褐变”后的苹果上滴上2~3滴A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A溶液是    溶液(填化学式)。

若I的解释正确,写出①中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

            ;上述①、②的实验现象分别应该为:

①              ;②            。

实际检验的结果是,①、②均无明显现象,说明观点I的解释是错误的。

(2)为探究苹果“褐变”是否为II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又设计了如下实验。

请帮他们在表中完善实验③、④探究目的和结论。

序号

实验步骤

现象

探究目的和结论

将刚削皮的苹果立刻放入隔绝空气的环境中。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明显变化。

探究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刚削皮的苹果立刻放入90℃~95℃的水中2min,再放在空气中。

再将另一块刚削皮的苹果立刻放入稀盐酸中浸泡2min后取出洗净,再放在空气中。

将盐酸改为酒精、醋酸铅溶液进行相同实验。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均无明显变化。

探究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刚削皮的苹果上滴加FeCl3溶液。

苹果由白色变为绿色。

探究目的:

探究苹果中是否含有酚类物质。

结论:

苹果中含有酚类物质。

参考答案

(1)KSCN (1分);

2Fe2++Cl2=2Fe3++2Cl- ;Fe3++3SCN-

Fe(SCN)3 (各1分);

①滴加A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再滴加几滴氯水,变红色(2分);

②变红色(1分);

(2)

③探究目的:

探究空气中的O2对苹果“褐变”的影响。

(2分)

结论:

“褐变”是苹果中的某些物质与空气中的O2发生反应,生成有色物质。

(或:

没有空气中O2的参与,苹果不发生“褐变”。

)(2分)

④探究目的:

探究氧化酶对苹果“褐变”的影响。

(2分)

结论:

经加热或稀盐酸浸泡,酶变性而失去催化能力,没有氧化酶的催化,苹果不发生“褐变”。

(或:

苹果发生“褐变”,必须在氧化酶的催化下才能发生。

)(2分)

9题选题意图:

高考题常考的一种形式,以工业流程图为载体,对化学原理进行综合考查

9.使用石油热裂解的副产物CH4来制取CO和H2,其生产流程如下图:

(1)此流程的第I步反应为:

CH4(g)+H2O(g)

CO(g)+3H2(g),一定条件下CH4的平

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a。

则P1_________P2。

(填“<”、“>”或“=”)

100℃时,将1molCH4和2molH2O通入容积为100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时CH4的转化率为0.5。

此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

(2)此流程的第II步反应的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如下表:

温度/℃

400

500

830

平衡常数K

10

9

1

 

从上表可以推断:

该反应是反应(填“吸热”或“放热”),若在500℃时进行,设起始时CO和H2O的起始浓度均为0.020mol/L,在该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

下图表示该反应在t1时刻达到平衡、在t2时刻因改变某个条件引起浓度变化的情况:

图中t2时刻发生改变的条件是(写出一种)。

(3)工业上常利用反应Ⅰ产生的CO和H2合成可再生能源甲醇。

①已知CO(g)、CH3OH(l)的燃烧热分别为283.0kJ·mol-1和726.5kJ·mol-1,则CH3OH(l)不完全燃烧生成CO(g)和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②合成甲醇的方程式为:

CO(g)+2H2(g)

CH3OH(g)△H<0。

在230°C〜270℃最为有利。

为研究合成气最合适的起始组成比n(H2):

n(CO),分别在230℃、250℃和270℃进行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

其中270℃的实验结果所对应的曲线是_____(填字母);当曲线X、Y、Z对应的投料比达到相同的CO平衡转化率时,对应的反应温度与投较比的关系是。

③当投料比为1∶1,温度为230℃,平衡混合气体中,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为(保留1位小数)。

参考答案

(1)<2.25×10-4

(2)放热75%降低温度,或增加水蒸汽的量,或减

少氢气的量。

(3)①CH3OH(l)+O2(g)=CO(g)+2H2O(l)△H=-443.5kJ·mol-1

②Z投料比越高,对应的反应温度越高③33.3%

10题选题意图:

加强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相关实验的综合考查

10.A、B、C、D、E、F、G、H是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的气体,它们均由短周期元素组成,具有如下性质:

①B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A、C、D不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色,E、F、G均可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②F呈红棕色;

③G和H均能使品红褪色,A在H中安静燃烧并伴有产生苍白色火焰;

④C在D中完全燃烧生成E和H2O,同时放出大量热,工业上可利用该反应焊接或切割金属;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B的化学方程式。

(2)若从a口通入气体G,从b口通入气体F,洗气瓶中装有氯化钡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已知:

E(g)+3A(g)CH3OH(l)+H2O(l)△H=-53.66kJ/mol

2CH3OH(l)CH3OCH3(g)+H2O(l)△H=-23.4kJ/mol

写出E有催化剂时与A合成二甲醚(CH3OCH3)的热化学方程式。

(4)气体C能使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产物之一是E,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参考答案

(1)2NH4Cl+Ca(OH)22NH3↑+2H2O+CaCl2

(2)产生白色沉淀,洗气瓶上方出现浅棕色H2O+SO2+NO2+Ba2+=BaSO4↓+NO+2H+

(3)2CO2(g)+6H2(g)CH3OCH3(g)+3H2O(l)△H=-130.72kJ/mol

(4)C2H2+2KMnO4+3H2SO4=2CO2+K2SO4+2MnSO4+4H2O

11题选题意图:

加强对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的训练

11.科学家设计出光伏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其工作流程示意图为:

已知abcd四个电极均为惰性电极,请根据题意填写下列空白:

(1)甲装置中b为极,乙中c电池为极。

(2)有下列四种电解质溶液,你认为甲中可以放置:

(填写字母)。

A.NaCl溶液B.KOH溶液C.HCl溶液D.H2SO4溶液

(3)根据实际需要,乙装置中可以使用不同的电解质。

①若使用熔融碳酸盐(钠、锂)(650-700℃),写出c电极上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②若使用固体氧化物(Y2O3氧化钇、ZrO2氧化锆,高温下可直接传导O2-),写出c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

(4)已知氢气的燃烧热为:

285.8kJ/mol,请写出水电解的热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1)阴极负极

(2)BD

(3)H2-2e-+CO32-=CO2+H2O2O2-+2H2-4e-=2H2O

(4)H2O(l)=H2(g)+1/2O2(g)△H=+285.8kJ/mo

l

12题选题意图:

训练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加强元素化合物与化学实验及化学反应原理内容的综合考查

12.已知:

H2S是一种无色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易分解,能溶于水形成二元弱酸。

某研究小组为研究H2S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已

知FeS为黑色难溶于水的固体)。

(1)制取H2S:

编号

操作

现象

I

反应剧烈,试管中的黑色固体逐渐溶解,产生大量的无色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

II

只有少量的无色臭鸡蛋气味的气体产生,但溶液中却有一定量的淡黄色沉淀产生。

(1)写出实验I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并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释FeS溶解于盐酸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小组同学对实验II中产生的现象发生了兴趣,首先设计实验探究沉淀的成分。

实验和现象:

将实验II产生的沉淀进行、洗涤、干燥。

将沉淀放在燃烧匙中,伸入广口瓶灼烧。

燃烧后向广口瓶中滴加少量品红溶液,振荡。

品红溶液褪色,褪色后的溶液加热后又恢复红

色。

可以推知该淡黄色沉淀为,写出沉淀燃烧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2)探究生成沉淀的原因。

提出假设:

①H2S不稳定,分解生成沉淀;

②。

实验验证:

编号

操作

现象

III

将H2S通入蒸馏水中达到饱和,将该溶液分为两等份。

一份静置,另一份在空气中不断振荡。

两份溶液在短时间内均未出现明显的浑浊现

象。

(3)重新假设并实验验证。

查阅资料:

在Na2S溶液中经常含有多硫化钠(Na2Sx),多硫化钠稳定,但在酸的作用下生

成不稳定的多硫化氢,多硫化氢分解生成硫。

即:

Sx2-+2H+=H2SxH2Sx=H2S↑+(x-1)S

设计实验验证:

编号

操作

现象

IV

先通入一定量O2,几乎看不到明显变化;加入足量的盐酸,产生无色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溶液中有大量的淡黄色沉淀产生。

写出Na2S溶液暴露在空气里形成多硫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1)FeS+2H+=Fe2++H2S↑FeS在水中存在如下溶解平衡:

FeS(s)

Fe2+(aq)+S2-(aq),加酸时,S2-+2H+=H2S↑,导致S2-浓度减小,溶解平衡正向移动,FeS溶解。

过滤SS+O2点燃

SO2

(2)H2S被空气中O2氧化

(3)xNa2S+

O2+

H2O=Na2Sx+(x-2)NaOH

13题选题意图:

以课本知识为切入点,考查实验设计、实验探究能力。

13.某课外小组同学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将蘸有饱和氯化铁溶液的粉笔,用坩埚钳夹持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一分钟内可观察到如下颜色变化:

黄色(氯化铁溶液)——红褐色(A)——铁锈红色(B)——黑色(C)。

(1)关于粉笔由黄色变红褐色,请你结合化学用语给出简要解释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A)→(B)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黑色产生的原因,讨论时形成了2种不同的观点,甲组同学认为是粉笔吸收了酒精未完全燃烧产生的碳粒所致,而乙组同学则认为可能是灼烧过程中铁元素价态发生了变化。

他们仍只用粉笔和酒精灯解决了上述争议,直接证明了乙组观点的合理性。

其实验方案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进一步确认乙组的结论,他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如图所示加热氧化铁,观察到红色粉末逐渐变黑。

之后,移动酒精灯只微热试管底部,使黑色固体在乙醇气雾中慢慢冷却。

停止实验,取下新制的氢氧化铜试管加热,试管中有红色沉淀生成。

(3)写出加热盛有碱性氢氧化铜浊液试管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对黑色物质的成分,大家进行了分析讨论。

之后取出黑色粉末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a.取黑色粉末加入足量稀硫酸,微热,全部溶解,未观察到任何气泡产生;

b.取a步骤所得溶液少量,加入到酸性KMnO4溶液中,观察到紫色褪去;

c.另取a步骤所得溶液少量,加入硫氰化钾溶液,出现血红色。

(4)实验a说明黑色粉末中不含有__________;

(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黑色粉末的化学成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进一步确认黑色粉末的成分,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选填序号)________;

A.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用H2充分还原,并用干燥剂收集所得水,获得水的准确质量,进行计算。

B.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溶解于足量盐酸,加热蒸干溶液并在空气中灼烧至质量不变,称量所得粉末质量,进行计算。

C.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溶解于足量盐酸,配成一定体积的溶液,设法测定其中Fe3+浓度,进行计算。

D.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用CO充分还原,在CO气流中冷却后准确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计算。

E.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黑色粉末,与一定质量铝粉混合后点燃,充分反应后冷却,准确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进行计算。

(6)假设铁的氧化物用FeaOb表示,请你写出上述酒精还原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FeCl3

+3H2O

Fe(OH)3+3HCl,加热过程中HCl挥发,水解平衡不断右移,黄色的FeCl3转化为红褐色的Fe(OH)3。

(2)2Fe(OH)3△Fe2O3+3H2O将粉笔直接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未发现粉笔变黑的现象。

(3)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

(4)Fe(或

“铁单质”“铁”)

(5)Fe3O4或Fe3O4与FeO的混合物ABCD

(6)(3a-2b)CH3CH2OH+aFe2O3△2FeaOb+(3a-2b)CH3CHO+(3a-2b)H2O

14题选题意图:

对实验考点的补充,以有机实验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14.某课外小组同学拟用乙醇分解法制乙烯,并对该反应进行探究。

(1)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化学方程式为:

;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是。

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混合液变黑,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某研究小组同学经分析、讨论后认定:

此现象是在该反应条件下,浓硫酸与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致。

(2)为证明产物中混有SO2、CO2气体,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他认为,只要观察到品红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可确证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有SO2、CO2。

你认为此看法是否正确,理由是

(3)为探究乙烯与Br2的反应,乙同学将制取的乙烯气体分别通过:

①NaOH溶液,②Ba(OH)2溶液,后用排水法收集于1000mL的圆底烧瓶中(塞好橡皮塞),然后打开橡皮塞,向烧瓶中一次性加入1.5mL液溴,塞上配有带乳胶管(用止水夹夹紧)的尖嘴玻璃管,摇荡,可观察到瓶内红棕色逐渐消失。

然后按下图装好装置,

打开止水夹,可观察到有喷泉形成,静置一

段时间后

,在溶液下部,有一层无色油状液体(约1.5mL)。

①将乙烯气体通过Ba(OH)2溶液的目的是;

②用化学方程式和简单的文字表述说明产生喷泉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③请利用上述喷泉实验反应的产物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乙烯与Br2发生的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

参考答案

(1)CH3CH2OH

CH2=CH2↑+H2O催化剂、脱水剂

(2)否,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混合气体中存在SO2但SO2气体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不一定被品红溶液完全吸收,故难以判断CO2是否存在。

(3)①确认其中的SO2、CO2均已被除尽(实验过程中溶液不会变浑浊)

②CH2=CH2+Br2→Br-CH2-CH2-Br,溴跟乙烯气体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液态的1,2-溴乙烷,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③取少量烧瓶中的水层液体,用pH试纸测定,发现不呈酸性,说明无取代反应产物HBr生成。

故发生的是加成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