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037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x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x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前言

一、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1、科学管理的内涵,严格的狭义的科学管理的三个特点:

制度化、程序化、数量化;

2、科学管理的广义要求,严格的制度与感情调动,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就是发挥这个方面的作用。

3、组织行为学的三重目的:

对于个人,调动积极性;

对于群体,鼓舞士气;

对于组织,创建一种有效的文化。

二、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1、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历史:

从管理心理学到组织行为学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组织理论;

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

文化学,特别是人类文化学;

三、组织行为学的学习

1、所有管理科学的特点:

归纳性的科学,从实际经验进行归纳的科学,所以,大多数人不经过系统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组织行为学知识;

2、学习,课堂、课程的作用主要是系统化,

3、交流、观察、总结三者相当重要;

交流:

教师与同学、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所以要求不应当攻击,而应当宽容;

观察:

有心的观察,日常的工作中,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

总结:

主要是对自己的管理,对他人的管理进行思考、理论的总结;

四、组织行为的教学

1、基本的理论讲解;

2、案例的讨论;

3、尽可能的实验;

4、学生的讲演、交流。

五、学习组织行为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组织行为学的作用是让大家通过学习树立起一种观念(科学的分类:

一种是技术性的,主要是教给学生一种技能,立竿见影;另一种那么是改变观念的,树立新观念的,大多数的人文学科都属于这样的学科,因此发挥作用是比较缓慢的,是潜移默化的发挥作用,而且还要求将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组织行为学更多的是让大家形成一种观念,技能性的有,但是比较少;

2、组织行为学更多的是解决问题原那么,但是不能希望通过组织行为学的学习就成为一个管理的专家。

成为一个管理专家,或者说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三种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

知识;性格;经验。

(可以进一步讲一讲经验的作用,过去我们是忽略的,但是就本人的管理时间来看,那么是相当重要,因为任何管理都是特定的,而不是一般的)。

3、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差别主要是重点:

管理学主要是从组织的架构、运行来展开的;组织行为学那么主要是组织中的个人以及个人组成的群体;可以说为人事管理以及调动成员的积极性,维持组织的士气,塑造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等方面的作用更大。

使管理更具人性,人情,柔性的管理与制度的管理相辅相成。

4、具体来看,组织行为学解决管理中三个问题:

能力——岗位匹配

人格——工作匹配;

性格——团队匹配。

 

第一章文化环境与个人行为

第一节文化概述

一、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二、管理学界对文化的四维度分类

1、权力距离

2、不确定性(风险态度);

3、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

4、男性——女性度的分布。

第二节文化环境与个人行为

一、个人的文化特征。

成长过程中的文化影响(中国培养与日本培养模式差异,以及对个人行为、价值观认知等的影响。

二、文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对个人基本的价值观的影响(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

2、对群体价值取向的影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3、沟通方式与效率(如正式的沟通与非正式的沟通);

三、个人的成长、转变与价值观的转变

1、实例:

改革的前沿与内地群体观念的差异;

2、文化的差异与个人差异。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中的跨文化管理

一、跨文化管理的含义

二、跨国公司的职工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文化冲突。

三、跨文化管理培训:

熟悉文化背景(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习俗,价值观念,潜意识等)

第四章中、日、美三国的文化特点与差异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典型的东方文化的代表);

二、日本传统文化的特点(比较有特色的东方文化);

三、美国文化的特点(典型的西方文化的代表)

第五章企业道德与员工道德

一、道德与利润的冲突

二、西方企业对员工道德的要求;

三、道德的长期作用。

 

讨论:

1、如何感受文化冲突,遇到文化冲突之后怎样处理;

2、怎样处理文化冲突,以及看待文化与管理的关系。

 

第三章知觉、个性、能力与个人行为

第一节知觉

一、知觉的含义:

个体通过感受外界环境并对认知的对象予以定义和理论解释的过程。

知觉的特点:

1、选择性

2、组合性

3、恒常性

二、影响人们知觉的因素

1、主观方面的因素:

主要有:

个人的知识;成长的阅历;

2、客观方面的因素:

主要有:

背景,知觉对象的动态特征,知觉对象与知觉者的关系;

三、常见的错觉

1、偏见,价值观、文化背景的影响,对某种人或者是某种事物特有的看法的影响;

2、先入为主,主要是新鲜事物影响;

3、晕轮效应(也称之为光环效应),倾向影响;

四、对人的知觉(作为管理者应当具有的基本的能力)

1、对自己的自觉(自知之明)

2、对他人的知觉,

第二节个性

一、个性的含义(与性格、气质的关系,教材中的人格概念)

个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以及行为特征。

二、个性的特点

1、独特性

2、稳定性

3、倾向性

4、可变性

三、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自然:

遗传方面的因素;

社会文化的因素;

组织环境、群体的因素;

重大的偶然性因素;

四、个性与个人的工作绩效

现在的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

个性与绩效直接相关;从事与自己的个性项关的工作,绩效可以提高,反之,就可能下降;

教材P78面的5维度模型,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个性进行了划分,从个性的特点与相关的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见P78)。

第三节能力

一、能力的概念与特点

1、能力指个体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的大小

2、特点:

隐蔽信息,相关信息(学历、资力、外表)

二、能力的分类:

智力(心理)能力与体力能力(教材P72——74)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三、能力的测定,几种间接的测定方法

1、知识测定;

2、实验测定;

3、资力测定;

4、成果推断;

四、学习与能力的提高。

讨论:

如何鉴定个人的能力大小?

如何认识个性与决策风格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第一节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含义

按照教材上的定义,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的信念。

这是一个含义特别广泛,中西方的理解,不同学科的理解差异也比较大的一个概念。

我们的理解,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已经相当稳定,对个人的行为有着内在的支配作用的信念。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社会观等看法在内。

但是管理学领域的价值观那么指与工作有关的信念,如对工作的看法、对团队的看法、对同事的看法等等。

更多地趋于实用的价值。

二、价值观的分类

教材上介绍的P139——P141的内容,总的来说是根据人们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看法进行的分类。

三、当前企业和社会中最为重视的价值观

1、企业的忠诚心(可以进行讨论:

员工是否应当忠于企业?

2、诚信(或者说叫诚实守信)

当前中国在诚信问题上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根源。

3、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这两个方面应当怎样做?

(讨论题,结合中国的实际,假定自己是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第二节态度

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以价值观为基础,在对待具体的人或者事上表现出来的看法以及行为倾向。

一般的表现是喜欢不喜欢,赞成不赞成,支持还是反对。

与价值观相比,态度是具体的,不别稳定的,经常的灌输某一种看法,人们就很容易改变对这个事物的态度。

二、影响个人态度转变的因素

1、个人的价值观

2、个人的知识;

3、个人的阅历;

4、个人的年龄;

5、与相关事物的厉害关系。

三、态度的转变

1、态度转变的一般规律,三个阶段:

分别是服从,内化,顺从,支持;

2、态度转变,强度上的转变;方向上的转变

3、转变态度工作的艺术:

因人因事而变

四、个体与群体态度转变工作的差异

群体的态度转变工作:

更多的是宣传;教育;学习;

个体的态度转变,可能有强制、参与、缓解矛盾等

第三节工作满意度

一、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性

二、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1、报酬的公平性;

2、人际关系的和谐性;

3、工作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

4、工作的性质与个人的能力、性格的关联性

三、西方关于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论证

最满意的员工并不是工作效率最高的员工;

员工应当有一定的不满足感,这样才可能具有努力的压力;

四、企业员工表达不满的四种方式(教材P156)

1、退出,积极性加上破坏性的

2、建议:

积极加上建设性的;

3、忽略,消极加上破坏性的;

4、忠诚:

消极加上建设性的(对忠诚的一个辨证的看法);

五、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等级评分法,了解总体的状况;

标准比较法,对每一种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偏差进行评分;

调查与测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要注意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以及覆盖面,更多的是效度与信度达到合理的水平。

 

第四章激励个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第一节有关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西方有关的激励理论;

第三节激励的艺术

一、时效问题;

二、强度问题;

三、方式问题(或者说模式问题)定期还是不定期;

第四节企业的福利激励

一、福利的概念

二、福利的作用(特别的作用,主要在于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公平性调整、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的作用)

三、当今的企业应当如何完善自己的福利制度?

 

第五章群体与群体行为

第一节群体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一、群体的定义

1、定义;共同目标,两人以上,相互作用,组合;

2、特点,相互作用,角色划分;形成集体力量

二、类别

1、按照连接关系:

利益型,友谊型;

2、按照构成,同质或者异质型;

3、按照规模人数:

大型与小型;

4、按照组织化程度:

正式与非正式;

三、群体形成

1、相互接触阶段;

2、冲突,震荡阶段;

3、规X化阶段;

4、执行任务,相互作用,相互支持阶段;

5、终止阶段

第二节群体的作用

一、群体的压力

群体压力指成员在一个群体中感受到的心理约束的强弱;

影响压力的因素;

1、规模的大小

2、规X化的程度

3、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以及对群体的依赖程度;

群体压力的结果是成员的顺从。

二、群体的社会助长作用

观众效应与抑制效应;

力量的放大效应;

长期预期效应;

归属与满足效应;

三、群体的凝聚力

凝聚力的与表现(讨论)

凝聚力的作用;

影响凝聚力形成的因素

1、成员间交往的频率;

2、规模的大小

3、外部的环境;

4、对成员行为的支持的力度

第三节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含义

二、群体决策的应用领域(比较简单的选择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影响的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等),

三、群体决策应当注意的问题(小规模的群体决策,应当先进行必要的沟通,而大规模的群体决策,就应当先进行必要的宣传,总之,舆论的作用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第六章群体内的冲突与沟通

第一节群体冲突

一、冲突的概念

二、冲突产生的原因

1、人类天生的竞争性因素

2、资源的有限原因;

3、组织内的沟通效率;

4、权力交叉;

5、价值观的差异

三、冲突的作用(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

四、冲突的类型

1、按照冲突主体的单元分,个体之间的冲突,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

2、按照冲突可能导致的结局,分为,有益的冲突与有害的冲突;

3、按照冲突的程度,可以划分为激烈的冲突与较为缓和的冲突。

第二节冲突的处理

一、处理的模型

1、冲突的定性

2、冲突的缓和

3、冲突的调整与调解

二、冲突的处理方法

1、强制;压制,控制可能的升级;

2、组织结构调整,设置超级标;

3、拖延,以期能够自然消退;

4、回避,从矛盾的人事安排上解决

第三节冲突的激发

一、激发冲突的必要性;

二、激发冲突的方法(可以进行一定的讨论)

三、要注意的有关问题

1、能够控制;

2、有益的冲突;

3、冲突的有限要求,

第四节组织中的沟通

一、沟通的作用

二、沟通的要求

三、沟通的艺术

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与第一次大交道的人沟通;

2、如何提高与上级沟通的效率;

3、一般沟通中应当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第七章组织与组织设计

第一节组织问题的重要性

一、对组织内资源配置与资源运用的影响;

二、对组织运行效率的影响(举例:

部门名称的重要性)

三、对组织集体力的影响;

第二节组织设计的重点

一、组织的基本结构

二、组织各个部分的连接方式;

三、组织内部权力的分解;

四、组织内部的控制方式

第三节现代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

一、弹性化、柔性化的趋势

二、无边界、虚拟化的趋势;

三、团队化、学习型的趋势

第四节组织变革

一、引致组织变革的原因

1、战略的调整(市场的变化,工作重点的变化等)

2、组织性质的变化;

3、技术(自然科学技术,工作流程工艺等的变化);

二、变革的形式

1、自上而下;

2、自下而上;

三、变革的模型(或者说是模式)

四、变革中的阻力

1、阻力的来源(利益、习惯、风险、认识,离岗创业的案例)

2、阻力的类型;

3、阻力的表现;

五、变革阻力的克服

1、教育;

2、宣传;

3、沟通;

4、补偿利益;

5、重点人物的工作;

 

第八章工作压力与工作生活质量

第一节工作压力的概念与特点

一、压力的定义:

遇到难于对付的工作或者是任务时产生的异常反应;

二、压力产生之后的表现与后果

主要是生理上的表现

员工长期在巨大压力下工作,效率容易降低,也给职工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三、压力感受差异的原因

知觉,经历;生理特征(身体状况)

第二节工作压力来源

一、工作标准;

二、内部的竞争;

三、人际关系紧X;

四、负担过重;

五、挫折

第三节压力控制

一、压力调查;

二、社会支持

1、人际关系和谐;

2、丰富业余生活;

3、重视职工之间的感情交流

三、工作轻松技术

1、工间休息;

2、体能锻炼;

3、合理的工作设计,工作条件;

4、安全保障

第四节工作生活质量(对于我国今天来说,似乎有些奢侈)

一、概念

二、作用

三、方法

1、工作设计

2、指导思想;

3、理论方法

 

第九章组织文化建设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

组织文化是一种反映组织特色,支配员工行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观念体系。

二、组织文化的特性

1、普遍性。

2、客观性

3、实践性

4、可塑性。

三、组织文化的作用

1、凝聚员工的作用。

2、激励员工的作用。

3、规X行为的作用。

4、树立良好形象的作用。

5、优秀的组织文化是组织得于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

四、组织文化的类别

每一个组织的文化都带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将所有的文化集中起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文化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下面介绍几种分类理论。

美国著名企业文化学者特伦斯·迪尔与阿伦·肯尼迪的分类:

(1)硬汉文化。

(2)努力工作,尽情享受的文化。

(3)长期赌注文化。

(4)过程文化。

这是一种低风险,慢反馈的文化。

2、我国学者的分类:

(1)网络型组织文化。

 

(2)利益型组织组织文化。

 (3)个人型组织文化。

 (4)俱乐部型组织文化。

 第二节组织文化的层次、结构与建设

一、组织文化的结构

1、物质层文化。

2、制度层次的文化

3、精神层文化。

组织文化的这三个层次,可以用图9——1予以表示

物质层次内容

制度层次内容

精神层次内容

 

图9——1组织文化的层次结构

 

二、我国组织文化建设基本原那么

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建设组织文化,我们认为应当坚持如下几条原那么

1、思想认识领先的原那么。

2、目标明确原那么。

3、全员努力原那么

4、领导者身体力行原那么

5、持之以恒,长期努力原那么。

三、组织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深入研究,提出精练的文化核心。

2、实施恰当的文化仪式

3、树立英雄

4、恰当的物化,树立形象

第三节非正式组织与组织文化建设

一、非正式组织的概念

非正式组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而形成:

(一)共同的利益指向

(二)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

(三)具有类似的经历或背景

非正式组织是相对于正式组织而言的一种准组织现象。

由于它是无形的,因而,要认识非正式组织,就只能从其行为特征上来把握。

非正式组织一般来说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非正式组织的联系纽带主要是个人之间的感情。

2.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X是非制度化的。

制度化是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



3.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是真正靠个人影响力发挥作用的。

二、非正式组织类型及其作用

(一)非正式组织的类型

1.情感型,即以深厚感情和友谊为基础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

2.爱好型,即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

3.利益型,即以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

4.亲缘型,即以亲戚、血统等为基础形成的非正式组织。

(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1.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会增强组织内职工间的凝聚力。

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会增加信息沟通,使人们更快地取得一致。

3.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可能会增加激励,也可能会减少激励。

三、非正式组织与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的管理者要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发展规律,进行组织文化建设。

(1)利用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情感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强人们的非制度性合作,提高合作的效率,使人们在这样的合作中成分认识全面合作的益处。

(2)利用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互相信任、说话投机、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

通过非正式的交往,强化感情交流,增强社会满足,提高组织的内聚力和向心力。

(3)利用非正式组织信息沟通迅速的特点,可及时了解职工对组织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使领导做到心中有数,知彼知已。

(4)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强,能较好地满足成员的社交等心理需求的特点,可以有意识的把有些组织无力顾及的群众工作交给他们去做,这对于解决群众的特殊疑难问题,促进组织内部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5)利用非正式组织内群体压力大,成员的从众心理强,标准化倾向强的特点,在制订定额、确定任务、目标,分配任务时,只要有可能的话,标准就可适当提高,难度也可以适当加大,以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工作难关。

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中,将组织文化的活动与非正式组织的活动结合起来,加快组织文化的建设。

(6)利用非正式组织中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具有说话灵、威信高、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特点,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对其领袖人物可以适当信任、依靠,并授予他相应的权力,从而把整个非正式组织纳入企业正式组织目标的轨道。

第四节现代团队理论与团队建设

一、团队的概念

团队又叫工作团队,是近年来在西方企业中普遍运用的一种组织形式。

所谓团队,指的是由为数不多的员工根据功能性任务组成的工作单位,其主要的特征是团队的成员承诺共同的工作目标和方法,并且互相承担责任。

二、团队兴起的原因

团队这种组织兴起原因:

(一)创造团结精神

(二)使管理层有时间进行战略性思考

(三)提高决策的速度

(四)促进员工队伍多元化

(五)提高绩效。

实践也已经证明,团队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激励员工。

2.提高生产效率。

3.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4.增进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5.促使员工多元化发展,拥有多种技能。

6.增强组织的灵活性与应变能力。

正是由于团队组织具有如此多的积极作用,也才使得这种组织形式迅速普及发展。

三、团队发挥作用的前提

1.清晰的目标。

2.相关的技能。

3.相互的信任。

4.一致的承诺。

5.良好的沟通。

6.谈判技能。

7.恰当的领导。

8.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

四、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团队组织会起作用,其理论基础是说明?

这是近年来团队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研究发现,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是:

(一)合作竞争理论

(二)建设性冲突理论

(三)员工卷入理论

五、团队建设的步骤

团队建设一般要经过如下五个阶段:

(一)达成共识和共同追求

(二)协同工作

(三)授权激励

(四)实践探索

(五)不断总结和提高

团队要能够及时评定他们现实的功能状态,评估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认清团队的动力来源、制约条件,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弥补不足,不断完善。

使团队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