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梵高作品的韵律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831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梵高作品的韵律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梵高作品的韵律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梵高作品的韵律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梵高作品的韵律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梵高作品的韵律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梵高作品的韵律感.docx

《论梵高作品的韵律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梵高作品的韵律感.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梵高作品的韵律感.docx

论梵高作品的韵律感

论梵高作品的韵律感

  内容摘要:

梵高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不幸的人生际遇背后,是其不朽的艺术。

在梵高作品中,最令人叹服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

在他短暂的艺术生命中,通过其艺术实践,实现了绘画色彩本质的全面解放,并结合着用笔的自由,获得了色彩。

他的艺术观及实践对后来的艺术家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到今天,对我们的艺术实践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价值。

所以本文追寻梵高的风格演变之路,研究其作品中独特的韵律感,并结合几幅代表作品进行分析。

  文森特•梵高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始终被贫困和疾病所纠缠,可以说是不幸而艰辛的。

而且在他的时代,不仅仅在生活和心灵中,在艺术上也是孤寂的。

他生前卖出的唯一一件作品《红色葡萄园》的价格仅仅是400法郎,所幸的是历史没有埋没这位影响了现代艺术走向的大师。

在1901年巴黎首次凡高的回顾展便在艺术界引起强烈的冲击,以至于“画家弗拉芒克看了展览受到强烈的震动,他对马蒂斯说:

‘爱凡•高胜过亲生的父亲’”[1]P35。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梵高的艺术也越来越受到注重,比如《加歇医生》在1990年被卖出了8200万美元,而现在世界艺术市场上售价最高的十件作品中,就有四件是属于梵高的。

虽然价格不一定完全反映艺术的价值,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梵高及其艺术的热爱。

  梵高的作品因为不满足于客观现实的描写,而极力追求色彩与线条,强调抒发自我感受、表现主观感情和情绪,所以有着强烈的内心化和个性化特色。

在短暂的37年的生命里,以火一般的热情,创造了一个激情四溢的艺术世界,在近代美术史中独树一帜。

他在绘画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对色彩的创造与表现显得更为突出,并对20世纪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入研究梵高的色彩艺术在今天仍会带给我们新的启迪。

一、梵高作品的演变

  梵高二十七岁才开始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美术院学习正式接触绘画,但很快就展示了他卓越的天赋,“早期画作是自然主义的,带有社会意义”[2]P164。

在梵高的早期作品中,1885年的《吃土豆的人们》是一幅代表作,“它显示出米勒和十九世纪中叶现实主义者们的影响……其实这幅画属于巴洛克式明暗对比的绘画传统……扎根于传统荷兰风景、肖像和风俗画的”[3]P33。

  1886年2月,梵高来到巴黎和弟弟西奥共同生活。

西奥是一位画商,对各种先锋派艺术极感兴趣并和这些艺术家来往甚多。

他介绍梵高认识了许多印象派著名画家,如修拉、莫内、毕沙罗、雷诺阿、修拉、西涅克、高更、塞尚等。

毕沙罗向他讲解的印象派理论和技法,及印象派最后的一次画展都给了梵高新的触动。

1887年日本浮世绘版画在巴黎展出,也给了梵高很大的启发。

  于是梵高抛弃了原来那种灰暗的褐色调,“他画中的色彩开始变亮,画风逐渐倾向新印象派,这对他来说是一大进步,是第一次蜕变。

他的笔触开始形成连续的、有条不紊的线,用以表现层层,造成面的感觉。

”[1]P40。

如在《唐伊老爹》一画中,梵高更是充分地发挥了用笔的作用,他对笔触又有了新的探索,开始超越印象派技法,渐渐地走向自己的独特风格。

但总体来说,巴黎时期梵高的作品还是倾向于宁静状态的。

  1888年梵高被迫离开巴黎去了阿尔,南方明媚的阳光和优美的景色使他真正找到了表达自己感情的绘画语言,那就是灿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和狂热的感情。

“开始用自己的后期印象派风格作画,以色彩为基础,表达强烈的情感”[2]P314。

《阿尔的吊桥》就是他在阿尔最初的代表作,整个画面色彩清新,充分体现了画家当时的心情。

后来高更的到来,又带来了综合主义的信号,如《星月夜》中的物象轮廓。

还有同样题材的两幅咖啡座作品,蓝色调清晰明亮的《夜间露天咖啡座》和黄色调忧郁孤独的《夜间室内咖啡座》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反应出对色彩的探索。

在这一阶段,梵高利用抽象的线条、强烈的色彩、厚重的笔触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感情和情绪,为现代表现主义画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可惜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对艺术极度虔诚而又偏激的信念,加之“割耳事件”的发生,幸福而安宁的阿尔时期只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他就因精神病发作而被送进精神病院。

这时期梵高的作品画风又发生了转变,阿尔时期欢快明朗的黄色消失了,代之以更加狂放的笔触和强烈而深沉的色彩,尤其在风景画中,用笔更具有了运动的旋律。

此后,他在神智清醒时仍然以挚爱生活的激情不断作画,直至结束生命。

所以梵高晚期作品的最大特征就是笔触激烈、粗重,强劲而扭曲的色彩线条构成色面,整个画面洋溢着色彩和笔触的律动感。

  二、梵高艺术中的韵律感

  梵高作品的灵魂就是色彩和笔触的巧妙结合,他用热情似火的色彩和粗犷旋转的笔触,传达着画家独特的艺术和人生体会,仿佛是艺术家的灵魂在呼唤。

如同阿森纳所说:

“他几乎不用平涂手法,而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1]P35。

  1、色彩的韵律

  影响现代绘画色彩理念最突出的首推梵高。

他的一句名言:

“未来的画家就是尚未有过的色彩家”,不仅明确指出色彩是重要的绘画语言,而且高度概括了梵高的创作理念。

梵高的色彩冲破了前期印象派对自然的真实反映,开始随心所欲地使用色彩。

尽管是面对自然写生,但通过高纯度原色加补色大色块的强烈对比,和黑白两色的运用,画面色彩已经带有明显的抽象因素,这种抽象是主观情绪的表达,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装饰效果。

  在梵高之前还没有哪位画家能够像他那样,将原色红、黄、蓝和间色橙、绿、紫直接画到画布上。

而且梵高的这种色彩,是在对自然的写生中,用夸张、简化、抽象等方法提取出来的,并在画面中主观的分配着色彩之间的最佳效果,“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比绘画史上任何黄色都辉煌、更饱和)或蓝色(象无底洞一般深的蓝色)来取得的”[3]P33。

在一系列高纯度的色彩运用中,梵高作品上的色彩在明度与纯度的对比中,产生了光亮明快的装饰美,把色彩的审美价值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梵高在追求光亮明快的色块并置时,也发掘了黑白的色彩效果。

一方面是在色块的对比中起着缓冲对比、谐调色彩的作用,于是将黑白不经于其他颜色调和而直接用在画面上。

如在梵高的《母亲》中,用黑色勾画出的轮廓线,在红绿两色交接处产生了隔断,造成了一个缓冲地带,起到了很好的谐调作用。

还有《播种》的画面上黄色和紫色强烈的对比,由于白色长裤的间隔而获得了调节。

另一方面黑白又不仅仅只起到缓冲和协调的作用,它们已成了颜色,而且是明确的颜色。

如《阿尔女郎》以衣服和头发的大片黑色为基调,让它同背景的黄色相对立,正是他力求用黑、黄两色来简化形,不求立体感的一幅类似东方图画的试验性杰作。

还有在《公园的的入口处》中,大胆地用纯黑色画人物和树木、栏杆,并在画面的中心部位作黑白对比。

  在色彩的理性调配之外,梵高的作品也更加注重对情感的表达,在画面上倾注了全部的生命激情,所以其画面色彩含有丰富的象征性,显示出非常独特的艺术个性。

正如亨利•托马斯所说的那样,梵高相信“绘画的重大使命不是构图而是色彩……色彩不应该是静止的,而应该是活动的和富有生命的”[5]P242。

  在梵高生命最后的时刻,加歇医生不仅照顾他,而且还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很高评价。

所以《加歇医生》的主要色调是黄与蓝的大面积对比,辅以红与绿的局部对比。

由于在画面上大面积的蓝与绿色调上,铺上了或疏或密黄色短笔触,使蓝、绿发黄,冷色调趋暖,整个画面由冲突趋向和谐。

在这里,色彩被梵高赋予了强烈的情感象征,表现了加歇医生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鲜明性格,以及画家对他的热爱。

  但随着精神病的不断发作,梵高的色彩悲剧的象征性日益增加。

在他临终前用青和绿所画的《暴风雨天空下的田野》,就是他对自己的悲哀和孤独感的表现。

那幅人生最后的作品《落着乌鸦的麦田》,则是在黄金色的麦田和普鲁士蓝的天空下,成群飞翔的黑色的乌鸦象征着即将到来的死亡。

2、笔触的韵律

  梵高在重视色彩的同时又很讲究用笔,不仅用色彩给大自然以生命和情感以表现,笔触的节奏也同样如此。

他的用笔概括有力,表现丰富,是形、色和画家个性感情结合的产物。

所以贡布里希说:

“他喜欢用纯色点划的绘画技术,但在他手中,这种绘画技术已经跟那些巴黎艺术家所设想的大不相同。

凡•高使用一道道的笔触,不仅使色彩化整为零,而且传达了他自己的激情”[6]P305。

  他的笔触形状以方形、圆形和曲线形为主,通过自由灵活与丰富多变的运用,使画面的笔触在和谐的律动中粗犷有力。

如《奥维尔的教堂》中用奔放有力并生动自由的笔触组成画面,使得画中的教堂、天空、小路都同它前面的草丛一样富有生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自画像》中脸部的笔触呈放射状排列,背景处的笔触呈弧形状点缀,衣物上的笔触又顺着衣纹走向运转,笔触之间的节奏韵律就组成了一首优美的乐章。

还有《收获的风景》中用各种不同方向笔触塑造的色块处理这个平坦单调的风景,完美地再现了一个安静的田园风光。

  梵高的用笔是带有主观因素和情感表现的,而不是对象的模仿。

所以其赋予了笔触特定的造型、势态和气质,使油画笔触在律动、奔放中具有了生命的灵性。

  三、韵律感在作品中的展现

  1、《向日葵》

  梵高的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也许就是他的向日葵。

因为向日葵在他眼里不再是一种普通的花,是他内心激情的写照,更是他炽热的对自然、对人类爱的象征。

而且对他来说黄色就是太阳的颜色,是光和热的象征。

所以梵高以大面积黄色为基调的向日葵作品产生的艺术效果绚丽夺目。

  在他的向日葵系列中,《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花》是最著名、最杰出的一件:

画面上一丛丛如阳光般灿烂的金黄色葵花,衬托在蓝色、白色交错的背景上。

他使用强烈单纯的色面和明确简单的造型,以黄色调为主,加上一点青色与绿色,色度明快辉煌,笔触粗犷厚重,极富装饰趣味,奏响了一支黄和绿的交响曲。

他充分发挥色彩的感情因素,有意使用了一种装饰性的安排,赋予了鲜花如生命幻化的火焰般的生命力,展现了画家热爱生命的激烈情感和强烈的艺术个性。

这一切构成了凡高艺术的重要特色。

他的这种艺术风格,给后来的西方野兽派以很大的影响。

  2、《星月夜》

  不同于《向日葵》中灿烂的生命热情,梵高的另一幅作品《星月夜》则描绘了包围着这个世界的茫茫黑夜。

火焰般的笔触摆脱了理性和技法的约束,直接来自直觉的表现。

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

  这件作品是梵高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而第二年他就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幅画完美的表达出他内心的痛楚。

画面上的笔触随着凡高感情的起伏形成富有韵律的旋涡状,星星和月亮都像是出奇异的光球,激荡的星云在翻滚,柏树像燃烧的火炬向星空中伸展。

那些有规律跳动着发光的黄色以火焰般奔放的笔触,饱含激情的描述,它给人的感觉是陷人一片灰色和蓝色的漩涡的天空,把绘画引入了内心的不安的直接表达。

  3、《自画像》

  自画像是梵高作品的重要组成部份,一生中画了许多幅“自画像”,表达自己作为人群中一员不被认同的孤独和绝望。

特别在生命的最后两三年里,创作了四十多幅,其中以《割耳朵后的自画像》最为著名。

殷红似血的背景、蓝绿色的上装、橙黄色的面容、灰白色的绷带,使人物鲜明而突显。

节奏颤动的笔触,映衬出雕塑般的头部和结实的躯干。

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梵高对精神世界的传神刻画。

  这幅自画像创作于“割耳事件”发生后十四天,画中的凡高眼神木然而空洞,如实地表现了他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

特别是脸侧的绷带和袅袅升腾、形似一个个问号的烟雾无声地昭示了他所遭受的创伤,让人不难触摸到他心灵深处的痛楚和困惑。

  4、《麦田上的鸦群》

  梵高自杀前的作品大多隐藏着巨大的幻灭感,完成于1890年的《麦田群鸦》是其最后的作品。

天空激烈地颤抖着,麦田也像要燃烧起来,黄色上面的那一大群惊乱舞的黑色的乌鸦,给人以强烈的不祥预兆。

这幅画充满着恐怖不祥的感觉,强烈地透现出死亡的暗喻。

  在深青色的灰暗天空上,简短生硬的笔触潦草而凌乱,狂放的粗重直线条倾向大地,给人一种沉重的压迫感。

黄色、红色的笔触构成翻滚的麦浪,天地之间飞舞着一群黑色的乌鸦,悲哀、恐惧与绝望像乌云一样从地平线那边黑沉沉地压过来。

在这哀婉的混乱中,笔触和色彩形成强烈的对照,梵高此时痛苦绝望、窒息空虚的心境完全反射出来。

预示着死神即将来临,梵高即将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结论:

不朽的旋律

  梵高用色彩和笔触为自已痛苦的一生作了真实的注解。

他的作品凝聚了对孤苦人生的体味和思虑,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寂寥和忧伤,是一种对自由渴望的精神之作,正如贡布里希的评论“一个充满着对善良、对美和对创作想象自由的渴望的人的精神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