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学实习报告共3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022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盆景学实习报告共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盆景学实习报告共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盆景学实习报告共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盆景学实习报告共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盆景学实习报告共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盆景学实习报告共3篇.docx

《盆景学实习报告共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盆景学实习报告共3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盆景学实习报告共3篇.docx

盆景学实习报告共3篇

盆景学实习报告(共3篇)

盆景学

实验一桩景造型基本功训练及树桩盆景制作

一、实验目的

掌握树桩盆景的初步造型基本功。

熟悉铁丝的型号和力学性能;亲身体验造型的感受,为今后的树桩盆景的制作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

实验原理:

根据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选取树桩的特点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盆景制作。

实验方法:

修剪、绑扎、造型

四、实验条件

材料:

女贞树桩、造景盆

工具:

锄头、枝剪、尖嘴钳、铁丝、喷水壶

五、实验步骤1.学习苏派、扬派、川派、岭南派、海派、浙派、徽派、通派这八大流派树桩盆景造型及其造型技法。

2.根据树桩的种类和形状,及造型盆的样式,确定思路,设计造型。

3.将植物放入造型盆中进行造型摆放,并填土,用青苔覆盖土壤。

4.根据设计思路,设计的主题,进行植物的修剪。

5.根据造型的要求进行绑扎;掌握铁丝非缠绕造型法和铁丝缠绕造型法。

6.给植物进行浇水,隔段时间进行管理养护。

7.在成型的树桩盆景中加入配饰,取名,拍照。

六、作品展示及介绍

这次的盆景学实验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增长了我对盆景的认识,了解了八大流派树桩盆景造型及其造型技法,并且知道了只有学好基础知识才能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上。

通过这次实验使我对园林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及对这门专业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不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觉得它生动形象,赋予了大自然很多的美丽,使我想更好的了解这门专业,然后认真学好这门课程。

实验二山石盆景的制作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山石盆景制作的基本功,切割石材、用水泥固定等。

2.立意创作山石盆景。

二、实验内容

1.石材的收集和水盆的选择。

2.盆景的设计与制作。

3.盆景的配件。

4.盆景的养护和管理。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实验原理:

根据不同的石材,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确定设计主题,设计思路,设计理念。

实验方法:

打磨、凿击、钢锯锯型、摆型、修饰、水泥粘连。

四、实验条件

材料:

同种石头、造景盆、水泥工具:

锯条

五、实验步骤

1.收集石材。

2.根据所选水盆及石材确定设计思路,设计主题。

3.根据设计想法进行盆景制作。

(1)石材锯截、雕琢①锯截:

根据已绘的图样,确定主体位置和大小尺寸。

然后用锯条慢慢磨平底部。

接着选定纹理清晰,洞穴多的一面为正面,根据设想的效果进行加工。

②雕琢:

雕琢必须先从大处着眼,用锤子、凿子等工具琢出山峰的大体轮廓,然后进行精细加工。

(2)石材拼接

①主峰胶合:

两块石料胶接时,先用钢丝刷把两石需胶接面的泥土、污垢刷去,再在接触面上抹上水泥砂浆,再上下相互对磨一下,使水泥胶合均匀,然后把多余的水泥刮掉,即可固定。

②整体胶合:

首先在盆底铺一张纸作为垫底,以防水泥与盆粘连。

在盆中稍偏一侧的位置立定主峰,如主峰底部不稳,可用水泥抹平,然后布置配峰。

待大小石料搭配布局完毕后,用水泥砂浆浇灌各部接缝空隙,把每块石料拼接成一个整体。

待数天水泥砂浆凝固后,即可洗去底纸。

③固定补脚:

洗去底纸后,将山体翻过来检查一下,如发现空隙过大胶接不牢,应再调浆填补。

4.点缀配件,选取亭子,小船,人物等进行点缀。

5.养护管理六、作品展示及介绍

七、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盆景学实验,我掌握了一些山水盆景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更加深刻的体会了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加深了对山水盆景的理解。

通过此次试验,增强了我们的创作和动手的能力,增加了团队之间相互协作,团结一心的意识。

最后,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指导,通过老师及时的纠错,我们少走了很多的弯路,及时的改正了我们在创作中的错误,最后设计出了一个我们满意的山水盆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盆景的起源,盆景的几个重大历史飞跃、缶景的含义和意义。

难点:

盆景起源的几种学说。

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应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授课。

学时分配:

理论讲授4学时

§3-1学习中国盆景史的意义

一、学习中国盆景史能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热情

我国是拥有5000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盆景艺术就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她是我国独特的一门艺术形式。

二、学习中国盆景史是继承、借鉴、发展和创新的需要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今天的盆景都是在过去盆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以盆景艺术创作而言,任何一个盆景艺术家的即使是一件独创的盆景艺术作品,也不能离开吸收过去的成就,即过去时代盆景艺术匠师们通过历代筛选出来的盆景材料、从盆景艺术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原理、方法。

因此,所谓“创新”,只不过是个相对的说法。

我国历代的盆景艺术匠师们和盆景艺术理论家们通过他们的辛勤耕耘,在盆景材料、立意、造型、技法、欣赏晶评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上升为盆景艺术理论,我们通过学习古代这些理论,使我们能够了解我国古代盆景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艺术实质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所以,盆景艺术理论一旦产生,就会影响社会的盆景事业的发展,影响盆景艺术家、爱好者的创作实践,并活在千万人的意识之中。

因而,过去的盆景艺术发展对今天乃至未来的盆景艺术活动将会发生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研究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研究盆景史是完全必要的。

古代盆景艺术中的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

①学习古代盆景艺术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经验;②学习他们的创作思路、手法和精神:

学习他们如何取得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为什么能够创作出符合一定时期自然和生活景象的盆景作品,符合当时群众的审美心理;学习他们严谨治学、严肃创作的精神等。

当然,我们在做到古为今用的同时,还应该做到洋为中用,我们还要批判地吸收世界各国在盆景艺术和技术方面先进的东西。

§3-2关于盆景起源的几种学说

一、盆景起源学说

1.唐代起源说持这种观点的文献颇多,其论据都是陕西乾陵唐代章怀太子墓壁考古。

2.唐代前起源说

《盆栽技艺》(作者耐翁)中有记载:

“盆景创始唐代以前。

”其根据也是乾陵考古,只是结论不同而已。

3.晋代起源说

《盆景》(作者徐晓白等)认为:

“六朝《南齐书》曾经载有„会嵇剡县刻石山,相传为名,‟这可以算是盆景假山的滥觞。

”4.东汉起源说

其论据是河北省望都县东汉墓壁画考古,参见《中国盆景艺术》。

5.西汉起源说

《盆景制作》(作者胡良民等)中说: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盆栽石榴的记载。

”6.古代园林造景起源说

“中国盆景起源于古代园林造景,如夏有瑶台、商有鹿台、周有灵台……进而缩龙成寸,出现假山盆景与树桩盆景。

”(宋德钧《中国花卉盆景》1986.9)。

7.夏朝起源说

《岭南盆景》一书载(作者孔泰初等)“……盆景的起源远远早于唐代,有近四千年的历史。

”论据是《史记》中有记载。

8.尚待进一步考证

“究竟起源于何时,尚待进一步考证。

”(吴泽椿等:

《中国盆景艺术》)。

9.起源新说

彭春生研究认为:

盆景起始于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物证是浙江余姚河姆渡考古,陶片绘有盆栽万年青图案。

综上所述,盆景溯源(见图)巳从1200年前的唐朝(胡运骅等)追溯到了唐代以前(耐翁)的晋代(徐晓白)、东汉(韦金笔)、西汉(胡良民等)、夏商(孔泰初、宋德钧),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彭春生、龚若栋)。

其考证手段一是文物考占,二是文字记载。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在我国盆景研究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它也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渐进过程。

二、关于盆景起源的讨论分析

1.乾陵考古中发现的唐代盆景是相当高级的树石盆景或石附式盆景艺术形式,且已进入宫廷生活,因而它不是盆景的最原始形式,也不是盆景起源的证据;

2.望都考古中发现的“盆栽”其实是插花艺术形式,因为作为一株植物来说,它有主干、主枝侧枝之分,而“六枝小红花”根本就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与其说是盆景,倒不如说是插花;以此证明盆栽起源于东汉,值得商榷;

3.汉代山形陶砚也是比较高级的山水盆景形式,也不是盆景的最初形式;

4.汉代缶景有山有水有树有鸟,也不是最简单的盆景形式;缶景和山水陶砚可以证明汉代已有了比较高级的盆景,但不是起源;

5.园林在盆栽之后。

“因为园林的营造需要相当富裕的资力,即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相当的土木工事,即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而盆景艺术比园林简单易行,用不着花费多大财力、人力,从事实来看也是如此,盆栽的出现比园林的出现早得多,因而园林起源说是不成立的;6.从逻辑推理来看,石玩比盆栽技艺技术上更为简单,因而很可能石玩的出现早于盆栽。

从先后出现顺序来看盆栽是源,而石玩是流;

7.从地栽转向盆栽是一次关键性的飞跃,它标志着盆栽艺术的起始,亦即盆景的起源;8.一般说来草本盆栽比木本盆栽来得更为简单容易,所以,盆景的最初形式是草本盆栽;9.陶盆的出现是产生盆栽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在陶盆未诞生的新石器时期以前的旧石器时期不可能出现盆栽形式。

总之,盆景是在盆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新石器时期草本盆栽出现到汉代出现木本盆栽、缶景,其间经历了漫长的盆栽阶段(盆景的原始阶段)。

起初草本为主,后来转向木本为主,刚开始以生产为目的,而后转向以观赏植物为主,并逐渐增添人工艺术美。

在此期间盆栽还受到了古代园林、石玩、玉雕、木雕、编织、插花、书法、绘画、诗歌、神话传说等因子的影响(构成盆景发生、成长的特定历史环境)而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最终使盆栽在形式上、内涵上得到升华而进入盆景的高级阶段。

原始盆栽发展到今天,至少经过了唐宋的意境飞跃、元代的体量飞跃和明清的理论飞跃几个历史阶段。

唐代、南宋和元代,日本先后派使者来华学习盆栽技艺。

因而,盆栽一词在日本一直沿用至今,也说明我国古代盆景就叫盆栽,这也是“盆景是在盆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的一个佐证。

盆栽乃盆景之源是无可非议的。

§3-3新石器时期草本盆栽与夏商石玩

一、盆景最初形式——草本盆栽

1.最早的盆栽:

1977年在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遗址距今约7000年的第四文化层中,出土了两决刻画有盆栽图案的陶器残块。

这是原始美术家对当时盆栽植物所做的艺术再现,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盆栽了,或者说是最原始、最初级、最简单的盆景,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盆景。

2.我国盆景最初形式——草本盆栽的主要特点是:

①从发生地域来看,它首先诞生在适宜植物栽培的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的良好条件下和人们生活条件比较富裕的地方,在条件比较差甚至是干旱恶劣的其它地方盆栽不会如此早期出现;

②形式简单,只具备了植物和盆钵这样盆栽的两个基本要素;

③从植物的材料看,以比较容易栽种的草本植物为主,以生产目的为主,即便是为了观赏,也是以自然美为主,很少人为干预(剪扎),也谈不上什么意境;

④从构图上看,已经开始考虑到了统

一、均衡、比例、尺度等形式美,但仅仅是一种朴素的审美意识的反映;

⑤原始、低级、简单是它最大的特点,只能叫做原始盆栽,称不上艺术盆栽。

二、夏商石玩与玉雕

夏商周秦这个时期的玉雕、石玩和老庄思想为中国山水盆景的选材、造型、审美、技法等方面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对以后汉代缶景的形成影响深远。

§3-4汉代木本盆栽与缶景

汉代既完成了草本盆栽向木本盆栽的转化,又实现了原始盆栽向艺术盆栽——真正盆景的转化。

一、汉代木本盆栽

早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为了把西域的石榴引种到中原来,就采用了盆栽石榴的办法。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木本植物盆栽的文字记载。

从此也就完成了草本盆栽向木本盆栽的过渡。

汉代盆栽目的主要还是为了生产,为了引种驯化,仍然属于原始盆栽的形式,它离艺术盆栽即真正的盆景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它出观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它本身,为汉代缶景的出现打下了栽培技术基础。

二、东汉缶景

据野史所载;“东汉费长房能集各地山川、鸟兽、人物、亭台楼阁、帆船舟车、树木河流于一缶,世人誉为缩地之方。

”这就是此书中所谓的缶景。

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缶景已不再是原始的盆栽形式了,它已经成了盆栽基础上脱胎而出的艺术盆栽——即真正的盆景艺术了。

这又是盆景发展史上的一次关键性的突破。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艺术盆栽的最早的记载。

就是说艺术盆栽起始于汉代。

缶,从现代字典上解释来看,它是一种口小肚大的瓦器,看来令人费解,山水景观怎么能置入这样的容器中呢?

同样,宋代“壶中九华”之壶也有这样的问题。

所以只要连系起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缶就是壶(读音极似),它是古代专门用来制作山水盆景的盆盎(当时陶器分类不细,故把水底盆划到缶的范畴了),缶的形式应该像山形陶砚、唐代三彩山形陶砚、乾陵考古之盆景等所用之盆那样,而不是一般缶所指的口小肚大的那种瓦器。

山水盆景称呼的演变:

汉唐时称山水盆景之浅盆为缶,宋代称之为壶,今叫浅盆或水底盆。

三、汉代盆景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1.形式上

汉代在出现比较高级的木本盆栽的同时,盆栽逐渐与盆景区分开来,出现了在盆内(缶内)表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品即真正的盆景形式了。

所以说,汉代是从盆栽向盆景飞跃的关键时期。

2.内容上

丰富多彩,既有树木,又有亭台楼阁、人物鸟兽,内容反映了自然美与生活美。

从此以后,盆栽不只是为生产而生产了,而变成了一种以欣赏为主要目的的特殊艺术形式了。

3.汉代盆景以缶为容器

缶就是壶。

就是山水盆景之水底盆。

4.技法上

应用了“缩龙成寸”(缩地之方)、“咫尺山林”的艺术手法,已经开始把画意注入到盆景中去了。

过去认为盆景起源于汉代或形成于唐代的观点应该改为盆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成熟于汉代,更为确切。

§3-5山水盆景起源

据贾祥云研究:

1986年山东临胞发现北齐古墓,墓主为北齐天保9年魏威烈将军史崔芬。

墓四壁有彩色壁画,其中16幅画面上都有奇峰怪石。

有一描绘主人欣赏盆景的壁画,一浅盆内伫立着玲珑秀雅的山石,主人正在品赏盆景,神态如痴如醉,栩栩如生。

这一发现在中国赏石文化史中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另据考古学家夏名采考证,山东青州发掘一座北齐武平四年的画像石刻墓,出土了九方画像石刻,有一方为“贸易商谈地互赠礼品”的场面。

该图高136cm,宽98cm。

画面上方为展翅高飞的吉祥鸟;左方的主人端坐于束腰基座上,右脚放于左膝上,左手持茶杯,注视着对面的客人。

从面部形象到所穿服饰看此人为6世纪古罗马商人,他身旁站立着一个主人的随从,此人双手托一浅盆,盆中放置一件高19cm,下宽16cm的青州怪石。

该怪石山峰兀起,群峰耸立,层峦迭嶂,沟壑纵横,玲珑奇秀,具有瘦、漏、皱、透的特色。

为主人回赠罗马客人的礼品。

束腰基座为我国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基座。

客人头发蜷曲,深目勾鼻,身穿挂满玉壁的长衫,双腿半蹲,双手托一银质器皿,送到主人面前。

北齐两座古墓中发现的彩色壁画和画像刻石都对青州怪石作了生动的摹写。

这种玲珑剔透的盆景,是历史的佐证。

我国最古老的赏石史料尽管有很多神话传说或历史资料,对赏石做过描述,但仅限于文字记述。

而北齐两座古墓彩色壁画和画像刻石的发现,使人们直观地去审视北齐时代怪石的神采,形神兼备,一目了然,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揭开了赏石文化鉴赏的新篇章。

这些史料向世界证明:

中国山水盆景早在北齐时代就已经形成,并且走出国门,作为礼品向欧洲赠送。

这一史料的发现,把中国山水盆景艺术的形成时间最少向前推了一个半世纪,证明山水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赏石文化的源头在中国。

§3-6唐代盆栽、盆池、小滩及赏石

魏晋以后,玄学引导土大夫从自然山水中寻求人生的暂理与趣味(以陶泌明为代表)。

这种风气促进了我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进而也促进了盆景艺术的发展,盆景艺术开始向诗情画意的方向飞跃。

唐代(60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在文化艺术方面,如诗歌、绘画、雕塑、旅游等,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当然,盆景艺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等方面,而且用途广泛,美学理论也日渐成熟。

一、唐代盆景异名考

唐代是我国盆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因此,弄清唐代盆景的异名对于我们系统研究中国盆景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唐代盆景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而且也不曾有直呼盆景者,异名颇多,从诗中内容看有如下叫法:

1.唐代桩景

唐代称桩景为“花栽”、“盆栽”。

2.唐代山水盆景

异名有假山、山池、盆池、小滩、小池、池、厅池、小潭、叠石、累土山或以石名命之,如叠石、赤城石、奇石、怪石等。

3.赏石和石料

因为诗中没有关于盆的描写,所以很难断定是不是盆景,故暂列为赏石、石料之列(亦属盆景内容之范畴)。

(1)太湖石:

白居易,《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见示兼呈梦得》、《杨六尚书留太湖石在洛下借置庭中因对举杯寄赠绝句》,《太湖石》;

(2)支琴石:

白居易《问支琴石气》;(3)双石;白居易《双石》;(4)奇石:

李德裕《奇石》;

(5)罗浮石:

李德裕《题罗浮石》;(6)似鹿石:

李德裕《似鹿石》;(7)石笋:

李德裕《海上石笋》;(8)泰山石:

李德裕《泰山石》;(9)巫山石:

李德裕《巫山石》;(10)漏潭石:

李德裕《漏潭石》。

二、唐代盆景的类别与形式

盆景发展到唐代,凡桩景、山水盆景、附石盆景、水旱盆景、石供几大类别已基本具备,桩景造型手法(扎剪)也有了记载。

1.唐代桩景——盆栽形式

盆栽在唐代主要有三种形式:

直干式,曲干式和观花盆栽。

(1)直干式盆栽:

树干挺拔通直,枝条低垂繁茂,连鸟都飞不进去,这种形式盆栽经常陈设在有窗的长廊或小室内,主要观赏其坚贞,刚劲的气势和幽新的枝。

(2)曲干式盆栽:

曲干式五针松充分运用了“枝无寸直”的画理。

其枝条紧凑,叶片簇簇,而且养护技术高超,使得叶色浓绿碧翠生机盎然。

枝干和叶片完全是用娴熟的蟠扎和修剪技术来实现的。

曲干式盆景达到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观花盆栽:

观花盆栽是以山花为植物材料,之所以采用盆栽形式是因为南花北移之缘故,南方人身居北方但还要想看到南方的山花,也只好盆栽了。

2.唐代山水盆景——盆池、假山、小滩及其它从唐代文物和盆景诗看唐代山水盆景:

对于唐代山水盆景迄今已报道的文物考证,其中主要是乾陵考古,西安中堡村考古和阎立本《职贡图》。

三、唐代盆景的艺术特色

1.乾陵考古中发现的盆景形式是附石式盆景或树石盆景或水旱式盆景,从诗画中也可以看出,唐代上层社会欣赏盆景、以盆景作为室内装饰品、作为人际交往中的礼品已成为社会风尚。

2.阎立本的《职贡图》中说明唐代山水盆景已初步形成三峰式艺术风格,达到了“程式化”的成熟程度。

3.唐代山水盆景式三彩陶砚实为山水盆景造型与砚台二者完美结合的工艺品,它是从汉代山形陶砚发展而来的,但从山峰气势、布局、内容(有山有树有鸟)来看,比汉代陶砚艺术水平高多了。

山水盆景式陶砚的欣赏价值与实用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从唐代文人画(盆景画在内)和盆景诗来看,其主流是把生活诗意化,实质是脱离生活,(所谓超脱),文人画的绘画理论和诗歌之意境反过来又影响到盆景创作上。

以诗情画意写入盆景,形成了文人构思的写意山水盆景形式,这类盆景的思想主题是以冷洁、超脱、透逸等概念为高超的意境(所谓意境飞跃,宋代亦然)。

足见封建文化极盛时期的唐代,也是盆景艺术的极盛时期,唐代不是什么“起源”之时,更不是什么“形成”时期。

唐代文人这种复归大自然、超脱现实的思想,实则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庄的思想,也暑晋代陶渊明思想影响的结果,是在他们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5.唐代盆池、小池、小滩、小潭实为一种大型盆景,形状多样,内容各异、丰富多采,这又是唐代盆景的一大特色。

6.在唐代,盆景既是艺术品,又是商品,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

7.唐代盆景的容器,一般以圆形莲瓣形缶即浅泥瓦盆为主。

8.唐代盆景所用植物大致有松、竹、慈竹、莲、萍、苔、山茶、五针松、兰、荪、桃、菊、柳等。

9.唐代盆景石料,据盆景诗中描写的有:

青石、白石、太湖石、罗浮石、似鹿石、石笋、泰山石、巫山石、漏潭石、赤诚石等。

10.在色彩构图上唐代盆景也有一定的考虑。

乾陵考古所用缶多为黄色,它与红花绿叶灰石相互辉映,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11.唐代时人们对盆景的鉴赏能力已达到一定程度。

如对艺术盆栽已懂得了欣赏其刚劲之美,“爱此凌霄干”和曲线美、苍老美,“蛇子蛇孙鳞蜿蜿”,对石头品评强调了形、声、神、韵统一美、协调美。

“透”、“漏”、“皱”、“瘦”、“丑”的品评标准已见皱形。

12.唐代盆栽开始随着佛教和其他文化传人日本。

因此,日本将“盆栽”一词沿用至今。

§3-7宋代盆景、盆玩、盆山

一、宋代盆景名称

1.盆玩2.盆山

3.假山、盆池、假山小池等。

二、宋代盆景实证及记载

1.实证

今扬州瘦西湖公园,由钟乳石制作而成的一盆山水盆景,看上去山峦起伏、溪壑渊深。

2.物证

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收藏的宋人绘画《十八学士图》四轴中,有两轴绘有苍劲古松、老干虬枝、悬根出土的盆桩。

这可作为宋代盆景的又一证据。

3.诗文记载

①宋代盆景诗词,有20首左右,宋代盆景诗人主要有苏轼,陆游、黄庭坚、吕胜乙、梅尧臣、王令、方岳。

②宋代论述盆石的专著不断出现,主要有《宣和石谱》、《渔阳公石谱》、《云林石谱》等。

③赵希鹄《洞天清录?

怪石辩》曾对山水盆景的制作方法有较详细的记述。

④人称“米颠”的大书画家米芾,爱石成癖,他论石有透、漏,瘦、皱之说。

⑤宋代田园诗人范成大爱玩英德石、灵壁石和太湖石,并在奇石上题“天柱峰”、“小峨眉”、“烟江叠嶂”等名称,可见宋人已有了盆景的题名。

三、宋代盆景的特点及发展

1.宋代盆景是唐代盆景的继续,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是将宋代绘画理论更多地应用于盆景之中,使盆景艺术有所提高。

宋代,不论宫廷民间,以奇树怪石为观玩品已蔚然成风。

2.到宋代,桩景与山水盆景的区别更加明确了,并对石附式盆景有了文字记载。

3.宋代有了对盆景的题名之举。

4.赏石标准更为明确,对石品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山水盆景的制作技艺较唐代也有了显著提高。

5.盆景植物分类,出现了“十八学士”的记载。

6.由于日本的“宋风化”,盆景再度传人日本。

7.宋诗中出现了“枯艺”的记载,它与盆景发展关系密切。

§3-8元代些子景

唐宋以来,除“假山”、“盆栽”为中型盆景以外,其余“盆池”、“小池”、“小滩”、“厅池”等虽说比汉代以来园林中之池沼小多了,但仍为大型盆景,是布置在门槛两旁或窗前或厅前。

到了元代(1271—1368)制作盆景,才大力提倡小型化,并实现了体量小型化的飞跃,这对盆景的大力普及和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

当时有一位高僧,法名韫上人,他云游四方,饱览祖国名川大山,胸有丘壑,师法自然,并善于运用盆景制作的各种技法,打破一般格局,极力提倡小型化,称之为“些子景”。

关于这一点,清代刘銮在《五石瓠》中有记载:

“今人以盆盎间树石为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弱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蓄虫鱼,概称盆景,元人谓之些子景”。

元代些子景与今天的中型盆景差不多,与微型盆景尚有差别。

元代画家饶自然所著《综宗十二忌》,运用中国山水画理论,精辟地论述了山水盆景的制作及用石方法,对盆景造型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此外,元代画家李士纡《偃松图》,是一幅艺术精品,松树抱石而偃,其姿态气势,结构布局,为后人制作松树盆景提供了有益启示。

然而,由于元代统治时间不长,统治者崇尚武功而轻视文化艺术,致使盆景艺术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

不过韫上人提倡的些子景,对后人盆景小型化有一定影响。

元代使盆景发展实现了“体量小型化飞跃”,除新石器时期的上盆飞跃、汉代的盆栽飞跃、唐代的意境飞跃以外,此次飞跃也是中国盆景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3-9明清盆景

一、明代盆景

1.实证

(1)天宁寺遗物——桧柏盆景,扬州保存至1988年死去,原为扬州古刹天宁寺遗物。

为扬派盆景代表作,树龄400年。

(2)泰州古柏:

泰州至今也保存一盆明末崇祯年间的古柏,是季驸马赏玩的龙针柏盆景,其中三干,虬曲多姿,枝片龙飞凤舞。

2.文献记载:

明代盆景专著较多,文字记载也颇多,《中国盆景艺术》一书论述得较详。

如:

明代屠隆著《考架余事》、曾勉之著《吴风录》、王鸣韶著《嘉令三艺人传》、陆廷灿著《南村随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