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青年干部健康成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953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青年干部健康成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促进青年干部健康成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促进青年干部健康成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促进青年干部健康成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促进青年干部健康成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促进青年干部健康成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稿.docx

《促进青年干部健康成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青年干部健康成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促进青年干部健康成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稿.docx

促进青年干部健康成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稿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一稿) 

课程框架: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

二、领导干部常见的心理不适症状(5种)

三、领导干部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四、领导干部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不断进步、日趋复杂的社会为现代人带来了日益凸显的情绪危机,来自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和精神孤独等方面的压力,使许多人背负了很多心理问题,遇到了很多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问题往往使人们的心理失衡,甚至失去生活动力,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所以,进行心理调适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

对于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的领导者来说,他们的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他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的心理素质。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现代领导者提高素质和实施领导行为的前提和基础。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已经成为一个很紧迫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一方面,领导者、管理者群体因为他们特殊岗位的性质、职责和要求,导致他们可能是压力比较大的,紧张度比较高的容易遇到心理健康方面的危机和挑战;另一方面这一群体在过往的学习和培训中接受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的传递好象又少了一些。

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令人担忧的对照,一面是我们的领导者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另一方面是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之不足令人担忧。

中共中央组织部于2006年出台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把心理素质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就表明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重要,必须高度关注,认真对待。

并且从2005年开始,中央党校在领导干部培训、各级各类培训中,就纳入了心理健康的课程。

今天我们通过这个专题,着重就干部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问题及原因、思路和对策,谈点初步的认识和想法,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对心理健康、心理调适方面的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

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有合理、正常的行为,非健康的心理必然导致异常的言行。

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政德、政才、政绩的基础条件。

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呢?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进行重新界定:

“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表现。

”所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四个方面的因素,这四者之间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

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

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映,具有生命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一种状态,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的过程,即认识、情感、行为和人格完整协调。

心理健康的三个层次:

最低层次:

没有心理疾病。

即个体的心理活动表现没有达到临床心理学对有关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疾病症状。

中间层次:

心理功能健全,社会适应良好。

最高层次(理想状态):

自我实现。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曾具体明确地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现代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使人有了关照自己心灵的可能,另外现代生活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使人产生了关照自己心灵的需求。

这就是人们在今天格外地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原因。

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

所谓内部环境指的就是自身的状况,比如有稳定的情绪、自信、乐观、向上等。

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进行适应。

比如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能正确的认识、理智的对待、积极想办法解决等。

能保持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就可以说是心理上的健康状态。

需要明确的是,一个人的健康问题,不仅要用身体健康的眼光去看待,还要从人格的视角去审视和估价。

我国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健康人格的基本条件。

只有智力正常的人(一般智商在80分以上),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才能客观、完整、准确地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心理行为和其年龄有关,不同年龄段的人,其心理行为的模式不同,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明显偏离其年龄特征,其人格心理肯定是处于病态之中。

2、正确的自我意识。

正确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充满自信,注重自我的确立,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并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而缺乏正确自我意识的人常常表现出冲突、矛盾的心理,缺乏自觉性,很难置于自我意识的调节与控制之下来指导自己人格的发展。

3、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稳定乐观是指以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为主导,并保持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等情绪;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这种心理状态使人思维敏捷,记忆力较强,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处于消极悲观、闷闷不乐的精神状态之中,使人丧失信心、反应迟钝,对前途感到黯淡渺茫。

4、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在与不同对象的交往过程中,能够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把握好自己在不同环境、不同场合中的位置。

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于取长补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5、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标志着人格的成熟程度。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情绪反应适度,保持愉快、满意、欣慰的心境,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保持情绪的相对稳定并富有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宣泄、转移和升华。

6、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格健康的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主动面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各种挑战,当与社会现实产生矛盾时,个体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妥善地处理环境与自身的关系,创造条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融于现实,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7、人格品质相对稳定。

人格品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在一切活动中显示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在没有重大变故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一个爽朗、乐观、外向的人无缘无故地突然变得沉闷、悲观、内向,那就可能是他的人格模式在发展或完善中出现了问题。

当然,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我们在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不能等同。

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

我们不能仅根据一人的一时、一事而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

其次,“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截然对立,而是一种连续或交叉的状态。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从严重的心理疾病、轻度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状况一般到心理健康良好,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许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这两极之间只有相对标准,没有绝对界限。

第三,心理健康状态具有动态性。

心理健康的状态并非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过程。

如果人们不注意心理健康保健,经常处于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那么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心理变态和患上心理疾病;反过来,如果心理有了困扰或出现失衡时,能及时自我调整和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就会很快恢复到心理良好的状态。

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变。

心理学家说:

“随着社会向商业化的变革,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于人们的生理疾病。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

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有健康的心理,必须正视此类问题的存在,并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它。

二、领导干部常见的心理不适症状

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协调与平衡,一旦心态出现不协调或是不平衡的状况,这个人就有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失调了。

所谓心理失调,是指人的心理状态发生病理性的变化。

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会出现心理困惑或精神不适,而且伴随着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适应不良的行为特征。

我们能感觉到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在生理方面似乎越来越有保障,而在心理方面却恰恰相反,反而是社会越进步心理困扰越多。

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更需要心理健康的保障。

为了准确掌握各级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关心爱护干部,提高工作效率,不少地区都针对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做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从调查情况分析,总的看,各层面的干部心理是健康的,绝大多数表现出坚定执着、乐观自信、沉稳平和、奋发有为等良好的精神状态。

但也要看到,确有少数干部因为心理负担过重,而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甚至个别干部心理严重失调,导致精神崩溃。

这样的例子不少,给大家举2个。

安徽蚌埠市统计局局长刘某,因本市GDP统计数字受到上级质疑而精神崩溃,于2005年2月18日,从市政府办公楼9层跳下身亡。

48岁的刘某提拔为局长后经常感到压力大,多次向身边人诉说“真不想活下去”的念头。

刘某的同事说:

“他原来是个豪爽、外向的人,工作积极,责任心强。

但自从调任统计局长之后,就变得沉默寡言了,死前还说过‘压力大、睡不好、不想活了’等话。

”随后,当地公安局就有了结论,自杀的原因是精神焦虑症。

河南省新郑市委副书记、市长白虎林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得不到释放,精神恍惚,于2006年1月27日,在其公寓自缢身亡。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在2004年上半年,国内非正常死亡的各级领导干部就超过了1250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呈逐年攀升的趋势。

在非正常死亡的人里边,除了因意外事故丧生和牵扯腐败问题畏罪自杀这两种人以外,绝大部分是因为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心病难除,最后只好一死了之。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在注重加强干部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加强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其德、能、勤、绩、廉以及心理素质,都能符合党和人民事业的要求。

经过组织部门调研、分析和归纳,目前在各级领导者中常见的心理不适症状包括焦虑、强迫、恐惧、抑郁和其它身心疾病,而长期的心理紧张状态则成为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焦虑心理。

焦虑是应激状态下最容易产生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威胁的存在,产生的紧张、忧虑、害怕等。

焦虑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当社会与环境因素提出的挑战越高时,人们的焦虑感也就越强。

焦虑已经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可是很多人在焦虑情绪产生时,往往不晓得自己正处在焦虑的状态。

一个人心中感到焦虑,意味着他有压力了。

焦虑时人处在压力底下的一种生理及情绪上的不愉快、不舒服的感觉。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它始于对某种事物的热烈期盼,形成于担心失去这些期待、希望。

焦虑不只停留于内心活动,如烦躁、压抑、愁苦,还常显示为行为方式,表现为不能集中精力工作、坐立不安、失眠或梦中惊醒等。

另外,对于领导者来说,焦虑多疑还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肌体不如年轻时健康,一些领导干部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过分重视,一有不适就妄加猜测,担心自己患上难治之症,经常为此焦虑不安。

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肌体衰退下的能力的焦虑,总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对自己承担的工作,为此焦虑不安。

有的基层领导干部面临如大面积拆迁、群众集体上访、班子做工作效果不理想等严峻情况时,吃不下、睡不着,精神紧张,急躁易怒。

例如,前年北京某个区的机关,甚至有个别领导干部因不满班子成员和干部的工作状态,出现下令停止机关全体干部的午饭供应,没收机关所有公务用车的钥匙等做法。

心理上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之中,就有可能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

因此,我们一定要警惕焦虑的到来。

(二)强迫心理。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

明知道没有太大必要性,仍要反复多次进行同一件事,多见于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

是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

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

强迫症的具体行为体现:

当下列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症状持续存在影响正常生活时,就应该考虑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了:

经常对病菌和各种疾病敏感,并毫无必要的担心;经常反复洗手而且洗手的时间很长,超过正常所需要;有时会毫无原因的重复相同的话语好几次;觉得自己穿衣,清洗,吃饭,走路时要遵循特殊的顺序;经常没有必要地反复做某些事情,例如检查门窗,开关,煤气,钱物,文件,表格,信件等;对自己做的大多数事情都要产生怀疑;经常不自觉地去想一些不愉快的回忆或想法,使人不能摆脱;经常认为自己的细小的差错就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时常无原因地担心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等等。

专家认为,正常人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强迫症状,例如:

数电线杆、记车牌号等等。

正常人的强迫症出现时间短,症状较轻,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这些人大可不必为自己的“强迫症”症状耿耿于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强迫现象只是轻微的或暂时性的,不算病态,也不需要治疗。

容易出现强迫心理的人大多是完美主义者,并且行事刻板。

追求完美主义的人凡事要求“十全十美”。

他们为人谨慎、墨守成规、太过理性;他们常常对自己、对别人要求很高,结果总是批评别人不好,怀疑和否定自我,缺乏自信,常因此而无法接受自己强烈矛盾的内心冲动而崩溃。

真正意义上的“强迫症”是有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两方面诱因形成的。

(三)恐惧心理。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恐怖对象有特殊环境、人物或特定事物,每当接触这些恐怖对象时即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紧张的内心体验。

患者神志清醒,明知其不合理,但一旦遇到相似情境时,就会反复出现恐怖症,无法自控,并且产生回避行为。

脱离该情境,症状就会逐渐缓和消失,间歇期基本如常。

当事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恐惧也是一种正常情感成分。

恐惧性情绪反应是一种具有自我防护,回避危害,保证生命安全的心理防卫功能,人皆有之。

(四)抑郁心理。

在人格障碍中,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疾病,目前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11%,有人把它称为“心灵的感冒”。

多表现为情绪低落、苦闷、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语速缓慢或整日沉默不语;感到力不从心,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自卑甚至绝望、厌世。

与一般的悲伤反应不同,抑郁比悲伤,也比痛苦、羞愧、自责等任何一种单一的负性情绪更为强烈和持久,给人带来的影响更深重。

处于抑郁状态的人,如果能进行调节,就有可能克服抑郁情绪,重新适应环境,恢复正常的生活。

然而在显示生活中,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抑郁的危害,不能积极调整心态,长期笼罩在抑郁的阴影下无力自拔,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能力,这时他们就患上了抑郁症。

抑郁症的确与我们通常生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而且常常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之后发生。

当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各种生活事件的强度是否构成伤害也是不同的。

常见的不良生活事件包括:

长期工作压力、失业、家庭不和、离异、亲友重病或亡故、家庭经济困难、遭受意外事故等。

例如,我们大家知道的,2008年10月3日,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在暂住地自杀身亡。

董玉飞自杀身亡,是震后首例自杀的北川干部,而半年后,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也选择了和董玉飞同样的道路——自杀。

再次引发人们对灾区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高度关注。

事实上,冯翔的遭遇和董玉飞十分相似,经历地震解难,遭受丧子之痛,临危上任,工作压力大,而类似的遭遇在灾区干部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灾区重建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地震给灾区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越来越隐蔽。

所以现在对灾区的干部的确要投入更多的重视,更多的心理扶持,因为他们要比其他人承担更多的压力。

另外,常见的不良生活事件还包括不能适应新环境,人际关系紧张等等。

这些导致人们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持续存在,使得个体在身心两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时当事人极力调动一切潜能去应付,长此以往就会感到精神疲惫,无法支撑,于是就逐渐出现了精神活动“衰竭”的现象。

比如情绪消沉沮丧,产生消极悲观的念头,时常感觉不开心,生活没兴趣,无心做事情,这些都是心理方面的变化。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索然、精力丧失、自我评价过低,并由此导致生活能力下降,工作效率下降。

抑郁经常出现在个人的期望与现实情况发生较大差距的情况下。

有的干部面临难点工作,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当任务完不成、领导不满意时,心里会产生较强的挫折感、失落感;还有的干部自认为能力很强,应该被提拔重用,却还在原地踏步,感到很失意,逐渐丧失工作兴趣。

领导干部在面对重大任务、重大事项的拍板决策或重大社会矛盾的处理时,由于担心处理不当,或感到难以处理甚至无能为力,有可能辜负社会给予的良好预期时,内心的负面情绪就会无处发泄、无法疏导,心境灰暗,忧愁,忧郁,甚至会黯然神伤。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情绪,抑郁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然而较长时间的抑郁会让人悲观失望、心知丧失、精力衰竭、行动缓慢。

患了抑郁症的人长期生活在阴影中无力自拔。

只有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走出抑郁的阴影,重见灿烂的阳光。

(五)躯体化趋向较强。

躯体化是指由于心理痛苦而引发的身体不适,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头痛、胸闷、心悸和心血管、胃肠道不适等等。

有研究表明,经常感受紧张、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而又无法发泄或释放渠道较少时,会转而表现为躯体的不良反应。

我们知道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或内心体验。

凡能符合或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产生肯定性质的情绪,如满意、愉快、喜爱、振奋等;反之,就会引起人的消极态度,产生否定性质的情绪,如悲哀、恐惧、愤怒、厌恶、焦虑、忧郁等。

强烈的或持续的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有重大影响:

我国古人早就指出:

“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情绪致病的原因。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十二直肠溃疡病因很多,除生理因素外,生活压力下长期的情绪紧张,也是形成消化溃疡的主要原因。

偏头痛是一种比紧张性头痛更为强烈的慢性头痛。

表现为一侧跳动性复发性头痛,患者大多为女性。

情绪因素在发病上起重要作用,特别是愤怒、焦虑和挫折情境。

科学家发现,特定类型的恶劣情绪反映可引起一定类型的癌症:

有科学家观察到,患肺癌的人比较多疑、急躁,尤其是表现克制和压抑的人,即使吸烟不多也易患肺癌;我国食管癌患者中,56.5%有忧虑、急躁情绪,发病前52%的人有重大精神刺激;还有的医生调查了大量的乳腺癌病人,指出极度的忧郁悲伤和焦虑,多发生在癌症前的一年左右。

美国有位医生调查了250名癌症病人,发现其中156人在发病之前曾受到过强烈的心理刺激。

中医有句古话,叫“百病皆由心生”。

现代医学也证明,人的许多躯体疾病,多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春秋时期,楚国大将伍子胥,被敌兵追至昭关,陷入进退维谷之中,因为担心完不成复国报仇的大业,以致焦急忧虑过度,一夜之间须发皆白。

我们在中学课本学过吴敬梓写的《范进中举》的故事。

当范进从青年考到老年,终于考中举人时,却因情绪过于兴奋而疯了。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无论是悲伤、焦虑、恐惧,还是高兴、欢乐,只要心理出现极端状态,就会危及身心健康。

这是因为人的心理处于极端状态,常会导致身体免疫系统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的下降。

如果我们不能自我调节,疾病就会发生。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三、领导干部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很多领导干部心理压力大、心理焦虑、不平衡、抑郁等现象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因素:

(一)来自领导责任和岗位职责的压力。

由于政府行政权力系统需要高度的服从性,使得一些个性突出、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常会感到压抑;人格冲突,循规蹈矩的工作程序使少数公务员气馁,阻碍创新能力发挥,有人抱怨“不该做的必须做,该做的做不了”。

据了解,心理压力大的问题,在级别较高的公务员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各地区、各系统、各行业、各单位,你追我赶发展经济的竞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GDP的评比排名次,干部个人升迁与实际绩效相挂钩等,增大了干部“发展”担子的压力;而“领导责任问责制”、“一票否决制”、“绩效评比考核制”以及对客观上存在的如火灾、洪水和生产安全等“人命关天”的突发事件的提防与忧虑等,使干部“责任”担子的压力骤增。

一位地方主要领导说:

“今天在第一把手位子上,但明天还在不在就很难说了。

”这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工作中讲人情世故不合适,不讲人情世故难免背后被人指责,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现在干部工作要群众评议,干部选拔要搞民意测评或推荐,平时不考虑群众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到关键时候就有可能会被打低分。

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同行业、同级部门之间出类拔萃。

多种压力压在官员身上。

(二)来自社会的压力加大。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社会机制正处于转型期,一些改革方案还不够成熟、不够健全。

干部在发展与责任的双重压力下,还要再分出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应对我国特有的官场关系和社会关系。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无论处在哪一级位置上的干部,都不得不重视营造、平衡和妥善处理上下左右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

“迎来送往、接待上访”,“左右逢源、四处结缘”,已成为当代干部典型的生活状态特征,这对干部无形中造成很大的社会压力。

(三)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增多、心理压力增加。

在社会上种种人际关系的交往中,还要克服和抵御因利欲诱惑而产生的心理困惑,这种诱惑的压力也能够折磨人的心灵。

身为一名领导干部,随着交往的人群和接触的范围变宽变广,来自钱、色的诱惑随之增多。

要做到清正廉洁,就必须经常保持拒绝这些诱惑的心理压力。

(四)来自家庭的压力。

干部作为“人”,他们也有家庭,也有妻子儿女。

由于他们必须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应酬中,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从而使一些干部在内心里一种愧疚感,导致在家庭关系中产生不和谐,甚至出现一定的危机。

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也给党政干部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

(五)来自体制上的困惑。

现存体制的漏洞、缺陷,让领导干部工作上受到严重困扰。

有时候,严格执行制度、按规办事行不通;突破制度限制,违规操作有风险,面临两难选择,让其无所适从。

(六)来自对心理健康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很多领导干部缺乏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有的认为心理问题为精神疾病,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精神不正常,故对心理问题意图回避、隐瞒,更不要说积极进行心理自救或寻求专业人士的救助了;有的即使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在工作和生活中过分强调克制、忍耐,不善于自我调节、自我减压;有的明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总认为别人都没有问题我也不能出,不敢暴露自己的问题。

同时,自身心理疏导技能也严重缺失。

心理问题在现代高度竞争的社会里较为普遍。

但部分领导干部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方式关注不够,尤其是严重缺乏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技能。

在许多调查中发现,45.6%的被调查者显示有心理问题,但仅仅有3%的人关注过心理救助或寻求过专业人士的心理援助。

由此可见,心理压力过大是导致当前干部群体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

在心理学上,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难以适应的外界环境要求或威胁时产生的心理体验。

心理压力过大的后果是什么?

首先,会导致心身疾病。

由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疾病叫做心因性疾病,又称心身疾病。

如,比较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消化道溃疡等。

《内经》早就有“七情内伤”的记载。

还会产生一些心理疾病:

各种神经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等等。

心理原因怎么样导致身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