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就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9256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热点就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热点就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热点就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热点就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热点就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热点就业.docx

《社会热点就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热点就业.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热点就业.docx

社会热点就业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超过700万,毕业人数增加与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构成双向挤压,“就业难”成为政府面临的严峻课题。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

十八大以来,就业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政府多次深谈科技创新,两会中强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起来”,大众“创业潮”契合政府经济转型的“创新潮”,共同汇聚成一股充满活力的时代洪流。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

1.1大学生就业现状

1.1.1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大

自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5--2014年我国本科毕业生人数分别为333万、413万、495万、559万、610万、631万、650万、680万、699万、727万。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就业人数多,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这些逐年增加的数字充分说明了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的严峻性,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的迫切性和艰巨性,在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的情况下,除了今年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还有往年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这些无疑都会加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1.1.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从区域看,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及东南沿海城市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生源数。

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因当地工作环境艰苦,往往找不到合格的人才。

从院校的类别来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情况较好,部属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

从学历来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的需求。

以03届毕业生为例,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

2.6,本科生约为1:

1.3,专科、高职生约为1:

0.4。

因此,一方面大学生整体的就业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体制改革加快的90年代中期至今,国企聘用人员减少,政府和事业单位不断进行机构人员精简,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均衡;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大学教育即学生培养模式,远远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再就是用人单位的理性选择性大大增加,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其招聘行为的理性化程度大大提高,对学生健全知识结构的要求、尤其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一专多能的水平要求更高,而且对大学生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特征、竟争与进取精神、合作性等素质方面都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这源于用人单位的岗位意识的逐渐增强,由以往的重视学历要求向重视胜任岗位职责,具备履行岗位能力要求方面转变;第四方面大学生自身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是否在大中城市、交通是否便利等作为选择标准,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主动和科学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力、兴趣和对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不明确,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等,由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供需双方观念不同,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并存的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1社会因素

一方面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是针对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而言的。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城乡工农业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等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以农促工的政策,这与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社会经济急需发展的社会现实密不可分。

国家的工业化却是在实施种种限制农村的政策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造成了城乡的分离,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在二元社会结构特征下,国家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对农村的投入严重不足。

城乡居民收入和城乡居民消费逐渐差距扩大。

这一问题反映到就业问题上,就是国家在就业方向上的城市导向。

广大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纷纷瞄准、涌向、钟情北上广等大城市,就是这一问题的现实反映。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大学毕业生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城市资源多、机会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生的城市就业难问题。

 

另一方面体现在薪酬、福利不平等。

我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城乡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上,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

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再加上农村本身条件落后,保留师资的能力有限,从而导致农村地区教育水平低下,农村人均受教育程度不如城市,城市人口、职工的社会保障条件明显要高于农村人口。

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也导致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城乡居民就业不平等的现象。

农村条件的落后,再加上国家政策对城市的倾斜,种种现象都表明,城市比农村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有更大的生活保障。

2.2高校因素

高校现有的学科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意味着教育口标的多样化,这就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模式,而大学现在都在建设发展研究型大学,单一的培养模式,忽视了人才市场需求更大的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

同时,师资队伍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办学规模,生师比过高,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与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从结构和质量上看,教师是决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式的主体,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大学,教师来源应多元化,应特别注重对教师实际工作经验的背景要求,而我国的大学,教师基本是直接来自应届毕业的硕博士研究生,缺乏实践经验,满堂灌和概念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根本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校更是缺乏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

当然,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缺位,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工作职责单一、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等也是存在的问题。

因此,不断改革教育培养模式,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积极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及信息服务,能够促进大学就业的良性循环。

2.3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素质方面,存在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等;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中存在的主要的社会、职业人格问题多表现为:

缺乏人际沟通和社会信息的收集能力、缺乏责任感、宜人性不够、情绪控制不良、开放性不够等;部分学生及家长仍把口光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单位,追求高收人福利,忽视学生的个性及兴趣,还有学生的自愿性不就业,这是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现象,吴克明、赖德胜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职业搜寻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学生自愿性不就业的实质是一种理性选择,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

我国人才市场分为城市人才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或者分为高等教育水平的人才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因高等教育水平的人才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如果他就业时选择了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就会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将逐渐贬值,当将来市场需求形势变化,对其原有的专业需求旺盛时,他却已丧失原本拥有的专用性人力资本。

另外,人才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不就业时间增长时,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提高幅度将随之递减,职业搜寻成本增加,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成本递增;大学生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执行者方面也存在着偏差,这包括父母、学校和大众媒体的偏差;还有毕业生求职态度不够积极主动巾带来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3.1政府促进就业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培育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要做积极的工作。

要大力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不断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市场,现在大学生就业首选还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唱响到基层、西部等地区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如党政领导干部从有基层工作经历或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拔等,或对到边远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予相应的生活补贴等优惠待遇,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就业提供优惠政策,真正实现统筹区域,科学发展的口标,强化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等一系列能够优化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环境的政策。

鉴于摩擦性、结构性矛盾仍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政府作为供给方的主要控制者,最重要的职能是大力推进岗位信息发布的基础设施建设,承担公共信息的发布工作,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岗位信息和职位空缺信息的统一发布制度,拓宽信息发布渠道,规范人才市场,从而减少就业中的摩擦性矛盾。

现在国家的整体生产结构调整还没能完全满足国家就业的需要,还需要国家和有关部门搭建吸纳就业、科研创新的平台。

国家要提升竟争力,则一定要有相当规模的科学研究机构和科学实现机构,同时教育部门每年要将分专业、分地区、分学校在校就读人数、毕业生人数等及时向社会公布,最大限度地减少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

3.2高校指导就业

3.2.1.树立就业指导理念

高校应该把就业指导工作看作学校的生命线,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放到战略的高度,首先,加强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

不断创新就业指导方式,努力培养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与价值选择能力。

其次,要建立系统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并将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并把它渗透到学校教学活动、科研项目以及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

要引导学生结合市场需求来思考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其了解国家就业制度和政策,并对其进行求职应聘技巧方面的指导,以便帮助其顺利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2.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高校应充分意识到,就业指导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对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大高校在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上要不断引进大量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以便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

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高校更是要精心挑选,严格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力争构建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并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

3.树立长远眼光,开展职业规划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

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测试,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增强其自我认知,从而对自己的优、劣势和综合实力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就业动态。

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向大学生介绍社会就业的动态和信息,帮助大学生及时地了解就业形势,并根据市场需求确立自己的择业目标等来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关键是要重视实践。

高校要结合市场需求,加强自身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利用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的用人单位进行实习,让大学生在职业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合理地设定自己的求职目标,进而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有效地提高其在毕业后的求职竞争力。

 

3.3大学生自主择业

1.调整就业期望,转变就业观念

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首要的就是要转变落后的就业择业观念。

具体来说,大学生要理性对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不可否认,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太乐观,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都是如此。

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也不必太过悲观。

面对不利的就业环境,大学毕业生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性地对待当前的就业形势。

一方面,大学生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用脚踏实地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做好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

另一方面,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要时刻保持自信,敢于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努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

调整好心态,变就业压力为就业动力。

在当前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应面对现实,放下所谓的“社会精英”“天之骄子”的架子,从社会和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客观的就业观。

具体而言,就是大学毕业生要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要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对自己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值,大学毕业生一定要静下心来,保持进入社会一切从零开始的心态,学会从头做起,从低收入、小职位的工作起步。

大学生要做到脚踏实地,在就业选择时要更加重视能力的锻炼,而不要将眼光仅仅局限在工资的多少上。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仅是其个人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人才资源配置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

就目前社会发展而言,农村和基层为大学生了提供广阔的天地,为其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很多的条件和机会。

大学毕业生应树立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专业特长,勇于到基层、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自己,挖掘潜能,发挥聪明才智。

2.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关键是要树立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并重的观念,促使大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

这不仅需要大学生在在校期间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并不断培养自己的专长、特长,而且需要大学生将就业能力的提高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结合起来。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应树立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着力提高个人能力、专长和素质,炼就过硬的本领,争取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位。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第一时间就要自觉地做到把自己的专业和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建立合理、全面的知识结构。

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拓展知识面,把自己培养成专才中的通才。

惟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大学生在学习书本理论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之外,还要重视综合能力的提高。

综合能力不仅包括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还包括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诚信意识等。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许多能力在课堂上或书本中是无法学到的,唯有在实践中慢慢累积。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广泛参与职业体验,以便在真正进入职场前了解岗位工作的各个层面,了解专业岗位对人才和其能力的基本要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现代职场所需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从而弥补自身在社会经验和职业履历上的不足。

就业心理素质欠佳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所以,大学生要注意提高和改善自己的就业心理素质。

具体来讲,首先要学会正视现实,这是求职者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敢于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失败;大学生要认清自我,客观定位,学会调整就业心理压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竞争。

其次要鼓励

第一,认清自我,客观定位。

正确的自我定位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

认清自我、客观定位主要是指大学毕业生要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特点和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等因素,正确地摆好正自己的位置,养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形成合理的就业目标。

第二,正视现实,勇于竞争。

竞争意识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已经变成通过人才市场的竞争来进行择业。

日渐增长的就业竞争迫切要求广大学生把握好每次机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竞争中来,以便获得就业机会和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第三,积极主动,坦然自信。

自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也是其择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要引导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解除自卑心理,培养其自信心,让其相信自身的能力与素养。

要形成一种主动、积极、进取的就业观念和意识,把就业过程看作一个进取、开拓的过程,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要 大学生勇敢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

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争取实习机会,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大学生自己也要要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努力参与到其中去,提高自身应对和承受就业挫折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最后,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

在择业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保持绝对的信心,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满意的工作。

诚信,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准则,也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原则之一,在维护市场秩序,调整人际关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将诚信看作大学毕业生的必备素质之一,而诚信意识也成为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标准。

因此,大学生要强化自己的诚信意识,增强责任感,从而为成功就业增加一份厚实的保障。

高校相关部门要引导大学生诚信就业,使其确保简历中的所有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

同时,还要提醒毕业生在签订就业协议时三思而后行,万万不可盲目轻率,签订协议以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要随意毁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