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466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docx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docx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

一人一张经典碟—布伦德尔·《莫扎特:

钢琴协奏曲全集》 

专辑名称:

莫扎特:

钢琴协奏曲全集(Mozart:

PianoConcertos)

专辑艺人: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Brendel)

唱片公司:

PhilipsClassics

发行时间:

1990年10月12日

专辑语种:

古典专辑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

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

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

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

就连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

曾有人这么说:

“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1756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

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

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

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

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

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

终于在1781年,莫扎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

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

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

“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

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

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

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

”可怜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他正当壮年的时候却因为感染风寒而去世了,死时年仅35岁。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创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间,成为了音乐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尽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纯美。

着名的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评价:

“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

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

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

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

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当然,想要完整的评论莫扎特的音乐,绝非这区区近千字能够表达的。

而想要真正地体会莫扎特,最主要地还是去听他的作品,而他的千余部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脱俗的经典之作。

莫扎特共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

第一号,F大调,据劳帕赫(Raupach)和奥诺埃尔(Honauer)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37,作于1767年。

第二号,降B大调,据劳帕赫和朔贝特(Sclobert)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39,作于1767年。

第三号,D大调,据奥诺埃尔、埃卡特(Eckart)和C.P.E.巴赫的奏鸣曲乐章改编,K40,作于1767年。

第四号,G大调,据奥诺埃尔、劳帕赫的奏鸣曲改编,K41,作于1767年。

第五号,D大调,K175,作于1773年。

第六号,降B大调,K238,作于1776年。

第七号,F大调,K242,作于1776年。

第八号,C大调,K246,作于1776年。

第九号,降E大调,K271,作于1777年。

第十号,降E大调,K365,作于1779年。

第十一号,F大调,K413,作于1782-1783年。

第十二号,A大调,K414,作于1782年。

第十三号,C大调,K415,作于1782-1783年。

第十四号,降E大调,K449,作于1784年。

第十五号降B大调,K450,作于1784年。

第十六号,D大调,K451,作于1784年。

第十七号,c大调,K453,作于1784年。

第十八号,降B大调,K456,作于1784年。

第十九号,F大调,K459,作于1784年。

第二十号,D小调,K466,作于1785年。

第二十一号,C大调,K467,作于1785年。

第二十二号,降E大调,K482,作于1785年。

第二十三号,A大调,K488,作于1786年。

第二十四号,C小调,K491,作于1786年。

第二十五号,C大调,K503,作于1786年。

第二十六号,D大调,标题为《加冕》(Coronation),K537,作于1788年。

第二十七号,降B大调、K595,作于1791年。

另有早期未列人编号的K1073首。

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最重要也是最富有成就的体裁,假如18世纪没有莫扎特,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在他那个时代,他在钢琴协奏曲领域没有一个竞争对手,哪怕是海顿。

他的钢琴协奏曲不但确立了18世纪协奏曲的新标准,而且也是他一生全部创作活动的显著代表。

莫扎特为钢琴协奏曲树立起的至高无上的标准一直影响到19世纪,无人能够超越,贝多芬也不过在这个领域与他并驾齐驱罢了。

在可以编号的27首钢琴协奏曲中,后9首为其核心之作。

如果非要对他们有一个初略的描述或界定的话,我认为:

19最“夏天“,20最为深刻悲愤;21最为美好;22感觉像在听歌剧;23最浪漫;24、25则气象不凡;26独享”加冕“之名;27则境界高洁,仿佛看破红尘一般。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是其器乐协奏曲的精华,齐奏声部和独奏声部的和谐平衡达到完美的境界。

像他的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虽无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但却充满了戏剧性的对比、出人意料的转换、不同感情的对照。

无论在艺术反映速度的敏捷上,还是在骤然产生的意境的明确以及急剧转换的形象的清晰上,他的钢琴协奏曲都是十八世纪即兴表演艺术的精华所在。

在莫扎特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中,早期的协奏曲只是把过去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改编成独奏和乐队齐奏的作品,直到1773年才创作出一首比较有独立意义的钢琴协奏曲(K.175)第五首,D大调。

但即使在他改编的作品中,我们也能领略到他后来的某些风采。

他的头四首钢琴协奏曲,乐谱中已有了管乐器的相当地位,特别是木管乐器和钢琴的应和,暗示了莫扎特成熟协奏曲中大放异彩的先声。

例如圆号在首乐章的应答句,令人想起后世德奥交响乐中萦绕不去的森林情结。

总之,你很容易把它们和巴赫或海顿的协奏曲区分开来。

他的降E大调第九号钢琴协奏曲(K.271,1777年)是他早期协奏曲中最独特的一首。

首乐章没有通常长长的引子,乐队刚奏出一个半小节,钢琴就抢进来续出它的下句;乐队又叠住钢琴句尾,重申它的起始句,却又再一次被钢琴打断。

你来我往,一上来就是对抗,如此奇险,却又如此奇妙。

慢乐章又是一个奇迹,反差之大,对比之强烈,令人吃惊。

这也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首次用小调写的乐章。

加了弱音器的两组小提琴交织成晦暗、悲凉的背景旋律,钢琴从中发展出一个优美之极的独奏长句,宁静而略带伤感。

当小调的乐队主题又转回来时,田野的上空又被阴云遮蔽,而钢琴奏出的甜美曲调,听起来成了一首悲歌,令人倍觉伤感。

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不同,莫扎特所有重要的钢琴协奏曲都是他维也纳时期的作品,也许钢琴协奏曲所需要的交响意识直到维也纳时期才真正建立起来。

从第十一首(K.413,F大调,1782年)起,一个向着他的成熟期的飞跃出现在其音符中了。

此时的莫扎特,刚刚摆脱萨尔斯堡大主教的束缚,来到维也纳,决心作一个前人从未有过的、独立自主的音乐家。

因此,第十一钢琴协奏曲起头那句著名的旋律,自信而又倔强,正是他那时心境的写照。

与之对比的第二主题是那么风流、洒脱。

在抒情的慢乐章里,美丽动人的歌唱旋律,恍若天上仙乐飘飘。

1784年是莫扎特的创作丰收年。

在这一年,莫扎特写了六部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14首(K.449)的独特之处出人意外:

一首大调作品的开头竟是如此阴郁、迷茫!

在通常总是欢快爽朗的莫扎特音乐中相当少见。

降B大调第15首(K.450)由两支木管领头,雀跃般的顿挫颇具鼓动性,诱使钢琴以华丽的步态翩翩进入。

慢乐章是一支犹豫而沉静的歌,以迭句构成的回旋曲末乐章以轻快的音型模仿军号的号角声。

D大调第16首(K.451)的开头也有一股跃跃欲试的强劲动力,吻合生命自身的冲动,同时也让人想起莫扎特曾经有过的、虽然短暂却真正是春风得意的那段岁月。

G大调第17首(K.453)是莫扎特为他所器重的一位学生——芭芭拉·普洛耶所写。

乐曲美妙动听,充满发自莫扎特当时心境的愉快、美妙和优雅,或许还有几分体贴。

自由而飘忽的慢乐章令人心荡神驰,末乐章的主题用了一个近乎民歌的简单、明朗的曲调,然后是一连串越来越快的变奏,灿烂而热闹。

降B大调第18首(K.456)也体现了莫扎特这个时期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三个乐章贯穿着兴奋、舒畅和鼓舞。

从第十九首(K.459,F大调,1784年)至第二十七首(K.595,降B大调,1791年),代表了他的成熟期,也是最受世人欢迎的作品。

这些音乐的表现力丰富多彩,都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调性,表现庄严有力的采用C大调,壮丽辉煌的用D大调,清晰和激昂的用F大调,欢乐而刚劲的采用G大调,抒情而明朗的采用A大调,朴实感人的采用降B大调,宏伟堂皇的采用降E大调,只有表现独特的戏剧性构思的时候才采用小调。

在莫扎特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中,只有两首是用小调写的,即d小调的第二十首(K.466,1785年)及c小调的第二十四首(K.491,1786年),都充满了忧郁和悲伤。

尤其是后者,c小调的第二十四首(K.491,1786)。

一开头的乐队引子,听上去有一种痛苦的挣扎感,就像是强忍着眼泪没让它流下来。

慢乐章的歌唱旋律首先由钢琴弹出,在几件管乐器的衬托下有了梦境般的甜美,宛如一首忧郁的摇篮曲。

最后的“小快板”可以说是莫扎特最伟大、最感人至深的一个乐章。

悲伤是很明显的,但在强有力的快速度中展开,使悲伤不再显得柔弱、苍白。

铿锵进行中的悲伤,有了坚强人格力量的支撑,更伟大,也更美丽。

贝多芬也曾被这个乐章深深感动过。

第二十首(K.466,D大调,1785年)与同年创作的第二十一首(K.467,C大调,1785年)相比,前者激烈而狂暴,后者宁静而安适,代表着莫扎特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两个侧面,两者的精神气质、艺术境界完全对立。

尤其是第二十一首(K.467,C大调)的慢乐章,那个咏叹调一般的旋律非常抒情,既像是一首浪漫多情的小夜曲,又多少带着一点自恋的沉思,宁静、优美、令人陶醉,成为莫扎特最受大众欢迎的曲目。

作为莫扎特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K.595,降B大调,1791年)我们可以感觉到其中有一种与世辞别的性质,但是在这种与优美、深远的钢琴协奏曲的告别之中,人们没有发现这位病魔缠身的大师的想象力有丝毫的匮乏,相反,它显得豁达而超然,这首作品作为钢琴协奏曲系列的颠峰之作当之无愧。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年出生于摩拉维亚北方的威森堡,六岁在扎格雷跟随德泽利克学习钢琴,接着又在格拉茨音乐院师从卡恩、私下拜师米赫尔学习作曲,并在大师班跟随费雪、包加特纳与史都尔曼学习,1948年第一次在格拉茨登台演出,1949年在布梭尼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奖。

得奖后的布伦德尔开始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1958年首次在伦敦登台。

从1960年到1963年,布伦德尔首度录下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法国唱片大奖),1973年第一次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

布伦德尔从197O年起定居伦敦,巡回演出的范围也扩及到全世界。

他的嗜好广泛,音乐之外也喜爱文学与视觉艺术,1976年出版《音乐的观点与想法》一书,1990年出版第二本书《音乐之外》。

布伦德尔被公认是当今乐坛最重要的海登、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与李斯特音乐诠释者之一,超越国界的舒伯特与贝多芬全集更被视为重要的里程碑。

目前布伦德尔是飞利浦专属音乐家,录制过多张得到奖项肯定的录音,曲目范围从巴赫广及到勋伯格。

这个版本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布伦德尔与指挥和乐团的丝丝入扣的合作,几近天衣无缝。

布伦德尔的演绎经过深思熟虑,思绪连贯,手法细致。

他的表现精雕细琢,乐团又衬托得恰如其分;这个录音入选莫扎特全集是有道理的。

听第23号第一乐章,留意木管与钢琴的和声效果,就知道这些演奏绝非凡品。

总的来说,布伦德尔较少“个人色彩”,一切都是规行矩步,但是你却永远无法再加挑剔,也无法要求更多。

这张专辑企鹅评介三星带花。

虽然音乐的评价标准因耳而异,但是企鹅的评介是我们接近大师、聆听大师优秀录音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

只有聆听了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你才会知道生活中还有这么美好的事物存在。

那弦乐的庄重宽广,钢琴的清脆委婉,加上管乐的温暖浑厚,可能没有一个人不为之感动的。

至于Brandel和Marriner

指挥的圣马丁乐团,我就不过多介绍了,两者均是莫扎特作品的最佳诠释者。

飞利浦出的这张专辑当时曾经是其当家作品,录音水准极高,音色温暖,定位准确,钢琴的声音真可谓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极力向大家推荐。

毫无疑问,在所有的乐器中,莫扎特对钢琴最为钟爱,他也为钢琴作了大量的乐曲。

在这其中,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s)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从他11岁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F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K.37)》(1767年)到他辞世那年的最后一首《降B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K.595)》(1791年),钢琴记录了莫扎特在音乐上的成长轨迹:

由早期的改编模仿到逐步探索,到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莫扎特风格。

在钢琴协奏曲的历史上,是莫扎特采用交响手法使独奏同乐队齐奏保持平衡,并且把戏剧性的对比和歌唱性的技艺结合在一起。

《F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1in

F.K.37)作品号K37,作于1767年,该曲根据劳帕赫(Raupach)、奥诺埃尔(Honauer)的奏鸣曲乐章改编而成。

《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2inB

flat.K.39)作品号K39,作于1767年,该曲是根据劳帕赫、朔贝特(Sclobert)的奏鸣曲乐章改编。

《D大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3inB

flat.K.40)作品号K40,作于1767年,该曲根据奥诺埃尔、埃卡特(Eckart)和C.P.E.

巴赫的奏鸣曲乐章改编。

《G大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4in

G.K.41)作品号K41,作于1767年,该曲根据奥诺埃尔、劳帕赫的奏鸣曲改编。

《D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5in

D.K.175)作品号K175,作于1773年,莫扎特的第一首原创钢琴协奏曲。

在莫扎特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中,他创作早期的协奏曲都只是把过去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改编成独奏和乐队齐奏的作品,他的前四首钢琴协奏曲乐谱中已有了管乐器的相当重要的地位。

直到1773年,莫扎特才创作出一首比较有独立意义的钢琴协奏曲《D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K.175)。

即便前四首是他改编的作品,但也暗示了莫扎特中后期成熟作品中大放异彩的先声。

创作早期

《降B大调第六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6inB

flat.K.288)作品号K238,创作于1776年;

《F大调第七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7in

F.K.242)作品号K242,创作于1776年;

《C大调第八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8in

C.K.246)作品号K246,创作于1776年;

《降E大调第九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9inE

flat.K.271)作品号K271,创作于1777年,这是他早期协奏曲中最独特的一首。

首先乐章开头没有常规长长的引子,乐队刚奏出一个半小节,钢琴就续出它的下句。

接着,乐队又重叠钢琴句尾,重奏它的起始句,却再一次被钢琴打断……就这样争先恐后的和谐地演奏着,让人觉得惊险又奇妙。

而后的慢乐章却出现了小调乐章,与开头形成强烈反差,令人吃惊。

因为这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首次用小调写的乐章。

两组小提琴交织成晦暗、悲凉的背景旋律,钢琴从中发展出一个优美之极的独奏长句,最后在宁静而略带伤感中结束。

《降E大调第十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10inE

flat.K.365)作品号K365,作于1779年;

《F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11in

F.K.413)作品号K413,作于1782-1783年。

从《F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协奏曲》(K.413)起,一个向着他的成熟期的飞跃出现在其音符中了。

因为此时的莫扎特,刚刚摆脱萨尔斯堡大主教的束缚,来到维也纳,决心作一个前人从未有过的、独立自主的音乐家。

所以,《F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协奏曲》起头那句著名的旋律,自信而又倔强,正是他那时心境的写照。

创作中期

《A大调第十二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12in

A.K.414)作品号K414,作于1782年;

《C大调第十三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13in

C.K.415)作品号K415,作于1782-1783年间;

《降E大调第十四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14inE

flat.K.449)作品号K449,作于1784年;

《降B大调第十五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15inB

flat.K.450)作品号K450,作于1784年;

《D大调第十六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16in

D.K.451)作品号K451,作于1784年;

《C大调第十七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17in

C.K.453)作品号K453,作于1784年;

《降B大调第十八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18inB

flat.K.456)作品号K456,作于1784年;

《F大调第十九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19in

F.K.459)作品号K459,作于1784年;

1784年是莫扎特的创作丰收年。

在这一年,莫扎特写了六部钢琴协奏曲。

其中《?

E大调第十四号钢琴协奏曲》(K.449)的独特之处出人意外:

一首大调作品的开头竟是如此阴郁、迷茫,在通常总是欢快爽朗的莫扎特音乐中相当少见。

而《降B大调第十五号钢琴协奏曲》(K.450)开篇就由两支木管领头,雀跃般的顿挫颇具鼓动性,诱使钢琴以华丽的步态翩翩进入。

慢乐章是一支犹豫而沉静的歌,以迭句构成的回旋曲末乐章以轻快的音型模仿军号的号角声。

《D大调第十六号钢琴协奏曲》(K.451)的开头也有一股跃跃欲试的强劲动力,吻合生命自身的冲动,同时也让人想起莫扎特曾经有过的、虽然短暂却真正是春风得意的那段岁月。

《C大调第十七号钢琴协奏曲》(K.453)是莫扎特为他所器重的一位学生:

芭芭拉·普洛耶所写。

乐曲美妙动听,充满发自莫扎特当时心境的愉快、美妙和优雅,或许还有几分体贴。

自由而飘忽的慢乐章令人心荡神驰,末乐章的主题用了一个近乎民歌的简单、明朗的曲调,然后是一连串越来越快的变奏,灿烂而热闹。

《降B大调第十八号钢琴协奏曲》(K.456)则体现了莫扎特这个时期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三个乐章贯穿着兴奋、舒畅和鼓舞。

而从《F大调第十九号钢琴协奏曲》(K.459)开始,开启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成熟期,很多受世人欢迎的作品都在创作。

成熟期

《d小调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20in

d.K.466)作品号K466,作于1785年;

《C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21in

C.K.467)作品号K467,作于1785年;

《降E大调第二十二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22inE

flat.K.482)作品号K482,作于1785年;

《A大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23in

A.K.488)作品号K488,作于1786年;

《c小调第二十四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24in

c.K.491)作品号K491,作于1786年;

在莫扎特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中,只有两首是用完整的小调创作,即《d小调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K.466)及《c小调第二十四号钢琴协奏曲》(K.491),两首都充满了忧郁和悲伤。

尤其是后者,《c小调第二十四号钢琴协奏曲》(K.491)。

一开头的乐队引子,听上去让人有一种痛苦的挣扎感,接着慢乐章的歌唱性旋律首先由钢琴弹出,在管乐器的衬托下有了梦境般的甜美,宛如一首忧郁的摇篮曲。

该曲最后的小快板可以说是莫扎特最伟大、最感人至深的一个乐章。

悲伤是很明显的,但在强有力的快速度中展开,使悲伤不再显得柔弱、苍白。

铿锵进行中的悲伤,有了坚强人格力量的支撑,更伟大,也更美丽。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也曾被这个乐章深深感动过。

而《d小调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K.466)与同年创作的《C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K.467)相比,前者激烈而狂暴,后者宁静而安适,代表着莫扎特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两个侧面,两者的精神气质、艺术境界完全对立。

尤其是《C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K.467)的慢乐章,那段咏叹调一般的旋律非常抒情,既像是一首浪漫多情的小夜曲,又多少带着一点沉思和宁静,优美得令人陶醉。

创作末期

《C大调第二十五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25in

C.K.503)作品号K503,作于1786年;

《D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协奏曲》)(加冕)(PianoConcertoNo.26in

D.K.537)作品号K537,作于1788年;

《降B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No.27inB

flat.K.595)作品号K595,作于1791年;

《降B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在该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旋律间有一种与世辞别的哀伤。

然而,在这种与优美、深远的钢琴协奏曲的告别之中,人们没有发现这位病魔缠身的大师的想象力有丝毫的匮乏,相反,它显得更加豁达和超然,因此,这首作品也成为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系列的颠峰。

莫扎特的钢琴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