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农资市场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984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北农资市场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华北农资市场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华北农资市场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华北农资市场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华北农资市场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北农资市场分析.docx

《华北农资市场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北农资市场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北农资市场分析.docx

华北农资市场分析

华北农资市场分析

华北市场:

得“华北”者得天下

一、区域种植结构简介

二、常见农药使用概况

三、华东农民用肥需肥特征分析

四、华北市场特征分析

 

华北区域主要包括河南、河北、山西等省,该三省为全国主要粮油水果产区之一,耕地面积大,人口多,种植结构复杂,各省份有相似之处,又各有较多的个性特征。

一、区域种植结构简介

(一)河南省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素有“中原”之称,历代战役中河南均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璀璨文化的摇篮。

河南是我国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74%。

其中平原面积约9.3万平方公里,占55.7%,丘陵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占17.7%,山地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占26.6%。

平原多分布在中东部,为黄河、淮河的冲积平原,为主要农业产区。

山地主要分布于西部的伏牛山系、北部的太行山系及南部的大别山系。

河南省现辖18个地市158个县、市、区,全省人口近亿,其中农业人口占70%左右。

河南省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

(1)有充足的光热资源。

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兼有南北之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全省年降水量600--1400mm,无霜期190—230天,日照时数1740—2310小时。

光照温热条件适宜大多数植物生长,所以,该区域种植结构略显复杂。

(2)拥有肥沃的土地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792.6万公顷,居全国第三位。

无论是一望无际的黄淮海平原,还是高低不平的丘陵山区,大多数土地上都有深厚的土层和营养元素含量丰富的土壤。

(3)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境内有黄河、淮河、汉水、海河四大水系,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农业灌溉提供了良好条件。

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全省粮食年产达5000余万吨,其中小麦年产量3000万吨左右,棉花产量60万吨左右,油料年产500万吨左右,蔬菜年产6000万吨,水果1500万吨。

近些年来,由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高新技术和领先优势的农副产品的发展呈上升趋势,一个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

1.常规种植

(1)小麦

全省绝大部分地区秋收以后都种植冬小麦,以焦作地区为代表的优质商品粮基地,亩产可达1200斤左右,大部分地区产量超过千斤。

全省小麦年产量占全国第一位,其中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达4000万亩。

(2)玉米

随着加工业及乙醇汽油的开发利用,玉米的需求量逐年增大,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麦收以后,有50%--60%的土地种植玉米。

以焦作地区为典型代表,玉米种植面积可达90%,其它各市县种植面积都在不断扩大。

(3)花生

河南的油料总产占全国第一位,其中花生年产量在350万吨左右。

以驻马店、南阳为典型代表,花生面积占一半以上。

但随着近两年地下害虫的泛滥成灾,造成花生大幅度减产及品质的降低,导致花生面积略有下降。

花生在其它县市也有种植,部分县市花生种植为主要经济作物。

(4)大豆

以商丘市为代表的大豆种植是河南大豆产业的基础。

由于大豆种植省事省力,品质优良,近年来,大豆种植面积有略微上升的趋势,在南阳、平顶山、许昌、漯河、周口等地,都有相当的种植面积。

(5)棉花

河南年产棉花60多万吨,列全国第三位,主要种植区域分布在周口、南阳、商丘、漯河、许昌、平顶山等市。

(6)水稻

河南水稻区域主要是信阳地区及新乡原阳、濮阳台前一带,其它地区也有零星种植,其中以原阳稻米为优。

其它作物如芝麻、绿豆等,全省各地区都有一定面积种植。

2.特种种植

(1)西瓜

以开封为代表的西瓜种植,花色品种多,史称“汴梁西瓜”。

种植面积覆盖开封大部分县市,成为当地农业一大支柱产业,其他各地区在不同县市都有连片种植现象。

(2)大蒜

以中牟和杞县为代表的大蒜产业,是主要的出口基地,在历史上享有盛名,产品畅销国内外。

(3)大枣

以新郑和内黄为代表的大枣是中原一大特色,新郑的枣文化节有力地推动了新郑大枣冲向国内及国外市场。

(4)猕猴桃

西峡是猕猴桃的故乡,全县种植面积10500公顷,年产鲜果300万公斤,成为全国十四个名优特商品基地之一。

(5)信阳毛尖茶

信阳茶叶历史悠久,品质上乘。

全区茶叶种植面积已扩大到3万公顷,总产量8000吨,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6)药材

在三门峡地区,以卢氏县为首的药材种植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并带动周边一些县市的中药材种植。

另外,在武陟、温县、沁阳、博爱一带是四大怀药(怀生地、怀菊花、怀山药、怀牛膝)的生产基地,属名贵中药材,畅销国内,远销东南亚、日、美等国。

(7)蔬菜

围绕各城市周边都有大面积蔬菜种植,冬季还有大量大棚反季节蔬菜,除供应本城市外,大量优质蔬菜调往其它省份,为农民创汇增收。

(8)水果

苹果以灵宝苹果为代表,梨以宁陵金顶谢花酥梨为代表,桃、杏等在不同地区都有种植,但规模性还有一些差距。

河阴的石榴,产于荥阳北邙、广武一带,栽培历史距今已2000多年,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

另外,卢氏核桃仰韶杏、镇平杜仲西峡参、信阳板栗新县银杏等都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特色种植。

(二)河北省

河北省是全国粮油集中产区之一,全省面积19万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达600多万公顷,居全国第四位,。

全省辖11个市(地区)139个县市,2个自治县,人口达6700万人。

河北省地形主要是:

张北高原,冀北燕山山地,冀西太行山地,河北平原(以海河平原为主体),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产区分布在河北平原上。

由于地处华北,地跨温带和暖温带两个自然带,河北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350mm--750mm,略显干旱,一月平均气温-21℃—2℃,七月平均气温18—27℃,平均气温较为凉爽;北部秦皇岛、唐山等地由于受温度及日照条件影响,作物种植大部分以一年一季为主。

新中国成立以前,河北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制做技术落后,经营粗放,农作物产量很低。

近几十年来,该省坚持科技兴农,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农用物资,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种植,靠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前,河北农作物种类中,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水稻、高粱、豆类等。

河北是全国三大小麦集中产区之一,大部分地区适宜小麦种植,集中种植在太行山东麓平原。

河北省种植呈明显的区域分布:

棉花区、小麦区、水稻区、果树区等分布有致。

粮食总面积620万公顷,粮食作物产量已达2700多万吨。

果树面积达1800多万亩,年产63.5亿公斤,居全国第二位。

1.常规种植

(1)小麦

全省常年种植小麦面积达4000万亩,总产量一般占到全省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分布上,以京广线两侧为主,沿京广线向北主要分布在铁路线的两侧,在石家庄地区、保定地区,面积向两边延伸。

(2)玉米

沿京广线小麦区域,大多是麦后玉米,占小麦面积的80%左右。

在秦皇岛、唐山等地,由于受气候影响,和我国东北地区有相似的耕作习惯,此地的水稻、玉米、高粱等大多是一年一季种植模式,部分地区适当调整种植方式,可达一年两季。

(3)油料作物

主要是花生等作物,总播种面积54万公顷,总产量150多万吨。

(4)棉花

河北省很早就是中国主要产棉区之一,曾被誉为“中国产棉第一省份”,最高种植年份棉花种植面积达1700多万亩,在全省11个地市大面积种植棉花。

现在,河北省棉花主要种植区域分布在京广线以东、石德线以南的广大地区,面积几乎占到此区域的80--90%以上。

另外,在沧州的大部分县市、廊坊南部、衡水部分地区,棉花种植面积也非常可观,为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

(5)蔬菜

河北省蔬菜种植不但为京津地区提供了足够的新鲜蔬菜供给,还有大量优质蔬菜输送外埠,蔬菜播种面积达110多万公顷,总产量达6700多万吨。

2.特色种植

由于历史原因及气候因素,河北省特色种植较具优势,有许多特色种植已走到了全国前列。

全省有六大果品基地:

太行山核桃、柿子、大枣基地,燕山板栗、苹果、山楂基地,昌黎葡萄基地,黑龙港流域金丝小枣、冬枣基地,平原河地梨、杏、桃基地,城镇周围小杂果基地,面积达1800多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63.5亿公斤,居全国第二位。

如深县的大蜜桃,宣化的葡萄,沧州的金丝小枣,昌黎的苹果,泊头、肃宁、辛集、晋州、魏县、定州和交河的鸭梨,涉县、武安和灵寿的核桃,迁西的栗子,赵县的雪花梨,阜平、赞黄的大枣等稀特品种,驰名中外。

(三)山西省

山西省位于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因地处太行山以西而得名。

省境四周大部分为山河环绕,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现辖11个地市,19个县市,人口3200多万,其中农民人数占总人口的62%。

山西省是我国农耕文化发祥地和黄河中游古老农业区之一。

在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中,70%是丘陵和山地;在7300多万亩耕地中,76%是旱地;在5500万亩旱地中,70%是中低产田,省情较为特殊。

在山西,山地、丘陵、平原面积比例大体是4﹕4﹕2,平原主要是分布在中部的盆地区,包括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主要农业种植基本就分布在这些盆地地区。

山西省属大陆性气候,气候类型分别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亚带,大部分地区为半干旱气候。

全省气候基本特点是:

冬季较长且寒冷干燥;夏季炎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温差较大,光热资源丰富。

各地无霜期差异是:

晋南在200天以上,晋中160--175天,忻定盆地、晋东南大部分地区及西部黄河沿岸为140--150天,晋西北一带100--120天,北中部山区一般在100天以下。

山西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年降水量介于400mm--650mm之间,各地降水不均,降水受季节变化、季风影响显著,使得降水量成为了影响山西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1.各地农业种植状况

(1)太原市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下辖三个郊县和古交市。

太原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农业发达。

全市现有耕地134千公顷,主要农作物有:

小麦、水稻、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其中晋祠水稻以优质著称。

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棉花、油料、甜菜、药材等。

(2)大同市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省境北部,介于内外长城之间,辖七县。

市区三面环山,地形复杂,气候干旱多风,温差较大,无霜期125天左右。

全市现有耕地37.06万公顷,农作物主要以谷子、玉米、土豆、小麦、葫麻、蔬菜为主。

(3)阳泉市

阳泉市位于山西省省境中部东侧,辖三区二县,境内四周群山环绕,市、县城区附近有小片平川,气候四季明显,春多风沙,夏秋多雨,无霜期150天。

全境有耕地5.8万公顷。

主要农作物有:

谷子、玉米、高粱、小麦、豆类、薯类等,粮食产量仅22.2万吨。

(4)长治市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境东南,辖一市十县。

境内地形复杂,山地居多,中部山地盆地相间,长治、黎城盆地较大,是主要农作区。

长治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150天,年降水量500--650mm。

境内有耕地488万亩。

主要粮食作物有:

谷子、玉米、小麦、土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麻皮、油料、党参及苹果、柿子等。

长治“潞麻”洁白无暇、纤维长、质软性柔,畅销各地,平顺、壶关、黎城等地的党参、花椒、核桃等也颇为出名。

(5)晋城市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省境东南,与河南接壤,辖二区四县。

晋城境内地形复杂,山地居多,以晋城、高平等盆地平原地带为主要农作物区。

境内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5℃,无霜期180天,雨量550mm。

全境共有耕地284万亩。

粮食作物主要有:

谷子、玉米、小麦等,高粱、豆类次之;经济作物有麻皮、棉花、烟叶、油料等。

另外晋城的苹果、梨、葡萄、柿子、杏、桃子、枣等品种齐全,晋城山楂享誉国内外,陵川的花椒、核桃也久负盛名。

(6)朔州市

朔州市面积1780平方公里,辖二镇十六县,境内三面环山,中部和东部是平川,面积占全市面积的75%,为境内主要农作物区。

朔州气候干燥,雨雪少,风沙大,昼夜温差大,无霜期120天。

现有耕地89万亩,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黎、豆类、土豆等,经济作物有葫麻、小茴香等。

(7)晋中地区

晋中地区位于山西省省境中部东侧,辖二市九县。

西部的太原盆地大部分为汾河冲积黄土层,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是农作物主要种植区,也是粮、棉等主要产地,气候温和,降水量540mm,无霜期140--180天。

全区现有耕地525.8万亩,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高粱、薯类、棉花为主,水稻也有少部分种植。

(8)临汾地区

临汾地区位于山西省境西南,地处黄土高原汾河下游,辖三市十四县。

临汾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大陆性气候特点极为显著,年降水量555mm,无霜期180天。

全区共有耕地646万亩,主要农作物有麦、棉、杂粮、烟草、麻皮、花生、葫麻等。

曲沃的烟叶,隰县的金梨,永和的红枣,古县、安泽的核桃、红果等都享有盛名。

(9)运城地区

运城地区位于山西省省界西南端,地处黄河中游,辖三市十县。

运城地区东南部有中条山,西北部有峨媚岭,两山之间为运城盆地,为运城的主要农作物区。

运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1.8--13.7℃,年降水量490--620mm,无霜期186--235天。

全区共有耕地928万亩。

主要农作物以小麦、棉花、油料等为主。

果树主要苹果和枣为主,苹果面积较大,且品质良好,出口国外,稷山和临漪的大枣也久负盛名。

(10)忻州地区

忻州地区位于山西中部,辖二市十二县。

忻州地区为秦晋黄土高原一部分,地形崎岖,为丘陵山地。

在五台山、系舟山、云中山之间为盆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方便,是主要农作区。

本区气候干寒,多风沙,区内温差较大,年均降水400--550mm,无霜期120--180天。

全区共有耕地826万亩。

农作物以高粱、玉米、谷子、小麦、莜麦、薯类为主。

代县的辣椒,保德的油枣,原平、同川的梨、蜜梨等是有名的特产。

二、常见农药使用概况

(一)常见农药使用概况

1.小麦用药情况

(1)地下害虫处理剂

地下害虫处理剂多为3%辛硫磷颗粒剂或拌种剂系列。

一般价格不高,防治效果一般,主要受价格因素影响。

(2)小麦蚜虫、麦蜘蛛、吸浆虫、粘虫

早期麦田蚜虫、麦蜘蛛防治以氧乐果及其与敌敌畏等复配制剂为主,后期穗蚜的防治较为困难,有些年份防治可达5次以上,主要使用吡虫啉、啶虫脒和菊酯类或有机磷类复配制剂。

吸浆虫、粘虫防治以菊酯类为多,实际上在防治穗蚜的同时,基本上可兼治。

全省大面积能积极防治,但在河南南阳市境,防治麦田害虫和疾病的积极性不高。

(3)小麦锈病

主要以三唑酮粉剂或乳油为主,其它品种的制剂也较为常见。

(4)麦田除草剂

主要使用苯磺隆或苯磺隆复配制剂,苄嘧磺隆和氯氟吡氧乙酸的使用现在也很普遍,但基本是和苯磺隆复配使用。

在后茬为花生、大豆或盐碱性质较重的地区,噻磺隆及其复配制剂使用普遍。

在河北由于使用时期的问题,近年来使用速效型除草剂问题不断,因此,老品种2.4-D丁酯使用仍旧普遍,山西使用2.4-D丁酯的历史悠久,短期内仍是主流品种。

2.玉米用药情况

(1)防治玉米螟

一般用有机磷和菊酯类的复配制剂来防治玉米螟虫,丢芯剂的使用已逐渐减少。

(2)玉米除草剂

玉米除草剂是玉米使用农药的一个大项。

苗前封闭型除草剂主要有乙草胺、莠去津、异丙草莠、乙莠等,使用广泛,但目前呈下降趋势。

苗后除草剂:

①莠去津和烟嘧磺隆的复配,此种配方最为普遍;②烟嘧磺隆和苯氧羧酸类的复配,如烟嘧磺隆+二甲四氯钠盐;③4%烟嘧磺隆油悬剂;④莠去津和磺草酮的复配,只不过磺草酮的知识产权保护尚未到期,磺草酮类产品还不能大量使用。

3.花生用药情况

(1)地下害虫处理剂

主要用3%辛硫磷颗粒剂,还有毒死蜱颗粒剂及特丁硫磷颗粒剂等。

近年来由于地下害虫泛滥成灾,对花生产量造成巨大影响,所以特效防治地下害虫的制剂在花生种植区域很有市场。

(2)花生除草剂

主要使用防治禾本科杂草的精喹类产品,防治阔叶杂草的乙羧氟草醚或百垄通等复配,达到禾阔双除的目的。

(3)花生田杀虫剂

主要使用有机磷和菊酯类复配杀灭鳞翅目害虫。

(4)花生田控旺剂

主要用多效唑类产品,控制花生旺长效果不错,但也存在缺陷,易造成花生断针、不好收获的现象。

流行做法为多效唑同时和杀菌剂及其它调节剂一起使用,有时复配烯效唑等方法,以达到高效控旺和防病增产的目的。

4.大豆用药情况

主要使用除草剂品种有精喹类和氟磺胺草醚的复配,达到禾阔双除的目的。

5.蔬菜用药情况

(1)蔬菜杀虫剂的使用主要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品种为主,主要有防治蚜虫的啶虫脒,防治地下害虫的毒死蜱,防治鳞翅目害虫的溴虫腈、甲维盐、功夫菊酯、氰戊菊酯等。

(2)防治病害的常规用药是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甲托、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应用广泛,高效品种如腈菌唑、烯酰吗啉、氟吗啉、咪鲜胺等更是生产中的首选。

大棚蔬菜用药主要以烟剂为主,品种主要有百菌清烟剂、腐霉利烟剂、异丙威烟剂等。

(3)在除草剂领域,灭生性品种百草枯、草甘磷,由于市场需求量大,竞争激烈,致使鱼龙混杂,劣质产品充斥其中,市场呼唤优质的百草枯、草甘磷产品。

(二)常见农药发展趋势

1.杀虫剂发展趋势

(1)杀虫剂新品种开发要求越来越多。

农药的开发方向是高效、低毒、低残留、无污染,杀虫剂尤其如此,具体体现为追求“三高”:

安全性高、生物活性高、选择性高,这“三高”基于一个共同点,即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2)生物源化学合成已成为新型杀虫剂开发的重要途径。

生物源化学合成杀虫剂是以天然毒素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改造和优化开发新化合物,如烟碱、氯烟碱开发出吡虫啉,由鱼藤、鱼藤酮开发出哒螨酮,由吡咯霉素开发出溴虫腈等。

生物杀虫剂的发展前景极其广阔,是未来化学制品的替代品种。

(3)高毒高残留杀虫剂将进一步受到限制。

2007年1月1日起,全国禁止甲胺磷、对硫磷等5个高毒品种使用。

另外,最近农业部又开始对氧乐果、甲拌磷、水胺硫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甲基异柳磷、内吸磷等8种高毒有机磷和涕灭威、克百威、灭多威等3种高剧毒氨基甲酸酯农药做出了限制,这将为高毒杀虫剂的替代品种提供巨大市场。

当前,以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发展最快,由于这些新品种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生物活性高、对环境友好且不易产生抗性的特点已逐步取代高毒品种,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除草剂发展趋势

(1)常规老品种的使用日趋萎缩。

我国农业接受除草剂的历史并不太长,但从开始到现在,老品种的除草剂使用年代也不少了,由于长期使用,杂草对这些老品种已不太敏感,为了达到理想效果,不得不加量使用,这就容易造成对当茬或下茬作物的药害。

因此,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常规老品种的用量逐年在下降,不久的将来必将被新品代替。

(2)苗前封闭用药向苗后茎叶处理转移。

曾经风靡全国市场的封闭除草剂如乙草胺、莠去津、氟乐灵等,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造成的影响以及本身受气温、湿度等条件影响大等缺点,在封闭效果上已出现诸多弊端,而一些新兴的复配制剂在苗后茎叶处理上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克服了很多封闭除草剂的缺点,从而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并逐步成为了除草剂的主流。

(3)单一品种向新型高效复配品种转移。

单一品种的使用,一是防治范围窄,大多只对一类草相有防治作用;二是单品使用用量大,易造成残留形成下茬药害;三是单一品种反复使用,形成抗性,不得不增加药量,形成恶性循环。

新型复配品种的优点是:

①防治范围宽,大多禾阔兼治,省功省时;②用量小,互补增效作用强,造成残留小,对下茬作物影响小。

这些新型高效的复配制剂已被广大农民普遍认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势必成为除草剂的主流。

(4)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除草剂的使用标志着一个地区的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除草剂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一是地域上的扩大,从农业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目前除草剂的使用呈迅猛上升趋势,占农药使用的比例日渐提高;二是使用作物范围的扩展。

除草剂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加强的除草剂研究和日益重视的技术传递,使除草剂从大田除草剂到个性除草剂应有尽有,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好、更新、更高效、更安全的除草剂产品问世。

3.杀菌剂发展趋势

(1)科技意识增强,防治结合。

从发达地区的用药来看,高效农业杀菌最科学的方式是防治结合,防病和治病的药剂交替使用,一可以减少病害侵入,二可以降低抗性,增强使用效果。

(2)常规品种向高新品种过渡。

长时间的使用多菌灵、甲托、代森锰锌等常规品种,使病菌抗性增强,且此类常规制剂质量良莠不齐,对于高效、出口绿色产品来说已跟不上潮流,使得新型、高效、低残留品种成了高效农业的首选。

(3)从使用者的消费心理及药剂的标靶性来讲,专病专治或专菌专治类的产品更受人们的青睐。

(4)生物源、植物源杀菌剂因其自然性、高效低毒低残留等原因,在各类瓜果蔬菜上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必将成为杀菌剂发展的主流。

综上所述,华北地区的农业正走向高效集约化种植,选择使用的农药品种正向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优秀品种发展,各企业应把握住市场脉搏,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为高效农业和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贡献力量。

三、华东农民用肥需肥特征分析

(一)河南耕地土壤肥力动态变化及施肥对策

土壤肥力动态变化状况

1.土壤耕层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变化基本平稳。

1998-2003年全省45个部省级耕地土壤肥力监测点结果表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对应点位相比,除速效钾含量大幅度下降外,其它各养分含量都有明显提高。

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较为明显,习惯施肥区的养分含量普遍高于不施肥区。

习惯施肥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变化基本稳定,有效磷含量近几年略显下降趋势,速效钾含量则稍有回升。

无肥区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显示出下降趋势。

由于不同区域土壤类型、施肥制度、轮作制度和种田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耕层养分含量变化也存在差异。

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从南到北呈递减趋势,2003年有机质含量豫南1.77%,豫北1.44%。

土壤全氮、碱解氮同有机质基本一致。

土壤有效磷从北到南呈递减趋势,豫北20.92mg/kg,豫南11.75mg/kg。

土壤速效钾从西向东呈递减趋势,豫西136.1mg/kg,豫东113.8mg/kg。

监测结果表明,土壤缓效钾变化不大,平均782mg/kg,供钾潜力较大。

土壤中有效微量元素与第二次土普时相比稳中有升,其中,有效锌平均含量为1.05mg/kg,与第二次土普时比普遍有所增长,但整体水平不高,地域间变幅大,土壤缺锌明显存在;土壤有效硼平均含量为0.51mg/kg,与第二次土普时期比虽也有提高,但缺硼的点还约占监测点数的61%。

土壤有效铜、铁、锰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含量差异较大,但一般可满足作物需求。

2.全省施肥水平较高,但有机无机比仍不合理,化肥氮、磷、钾投入比例还需调整。

全省监测点近六年平均每公顷施肥量(化肥+有机肥)636.3公斤,氮、磷、钾比例为N:

P2O5:

K2O=1:

0.46:

0.36,有机无机比为1:

2.36,化肥氮、磷占总施氮、磷肥量的81.1%、75.2%,有机肥钾占总施钾肥量的65.8%。

六年来肥料投入实物量有下降趋势,有机无机养分投入结构仍不合理,有机肥与化学钾肥用量低;化肥投入结构中,氮磷化肥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多元配方肥施用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氮磷钾比例仍不合理。

肥料投入区域间不平衡,豫北、豫西肥料投入量较高。

从夏秋两季来看,夏收作物施肥量明显高于秋收作物,约有90%的有机肥和70%的化肥都施于夏收作物。

3.农田耕层土壤养分收支氮、磷有余,钾素亏缺。

从耕层土壤养分收支平衡结果看(见表3),六年来,全省耕地平均氮素(N)盈余33.9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