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533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docx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docx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网络建构】

 

【考点梳理】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要求我们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①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②把握联系多样性,尤其是把握事物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还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方法论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重视量的积累。

(3)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4.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因。

三、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二者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主要矛盾的原理和方法论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5.次要矛盾原理及方法论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要求我们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7.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4)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8.矛盾的特殊性 

(1)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地位和意义

地位: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意义: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9.辩证否定观 

(1)含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

①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②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是既肯定又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4)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10.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1)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1.创新的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1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表现: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我最忽略的知识点:

【考题回放】

【例1】(2014·安徽卷)20世纪30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

后来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体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

这表明 

①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③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特点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思路与方法: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喜旱莲子草的引进,引发了诸多问题,可见联系具有普遍性,故①正确。

喜旱莲子草的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减少,进而导致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造成水体严重污染,进而蚊虫大量滋生。

反映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容易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故②正确。

联系具有客观性,不是人创造的,排除③。

自在事物的联系不具有人化特点,故排除④。

答案:

A  

【例2】(2014·山东卷)假如“完美”是100分,那么60分不完美,80分也不完美,但不要因为80分不是100分而否认从60分进步到80分的意义。

这启示我们要 

A.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B.脚踏实地,注重量的积累

C.抓住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D.抓住时机,积极促成质变

思路与方法: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题意强调从60分进步到80分的重大意义,明显是注重量的积累,B项符合题意。

题目没有体现“抓住时机,积极促成质变,故D项不选。

A、C两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B

【例3】(2014·江苏卷)在外出旅游时,我们既会看到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也会看到游人“到此一游”式的涂鸦。

有人认为“到此一游”式的涂鸦只是个人行为,微不足道。

然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一个公民的个人行为往往会被快速传播,无限放大,从而影响世人对国家形象的直观印象。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用自身的正能量为国家形象增光添彩。

思路与方法:

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材料中公民的个人行为会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因此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用自身的正能量为国家形象增光添彩,自然应想到个人是部分、国家是整体。

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分析个人正能量与国家形象的关系,需要重点分析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答案:

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每个公民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国家的整体形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例4】(2013·山东卷)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

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

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

根据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

思路与方法: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根据问号要求,要先提出建议再阐明其哲学依据。

材料展示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两方面问题,即“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应做到“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不难想到相应的措施与对应的哲学依据。

答案:

合理开发文化遗产应根据各地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合理开发文化遗产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常见问法集萃:

(1)

(2)

(3)

(4)

【预测与训练】

[考点预测]

近五年,山东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题型主要是主观题。

2012年以辨析题形式考查辩证否定观;2011年以主观题形式考查矛盾分析法;2012年以主观题形式考查联系的普遍性、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矛盾的主次方面;2013年以主观题形式考查矛盾;2014年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发展观点。

2015年高考可能以主观题形式对本部分进行考查,需要对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意识等内容做全面而充分的准备。

[模拟训练]

一、选择题

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梅拉宾提出了一个法则:

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约有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辅助表达的方法如手势、语气等则占了38%,肢体动作所占的比例则高达55%。

该法则体现了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②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功能

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④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2.某校一位高三同学给自己制作了“励志格言”(图3)。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发展创造条件

②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提升文化素质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进程

C.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影响D.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4.2014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是一系列展示中国人新形象的中式服装,其根为“中”,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和文明;其魂为“礼”,代表的是中国礼仪文化;其形为“新”,代表的是款式样式的创新。

合此三者,谓之“新中装”。

“新中装”蕴含的哲理是

A.辩证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B.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是事物发展的直接动力

C.辩证否定既是联系环节又是发展环节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二、非选择题

5.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探索经过了艰辛的历程。

时间

会议

内容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1997年

十五大

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007年

十七大

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2年

十八大

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4年

十八届四中全会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探索历程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完成的,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探索过程。

(9分)

 

6.2月1日发布的题为《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等问题,会议指出要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我国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的哲学依据。

(9分)

7.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

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结合材料,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对经济新常态措施的合理性。

(8分)

 

1.2.3.4.

5.

(1)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连续探索并不断升华,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分)

(2)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探索过程,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反映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分)

(3)中国共产党在传统文化精华、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没有照搬照抄,坚持了辩证的否定观。

(3分)

6.

(1)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分)

(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寻找新思路。

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分)

(3)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分)

7.

(1)辩证否定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

(2分)

(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面对经济新常态,要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

(2分)

(3)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面对经济新常态,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要以改革开路,培育经济内生动力。

(2分)

(4)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普遍性,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国坚持改革创新,加快结构优化、更好改善民生坚持了发展的观点。

(2分)

 

专题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网络建构】

【考点梳理】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途径: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观点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价值与人的价值

(1)价值含义:

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五、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六、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我最忽略的知识点:

【考题回放】

 

【例1】(2014·海南卷)“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鲁迅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①人们的社会意识反映人们的社会存在状况 ②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差异根源于其社会存在状况的差异 ③人们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方向 ④人们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思路与方法: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材料反映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和辛酸,这体现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差异来源于社会存在状况的差异,①②符合题意。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方向,③说法过于绝对。

④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答案:

A

【例2】(2014·福建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A.③→②→④B.②→①→③

C.④→③→①D.①→④→②

思路与方法:

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

科学技术、劳动者体现的是生产力,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的是生产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体现的是我国的上层建筑。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按顺序排列为③→②→④。

①只涉及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不符合。

答案:

A

【例3】(2014·安徽卷)下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

①价值判断超越社会历史条件 ②价值判断应基于价值选择 ③价值判断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④要用正确价值观指引人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路与方法:

本题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不能超越社会历史条件,排除①。

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排除②。

漫画反映了不同人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评价,可见③正确。

漫画反映了一些人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可见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错误的,所以必须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④正确。

答案:

D 

【例4】(2014·山东卷)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依据。

思路与方法:

本题考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限定的知识范围,即哲学生活第四单元,关键在于解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法”是社会意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体现了坚持群众路线;《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是“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常见问法集萃:

(1)

(2)

(3)

(4)

 

【预测与训练】

[考点预测]

2010年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