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单元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463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第一单元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必修3第一单元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必修3第一单元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必修3第一单元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必修3第一单元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3第一单元讲义.docx

《必修3第一单元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第一单元讲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3第一单元讲义.docx

必修3第一单元讲义

必修3专题一古代中国思想文化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经济兴起,井田制崩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改革图强,礼贤下士,;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第三,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A、思想主张:

①:

“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实质:

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

②政治思想:

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B评价①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③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孟子——继承发展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

B、伦理观:

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丰富完善

主张:

1政治思想:

施政主张“仁义”、“王道”;礼法并重

2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③君民“舟水关系”;(民本思想_

④伦理观:

性恶论,

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集大成者

(二)道家:

老庄之学

1、道学的奠基:

——老子

A、哲学思想:

虚无的“道”是世界的根本。

这是他的思想核心,是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道学的形成——庄子

基本思想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三)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韩非的思想主张:

1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2②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主张严刑峻法

③主张变法:

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法家思想的影响:

①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③两汉以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

墨家的基本主张:

①“兼相爱、交相利”;②非攻、尚贤、节用等。

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1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例题2: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例题3:

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上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例题4: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4题)“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

、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例题5: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2题)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

考点二:

汉代儒学

1《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2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问题1: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有哪些?

(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专制主义政体定型;

3)个人发挥: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①发挥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

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③思想根源:

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特点:

外儒内法

2、评价(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4)儒学取得独尊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实质:

文化专制;

(二)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3、特点:

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科举制的实行的影响

①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

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②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③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④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⑤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例题1:

(2012年海南文综)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隅,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期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畏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考点三:

宋明理学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

“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

(2013年)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B.心外无物   C.吾心即是宇宙   D.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问题1:

试分析宋明理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复兴的?

(一)儒学的困境和复兴

1)背景①儒学的权威性严重削弱,并遭到佛学和道家的冲击

③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儒学复兴提供条件。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理学的创立

1)思想来源: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思想特征:

北宋五子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二程天理说

2、主张和成就: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

1天理就是三纲五常2人性与天理一致

3“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3、影响:

⑵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⑶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心学的基本特征: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陆九渊——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1)思想: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故把其思想称为“心学”。

3、王守仁——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思想: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2、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⑴相同点:

①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挥了儒家学说,同属于宋明理学的这一范畴。

3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前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4③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⑵不同点:

①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②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例题1:

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例题3:

(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13题)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考点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问题1:

明清之际思想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一)明清之际思想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

1、政治:

专制统治腐朽,社会各种矛盾尖锐。

2、经济:

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根本原因)

3、思想:

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主要思想家及主张

1、李贽——反正统意识

1)李贽的反正统思想主张

①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

3)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2、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①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③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3)评价:

他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顾炎武——启蒙精神

2)主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著作中囊括了各种关系国计民生是实用学问。

开清考据学先河。

4、王夫之:

主张:

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

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1、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点

①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本思想,即“人民为主”;

②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

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⑴经济:

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⑵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⑶政治:

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例题2:

(2011年海南高考7题)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例题3:

(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5题)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

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例题4: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6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1.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

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

A.无为而治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

3.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程颢C.朱熹D.王阳明

4.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

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②倡导“礼、法”并重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

A.①④  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

5.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6.“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对关联。

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以后要步入仕途须读儒家经典D.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7.朱熹说:

“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心即理也B.反对人的各种欲望C.理是万物本原D.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8.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9.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  )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10.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1.(2013·河北一模·24)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

2.(2013·河南安阳二模·24)2011年10月1日,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以全新“作揖行礼”的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

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2013·山东烟台高三期末·1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

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4.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

5.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

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

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

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6.“今切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

尧谓舜曰:

‘天之历数在尔躬。

’言察身以知天也。

……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

”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A.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认识论B.意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C.意为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7.(2013·湖南浏阳一中第三次月考·6)《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

“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

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8.(2013·山东日照一模·6)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

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9.(2013·江西九江二模·26)“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这是我国中古时期一位著名诗人的诗作,作者表达了不愿老死于儒家章句之间的抱负。

该诗作是对下列哪种思潮脱离实际学风的批判()

A.先秦儒学B.两汉经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10.黄宗羲在一首诗歌中感叹:

“近来学人少,谁何识真伪。

……括帖上下文,原无真实义。

推之入理窟,涂车可略地。

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

”该诗歌主要抨击明朝()

A.君主专制加强B.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C.理学的空疏学风D.土地兼并现象

11.以下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①“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②“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③“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A.①孔子②李贽③顾炎武B.①墨子②王阳明③王夫之

C.①墨子②李贽③顾炎武D.①孔子②王阳明③王夫之

12.(2013·四川成都一模·5)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

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1.(2013·山东临沂一模·5)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

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改变它呢?

这说明孔子()

①主张“爱人”②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③主张变法革新④有强烈的使命感

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④

2.(2013·湖南永州一模·14)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

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

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

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这一观点应当属于()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4.(2013·河北保定高三期末·2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奠能行。

”这体现了()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

5.《老子》中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

“夫氏,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

“观乎天文,以察对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