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梁隧道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554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0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象鼻梁隧道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象鼻梁隧道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象鼻梁隧道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象鼻梁隧道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象鼻梁隧道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象鼻梁隧道报告.docx

《象鼻梁隧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象鼻梁隧道报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象鼻梁隧道报告.docx

象鼻梁隧道报告

左线:

BZK7+144.00~BZK8+194.00

右线:

BK7+144.25~BK8+194.00

6、象鼻梁隧道

 

目录

一、概况1

(一)工程概况1

(二)勘察工作情况1

二、区域地理地质环境1

(一)自然地理1

(二)区域地质概况2

(三)地震2

三、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3

(一)地形地貌3

(二)地层岩性3

(三)地质构造3

(四)水文地质条件3

(五)不良地质现象4

三、隧址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围岩级别划分5

(一)岩土物理力学性质5

(二)围岩弹性波速5

(三)围岩岩体结构特征6

(四)隧道围岩分级6

四、隧道工程地质评价7

(一)进洞口工程地质评价7

(二)出洞口工程地质评价8

(三)洞身工程地质评价9

(四)偏压10

(五)地应力及地温10

五、隧道涌水量预测11

(一)隧道区地下水水力特征及赋集条件11

(二)隧道涌水量预测11

六、隧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11

七、天然建筑材料、施工用水及弃碴场的选择12

(一)天然建筑材料12

(二)施工用水12

(三)弃碴场的选择12

八、结论及建议12

九、下步工作建议13

附图及附件:

序号

图名

张数

图号

1

工程地质平面图1:

2000

1

BS1-1-1

2

工程地质纵剖面图1:

2000

2

BS1-2-1~BS1-2-2

3

洞口工程地质纵剖面图1:

200

12

BS1-2-3~BS1-2-14

4

洞口工程地质横剖面图1:

200

7

BS1-2-15~BS1-2-21

5

钻孔柱状图

6

BS1-3-1~BS1-3-7

6

岩石试验检测报告

2

/

左线:

BZK7+144.00~BZK7+194.00

右线:

BK7+144.25~BK7+194.00

象鼻梁隧道工程地质初勘报告

一、概况

(一)工程概况

象鼻梁隧道为B线隧道,进洞位于重庆市万州区附马镇台观村2组境内,出洞位于重庆市万州区附马镇吊龙村2组境内,为双洞隧道。

隧道起止里程、设计路面标高、长度、纵坡详见表1.1。

设计隧道建筑限界为宽10.54m,净空高7.05m。

表1.1象鼻梁隧道初设阶段设计方案

线路

进口桩号

进口路面标高(m)

出口桩号

出口路面标高(m)

隧道长度(m)

设计纵坡

左线

BZK7+144

308.229

BZK8+194

285.760

1050

-1.60~-2.85%

右线

BK7+144.25

308.231

BK8+194

286.131

1049.75

-1.60~-2.85%

(二)勘察工作情况

1、完成隧址区1:

2000工程地质调查测绘。

2、钻探:

孔位及平面位置由设计方布置,孔深及控制性孔的确定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及勘察纲要执行。

3、各钻孔测量定位放孔、收孔。

4、本工点外业工作于2010年8月20日开始,至2010年8月26日结束,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2。

5、本次勘察工作严格按照各种规程、规范执行,严格把守质量关,在野外对资料进行自检与互检,以确保野外原始资料的准确,本次勘察达到初勘目的,提供的成果准确可靠。

 

表1.2象鼻梁隧道初勘工作量统计表

工作内容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工程测量

1:

2000隧道地质纵断面测量

m/条

2506.845/2

室内岩石试验项目包括物性、天然饱和抗压强度、变形、抗剪、抗拉强度。

1:

200洞口地质纵断面测量

m/条

1969.2/12

1:

200洞口地质横断面测量

m/条

770/7

钻孔定测

3

地面地质测绘

1:

1万水文地质测绘

Km2

1:

2000工程地质测绘

Km2

0.767

钻探

m/孔

73.8/3

利用K线钻孔

m/孔

228.13/4

物探测井

声波测井

m/孔

38/1

利用K线声波测井

m/孔

158/2

水文地质试验

抽水试验

段次/孔

/

压水试验

段次/孔

3/1

利用K线压水试验

段次/孔

2/1

室内试验

岩石试验

4

利用K线室内岩石试验

4

二、区域地理地质环境

(一)自然地理

1、位置交通

象鼻梁隧道进洞口位于重庆市重庆市万州区附马镇台观村2组境内,距离进洞口约500m处有附马镇至熊家镇乡村公路相连,距离驸马镇月2km,距离熊家镇约4km,交通一般。

出洞位于重庆市万州区附马镇吊龙村2组境内,距离出洞口约100m有驸马镇至大周镇乡镇水泥路通过,出洞口距大周镇约6km,距离附马镇2km,交通通畅。

 

2.1.1交通位置图

2、气象水文

隧址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湿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具夏秋多雨,冬春多雾的特点。

根据万州气象站资料,区多年内年平均气温18.1℃。

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5~9月,约占每年降雨总量的70%。

夏季多大雨、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1191.30mm,历年最大降雨量1577.30mm(1993年),历年最大月降雨量711.80mm(1982年7月),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0mm,最大日降雨量243.30mm(1982年7月16日)。

隧址区进洞口未见河流和常年性流水冲沟发育。

进洞口处见两处鱼塘,鱼塘水位分别为281.20m、281.30m,低于设计隧道出口标高。

除水塘之外,出洞口距离约650m为长江。

洞身段见串珠状水塘,鱼塘水位均高于设计隧道路面高程。

(二)区域地质概况

高速公路廊道区属新华夏系一级构造之川东褶带的北东端,区内主要有万县复向斜、赶场向斜、马头场向斜及方斗山、龙驹坝背斜,廊道展布方向总体与区域地质构造线呈大角度相交。

构造属简单地区。

详见2.2构造纲要图。

(三)地震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显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路线带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本公路设计带内历史上有记录的地震活动较少,震级较小(4级以下),显示了地块总体区域地质情况较稳定。

从地震活动现象看,本区为四川盆地东部,继承早期构造活动的特征,继续保持较为稳定状态。

虽然第四纪时期,区内存在间歇性同步不均匀振荡升降运动,但整体间的平衡关系并未发生剧烈变化。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场地抗震设防烈度6度。

其抗震设计建议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有关规定执行,

 

2.2构造纲要图

三、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隧址区属中低山丘陵地貌区熊家坝槽谷。

隧道近垂直穿越山脊,山脊走向203°,沿走向地形高低起伏较大,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鞍部地形,隧道穿越山体鞍部位置之下。

拟建隧道延伸方向151°,与山脊走向交角为52°。

进洞口一侧为单斜斜坡,地形坡度较陡,斜坡坡向280°,坡度6~34°,局部形成陡坎。

出洞口位于山脊侧斜坡中下部,上部坡度角陡,底部较缓,与隧道走向基本一致,斜坡坡向92°,坡度0~22°,局部形成陡坎。

洞轴线与斜坡方向相同。

隧址区内地形最高标高点位于左线中部BZK7+794山脊线上,标高500.93m,最低标高点位于隧道左线出洞口BZK8+250处水塘,标高281.20m,隧道穿过地带相对高差达219.73m,隧道最大埋深约193m。

隧址区大部分植被覆盖,在陡坎处见基岩出露,隧址区植被较发育。

(二)地层岩性

据地质调绘及钻孔揭露,隧址区分布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第四系崩积层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现将各层岩性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残坡积层(Q4el+dl)

粉质粘土:

暗紫红色,灰褐色,软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土质均匀性较好,刀切面稍有光泽,局部含有少量砂泥岩碎屑,小于10%。

主要分布于进口段及洞身段局部位置,厚度约1.20-4.20m。

2、崩积层(Q4col)

粉质粘土夹块碎石:

灰褐色,黄褐色,可塑状~硬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震反应无,土质不均匀,含有砂岩块石及泥岩碎石,稍湿、结构紧密,块石块径一般20-80cm,最大块径出露地表为1.40m,碎石块径1-18cm。

块石及碎石含量约45%,多呈强风化砂状。

局部地段含有孤石。

主要分布于出口段位置,厚度约6.60-41.70m。

3、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3s)

泥岩:

暗紫红色、暗紫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

偶含灰白色砂质条带及灰绿色钙质团块。

强风化岩体较破碎,钻探揭露厚度2.00~8.80m;中风化岩体较完整,结合程度较好~一般,钻探揭露最大厚度29.9m(未揭穿)。

为场地主要岩层之一,与砂岩互层出露。

砂岩:

灰褐色,黄褐色,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钙泥质胶结,含有暗紫色泥质条带及灰绿色钙质团块。

强风化岩体较破碎,钻探揭露厚度7.70m;中风化岩体较完整,岩质较软,结合程度较好~一般,钻探揭露最大厚度24.60m(未揭穿)。

为场地主要岩层之一,与泥岩互层出露。

隧址区主要岩性层有泥岩、砂岩,拟建隧道整段均位于该层之内。

(三)地质构造

隧址区处于万州向斜近轴部,为单斜构造,岩层产状158°∠6-4°,产状较稳定,未见次级褶曲和断层,构造简单。

进洞口及出洞口附近第四系土层覆盖,未见基岩出露,在山脊中部基岩出露处测得岩体中发育有两组裂隙:

①、234°∠88°,裂面较平直,多呈闭合状,局部张开0.5~3mm,泥质充填,延伸约0.5~1.5m,发育间距2~3条/m,结合程度一般;

②、126°∠79°,裂面较平直,张开1~4mm,无充填或局部泥质充填,延伸约1~2m,发育间距2~3条/m,结合程度一般。

隧址区中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

(四)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岩层产状平缓,以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与砂岩互层出露,植被较发育,陡坎处基岩裸露,地表水排泄条件好,降雨经斜坡面排泄于两侧坡底沟谷之内。

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1、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土层,富水程度受控于松散堆积物的岩性、分布位置和地形切割破坏条件。

区内土体分布于隧道进口洞及出洞口范围,厚度厚薄不宜,主要为透水性差的粘性土,地处斜坡,排泄条件好,富水性差,含水贫乏。

隧址区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中风化岩体较完整,裂隙不发育,渗透系数小,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带网状风化裂隙中,为浅层地下水。

仅降雨时以少量上层滞水的形式存在,本次调查,测区地表泉水稀少,泉流量多小于0.05L/s,井多呈季节性,泉井均为久晴即干,地面多呈贫水状,故富水性弱,地下水贫乏。

2、地下水补、径、排

大气降水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隧址区穿越山脊,近南北走向山脊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一分水岭,地下水多顺坡向作短途径流后排向地势低洼的东西两侧沟谷内。

地下水的季节性明显,隧道所处地形地质条件决定隧址区地下水较贫乏,赋存少量裂隙水。

3、地下水的动态变化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隧址区基岩岩体内,富水性弱,地下水贫乏,受大气降水控制显著,地下水动态受季节影响明显,泉流量随季节变化及波动,变幅在1~3倍之间。

4、水文地质试验

为了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查明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为预测隧道涌水量提供依据。

本次勘察在隧址区所有钻孔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并对进出洞口CZK1、CZK7号钻孔进行了抽水试验,抽水钻孔作了1次降深,试验成果:

进、出洞口CZK1、CZK7号钻孔提干孔内循环水后,测无恢复水位,表明勘察期间进、出洞口段在本次勘探深度内无地下水赋存。

进洞口段CZK3及出洞口CZK8号钻孔进行了压水试验,每一压水试验段进行了三个压力五个阶段。

洞身段压水试验:

泥岩透水率Lu=0.18,渗透系数K=0.00122m/d,为微透水层。

见试验成果表2.4。

试验成果表明,隧道区岩体富水性弱,地下水贫乏。

表2.4压水试验成果表

孔号

试验段编号

试验段顶深度(m)

试验段底深度(m)

试验段长度(m)

压力表度数(MPa)

时间间隔(min)

水量(L)

水头高度H(m)

钻孔半径(m)

透水率lu(L/m)

渗透系数k(m/d)

 

CZK3

 

CZK3

1

25.00

31.00

6.00

0.22

10

2.10

49.50

0.0455

0.16

0.00079

25.00

31.00

6.00

0.21

10

2.22

48.50

0.0455

0.18

0.00085

25.00

31.00

6.00

0.23

10

2.18

50.50

0.0455

0.16

0.00081

25.00

31.00

6.00

0.33

10

3.90

60.50

0.0455

0.20

0.00120

25.00

31.00

6.00

0.32

10

3.92

59.50

0.0455

0.20

0.00123

25.00

31.00

6.00

0.34

10

3.88

61.50

0.0455

0.19

0.00118

25.00

31.00

6.00

0.40

10

4.80

67.50

0.0455

0.20

0.00133

25.00

31.00

6.00

0.42

10

4.78

69.50

0.0455

0.19

0.00128

25.00

31.00

6.00

0.41

10

4.81

68.50

0.0455

0.20

0.00131

2

31.00

37.00

6.00

0.27

10

2.22

60.50

0.0455

0.14

0.00068

31.00

37.00

6.00

0.26

10

2.32

59.50

0.0455

0.15

0.00073

31.00

37.00

6.00

0.28

10

2.28

61.50

0.0455

0.14

0.00069

31.00

37.00

6.00

0.38

10

3.16

71.50

0.0455

0.14

0.00082

31.00

37.00

6.00

0.36

10

3.21

69.50

0.0455

0.15

0.00086

31.00

37.00

6.00

0.37

10

3.19

70.50

0.0455

0.14

0.00084

31.00

37.00

6.00

0.49

10

4.33

82.50

0.0455

0.15

0.00098

31.00

37.00

6.00

0.47

10

4.39

80.50

0.0455

0.16

0.00102

31.00

37.00

6.00

0.48

10

4.40

81.50

0.0455

0.15

0.00101

3

37.00

42.00

5.00

0.28

10

2.21

67.50

0.0455

0.16

0.00071

37.00

42.00

5.00

0.30

10

2.21

69.50

0.0455

0.15

0.00069

37.00

42.00

5.00

0.29

10

2.21

68.50

0.0455

0.15

0.00070

37.00

42.00

5.00

0.45

10

4.56

84.50

0.0455

0.20

0.00116

37.00

42.00

5.00

0.44

10

4.25

83.50

0.0455

0.19

0.00110

37.00

42.00

5.00

0.46

10

4.36

85.50

0.0455

0.19

0.00110

37.00

42.00

5.00

0.62

10

5.80

101.50

0.0455

0.19

0.00123

37.00

42.00

5.00

0.61

10

5.89

100.50

0.0455

0.19

0.00126

37.00

42.00

5.00

0.63

10

5.72

102.50

0.0455

0.18

0.00120

CZK8

1

6.50

12.50

6.00

0.19

10

3.16

28.00

0.0455

0.28

0.00211

6.50

12.50

6.00

0.22

10

3.21

31.00

0.0455

0.24

0.00193

6.50

12.50

6.00

0.20

10

3.19

29.00

0.0455

0.27

0.00205

6.50

12.50

6.00

0.42

10

4.56

51.00

0.0455

0.18

0.00167

6.50

12.50

6.00

0.40

10

4.25

49.00

0.0455

0.18

0.00162

6.50

12.50

6.00

0.39

10

4.36

48.00

0.0455

0.19

0.00169

6.50

12.50

6.00

0.61

10

5.80

70.00

0.0455

0.16

0.00155

6.50

12.50

6.00

0.60

10

5.89

69.00

0.0455

0.16

0.00159

6.50

12.50

6.00

0.62

10

5.72

71.00

0.0455

0.15

0.00150

2

12.50

18.50

6.00

0.19

10

2.10

34.00

0.0455

0.18

0.00115

12.50

18.50

6.00

0.22

10

2.22

37.00

0.0455

0.17

0.00112

12.50

18.50

6.00

0.21

10

2.18

36.00

0.0455

0.17

0.00113

12.50

18.50

6.00

0.40

10

4.56

55.00

0.0455

0.19

0.00155

12.50

18.50

6.00

0.39

10

4.25

54.00

0.0455

0.18

0.00147

12.50

18.50

6.00

0.40

10

4.36

55.00

0.0455

0.18

0.00148

12.50

18.50

6.00

0.59

10

6.40

74.00

0.0455

0.18

0.00161

12.50

18.50

6.00

0.61

10

6.25

76.00

0.0455

0.17

0.00153

12.50

18.50

6.00

0.60

10

6.38

75.00

0.0455

0.18

0.00159

平均值

 

 

 

 

 

 

 

 

0.18

0.00122

5、地下水水质类型及腐蚀性

本次勘察取临近工点《重庆万利高速(重庆境)马鞍石互通初勘》水质分析试验报告,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地表水类型为HCO-3-·SO42--Ca2+·Na+型。

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判定,区内地表水及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

(五)不良地质现象

隧址区进洞口上部见一斜坡堆积体,位于设计公路里程:

左线BZK7+155~BZK7+315、右线BK7+153~BK7+310。

呈弧形分布于进洞口斜坡地带,分布面积约0.130km3。

根据现场调查,堆积体现状稳定,若隧道出洞口开挖,将对隧道进洞口稳定性产生影响。

三、隧址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围岩级别划分

(一)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本次勘察在各钻孔根据岩土性质分别取岩样3组作物性、抗压、变形、抗拉、抗剪试验。

利用《象鼻梁隧道K线》岩样试验参数5组。

试验成果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有关规定进行数理统计。

隧道岩石样品统计结果见表3.1、3.2。

表3.1隧道岩石试验统计表(泥岩)

取样

编号

野外

定名

块体密度

抗压强度

抗拉强度

抗剪强度栺标

天然变形模量

泊松比

弹性模量

弹性

泊松比

天然

饱和

图解法

天然(ρ)

R(MPa)

Rw(MPa)

δt(MPa)

粘聚力

内摩擦角

Ee(104MPa)

μ

Ee(104MPa)

μ

g/cm3

单值

单值

单值

c(MPa)

tgφ

单值

单值

单值

单值

CZK2-1

泥岩

2.64

18.80

12.60

0.915

4.00

37.20

0.36

0.28

0.26

0.43

2.66

15.70

10.40

0.814

0.45

0.36

0.31

0.47

2.65

14.80

9.80

0.767

0.37

0.30

0.26

0.45

CZK6-1

泥岩

2.61

8.00

5.20

0.636

2.50

35.70

0.809

0.19

0.11

0.35

2.60

10.40

6.10

0.559

0.736

0.22

0.14

0.37

2.61

8.00

5.60

0.661

0.609

0.22

0.13

0.38

CZK7

泥岩

 

14.30

9.20

 

 

 

 

 

 

 

 

15.20

9.00

 

 

 

 

 

 

11.60

9.40

 

 

 

 

 

CZK8

泥岩

2.60

11.40

7.90

0.861

3.10

35.00

0.24

0.3

0.14

0.32

2.58

13.60

8.80

0.814

0.26

0.29

0.19

0.34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