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全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001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60 大小:22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全解.docx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全解.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全解.docx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全解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 

  1、*石榴(郭沫若)          2、海燕(郑振铎)

  3、白鹅(丰子恺)           4、*鹤群(江口涣)

  口语交际——推选奥运会吉祥物  写作——写一篇状物的文章

  第二单元

  5、鲁迅自传(鲁迅)          6、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埃德加•斯诺)

  7、*第一千个球(贝利)         8、*少年爱因斯坦(王滨等)

  口语交际——自荐担当志愿者  写字——写传记

  综合性学习——为本地人物立传

  第三单元

  9、骆驼寻宝记(陈伯吹)        10、地毯下的尘土(莫德•林赛)

  11、*巨人和孩子(王尔德)       12、*蟋蟀在时报广场(塞尔登)

  口语交际——童话故事接龙  写作——续写《蟋蟀在时报广场》

  综合性学习——文学采风

  第四单元

  13、我爱这土地(艾青)         14、乡愁(余光中)

  15、*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    16、*纸船(泰戈尔)

  口语交际——沟通:

与家长进行一次对话  写作——仿写诗歌

  写字——常用独体字的书写训练

  第五单元

  17、苏州园林(叶圣陶)         18、桥梁远景图(茅以升)

  19、*洲际导弹自述(朱毅麟)       20、*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王晓雨)

  口语交际——交流科技信息  写作——说明事物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

  第六单元

  21、*黔之驴(柳宗元)         22、陋室铭(刘禹锡) 

  23、爱莲说(周敦颐)         24、*口技(林嗣环)

  25、诗词五首

  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    次北固山下(王湾)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雁门太守行(李贺)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口语交际——给编创人员出点子     写作——编写寓言

  写字——常用偏旁及例字的书写训练

  第七单元

  26、强项令(范晔)          27、包拯(脱脱)

  28、*岳飞(毕沅)   29、*《列子》二则     杞人忧天     杨布打狗 

  30、诗词五首

  迢迢牵牛星      渡荆门送别(李白)     春望(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

  口语交际——讨论  写作——解读一篇寓言

  附录一 名著引读

(二)  附录二 语法知识

(一) 

1.《石榴》

【第一部分:

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奇崛ju:

奇特突出。

枯瘠j:

这里形容植株干枯、瘦弱。

辟b易:

退避。

陆离:

形容色彩繁杂。

犀x利:

锋利。

妙幻:

巧妙奇异的变化。

忍俊不禁jn:

忍不住笑。

丰腴y:

丰满。

唾津:

唾液。

柔媚:

温柔和顺,讨人喜欢;柔和可爱。

束缚:

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

争妍斗艳:

争抢着展现自己的美丽、艳丽。

古味盎然:

古雅的意味十分浓厚。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

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新中阳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

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2、关于石榴

石榴,又名安石榴,相传是汉朝时从安石国传入的,是落叶乔木或灌木,不高大,大多丛生,枝条直挺而细密,附有硬刺。

树皮有些粗糙,有毛须,所以可喻之为瘦身嶙峋,即使是幼龄小树,也显得有点龙钟。

但木质坚硬,整株树上上下下盘根错节,一节节的树干,好像一个肌肉发达者的胳膊。

叶子为披针形,叶色随季节变化,由浓绿转为黄绿,以至萎黄脱落。

五月,石榴开花时期,长期孕育的生机便焕发了。

先是枝头长出一个个花生状的红花骨朵,顶端不断涨大,最后裂成五瓣,就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又从开裂处吐出蕊来。

石榴花有红黄白三色,以红者多见,花赤可爱,似一团团火苗,有红杜鹃般鲜艳。

一树开花笑满枝,百朵千朵绿映红。

石榴花有单叶花和千叶花之别。

单叶的结实,千叶的不结实。

当花凋零时,子房便不断膨胀,犹如一个个大瘤,这就是石榴命名的由来。

石榴一般拳头大小,未成熟时,皮呈青色,顶端仍残留着花托。

七月,渐渐转赤,皮面依稀出现小黑斑。

这时候的石榴别提有多逗人喜爱了,古诗人傅玄诗云“灼若旭天栖扶桑”,形容有致;当代大文豪郭沫若曾称之为“夏天的心脏”,当之无愧。

秋天,霜打之后石榴纳金,完全成熟了。

当它觉得自己确是风度非凡时,就忍俊不禁,张着嘴留笑,里面藏着满口玛瑙——一粒粒水晶似的种子。

种子一个个紧挨着,充满整个外种皮即果皮,晶莹透亮,就像一粒粒藏在金窑里的珠子。

那种子可食,有甜、酸、苦三味。

甜者沁人心脾,连郭老也“不禁唾有津的潜溢了”。

酸者可入药,能治赤白痢腹痛、久泻不止、小便不禁等病,农村里常用它的皮来驱蛔。

石榴的品种较多,有食用品种,有观赏品种。

有一种叫山石榴的,株型矮小,经精心培植后移入花盆,是极好的欣赏品类;还有四月开花,秋天结果,果呈方形的四季榴;赤色如火的火石榴;长到1~2尺即可结果的海石榴等,都是罕见的异种。

石榴本生于西北地区,如今处处有它的足迹,可见它适应力之强。

人们常用插条或嫁接的方法繁衍它的后代。

由于石榴具有喜温耐旱,适应力强等特点,它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甚多,于是也就成了作家笔下的寄情之物。

同时,它也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所尊敬——难怪它是“名果”。

3、古人咏石榴的名句

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远,因依汉使槎。

(元稹)

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

(白居易)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友离为忆君。

不仅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则天)

【第二部分: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作者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追求。

二、文章脉络

文章第一段先点明了状写的对象——石榴树,并以一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总领全文。

通过对比,点出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最可爱”三字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感情。

接着,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石榴的可爱之处作了生动描绘。

这一部分紧扣“最可爱”三个字依次描摹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及子粒,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突出了石榴美丽清逸的气度。

最后三段,交代了“我”喜欢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

“我”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下蓬勃向上、解脱重重束缚的无畏精神和品格。

结尾写“我”对昆明石榴的向往,妙趣横生,引人遐想。

三、写作方法

1、想象丰富、奇特,令人惊叹。

这一点表现在作者对石榴花的描写上。

实实在在的说,石榴花无论是花形还是花色,都很一般,不像梅花、牡丹、菊、兰、荷等特点鲜明,可写的内容较多。

面对这种情况,一般作者也许只能如实的写上几句。

但是这样写很难成为令读者惊叹的美文。

郭沫若先生不愧是大手笔,他紧紧抓住了石榴花的花形特点,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于是,在他的笔下,原本平淡无奇的石榴花一下子变得不同凡响,美不胜收:

有的好像插在用红玛瑙琢成的花瓶里,那些花瓣,无论用怎样犀利的剪刀都剪不出那样匀称;有的则变成了古味盎然的青铜器——中国殷、周时盛酒的酒杯。

更妙的是到了秋天,她们又变成了忍俊不禁露出一口皓齿的美人儿……作者观察之敏锐,想象之丰富、奇特,令人惊叹叫绝。

2、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来写,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使读者能对所写事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3、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

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

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

4、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者之所以喜爱石榴,是因为石榴的“内在”特征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四、重难点导析

注意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⑴你看它逐渐翻畿,逐渐从顶端整列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这一句写花瓣的匀称,花色的鲜红和花形的精巧。

作者不是作静态的客观描写,而是化静为动,用简洁凝炼的语言,赋予“花”以动态美、典雅美。

⑵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看见过吗?

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写果实的饱满。

文中用“忍俊不禁”饱含感情色彩地表现了石榴的自然生长过程,又表现了它美好可爱的形象;用“破口大笑”表现它作为热烈夏季心脏的爽朗、热情、大方。

整句具有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效果。

⑶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心身脱尽重重的束缚。

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这里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

“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通过这个比喻,准确形象地表现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精神特征。

【第三部分:

类文品读】

蜂(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峰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花蜜和蜂刺(节选)(秦牧)

蜜蜂,这美妙神奇的小昆虫给人赞美的够多了。

可是,人们赞美蜜蜂,总是着眼于它所酿造的蜜糖,而很少去赞美它的刺。

实际上,如果蜜蜂光会酿造而不具备战斗本领的话,蜜蜂的命运恐怕就相当糟糕了。

我看过一个童话剧,表现的是黑熊在森林里偷蜜,被蜜蜂督得狼狈奔跑的故事。

在森林里,会偷蜜的动物大概不只黑熊一种。

但黑熊偷蜜是很著名的,好些伐木工人都讲过这故事。

如果蜜蜂失去了它的刺,那它在被人类收进蜂房养殖以前,遭遇大概相当不幸,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大量地繁殖了。

蜂刺和蜂蜜,实际上都同样值得赞美。

一根蜂刺,究竟有多大的威力呢?

如果单独地看,它最多只能使人的皮肤肿起一个小小的疙瘩,但是累百累千的蜂,它们集体的针刺威力可就相当惊人了。

凡给蜜蜂螫过的人都知道,蜂在攻击动物时那种顽强搏斗、视死如归的精神,简直令人赞叹。

我有一次给几只蜂螫过,虽然感到奇痛,但看到失去蜂刺以后,坠地挣扎死亡的伤蜂死蜂,心里却莫名其妙地涌起一种钦佩的感情。

这些年来,中国的养蜂事业很发达,常见到一些外省的人,带来一车一车的蜂箱。

像草原牧民“逐水草而居”那样,“逐花蜜而居”。

特别是浙江省的养蜂人,“追蜜”的足迹几手遍及南北各省。

在火车站里,或者在什么正当原野繁花盛开的农村,我有时和这些养蜂人聊天,他们告诉我的一些事情常常使我异常谅异,有一个浙江养蜂人说,他曾经亲眼看过,当一匹马碰到一个蜂箱的时候,整群蜂的威力,竟然把那匹马活活螫死。

……

千百代的人们,对蜜蜂的赞美常常集中在它能酿造蜜糖这件事上面;我想,这是不大公允的。

我们赞美它的蜜,也得赞美它的刺。

试想,没有刺的蜜蜂,它们的命运将会变成怎么一个样子!

刺和蜜这两样东西都有,蜜蜂才成其为蜜蜂!

蜜蜂,使我想起了既能辛勤劳动,必要时又能挺身战斗的人,这样的人既是勤劳的,又是勇敢的。

他们不是喝血者,不是寄生虫,不是强盗,也不是懦夫;他们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

在蜜蜂的集体的宫殿之前,我要追随千百代的人们之后,再给他们献上这么一篇颂词,一顶桂冠。

荔枝蜜(节选)(杨朔)

我不禁一颤: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

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

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1.《花蜜和蜂刺》一文作者赞美蜜蜂和它的刺,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荔枝蜜》的结尾说:

“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这个“梦”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3.上述三文中作者对蜜蜂各是什么感情?

《蜂》:

《荔枝蜜》:

《花蜜和蜂刺》:

4.《蜂》中说:

“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荔枝蜜》中说:

“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你认为蜜蜂到底是在为谁酿蜜?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作者赞美蜜蜂艰苦创业的精神,更赞美它不畏强暴的品格,作者认为,具有这样精神品格的人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

 2、表达作者要像蜜蜂那样辛勤酿蜜,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去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3、《蜂》中诗人对蜜蜂的命运是同情与不平;《荔枝蜜》歌颂蜜蜂勤劳的品质与奉献的精神;《花蜜和蜂刺》赞美蜜蜂既能辛勤劳动,又能勇敢战斗的品格。

 4、略)

2.《海燕》

【第一部分:

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劲俊:

坚强有力且清秀好看。

隽jun妙:

这里是美妙的意思。

隽逸:

俊秀飘逸。

粼ln粼:

形容水波明净的样子。

憩q息:

休息。

情致:

情趣。

融融泄泄y:

和睦快乐。

忧戚:

忧伤。

蹇jin劣:

不顺利。

浮宅:

即浮家泛宅,指以船为家,到处漂泊。

这里指轮船。

游子:

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伶俐:

聪明,灵活。

荡漾:

(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嘉宾:

尊贵的客人。

暴风疾雨:

事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

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

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

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

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

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

1929年回国。

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

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

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

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鼓动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

1949年以后,历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民间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

主要著作有:

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有《郑振铎文集》。

2、关于背景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迫害进步人士。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勇敢地斜掠翻飞的海燕,勾起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于是写成这篇咏物抒怀的散文。

【第二部分: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的散文,文章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二、文章脉络

本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1~7段),用倒叙的方法对故乡的小燕子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里活动的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勾画了一幅“隽妙无比”的春景图。

文章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

对小燕子的描写是从四方面着笔的:

一是写小燕子的形体(静态);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动态);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静态);四是写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后一部分,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描写。

同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描写了它活动的背景:

蔚蓝色的海水,淡蓝色的天空,薄纱似的轻云,构成了“绝美的海天”;同样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描写了它的飞行、憩息。

但跟写故乡的小燕子有明显不同,作者写海上的小燕子时着力刻画一个“海上小英雄”的形象。

三、写作方法

1、对比中的相似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从表中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很多相同之处,外形俊美,飞行的姿态俊逸,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的无限相思。

2、感情真挚、深沉。

作者满怀思乡之情,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作者笔下“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已经成为一种象征物,其中凝聚着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全部的爱,这种寓情于物的抒情方式,可以将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含蓄。

海燕是作者咏物抒情的缘起,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想到故乡,想到祖国,情不能已,就让自己深沉而浓厚的感情化为这个在海天之间翻飞的精灵,虽然它在离家几千里、离国几千里的海上飞翔,但在作者心里,它就是故乡的小燕子,所以作者以“海燕”为题来寄寓自己的乡愁。

四、重难点导析

1、在烂漫无比的春天的背景上飞翔或憩息的小燕子,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有光滑漂亮的羽毛,伶俐可爱,飞行的姿态俊秀飘逸,憩息于电线上时,成为一幅有趣的图画,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小燕子和故乡的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融融泄泄的亲密关系,小燕子的来去会引发故乡人们或忧戚、或舒怀的感情。

人们喜欢小燕子,愿意让小燕子在自己家中安巢,人们甚至把自己的命运跟小燕子是否光顾联系起来,小燕子已经成为故乡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作者把小燕子写得如此活泼可爱,除了因为对小燕子怀着一种出自内心的喜悦之外,还有其他感情上的因素吗?

作者此时离开故乡、离开祖国有几千里之遥,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波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作者明知眼前所见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却仍然称之为“我们的小燕子”,可见作者心中割舍不断的是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他怀想故乡的小燕子,实际上是抒发自己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念之情。

【第三部分:

类文品读】

阅读《蚕》,完成文后问题。

说蚕是一种昆虫,往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在动物学上它属于昆虫纲,却是千真万确的。

童年时家里养过蚕,看到一条条肉乎乎的爬虫,躺进茧子以后不久,竟变成一只带翅膀的蛾,从中钻了出来,曾经惊讶不已。

后来才知道,蚕,只是这种动物的幼虫;它要变成蛹,再变为蛾,然后交配、产卵、死亡;蛾才是它的成虫形态,所以当读到李商隐的名句:

“”,便以为诗人对蚕的生命过程察之未详,产生了误解,但也许借喻取譬,原来不必那么拘泥,谁知道呢!

但人们对蚕还有一种比较严重的误解:

作茧自缚。

蚕之所以要用茧把自己包围起来,完全是为了创造一个蜕变的安全的环境,最终还是要把茧咬破,从而繁殖后代的,应该说这是蚕绝顶聪明之举.以之为蠢笨,实在是对蚕的不恭,而真正时常作茧自缚的,倒是我们这些万物之灵的人。

人创造了神,从此便自堕于渺小,甘为臣仆,顶礼膜拜之余,甚至把自己的命运任其摆布,这就是人类所作的最大的茧。

至于其他各种或大或小的茧,就简直如恒河沙数了。

有的是从别人那里弄来,再钻了进去的;有的是自己亲手造就,再自己套自己的。

这些茧使我们艰于呼吸难于动弹,甚至可能被闷死。

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咬破这些窒息自己的茧,不论它是祖传的、舶来的、自制的;也不论它是老的、新的、半老半新的。

但为了能从这些茧的禁锢中爬出来,我们自身得由蚕变成蛾,得长成一副蚕嘴末,把茧咬破。

同时,还得防止咬破一个旧茧以后,又作出一个新茧来束缚自己。

1.关于蚕的生命发展过程,按作者文中的交代,应该是(  )

A.蛾一卵一幼虫一蛹  B.蛾一卵一幼虫一蛹一茧

C.卵一幼虫一蛹一茧一蛾  D.卵一幼虫一蛹一蛾

2.在文中横线处正确填写李商隐的名句。

3.“作茧自缚”的比喻义是什么?

请列举一二作茧自缚的现象。

4.第二段画横线的这些话写得很精彩,选出理解错误的一句(  )

A.突破传统说法,言人之所未言,作者有创见。

B.既为上文作结,又自然地将下文的主旨引出来。

C.以蚕与人对比,指出某些人不如蚕聪明,表达效果好。

D.以蚕与人类比,指出某些人比蚕更笨,表达效果好。

5.“其他各种或大或小的茧”是指什么?

请列举些生活中常见的这样的“茧”。

6.结尾这段写得好,好在哪里?

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以形象来说理,深入浅出。

B.结尾,一般都要与开头照应,本文结尾就能前后呼应,首尾连贯。

C.留给读者丰富的联想,耐人寻味。

D.历来文章家主张“虎头豹尾”,本文结尾足称“豹尾”。

7.“顶礼膜拜”,《辞海》中的解释是:

“佛教徒拜佛最高礼节,头、手、足五体俯伏在菩萨脚下叩拜。

”文中这个词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  )

A.表达神令人敬仰。

  B.表达人对神的高度崇敬。

C.表达人自作茧的可悲程度。

  D.表达人是神创造出来的观点。

(参考答案:

1.D 2.春蚕到死丝方尽。

 3.自己为自己设置障碍,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列举现象略) 4.C 5.指自己为自己设置的障碍与限制。

如:

教条、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等。

 6.B 7.C)

3.《白鹅》

1.内容分析:

①白鹅的来历:

朋友远行前送我的“雪白的大鸟”。

②初步印象:

好一个高傲动物。

③形象:

“雪白的大鸟”头样、声势、步态、吃相。

④性格:

傲慢或高傲。

⑤鹅的贡献:

物质:

生蛋供家人吃。

精神:

点缀家庭、增加生气、慰我寂寞。

⑥对比:

描写白鹅的形象,通过对比来突出白鹅的特点

头样:

与各类动物比,突出它的高傲:

高昂着。

声势:

与鸭狗的声音比,突出严肃庄重、严厉。

步态:

比鸭较慢些,突出鹅的从容不迫。

吃相:

三眼一板,非有人侍候不可。

⑦鹅的贡献:

物质上是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给我家帮助是:

生蛋供应家人吃。

而在精神对我比吃蛋更重要:

使我快乐不岑寂。

3.主题:

通过对自己曾收养的一只白鹅的详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4.特色:

①文字浅显。

②运用对比,拟人等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