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489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修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思修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思修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思修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思修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修复习提纲.docx

《思修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修复习提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修复习提纲.docx

思修复习提纲

绪论

一、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通过中学与大学生活的对比

1.学习要求的变化2.生活环境的变化3.社会活动的变化

二、在大学生活中如何加强自己独立生活能力。

1.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

2.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3.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4.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三、立新的学习理念。

1.自主学习的理念、

2.全面学习的理念

3.创新学习的理念

4.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德智体美体现了什么?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五、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价值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提供制度保障

3.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六、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的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

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意义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3.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九、学习课程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有助于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打下知识

3.有助于摆正德与才的位置,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十、基本方法

1.学好科学理论2.掌握基本知识

3.注重联系实际4.坚持学以致用

第一章

一、理想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特征:

稳定性、与时俱进性、现实性、多样性、层次性。

二、信念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特征:

实现的可能性、超前性、差异性、具体历史性、实践性。

三、理想信念重要意义

1.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

2.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3.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五、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六、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与概念

关系:

1.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

2.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个人理想:

指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

社会理想:

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是全体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第二章

一、中国精神的意义:

是兴国强国之魂

1.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

2.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3.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概念

民族精神:

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时代精神: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时,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 、行为方式 、价值取向 、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三、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1.团结统一2.爱好和平3.勤劳勇敢4.自强不息

四、爱国主义的内涵、基本要求和时代价值

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荣誉感的统一。

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江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

时代价值:

1.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3.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五、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3.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

(三)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

六、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推进祖国统一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推进两岸交流合作3.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七、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1.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2.增强国防意识3.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八、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1.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2.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3.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第三章

一、人生观由哪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人生目的2.人生态度3.人生价值

二、人身观的概念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和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三、人生目的的概念及其作用

概念: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时间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用: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四、人生态度的概念机其作用

概念:

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作用:

1.人生须认真2.人生当务实3.人生应乐观4.人生要进取。

五、正确认识人生矛盾

1.树立正确的得失观2.树立正确的幸福观3.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六、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七、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八、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3.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九、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十、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正确认识竞争2.正确认识合作3.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四章

一、道德的定义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道德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四、中华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五、发扬光大中国的革命道路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念与信念。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六、四个全面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2.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破解的难题更多,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大,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会更大。

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4.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3.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第五章

一、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秩序的公共生活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三、社会公德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一)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四、如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1.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

2.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

3.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

五、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六、职业道德含义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内容。

七、职业生活中道德规范的内容

1.爱岗敬业.2.诚实守信3.办事公道4.服务群众5.奉献社会

八、择业与创业的含义

1.择业:

择业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过程。

2.创业:

创业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业绩的实践过程。

九、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一)树立择业观

1.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2.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3.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二)树立创业观

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十、如何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1.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2.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3.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十一、爱情定义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十二、恋爱的定义、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一)恋爱的定义

恋爱是建立婚姻家庭的前奏,恪守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关系到未来婚姻家庭生活的幸福。

(二)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1.尊重人格平等2.自觉承担责任。

3.文明相亲相爱。

十三、婚姻与家庭的关系

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

十四、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尊老爱幼2.男女平等3.夫妻和睦4.勤俭持家5.邻里团结

十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2.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3.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4.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5.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十六、大学生应当处理好这样几种关系

1.恋爱与学习的关系2.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

3.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十七、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1.谨慎对待结婚成家2.担当责任和履行义务3.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十八、如何弘扬家庭美德

1.认识家庭美德的重要性2.营造良好家风3.遵守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十九、个人品德含义及其作用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作用:

1.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3.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二十、个人品德的特点

其一,实践性。

个人品德不是个人的某种先天禀赋,而是个人在实践中内化锤炼社会道德要求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品性;不是一种单纯的道德意识现象,而是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方式。

其二,综合性。

个人品德不是某种道德要素的表现,而是个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不是个别的具体行为,而是个人行为的统一整体。

其三,稳定性。

个人品德不是偶然的、短暂的道德行为现象,而是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的稳定倾向。

二十一、道德修养的含义,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含义: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

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1.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2.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

3.积极加社会实践

二十二、道德境界的含义,如何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含义:

道德境界是体现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一个概念,通常指的是人们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

如何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1.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

2.脚踏实地,敢于担当。

3.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第六章

一、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三、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3.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四、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

我国的法律属于社会主义法律,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五、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从体现的意志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实质内容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六、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哪些:

一是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

二是善于借鉴我国传统法律和外国法律的成功经验;

三是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能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改革与创新,确保立法的质量和水平。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1.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3.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4.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5.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八、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1.指引作用2.预测作用3.评价作用4.教育作用5.强制作用

九、社会主义法律运行过程

1.法律制定2.法律执行3.法律适用4.法律遵守

十、司法的基本要求、司法原则

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合理、及时。

司法原则主要有:

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十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人权保障原则。

4.民主集中制原则。

十二、主权、人民主权、人权的含义

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

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人权是指人作为人享有和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

十三、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国体即国家性质,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政权体制,是形成和表现国家意志的方式,或者说是表现国家权力的政治体制。

十四、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十五、基本经济制度含义

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

十六、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同时还规定: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十七、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主要有哪些

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

十八、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主要有哪些

诉讼法、非诉讼程序法

十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

1.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

2.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二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

1.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2.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3.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4.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二一、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第七章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4.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三个核心意义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四、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五、如何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1.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2.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3.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六、中西方宪政区别

1.制度基础不同2.领导力量不同

3.权力主体不同4.权力行使方式不同

七、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特征: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八、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

一是在依据上,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它主张凭借个人尤其是掌权者、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德性和才智来治国平天下。

如,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之治,我国古代推崇的“圣君”、“贤人”之治以及后世的“英雄”、“强人”、“能人”之治等,主要强调的都是依靠个人的能力和德行治国理政。

二是在方式上,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而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随、朝令夕改,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三是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的思维,避免陷入无政府主义或以民主之名搞乱社会;而人治思维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虽然有时也强调集思广益进行治理或作出决定,但主要表现为少数个人的集权专断。

四是在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人治思维则奉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当法律的权威与个人的权威发生矛盾时,强调服从个人而非服从法律的权威。

九、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法律至上。

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2.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3.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4.人权保障。

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障和司法保障。

5.正当程序。

正当程序具有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

十、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1.学习法律知识2.掌握法律方法3.参与法律实践4.养成守法习惯

十一、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十二、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1.信仰法律;2.尊重法律;3.服从法律;4.维护法律。

第八章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权利和义务问题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权利和义务关系也是社会关系的核心部分。

权利和义务的内容、种类是不同的,其中被法律规定或认可的,称为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享有法律权利的社会主体称为权利人,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主体称为义务人。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