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普通班 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8106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普通班 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普通班 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普通班 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普通班 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普通班 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普通班 精.docx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普通班 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普通班 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普通班 精.docx

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普通班精

高二重点班6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民为贵,君为轻

C.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

”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A.宗法血缘思想强烈

B.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C.家国一体观念普遍

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3.有一说法是: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4.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

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

A.以哲学探究为己任

B.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C.贯穿唯物、唯心之争

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5.苏格拉底曾鼓励柏拉图的叔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演讲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说道:

“你究竟怕谁啊?

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贩?

是这些人组成了公民大会啊。

”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A.直接民主

B.代议制民主

C.精英政治

D.贵族政治

6.《共产党宣言》指出: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里迅速发展的革命因素是指()

A.农民阶级力量壮大B.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7.1946年11月,中共中央致电各中央局、中央分局,指出:

“蒋介石在其攻击能力快要枯竭之时,即使用突袭方法,占领延安,亦无损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大局,挽救不了蒋介石灭亡的前途。

”这份电报第一次用到“人民解放战争”这个概念,取代之前一直使用的“自卫战争”。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战后民主建国努力的失败B.中共取得战争的优势地位

C.中共基本方针策略的转变D.国民党当局发动重点进攻

8.20 世纪70 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

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

这表明 20 世纪70 年代 的中国()

A.摆脱了苏联的威胁B.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拯救了美国的衰落D.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9.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衰退以来,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

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

这意味着 ()

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

C.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D.经济全球化让大国间相互依存

10.唐代长安城坊市格局井然,尊卑秩序呈现鲜明。

宋代开封、临安却展现出一种开放式的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混杂毗邻。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经济不断发展B.市民政治地位提高

C.商业地域限制打破D.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11.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

“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

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

A.资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

B.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C.殖民霸主地位形成的可能性

D.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12.(题文)与其他国家整齐划一的规范车牌不同,美国车牌异彩纷呈,州与州互不相同。

如威斯康星州车牌文字为“America’sDairyland”(美国的牛奶场),明尼苏达州车牌文字为“10000lakes”(万湖之国)。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的多元性

B.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C.地理的差异性

D.各州宣传自己的优势

13.美国人对“一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同属于一个党)还是“两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不属于一个党)的选择一直反复不定,但近些年来认为“一党政府”好的明显要高,而且有日趋增长的趋势。

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政党竞争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B.制约与平衡原则遭到了破坏

C.两党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加强

D.美国的共和制度遭到了质疑

14.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

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试图恢复封建君主专制

B.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15.19世纪后期,徳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扶持垄断组织,增加军费,加强科教投入,综合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形成的背景是,当时徳国

A.封建割据,四分五裂

B.凯恩斯主义盛行

C.实行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D.法西斯主义盛行

16.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17.读右图,宋明时期,古代中国的货币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此分析正确的组合是①货币发展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②北宋纸币出现是中国自身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③推动了宋朝商业革命的出现、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④宋明时期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变革的中心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C.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D.①②③④全部正确

18.顾炎武既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又开清代考据

学之先河。

乾隆、嘉庆学者推崇其考据学之建树,而道图2北宋纸币图3、图4宋明银两光、咸丰学者则重视其经世致用之学。

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学者重视近代科学技术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19.有学者认为: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20.柏拉图说,“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民主制度已经长久的不能选出智慧和贤明的领导者”。

这反映了柏拉图

A.否定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度B.不赞同民主方式的司法审判

C.反对没有法制边界的自由D.看到西方民主制试验的弊端

21.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

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

这一变化

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22.据唐《通典》载:

“东至宋(今商丘)、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

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材料体现出唐代

A.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

B.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

C.坊市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D.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

13.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述了宋代所流行的《得意诗》中的“金榜题名时”与《失意诗》中的“下第举子心”。

这反映了

A.科举对士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的引领

B.宋朝对科举及第者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

C.宋代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

D.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开放

14.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唐宋概括论》中说道:

“唐代以后以舞乐为主,舞的动作不过是附属品,乐律亦重形式,少有模仿动作的意思。

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代的音乐下降。

”据此可知

A.唐代音乐形式比宋代的更受欢迎

B.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

C.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

D.宋代音乐多模仿唐代

15.下图是元朝的运河和海运图,元世祖时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同,开辟了从长江口的刘家港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的海运航线。

元世祖重视运河和海运建设的直接目的是

A.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B.促进大都的商业繁荣

C.保障大都的粮食供应

D.促进元朝的对外贸易

二、非选择题(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但这些变化遭到了赢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

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

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

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示意图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

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

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

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尔、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

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

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7.(题文)从中外历史的进程来看,19世纪60年代具有重要的地位。

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工程师”、“民族”、“自强”等词汇的出现和频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下表中提取历史信息,围绕“1860年代”这个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12分)

时间

事件

1858-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70年代

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860年

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79亿美元

1861-1865

美国南北战争

1861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

1864

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英国成立

1864-1871

德国统一的王朝战争

1866

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

1868

日本明治维新

28.(题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

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

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

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

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

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

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

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

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2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日本的扩张主义者不仅为经济上的原因所驱使,还对苏联力量的日益增长和蒋介石统一中国的日趋成功感到不安。

此外,他们充分意识到当时正引起西方政冶家注意的失业情况和其他问题。

……中国东北角上的这个省份与南京的联系松散,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日本已通过过去的条约在满洲获得了可以用来为其侵略行径找借口的某些特权。

日本军方于1931年秋断定入侵时机已成熟时,他们正是这样做的。

中国政府根据《国联盟约》向国际联盟求助。

国际联盟的李顿调查团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但没有任何实际措施……回想起来,满洲事件作为对国际联盟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凡尔赛和约》、华盛顿的协定的第一次沉重的打击。

日本毫不费力就获得了大片富饶的新领地,这对意大利和德国的修正主义领导人并不是不起作用的;满洲事件引起了一连串的侵略,这些侵略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指出1931年日本发动的侵略事件,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国际联盟对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的反应。

 

1-5.CCDBC6-10.BADCA11-15.BBABC

16~20.DBDAC21-25.CAACC

26.【答案】

(1)变化:

教学内容由百家学说到儒家经典;办学形式由私学为主到官学与私学并行;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备的教育体系;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充实官僚队伍。

原因:

唐宋变革所引起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考试制度的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学术思想的发展。

(2)共同:

课程内容设置重视西学;兴办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开启民智,培养新式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推动教育近代化;

认识:

教育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发展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7.示例提示:

1860年代的世界资本主义潮流;

186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1860年代世界连成为一个整体;

1860年代的辉煌;

1860年代的中外巨大差距等等。

(史料选择需要与论述主题对应,不一定非要中外兼顾。

28.

(1)变化:

①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

②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

③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

影响:

①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

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

④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⑤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2)原因: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②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

③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④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

⑤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29.

(1)事件:

九一八事变。

原因:

日本陷入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苏联力量的日益增长;蒋介石统一中国趋势的增强;欧美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中;中国东北特殊的历史地理状况。

(2)评述:

国际联盟对日本入侵中国东北采取绥靖政策。

这一政策牺牲了中国的利益,助长了日本乃至整个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

英法等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损人害己,对二战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