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纲要》 必修二考点完全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023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纲要》 必修二考点完全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纲要》 必修二考点完全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纲要》 必修二考点完全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纲要》 必修二考点完全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纲要》 必修二考点完全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纲要》 必修二考点完全解析.docx

《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纲要》 必修二考点完全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纲要》 必修二考点完全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纲要》 必修二考点完全解析.docx

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纲要》必修二考点完全解析

2015年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纲要》

历史必修(II)考点完全解析

(能力要求:

A:

识记层次B:

理解层次C:

运用层次)

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A

(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火耕),刀:

石刀、石斧。

(2)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3)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A

1、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特点:

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原因:

生产力低下

2、商周时期:

井田制

1)性质:

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特点:

公田:

奴隶免费耕种,收获全部缴给领主;私田:

奴隶份地,上缴收获物,实物地租。

3)崩溃的原因

4)崩溃的过程:

税制改革、商鞅变法

3、战国以后:

封建土地私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主导)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

①、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②、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

③、中国古代农业具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与特征

第一,历史悠久,并且不断发展进步。

远古时期的陶艺,纺织和玉器制作等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相当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铸造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

汉代的炼铁、铸铁和制钢业、丝织业及造纸业的发展,是当时经济繁荣的主要标志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这成为古代最先进的制钢方法,成功烧纸出的白瓷,是制瓷技术的重大突破。

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缂丝技艺,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元时期,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烧制出青花和釉里红。

明清时期,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烧制出斗彩、五彩瓷、粉彩和珐琅彩。

第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其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统治地位。

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专业的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此后,官营手工业、专业的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呈现出长期并存的格局。

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管理严格,推动了手工技艺的提高,代表中国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密不可分,且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

除了受资源、交通限制较大的矿业外,历史上发达的手工业区都分布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地带。

如前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精耕细作的农业地带能提供与农业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手工业大量的原料,如纺织业、制糖业、制茶业、酿酒业等,此外,手工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如金属冶炼业的发展,尤其是冶铁业和冶钢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尽管中国古代手工业很发达,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场合,手工业服务于农业,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

第四,手工业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受商品经济活跃程度的影响。

早期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分布影响较大,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商业的发展,区域性和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产品走向全国,这些都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第五,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相互影响。

宋代在造纸业大发展的基础上,雕版印刷得到普及,民间印书业繁荣,南方出现众多私人刻书中心,过去“难得”的书籍作为商品周流天下,唾手可得,《百家姓》、《千字文》一类识字课本的流行,使民间教育有了很大普及,识字率提高,学术下移,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随着文化的发展,为了节省印刷费用,提高印刷效率,社会迫切要求改进雕版印刷技术,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第六,手工业中心分布地区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呈相应变化。

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转移。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不少手工业部门、手工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以丝织业为例,西周至唐代,中国的丝织业中心都在北方,基本以长安为中心。

南宋时代,苏州、杭州、成都等地设置织锦院(官营丝织业机构),各有织机数百架,工匠数千人。

民间私营作坊更多,生产大量精美丝织品,如武康与安吉的绢纱、鹅脂棉,均属上品,嘉善魏塘的宓家所织画绢,远近闻名。

这些表明丝织业中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A

1.概貌:

(1)先秦时期——兴起

①商人的来历: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秦汉到隋唐——发展

①秦汉以来商业的艰难发展:

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②隋唐商业的发展:

邸店在各大商业都市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出现柜坊(最早的银行雏形)和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3)宋元——繁盛

①两宋: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元:

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4)明清——进一步发展,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①对商人征收重税,采取种种压制政策;

②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商帮”(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发展水平较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6、“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B

(1)重农抑商: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含义: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①首倡“重农抑商”: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②“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

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③目的:

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④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

沿袭农本商末的思想;盐、茶等重要商品的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评价:

①合理性:

在农业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是必要的,它在稳定小农经济、推动农业发展、确保国家赋役

摊派、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②弊端: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

含义:

明清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明初“海禁”是防倭寇之患,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清初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政府严厉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

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

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3)“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原因:

1、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需要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

2、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

经济根源。

3、清朝统治的需要。

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

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

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对外采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②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专题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A

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1)兴起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主要原因),促进自然经济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自由劳动力。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概况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投资人:

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著名企业:

①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德英),

②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

③朱其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B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

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3、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A

1912年民国成立,政府推行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措施,加上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和政府提倡使用国货,使得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民族工业得到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政府措施使经济迅速发展;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民族工业迅速萎缩,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直线下降。

4、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B

(1)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专题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A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

①农业:

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赎买方式)

【2】意义: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B

内容:

(1)思想上: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2)政治上:

果断停用“阶级斗争为纲搜索”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

(3)组织上:

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决定实行

改革开放,以及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

(1)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2)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3)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点。

(4)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①前提:

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

包产到户;

③过程:

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④性质: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

⑤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4、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放上海

浦东的史实A

(1)经济特区的设立:

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最大)。

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南通、连云港等14和沿海港口

城市。

(3)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8年,政府在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开发区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5)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A

特点:

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A

①改革开放之后,党领导人民开始踏上了以“市场”为趋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征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提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1992年,十四大召开,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把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引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④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特征: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

⑤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B

意义: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衡运行。

(3)、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4)市场经济体制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①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

②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③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④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

⑤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影响变化的因素B

(1)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

①衣: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②食:

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③住:

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2)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3)影响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因素:

①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②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A

(1)、铁路:

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2)、近代邮政: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3)、电讯: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

(4)、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

(5)、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

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

①牵引动力的变化:

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B

(1)方便人们获取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①报纸是实效性很强的新闻媒介,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信议政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②影视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逐渐普及,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关系日益密切。

专题5: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开辟的过程A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非洲好望角

1497年

达·伽马

葡萄牙

到达印度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美洲发现

1519~1522年

麦哲伦

西班牙

环球航行

2、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雏形)。

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②引起商业革命。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引起价格革命。

④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证明地圆学说。

3、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B

(1)“海上马车夫”——荷兰

荷兰独立后,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①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②在主要商道上建立殖民据点:

在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据点,夺得了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印尼一带(爪哇),并一度侵入我国台湾。

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在北美,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①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②17世纪初,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殖民据点。

同时,也借东印度公司侵入印度。

③17世纪中期,颁布《航海条例》,发动三次英荷殖民战争,夺得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纽约)。

④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了法国,获得法属北美和印度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4、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A

(1)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

【第一次】

①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资金:

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

③市场与原料: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

④劳动力:

圈地运动提供大量劳动力。

⑤生产技术:

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直接动因)

【第二次】

①政治前提:

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②市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科技:

19世纪上半期,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等)。

④资本: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期的殖民掠夺。

⑤劳动力:

封建制被推翻后,大量自由劳动力。

(2)、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第一次】

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新兴的棉纺织业。

①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②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最重要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③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

④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

【第二次】

①电力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70年代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不久,出现了集中供电的发电厂;远距离输变电技术也日益成熟;电灯(爱迪生)、电车、电话(贝尔)、电影(卢米埃尔兄弟)等涌现。

②内燃机的创制是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1885年德国戴姆勒和卡尔•本茨、三轮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四轮汽车),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狄塞尔)。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

5、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原因:

①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②蒸汽机车和轮船)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原因: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同时也输出资本。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专题6: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B

原因:

①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具体原因:

一是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集中于少数人和企业,广大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原因;二是股票投机过度;三是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

③直接原因:

供需矛盾即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影响:

①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

②世界局势动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