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核心归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435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核心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必修二核心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必修二核心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必修二核心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必修二核心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核心归纳.docx

《必修二核心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核心归纳.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核心归纳.docx

必修二核心归纳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段

高增长阶段

增长减缓阶段

低增长阶段

出生率

较高

较高

快速下降

进一步下降

死亡率

较高

明显下降

持续下降达到低水平

较低

自然增长率

上升

逐渐下降

很低,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

人口增长特点

人口规模小,且波动性较大

平均寿命上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增速减缓

平均寿命进一步延长,增长速度很慢,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略为缩小

目前

分布

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一些土著居民

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很多发展中国家

一些发展中国家

德、英、法等西欧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原始型(原始低增长阶段)、传统型(高增长阶段和增长减缓阶段)和现代型(低增长阶段)三种,具体可用以下方法判断:

(1)从人口的“三率”数值特征判断

①原始型:

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以上,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②传统型:

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③现代型:

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一般在1%以下。

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根据国家类型或发展程度(即生产力水平)来判定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为传统型。

(3)由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形特征区分

①图A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其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表现为塔基较宽而塔顶较尖的特征。

②图B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其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表现为塔基较窄而塔顶较宽的特征。

不同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国家

人口问题

影响

措施

发达

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加重等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人口老龄化

发展中国家

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过快

就业压力增大,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判断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类型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概念

人口变更定居地的空间移动

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

区别

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改变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的外出活动

主要

原因

自然环境变迁、灾荒、战乱、宗教迫害、政策、政治、经济差别等

短期的工作与学习、商务活动、旅游、探亲等

举例

“闯关东”“下南洋”、北宋末年人口南迁、定居海外获取“绿卡”

外出探亲、出国考察、长假出游、“民工流”

3.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民工流”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现象。

其方向、类型、原因、影响如下表所示:

项目

内容

流动规模

人口流动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目前流动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

方向

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从山区到平原;从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

主要迁出地

四川、广西、山东、河北、安徽等省以外出务工为主,浙江、江苏等省以外出经商为主

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

类型

主要

方式

自发流动为主

主要

目的

务工和经商

主要原因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③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影响

积极

影响

①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②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贡献;③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④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⑤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⑥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消极

影响

①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②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地区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许多老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土壤及土地

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地而迁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迁移

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

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

矿产

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

大庆油田的开发等

自然

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中国汶川新县城的建设

(2)经济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经济

发展

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高学历人员到美国工作并定居

交通和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3)社会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文化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军嫂随军

政治

政策

国家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与流向

我国在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我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国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

社会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一战”“二战”及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迁入地的影响

(2)对迁出地的影响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

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

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

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各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地形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

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气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

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们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影响人口分布;由于土壤肥力、耕作性能不同,人口分布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也高

矿产资源

工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开采区也是居民密集点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2)社会经济因素

①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也不尽一致,人口集中分布区也不同。

社会阶段

经济活动

居民点分布

原始社会

以采集和狩猎为主

逐水草而居

封建社会

以个体农业经济为主

人口聚集在农业发达地区,形成许多分散的居民点

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生产的发展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②政治文化等因素对人口的分布会产生一定影响。

政治文化因素

影响举例

政治因素

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

宗教因素

犹太人移居以色列

文化习俗

美国的唐人街

政府政策

新疆、黑龙江农垦区的形成

历史因素

一些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强调点

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即地球适合养活多少人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实质

最大人口数

最适宜人口数

意义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因素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性——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单元活动 学用地理统计图

常见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常见人口统计图表侧重考查对图表的分析能力。

一般可依如下程序去判读:

①读图名→②读坐标(或图例)→③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④分析数据→⑤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⑥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具体判读方法如下表:

类型

特点

例图

具体判读方法

坐标类图

柱状图

说明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适用于表示相互独立的地理事物的静态对比,用柱状的长短或高低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差异

对应坐标轴分别读每一短柱对应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短柱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

曲线图(或折线图)

表示地理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分配规律,能直观反映同一种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

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量值随时间或空间的连续变化的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明显的转折点

结构类图

扇形图

反映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全部的比例关系,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

判读时,主要是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判断其性质。

判读时,也可以比较各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

饼状图

由扇形统计图派生出来的三维图形,除了反映某些地理事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外,还反映总体的绝对量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与应用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其可直观地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进而可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判读时,要关注以下几点: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所占人口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

(2)定类型。

人口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①年轻型(增长型)——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图甲);②成年型(静止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急剧收缩(图乙);③年老型(缩减型)——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间宽(图丙)。

(3)析变化。

从年轻型到年老型的正常转变(如上图)。

其变化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的不断转变而转变。

(4)判增长。

不同的金字塔类型,标志着出生率和死亡率所决定的不同年龄结构的特征,并可看出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

具体如下所示:

类型

结构特征

人口增长趋势

年轻型

少年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长期较高

人口会迅速增长,不断扩张

成年型

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差不大

人口稳定在零增长左右

年老型

少年人口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出生率长期下降

人口将呈负增长,人口数量缩减

(5)看异常。

①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变小(如下图A处)。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由于计划生育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由于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增加(如下图B处)。

其变化可能是由于就业、升学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下图C处)。

可能是战争导致的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厂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

1.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内作若干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

(1)读图注意事项

①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

②此类图的构成要素有三项,而不像其他统计图的构成要素可多可少。

因而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③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的延伸方向一致,三条数轴上的值全部向右由小到大或全部向左由小到大。

(2)判读方法

①读准三个坐标轴的原点及变化趋势,如图中的箭头A、B、C所示的方向。

②过某点作平行于与所读坐标轴原点相交的另一个坐标轴的平行线a、b、c。

③找出该平行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读取与A、B、C方向相同交点的数据。

如在上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约为23%,15~64岁约为73%,65岁及以上约为4%。

④检验。

看三个变量之和是否等于100%。

2.四边形统计图的判读

(1)主要的特点

①坐标数目多,而且各坐标轴的含义不尽相同,图中包含的信息量大。

四边形坐标图的其中两条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另外两条边表示一个变量。

在表示人口增长时,常用底边表示人口死亡率,其中相邻的一条边表示人口出生率,剩余两条边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

②不同要素在同一幅图中表示,有利于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可以读出1950年~1955年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一系列数据,并能在图中直观地比较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

③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趋势。

如可以从图中看出世界及各大洲1950年~2000年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2)判读方法

①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数据较容易读取,按照一般统计图读取即可。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过程较复杂,但可以作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即连接两个原点),读数时可作对角线平行线,读取平行线与坐标轴交点的数值。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核心知识归纳)

1.城市化的内涵和标志

(1)内涵

(2)标志

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原因

城市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

高低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亚非国家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中小城镇和乡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加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解

联系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措施

城市化不仅带来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而且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带来深刻影响。

具体影响及成因、措施如下表:

表现

成因

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工业及交通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改变地形、破坏植被、硬化路面、过量抽取地下水

合理利用土地,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地下水开采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机制

固体垃圾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等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设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第2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核心知识归纳)

1.城市区位的选择与城市体系

2.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

因素

城市区位

区位优势

举例

河流

供水

沿河分布

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充足

世界和我国的许多城市

沿河设城

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河流上游水道太窄或有瀑布、急流等水运障碍的地方,货物在此转运

赣州

河流汇合处

具有多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有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

上可与河流相通,下可转向海外,河海联运便利

上海、广州、加尔各答

过河点位置

水陆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集聚

伦敦、布达佩斯、金边

军事

防御

河流弯曲最大处、河心岛

可以利用天然的河面进行防御

巴黎、伯尔尼

气候

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宜的气温

我国湿润、半湿润区的城市比例大

气候

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少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城市大多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

汾河、渭河谷地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产生新城市

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工矿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

石油:

大庆、东营等;铁矿:

鞍山、攀枝花等;煤炭:

大同、焦作等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评价

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典型案例

经济水平

经济水平越高,城市越多,规模越大

推进(如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或制约城市发展

我国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多,西部城市少;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交通

城市一般都分布在重要的交通线上。

沿海、沿江、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沿线,往往是城市集中分布的地带

一个地区主要交通干线的变化会对城市产生影响

扬州、济宁的衰落;格尔木的兴起

政治、宗教、军事

①建设新城市作为政治中心②宗教兴起的城市

政治中心的消失、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宗教、军事因素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力下降

①新建城市作为首都,如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等;②宗教城市,如拉萨、麦加、梵蒂冈等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丰富且交通通达度好的地方易形成城市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

湖南张家界、广西桂林

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特征

占地面积小,人口流量大,土地利用集约,城市的核心区

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协作强,高度集聚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的职能区

位置

市中心、街角路口、交通干线的两侧

市区外缘、交通便捷的地区

中高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外缘,文化区、风景区附近;低级住宅区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

原因

①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②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①交通便利,降低运输成本;

②降低对市区的污染

中高级住宅区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低级住宅区租金低,便于工人上下班

三大功能区的判定方法

(1)面积法:

面积最大者是住宅区;最小者是商业区。

(2)位置法:

位于市中心的一般是商业区;位于城市边缘或河流下游及盛行风下风向的是工业区;位于工业区和商业区之间或河流上游及盛行风上风向的是住宅区。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经济因素

一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租金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两个方面。

而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又包括距市中心远近(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度两个方面。

①距市中心远近

示意图

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付租

能力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小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

区位

市中心

靠近市中心处

远离市中心且交通便利处

原因

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用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能力最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