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967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docx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docx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

 

药学实验(药理学实验)

 

实验五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硫酸镁)作用的影响,了解核酸镁不同给药途径产生不同作用

 

的原因;

 

掌握硫酸镁的作用以及小鼠灌胃、腹腔注射方法

 

实验原理

 

硫酸镁为一种容积性泻药(此外还有刺激性和润滑性泻药),口服在肠道难吸收,在肠内形

 

成高渗压而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从而扩张肠道、刺激肠壁、促进肠道蠕动,产生泻下作

 

用。

注射给药可使血中

2+

2+

2+

2+

2+

Mg增加,由于Ca和Mg化学结构相似,Ca和Mg间存在相互拮抗

2+

Ach释放,而

2+

2+

作用,Ca参与运动神经末梢

Mg拮抗Ca这种作用,结果使神经肌肉接头处

Ach减少,骨骼肌紧张性降低,肌肉松弛。

同时对中枢神经及心血管系统产生抑制作用。

 

因此产生抗惊厥及降压效果。

本实验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性质的影响。

 

大多数药物需进入血液分布到作用部位才能发生作用。

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的过程为吸收(absorption),吸收速度的快慢及吸收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

 

及强度。

其中给药途径是决定药物起效时间及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给药途径不同,则药

 

物吸收快慢亦不同,其吸收快慢顺序除静脉注射外是:

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

 

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

给药途径不同,其吸收程度又不同,由此使药物作用强度不同。

 

药物经不同给药途径所致的吸收程度是:

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较为完全,口服次

 

之,皮下较差;皮肤表面吸收程度最差,一定要脂溶性特别高的药物才能通过此途径较好

 

地吸收。

而胃肠道给药,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有首关消除的影响等,使药物吸收程度有所

 

不同。

 

首关消除(firstpasselimination):

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

 

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

 

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有的药物在被吸收进入肠壁细胞内

 

而被代谢一部分也属首关消除。

首关消除也称首关代谢(firstpassmetabolism)或首关

 

效应(firstpasseffect)。

注射、舌下和直肠给药可避免肝代谢。

 

实验学时

 

2学时

 

实验对象

 

小白鼠,体重18-22g,雌雄不限

 

实验器材

 

1ml注射器2支、小白鼠灌胃针头1个、5号针头1个、250ml烧杯2个

 

药品与试剂

 

10%硫酸镁溶液,苦味酸

 

实验内容

 

1.小鼠腹腔注射硫酸镁的症状。

 

2.小鼠灌胃给予硫酸镁的症状。

 

实验步骤

 

1.取健康小白鼠2只,称体重后,分别作标记(1,2号),然后观察正常活动情况。

 

2.1号小白鼠从腹腔注射10%硫酸镁溶液0.1ml/10g体重,给2号小白鼠以同样剂量灌胃。

 

3.用烧杯罩住小白鼠,观察并比较两鼠的肌张力、呼吸频率和排粪便情况。

 

腹腔注射法:

 

左手持鼠,将腹部朝上,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刺入方向与腹部呈45°角,一般由左或右下腹

 

部刺入,为避免刺伤内脏,可将头部放低,使脏器移向横膈肌,注意勿刺破肝脏和膀胱,

 

当针头刺入腹腔时,有落空感即可给药。

 

灌胃给药法:

 

用左手固定小白鼠,使其头部充分伸直,但不宜抓得过紧,以免窒息。

右手拿起连有小白

 

鼠灌胃针吸好药的注射器,将针头小心地自口角插入口腔,紧贴上颚入胃,注入药液,操

 

作时,应避免灌胃针插入气管。

插入时遇有阻力应抽出再试,如错插入气管注药时可立即

 

死亡。

注射量0.1-0.25ml/10g。

 

实验结果

 

给药前给药后

组别给药途径

呼吸肌张力大便呼吸肌张力大便

 

1i.p

2p.o

 

注意事项

 

灌胃前可给少量的水,灌胃方法要正确,一旦刺破食管或胃壁,药物进入胸腹腔,给药途

 

径则发生改变。

 

腹腔注射时小鼠头部放低,6号半针头进针约1/3即可,以免刺中脏器。

 

使用注射器时,刻度面朝上,以便准确读取所注射的药量。

 

思考题

 

灌胃和腹腔注射硫酸镁的效应有哪些不同?

为什么?

 

(二)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

 

不同给药剂量对药物(戊巴比妥钠)作用的影响

 

掌握味酸标记法以及巴比妥类药物的作用。

 

实验原理

 

戊巴比妥钠是一种中枢抑制药,其随着剂量由小到大,中枢抑制作用由浅入深,依次表现

 

为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直至延髓麻痹。

 

本实验使用的戊巴比妥钠剂量大小的不同,不仅使其中枢抑制作用强度不同(量效关系),

 

而且其在血浆中达阈浓度、达峰浓度及达峰时间、有效浓度及其维持时间的长短都有明显

 

的差异(时量关系)。

 

实验学时

 

2学时

 

实验对象

 

小白鼠,体重18-22g,雌雄不限

 

实验器材

 

1ml注射器3支、5号针头3个、250ml烧杯3个、天平1台

 

药品与试剂

 

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内容

 

3种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钠对小鼠的作用表现

 

实验步骤

 

1.取小白鼠3只,称重、编号(1、2、3号),观察和记录正常活动情况。

 

2.1、2、3号三只小鼠分别腹腔注射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体

 

重。

 

3.给药后继续观察,比较各鼠的活动变化,记录翻正反射消失与恢复时间,以此计算作用

 

的潜伏期和持续期。

即:

潜伏期(min)=翻正反射消失时间-给药时间;持续期(min)

 

=翻正反射恢复时间-翻正反射消失时间。

 

翻正反射(rightingreflex):

正常小鼠轻轻用手将其侧卧或仰卧会立即恢复正常姿势即

 

翻正反射。

翻正反射消失是小鼠产生睡眠作用的客观指标,具体操作过程是:

用手将小鼠

 

轻轻侧卧或仰卧超过1分钟以上即为翻正反射消失

 

实验结果

 

戊巴比妥钠给翻正反射药物反应

 

鼠剂量药

 

号(mg/10g体时消失时间恢复时间潜伏期持续期

 

重)间

 

1

2

3

 

注意事项

 

注意记录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及恢复时间,比较各鼠所出现反应的程度和发生快慢。

 

小鼠对戊巴比妥钠可能出现的反应,按由轻到重程度有:

活动增加、呼吸抑制、翻正反射

 

消失、反射亢进、麻醉、死亡等。

 

实验六氯丙嗪的抗激怒作用及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一)氯丙嗪的抗激怒作用

 

实验目的

 

掌握动物的激怒表现

 

观察氯丙嗪的安定作用,了解氯丙嗪的安定作用机理及其临床应用

 

实验原理

 

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起到安定效应,治疗量的氯丙嗪能明显

 

减少自发活动,可诱导入睡但易觉醒。

氯丙嗪能减少动物的攻击行为,使之驯服,易于接

 

近。

 

氯丙嗪属二甲胺类抗精神病药,为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正常人

 

服用治疗量后,产生安静、活动减少、感情淡漠、注意力降低、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安

 

静时可诱导入睡,但易被唤醒。

精神病人服用后,在不过分抑制情况下,迅速控制精神分

 

裂症病人的躁狂症状,减少或消除幻觉、妄想,使思维活动及行为趋于正常。

目前认为氯

 

丙嗪的抗精神病作用主要是由于阻断了与情绪思维有关的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所致。

 

阻断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α-肾上腺素受体,则与镇静安定有关。

临床用于治疗精神

 

病,主要用于控制精神分裂症或其它精神病的兴奋骚动、紧张不安、幻觉、妄想等症状,

 

对忧郁症状及木僵症状的疗效较差。

 

实验内容

 

观察氯丙嗪对激怒反应的作用

 

实验学时

 

2学时

 

实验方法

 

观看教学录像

 

(二)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实验目的

 

观察哌替啶对化学物质刺激致痛的影响

 

掌握哌替啶的镇痛作用及机理

 

实验原理

 

痛觉感受器位于游离神经末梢,任何形式的刺激达到一定强度都有可能引起痛觉

 

(algesia)。

感受疼痛的游离神经末梢是化学感受器,当各种伤害性刺激作用时,首先引

 

++

起组织释放某些致痛物质(例如:

K、H、组胺、5-羧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这些

 

致痛物质作用于神经末梢即产生痛觉神经冲动,当冲动传入中枢则引起痛觉。

某些化学物

 

质如醋酸注入小鼠腹腔,可刺激腹膜引起持久的痛觉反应,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

 

(writhingresponse),表现为腹部凹陷、躯干和后肢伸张、臀部高起。

镇痛药能有效地对抗疼痛反应,明显减少发生“扭体反应”的小鼠数目及小鼠的扭体次数。

观察给予化学刺激药物15分钟内发生“扭体”反应的小白鼠或各小白鼠发生的“扭体”次数,将给药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若使扭体反应发生率减少50%以上的,可认为有镇痛作用。

 

哌替啶又名度冷丁,为阿片受体激动剂,是目前最常用的人工合成强效镇痛药。

其作用类

 

似吗啡,效力约为吗啡的1/10~1/8,与吗啡在等效剂量下可产生同样的镇痛、镇静及呼

 

吸抑制作用,但后者维持时间较短,无吗啡的镇咳作用。

与吗啡相似,本品为中枢神经系

 

统的μ及κ受体激动剂而产生镇痛、镇静作用。

本品有轻微的阿托品样作用,可引起心

 

搏增快。

临床应用于各种剧痛,如创伤性疼痛、手术后疼痛、对内脏绞痛应与阿托品配伍

 

应用。

 

实验学时

 

2学时

 

实验对象

 

小白鼠,体重18-22g,雌雄不限

 

实验器材

 

1ml注射器、小鼠笼、大镊子、天平、量筒

 

药品与试剂

 

0.2%哌替啶溶液、0.7%氨基比林溶液、0.9%生理盐水、0.5%冰醋酸溶液、苦味酸

 

实验内容

 

学习建立化学物质致痛模型(扭体法)

 

观察并比较哌替啶和氨基比林的镇痛作用

 

实验步骤

 

1.取健康小白鼠6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只,分为哌替啶组、氨基比林组、生理盐水

 

组。

 

2.小鼠称重,三组分别腹腔注射0.2%哌替啶溶液、0.7%氨基比林溶液、0.9%生理盐水各

 

0.1ml/10g。

 

3.等待20~30min,腹腔注射0.5%冰醋酸溶液0.1ml/10g。

 

4.观察10min内出现“扭体反应”的小鼠的数目并记录。

计算镇痛百分率。

镇痛百分率%=

 

(实验组无扭体小鼠数目—对照组无扭体小鼠数目)/对照组实际扭体小鼠数目。

 

实验结果

 

组别总例数扭体动物数无扭体动物数镇痛百分率扭体次数

 

生理盐水

 

0.2%哌替啶

 

0.7%氨基比林

 

注意事项

 

1.冰醋酸必须临用前配,存放过久作用减弱。

 

2.小鼠体重轻,“扭体反应”出现率低。

 

3.室温以20℃为宜。

 

4.结果可以班统计,当给药组比对照组的扭体发生率减少50%以上时,才能认为有镇痛效

 

力。

 

思考题

 

中枢镇痛药与解热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有何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