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类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9967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类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类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类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类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类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类发展.docx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类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类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类发展.docx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类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类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属于所谓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范畴。

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而言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源泉内生化,故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growththeory)。

本部分研究新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性观点,同时介绍联合国开发属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等涉及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指标。

最后,按照联合国开发属的观点,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知识开发、引进、利用以及技术创新途径,争取尽快赶上发达国家。

本部分的参考书为:

(1)W·舒尔茨:

《报酬递增的源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潭崇台等:

《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3)联合国开发属:

《1999年、2000年、20001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一、对经济增长的一种观察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按照他的长期观察,土地、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经下降,这可以通过租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变化、它们与其他投入物价格比价的变化予以说明。

舒尔茨认为,采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不能解释上述问题的原因是,经济学家没有把所有用于生产的资源考虑在内,这些没有被考虑在内的资源中有一些新资源,它们已经替代了土地等。

由此,可以引申出一种经济增长假说,人力资本的存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经济社会从这些新型资源中获得的收益就不断提高。

人力资本的使用,使经济社会进入报酬递增时代。

在经济学理论发展上,人力资本概念成为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概念,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对自然资源的替代问题,而且可以用来解释其他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经济增长现象。

 

二、内生增长机制

内生增长机制

假定资本是唯一生产要素,资本边际产出不变,为常数a,产出与资本存量成,某种比例,如:

Y=aK[1]

再假定经济社会储蓄率不变,人口不变,资本没有折旧,社会储蓄均用于增加资本存量,有如下情况:

ΔK=s·Y=s·a·K[2]

整理成:

ΔK/K=s·a

假设产出与资本存量成比例,则有

ΔY/Y=s·a[3]

至少,[3]说明,储蓄越高,产出越高,没有极限。

这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储蓄率与增长率无关的结论根本不同。

在新增长模型里,人均产出,f(k),人均储蓄,s·f(k),均为直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储蓄不仅仅局限在物质资本方面,将其扩展为人力资本,则方程式[3]内涵的关系可以存在。

新增长理论把知识、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引进经济增长过程,于是资本收益率可以不变或呈现递增趋势,人均产出可以无限增长,经济增长率可以长期递增。

因此,可以说,新增长理论的理论基础就是人力资本理论。

内生性增长,主要体现在五种思路上:

(1)知识外溢与边干边学,

(2)内生的技术变化,(3)线性技术内生变化,(4)开放经济中的内生增长,(5)劳动分工与专业化。

报酬递增理论与专业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也有两种属性:

一种是投资,一种是提供服务,前者按照沉没投资价值计算,后者按照提供服务的贴现值计算。

计算前者时,可以假定资本是同质的;但是计算后者就不能认为它们是同质的,而是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导致资本的收益率不同。

人力资本研究最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资本异质性问题,指出这种异质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投资动力。

同时,也指出了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不加区别的资本总量概念的危害性,即掩盖了这一重要的增长因素。

专门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

(1)报酬递增理论破坏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核心公理——收益递减,某些经济现象必须予以重新解释。

(2)重新唤起了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利润)价值的性质的争论,这种争论最终要改变对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的意识形态观念。

(3)事实上,无论如何解释问题,报酬递增提高了人类的经济福利。

(4)可以证明的是,大自然不是报酬递增的源泉,它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具有经济体系内生性质。

(5)报酬递增形成于专业化和专业人力资本的共同作用。

(6)人力资本形成离不开教育,个人通过对自己人力资本的投资(教育过程),会增加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

在此,教育实际上在发挥着“工作效应”和“配置效应”。

(7)人们后天获得的配置能力,是人力资本发挥实质性作用——产生报酬递增效应——的外在表现(的一种特定形式)。

(8)“专业人力资本”概念包括了与报酬递增现象有关的各种形式的人力资本。

新增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新增长理论的产生被认为是增长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融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府制定发展政策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第一,把人力资本引入增长模型,指出收益递增的可能性,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第二,技术进步的内生性理论,指出了发展中国家政府制定技术开发政策的重要性,同时考虑到知识外溢问题,政府应该通过制度促使技术创新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一致,即对知识重新的私人成本给予必要的补偿。

第三,政府制定合适的公共教育政策有助于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

第四,对外开放有助于先进知识的吸取,对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五,和新古典增长理论重视政府对商业周期调控作用不同,新增长理论更强调重视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基础方面的作用,如扩大公共教育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激励新思想形成等。

 

三、人力资本理论框架

一般均衡理论对分析经济现象、经济问题非常有用,所有市场取向的经济活动几乎都可以借助该理论进行研究。

该理论假定,任何时候经济社会总是处于均衡状态,而不管经济条件的变化。

这是因为,只要假定信息和交易成本为零,任何失衡都是可以瞬间恢复的。

不难看出,这是该理论的缺点:

因为恢复均衡需要时间,而且信息和交易成本也不为零。

不过,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公正指出:

“如果不区分理论和分析属性和事实的差距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一事实是人类并不总处于均衡状态中,而且他们不能瞬时恢复均衡。

”(P43)舒尔茨除了发现人类并不总处于均衡状态且不能瞬时恢复均衡外,还发现传统的一般均衡理论没有扩展用于分析人体恢复均衡的最优行为。

于是,开始研究个人的“应对失衡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经济价值。

这一研究为后来形成的人力资本理论做出积极贡献。

人们应对失衡的能力

根据观察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在自觉地重新配置资源以适应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其配置资源的效力则取决于人们自身的“配置能力”。

舒尔茨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这种能力是可以后天获得的,教育和经验有利于这种能力的形成,同时成为量度这种能力的尺度。

至于这种能力的经济价值,取决于经济事件和人力资本存量两个因素:

前者成为这种能力的需求曲线,后者成为这种能力的供给曲线。

 

理论框架

第一,假定客观上存在着(因经济失衡导致的)重新配置资源的经济激励,人们尽自己所能来应付这种激励。

这里,“尽自己所能”意味着人有发现特定经济失衡并预估其性质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的能力;“激励”意味着可能从资源重新配置的活动中取得的预期收益,即进行应对失衡活动的经济收益。

第二,对上述能力的需求取决于经济失衡的特性。

对于特定的失衡,存在一条需求曲线,其纵坐标衡量激励的程度(以能力回报率表示),其横坐标测度资源被重新配置的程度:

被重新配置的程度越低,激励程度(能力回报率)就越高,随着资源被重新配置的程度提高,激励程度(能力回报率)就趋于下降,即资源被重新配置的程度提高,激励程度(能力回报率)就越低。

第三,对上述能力的供给,取决于某一时点上特定形式人力资本的存量以及能力回报率引致的存量增长时的成本和那里增长率。

这类似于反映企业边际成本的产品供给曲线。

第四,上述能力的供给可以源于多种渠道:

例如,短期内可以通过移民增加;再如,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后,个人积累的经验、技术也会增加这种能力的供给;又如,只要激励存在的时间足够长,人们还会通过教育投资以形成更多的人力资本存量来增加上述能力的供给。

第五,教育与经验对于资源培植的影响是积极的、重要的。

这一命题是通过在上述能力供给增加方面的观察得出的。

在上述能力供给增加方面,教育是一个具有极强解释力的变量,也是可以验证的、测量的。

“教育事实上既具有收入效应,又具有价格效应。

随着受教育程度上升,人们的收入会增加,并且当他们的收入上升时,作为价格效应影响的结果,他们时间的价值也会上升。

 

四、人类时间价值研究

人类时间价值概念

之所以对人的生命赋予极高价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的行为(结合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既能够改变价值总量,也能够改变资本存量,而价值和资本则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反映人的价值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证据就是,在现代国家随着人们劳动时间的不断减少,而劳动收入(无论是按照单位时间计算的绝对数量,还是在与其他生产要素对比而言的相对数量)则不断上升。

这在经济理论上,被称为人类时间价值不断提高的现象。

可以按照经济学的供求规律对人类时间价值决定进行分析:

对人类时间需求的产生影响的主要变量包括:

(1)可再生的有形资本存量及其提供的服务价格——对改变人力资本的相对价格产生影响;

(2)家庭对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个人服务的需求;(3)技术进步带动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对人类时间供给的产生影响的主要变量包括:

文化水平、高等教育、工作经验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如健康、移民等。

人类时间价格提高的测度

舒尔茨认为,在研究人类时间价格变化问题上,不用什么经济学理论,只用一些实际数据,就能予以很好地说明。

舒尔茨的观察是:

(1)在生产自然资源的产品和提供劳务时,直接以资本和劳动替代自然资源。

(2)在工业生产领域,以资本、劳动替代自然资源产品。

(3)在家庭生产中,类似替代也发生了。

(4)在最终消费领域,朝着自然资源节约方向发展。

“……关键的经济问题就是自然资源、劳动和可再生资本之间的相互替代的可能性是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的。

对人类时间价格变化的测度,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自然资源的价格和租金对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意义相对下降。

与此相对应,可再生性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功能性作用不断提高,功能性社会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形成。

研究人类时间价格变化社会、政治、经济意义

具体来说,研究人类时间价格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意义在于:

第一,人类时间价值提高带来了许多制度性需求。

第二,人类时间价值研究扩大了经济学本身的研究范围。

第三,人力资本理论否定了李嘉图的地租在个人收入中的支配地位理论。

第四,人力资本积累导致现代社会劳动服务价格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典型代表的,“维持生存的工资”理论和“劳动剥削”理论,均无法对此进行解释。

第五,人力资本在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功能不断提高,人类时间价值不断提高,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形成功能性收入分配制度,而此种分配制度的形成有助于减少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

第六,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和工资理论受到质疑。

第七,利用时间报酬产生的两种效应,可以解释人们在重新培植时间方面的变化规则:

(1)在预期增加教育水平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多收入情况下,年轻人就会推迟参加工作年龄,而花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

(2)人力资本投入增加给年轻人带来两种优势:

一是年轻时放弃的收入低于以后增加的收入;二是按较高收入获得报酬的时间会延长。

(3)年轻时获得较高收入者可以在早些年份积累足够的退休金,可以实行提前退休计划。

(4)获得较高收入者可以把更多的收入花在改善身体健康条件方面,可以工作更长的时间。

(5)妇女使用有形资本替代家庭生产,而自己则劳动时间更多地配置在劳动市场。

(6)妇女对抚养小孩的需求下降,人口出生率也会因此下降。

 

五、发展的目标仍是克服贫困问题

发展成就与贫苦现象

从1970年到2000年,在此30年里世界各国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但是,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在普遍进步情况下,进步速度是不同的,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差异加大现象。

另外,就种种贫困现象分析,世界各国离彻底消除贫困这一目标还差得很远,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和基本对策选择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世界范围内收入差距扩大现象应该有所缓解。

因为专家指出,人们更关心相对收入状态,而且收入差距扩大任其发展下去还会影响其他结果。

第一,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可能会加剧市场和政策失误,不仅对增长,而且对反贫困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收入集中在上层少数人手中,可能会削弱政府的有关经济政策,如反贫困化政策,或收入公平化政策,对国民福利的积极影响。

第三,收入差距可能会侵蚀社会资本,包括信任和公民责任感,从而导致一种健全的公共制度无法建立。

第四,收入差距拉大问题长期不能解决,会强化社会对这种差距的容忍程度,以至可接受的收入差距准则最终发生变化。

这实际上对穷人最为不利。

正因为如此,世行专家认为改变收入差距至关重要,是在全球范围内维护人类尊严、平等和公平的集体责任。

为此,世行专家提出基本对策。

 

六、技术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当代技术基本特征与主要贡献

主要贡献

当代技术发展给人类生活、生产带来最重要影响的有两类:

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生物技术。

网络时代对人类发展的主要贡献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不仅扩大了人类的信息量并使得信息交流成本下降,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还打破了传统上的人类发展障碍,即信息技术打破了人类之间的知识障碍,参与障碍和获得经济机会的障碍。

第二,改变着创造与传播技术的方式,表现在:

(1)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技术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2)全球化的知识定价规则发生作用,提高了技术的市场价值,刺激了技术创新活动,改变了发展中国家技术交易的成本。

第三,私营部门越发成为技术开发主体,它们在高风险投资领域内也日益活跃。

第四,全球化的高级技术人员劳动市场已经形成。

第五,世界范围里形成许多重要的全球化的技术开发、革新中心,为全球技术进步创造了充满活力的环境。

国家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问题

技术发展差距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了解:

第一,研发支出差距,R&D/GDP指标反映,在OECD国家平均为2.4%,东亚国家平均为1.3%,南亚和拉美国家平均为0.6%,东欧与独联体国家平均为0.9%。

第二,(10万人均)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例,在高收入国家平均为3127,在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687,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为152,全世界平均为959。

第三全球技术创新中心主要聚集在北美、欧洲和澳洲,在亚洲则聚集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台北与新竹)。

第四,风险资本的分布情况:

2000年美国为1031亿美元,英国29亿美元,日本17亿,德国12亿,法国11亿,香港7亿美元,以色列4.7亿美元,印度3亿美元,中国8400万美元,韩国6500万美元。

发展中国家技术风险经管

鉴于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带来的潜在灾害,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有关引进、发展技术方面往往处于犹豫不决状态。

肯定地讲,技术变革是有风险的,关键在于技术经管,这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的弱点。

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也遇到同样的困境,它们的经验是,将技术变革的好处最大化,同时将技术变革的风险最小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政府而言,技术风险经管应该注意以下方面问题。

第一,技术变革对经济社会存在的各种潜在好处是巨大的。

尽管人们无法准确比较“变”与“不变”状态下的福利计算,但是所有人类福利指数都说明,积极进行技术变革的国家在所有方面全然优于排斥技术变革的国家。

第二,技术变革给人类带来的最重大的潜在的两类危害是:

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和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的危害。

第三,在技术变革的选择问题上,政府应该关注公众舆论的作用。

第四,政府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风险经管能力,在这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尽量利用科学信息,把不确定因素转变为风险。

(2)加强风险交流工作,即所有利益相关者应该有表达各自意见(风险担心)的机会,这有助于发展透明的、可靠的决策机制。

(3)有助于安全使用技术的条件是创立灵活的制度,反应敏捷的经管机构,和一系列替代技术。

第五,发展中国家应该看待自己在技术风险经管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改革和创新。

就观察的情况看,这些不足主要包括:

(1)业务熟练人员缺乏,

(2)资源、经费不足,(3)技术推广方面的传播战略无力,以及(4)缺乏反馈机制。

第六,政府应该积极对技术风险带来的挑战制定国家战略,国家技术风险经管战略需要包括以下内容:

(1)向技术领先的国家学习有关制度建设、规范建设的方式方法,结合本国实际确立有关技术开发政策,适用技术规范。

必要时,可以先直接移植外国先进的规范,再结合本国实际进行调整。

(2)通过地区间的合作,使有关技术规范、技术安全规范协调一致。

(3)加强技术发展的监管机构。

(4)调整舆论。

(5)加强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分享信息和经验。

(6)注重发展本国的科研技术创造能力和推广能力。

政府与市场结合,共同培育鼓励一种不断提高人们开拓、创新、冒险的自由发展的环境,将特别有助于国家技术发展和技术变革。

第七,上述(6),可以被称为旨在释放人的能力的国家战略的基本原则。

按照此原则,国家、政府应该积极创造一种鼓励科学创新的环境。

联合国开发署提出以下具体做法:

(1)把科学技术政策与长期发展政策联合起来。

(2)尤其要抓住网络时代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各种利益,为此最好在电讯业中注入竞争机制。

(3)鼓励高等院校与产业界联合,促进重新。

(4)调整教育方向,提高教育质量,使之尽量与技术需求挂钩。

(5)政府制定多种干预性政策,以便在技术变革时代促进企业投资,提高工人能力,这些是保持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此外,重要的是对发展多渠道教育融资活动制定有效干预政策,这有助于经济社会在为教育融资方面动员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

第八,加强技术变革的国际合作,这些合作即使可能面临市场利益的长期冲突,但是国际合作可以获得双赢结果。

加强国际合作的各国实际利益在于,一国的技术突破导致全球受益,这种利益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各国人们的福利水平提高。

不过,经验表明,促进、规范国际合作的最重要的工作包括:

(1)制定游戏规则并保证公平贯彻。

(2)建立技术创新的伙伴关系,制定协调发展政策。

(3)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经济组织为增强各国技术投资制定有关政策。

(4)共同为努力应付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做出贡献。

 

七、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政策

知识与福利、经济增长的关系

现代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就不同国家经济增长差异所做的各种分析看,一般认为,物质资本投入的差异可以解释增长差异的30%,其余的70%则被列入构成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各种无形因素——人力资本为主,其余尚有制度、组织、经管因素。

韩国和加纳的例子,人们进一步注意到与知识相关的三个因素——教育、贸易开放度和传播知识的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1)贸易开放度越大,抓住利用外国知识的机会越高;

(2)人们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利用知识的能力越高;(3)传播知识的基础设施越完善,人们越能够及时获得信息并能够获得信息。

逻辑关系是:

与知识相关的三个因素成为人力资本形成、积累的关键,后者又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

发展中国家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无论是迎接挑战,还是抓住机遇,就目前的情况看,发展中国家要想不过度落后于发达国家,关键就在于缩小知识差距。

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要做好三件事:

(1)积极获取全球知识和创造自己本国的知识,

(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以便增加吸收知识的能力,(3)投资于技术以便完善获取、吸收、创造知识的条件。

知识的获取

世界银行专家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提高经济增长,就要提高企业效率,为此获得技术知识就是必要的。

一般国家获取技术知识的途径有二:

一是从全世界获取,二是自己创造。

从外部获取知识

第一种获得知识的可能性,在于扩大国际贸易:

出口可以从消费者那里获得有关的信息,而进口可以从生产者那里获得有关商品的生产知识。

第二种获得知识的可能性,在于吸引外国的直接投资以获得某种技术知识和经管知识,当然,这要取决于外国直接投资活动的主要目的(或是仅仅为了绕过关税壁垒,或是为了增加国际竞争力)。

第三种可能性是,可以通过技术许可证制度获得外国的知识。

此外,还有移民、国际旅游途径获得海外知识。

创造本地知识

逻辑上讲,发展中国家首先要有足够的能力寻找技术知识,才能获取和吸收。

这样,重视提高本国的教育和知识创造水平就成为有效获取外部知识的前提条件。

在创造本国知识方面,世界银行专家指出以下途径具有经验性借鉴意义:

第一,鉴于技术开发的风险和高成本,私人企业往往无力做大规模的研发投资,为此政府资助成为必要。

第二,在国内技术水平提高到一定档次,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发生变化情况下,私人研发投资就会出现高涨,但是私人研发资金投入大多集中在近期产生商业效益的工程上。

第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本地研究应该以满足本地需求为原则,机依赖本地知识去尽可能地满足本地需求。

知识的吸收

政府推动教育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有关经济表明,政府在教育上的开支与经济增长没有一定的必然关系,因为慷慨的教育支出并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后者则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第二,经验表明,过度集权化的教育制度往往引发信息失衡、责任心不强、教育资源浪费而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应该改变原先的“自上而下”模式,转而采取“客户推动”模式。

第三,制定有效帮助穷人接受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如果大量穷人的孩子不能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或者这种教育投入经常不足,会引发社会、经济问题,最终仍然要政府承担代价。

第四,注意教育内容的改革,提高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第五,政府还要鼓励国家间的知识的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