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509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日报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民日报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民日报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民日报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民日报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docx

《人民日报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日报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docx

人民日报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

人民日报披露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方法

2013年11月11日04:

07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53人参与0条主评论8条评论0条总评论

核心提示:

11月9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

人民日报8日起就全面深化改革刊登系列述评。

文章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改革要“上下呼应”,摸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结合;“点面协调”,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变稳平衡”,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结合。

相关文章指出,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涵盖政府职能转变、市场体系建设、金融体制改革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涉及国家企业居民之间、中央地方之间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

这些都是“硬骨头”。

文章说,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会、更清新的空气,就是改革要触及的“穴位”。

统筹协调,上下呼应闯险滩(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篇)

本报记者 龚雯 许志峰 王珂

改革无坦途,路该怎么走?

35年改革实践,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高超的智慧不断探索改革路径,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创造了推进中国改革大业的方法论。

方法正确,改革事半功倍、破浪前行。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指出:

“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这是对改革经验的宝贵总结,对改革方法的科学概括。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把握改革规律,为改革再次谋篇布局。

“上”与“下”的呼应——

摸石过河与顶层设计结合

今年10月底,一项新举措牵动人心——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推进。

此前,按照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总体改革思路,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广东等地先后试水企业登记制度创新,“宽进严管”引发企业注册热潮。

它是顶层设计与“摸石过河”相结合的成果之一。

从发轫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萌芽于深圳小渔村的特区开放,35年来许多重大改革都源自地方创新,再由国家指导支持,最后在全国推广普及。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良性互动,折射“中国智慧”。

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当改革打响攻坚战,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

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

趟深水,过险滩,“导航仪”不可或缺。

有科学的顶层设计,才有合理的改革路径;有明晰的系统谋划,才有扎实的改革措施。

我们面对着这样的现实:

表层麻烦解决了,深层问题凸显了;显性症结化解了,隐性风险浮现了;发展水平高了,诉求也更庞杂了。

新旧矛盾纠结,利益藩篱交错。

缺乏顶层设计,改革难以凝心聚力,有的改革不仅要顶层设计,还要顶层推动,全面改革拒绝碎片化。

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涵盖政府职能转变、市场体系建设、金融体制改革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涉及国家企业居民之间、中央地方之间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啃掉这些“硬骨头”,非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能够单打独挑,必须从顶层谋篇布局。

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今年9月,35个成员单位组成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直接受国务院领导,超越条块利益的顶层设计有了更具体的依托。

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

不久前,一份《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在上海出台,给不少人带来观念的震撼。

因为它不仅奖励改革创新者,更强调对“未牟取私利的改革创新失败者”实行“免责”,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亿万人民是改革主体。

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就要集思广益,鼓励先行先试,让群众探索实践的涓涓细流,汇聚为推动改革的滚滚热潮。

越是牵涉面广、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往往难度越大。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每一份改革方案集民智、顺民意,才会破解千难万难。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十八大以来,上与下的呼应,最大程度聚合着改革正能量,激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点”与“面”的协调——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

9月29日,中国境内首个自贸区在浦东揭牌。

这块28.78平方公里的“试验田”,要做的文章并不止于“自由贸易”,还涉及外资、财税、物流、政府行政管理等诸多领域的改革探索。

“不是栽盆景,而是种苗圃”。

在自贸区的框架设计中,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思路清晰可见。

改革从一开始就非简单的修修补补。

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更需把握好点与面的辩证法。

全面,意味着不能单兵突进。

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

推进新型城镇化,户籍屏障不拆除、公共服务不均等、福利沟壑不填平,农民如何变市民?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存贷利差缩小、竞争加剧,金融风险如何防控?

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企业成本上升,经营困难如何应对?

完善社保制度,必然加大财政收支压力,财税体制如何与此相适应?

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必须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全面,并不代表遍撒胡椒面。

深化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改革大局尤为关键。

矛盾有主次。

抓准主要矛盾,“小切口”能解决“大问题”。

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这一“马前卒”疾步快跑,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或下放,推动政府“自我革命”;“营改增”渐次铺开,对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形成倒逼……牵住牛鼻子,可以“一子落而满盘活”。

诉求有缓急。

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会、更清新的空气……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就是改革要触及的“穴位”。

在这些紧要处发力,改到痛处,改得彻底,既是改革的题中之义,也能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改革信心。

没有整体推进,改革会顾此失彼;不搞重点突破,改革会节奏迷乱。

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展示了我们党从容驾驶改革航船的智慧、技巧与能力。

“变”与“稳”的平衡——

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结合

改革既要谋变,也要求稳。

35年的改革没有采取激进式休克疗法,不搞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的渐进办法,避免社会震动过大,较好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停不得;发展是目的,慢不得;稳定是前提,“冒”不得。

今天,改革发展稳定彼此交融的态势日益明显,相互作用的趋向更加突出,必须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全面改革顺利进发。

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胆子大,才能啃动“硬骨头”。

全面深化改革处于经济转型的新阶段,面临多元多变的新环境,改革不再是先前皆大欢喜的“帕累托改进”,需要用更大的政治勇气闯关夺隘,不失时机地大胆开拓。

改革越前进,发展就越有底气,抗风险能力越强,越能获得积极的社会稳定。

如果因为局部利益和短期风险而顾盼犹疑,就可能前功尽弃。

步子稳,才能掌好“方向盘”。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无论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还是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都应科学权衡。

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更要稳妥谨慎,任何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推行,必须统筹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消解隐患,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循序推进。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今年,改革新政密集出台,项项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营改增”为企业减轻上千亿元税负,20多个省份出台大病保险实施方案,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用于专项治污,涉农资金整合拉开序幕,制约民间投资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加快打破……

改革的唯一价值,是为人民而改革;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民而发展。

如果改革红利不能反映在老百姓身上,发展成果无法惠及最广大群众,改革会失去动力,发展将没有意义,稳定的环境就难以保证,建设和谐社会就离开了民意根基。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

从利益格局的调整,到体制机制的创新;从各方诉求的平衡,到发展方式的转型……挑战前所未有,改革稳中求进。

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引,有体现人民意志的改革布局,有凝聚各方智慧的改革方法,中国式的改革道路越走越宽广。

市场取向,效率公平为百姓(全面深化改革·方向篇)

本报记者 龚雯 田俊荣 吴秋余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0日01版)

改革用什么改变了中国?

从短缺到充裕,从温饱到小康,从封闭到开放,从僵化到活跃,改革用市场魔棒激活当代中国,焕发蓬勃生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中国发展的活力之源,中国改革的不变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高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旗帜,市场化改革再扬风帆。

市场化改革是活力之源

回望来路,才知道中国的改革已走出多远。

35年改革历程,就是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程。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借助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杠杆,把有限的人、财、物以最优化的方式分配到社会生产各个领域,快速满足千姿百态的需求,实现效率提高和财富增进。

改革从市场起步,中国需要市场经济。

35年前,改革起步,国门打开,“市场经济”第一次进入我们党的视野。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从十二大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十三大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市场取向轮廓逐渐清晰。

21年前,十四大将“市场经济”第一次写上社会主义旗帜,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方向更加明确。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奠定我国新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新飞跃;

11年前,十六大宣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年前,十八大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市场的作用,增强了我们锐意推进改革的自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改革的每次重大突破,都是在党中央领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实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出坚定步伐。

35年来,市场化改革披荆斩棘,一路开枝散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彻底改写中华民族的命运,成为活力之源、变化之源、发展之源。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优势基因组合,显示出巨大的制度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核心是理顺“两只手”的关系

市场化改革千头万绪,但核心是理顺“两只手”的关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看不见的手”要充分施展——

经历了多年争论,人们终于明白,任何计划与行政干预,都不可能比市场这台“超级计算机”更高明。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没有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而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面对所谓银行“钱荒”,没有降准、降息一味“放水”,而是在适度提供流动性的同时,让利率杠杆调节资金需求;面对实体经济发展困难,不是急于输血,而是放宽准入门槛、降低创业台阶,使民营银行好梦成真,“零成本”注册遍地开花。

“看得见的手”要真正有效——

市场一旦失灵,政府就要出手:

“一袋奶粉”曾让千家万户头疼。

今年,“奶粉进药店”,最严监管重塑国产品牌公信力;“6家奶企罚款6.7亿”,最大反垄断罚单逼出奶粉降价潮。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不可随意而为,但也不能无所作为。

从“划桨”变“掌舵”,从“全能”变“有限”,恰恰需要政府有担当,把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切实将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当好“守夜人”。

用好“两只手”,呼唤政府“革自己的命”,使越位的归位、缺位的到位、错位的正位。

十八大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刀阔斧,展现了壮士断腕的勇气。

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改革开放初期,“效率就是生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为人们的追求。

今天,“财富蛋糕”越做越大,“公平焦虑”却越来越多,人们对公平正义呼声强烈。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

种种不公平社会现象,并不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就要在改革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势,消除不完善因素,寻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避免“权难制衡,利难共享,人难出头”。

要促进权利公平。

通过户籍、社保等制度改革,弥合“城乡二元鸿沟”,保障每个社会成员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别让一纸户口簿挡住农村人口的平等养老和医疗、挡住农家子弟的平等教育和高考、挡住农民工的平等劳动和报酬。

要促进机会公平。

打破行业垄断、降低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让不同类型的经营者平等参与、同台竞技。

要促进规则公平。

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很多人宁信“潜规则”、不信“显规则”,“不找熟人不安心、不送红包难放心、不走关系总担心”。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健全法律体系,用法治处理经济生活中的一切事务,各种利益主体才能公平竞争,释放创造潜能。

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

政府既要跟上市场节拍,又须守护公平正义,每一次改革都应考量:

是不是“保障大多数人切身利益,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

同时,“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让社会力量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调节器”。

今年,一项项促公平、惠民生的举措接连亮相: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九连增”,前三季新开工保障房620万套,600万户小微企业享受与个体工商户同样的税负,提高城乡低保标准,金融和铁路等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

向市场经济要效率,向社会主义要公平。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提升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改革就能最大程度地凝心聚力。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时间紧迫,距离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只有短短7年:

任务繁重,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需攻坚克难。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今年以来,改革继续朝着市场化方向阔步前行:

国务院多个机构调整撤并、取消和下放3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营改增试点在全国推开、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降低公司注册资本登记门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市场化改革越往前走,触及的矛盾越深,涉及的利益越复杂,遇到的难题也越大。

目前,影响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因素依然存在,市场化改革面临新挑战。

破解前进中的旧痼新疾,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亟须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冲破利益固化藩篱,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巨轮驶入更辽阔的海域。

人们对下一步市场化改革寄予热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土地、户籍、社保制度等改革要破题,促进新型城镇化;财税、金融、投融资改革要大力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加快形成;市场要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改善民生和加强公共服务……

改革无止境,方向不动摇。

十八届三中全会继往开来,市场化改革站上新起点。

沿着这个方向挺进,我们坚定不移,壮志满怀。

改革开放,永续发展激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变化篇)

本报记者 江夏 赵永平 陈仁泽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09日02版)

今天,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关注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

35年,改革开放大潮奔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今天,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将全力打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季”。

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倾听中国前进的足音,我们更加清醒,更加坚定。

中国实力

从贫困到小康,从短缺到丰裕,从封闭到开放,中国距离民族复兴的梦想越来越近

如今,无论你身处何地,都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强劲脉动。

世界舞台,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

金秋十月,印尼巴厘岛的APEC峰会,中国代表团新闻中心大厅内人头攒动,许多外国记者前来询问日程,不少人能用流利的汉语提问。

墨西哥海滨小城的G20峰会,“中国态度”影响世界经济走向。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

中国企业、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

中国分量越来越重了。

国际传媒巨头默多克慨叹,“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

应对挑战,中国能力越来越强。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看不见的手”潜移默化,“看得见的手”精心调控,让风景这边独好。

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明显,党中央保持定力、稳定政策,坚定推动改革,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7.8%,结构调整也呈现积极变化。

迎战非典、抗震救灾,依托应急管理体系,应对更加有效有序,社会心态也更加成熟理性;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恢复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快速发展,开放的中国更加自信。

当年,世界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走在北京大街上,曾引来了无数中国人的围观。

可如今,独具中国特色的丝绸、中国红成为世界时装周上的重要元素。

加入WTO,中国加速融入世界。

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三峡工程到青藏铁路,从“神舟”飞天、“蛟龙”探海到首艘航母“辽宁舰”交付,中国人从未如此底气十足。

这背后,源于中国实力。

——经济从“濒临崩溃”走向“世界引擎”。

35年,中国经济总量增长142倍,全球排名跃居第二,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如今,中国不到3天创造的财富,就超过1978年全年。

——生活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

近十年,中国农村的脱贫人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数量。

城乡收入大幅增长,出行越来越方便,生活越来越多彩。

——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制度全覆盖。

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洒向民生领域,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逐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织就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对外开放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参与更深:

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86倍,2012年出口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连续七年世界第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大:

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从贫困到小康,从短缺到丰裕,从封闭到开放,13亿中国人意气风发地融入文明现代的新生活,我们离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

中国活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深度融合,人的积极性大迸发,社会生产力大解放

中国实力的背后,是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活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调研时的铿锵话语,既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的鲜明宣示。

回首35年改革路,一个个镜头跃然眼前:

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的小岗村,当年为求个活路甘冒坐牢风险。

如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到处涌现,亿万农民快步融入国家现代化进程。

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章华妹,当年曾为卖点纽扣提心吊胆。

如今,民营经济已占据中国经济版图的半壁江山。

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当年为“4分钱奖金”惊动了中南海。

如今,上海自贸区,借鉴国际通行规则,试行“负面清单”模式,形成敢闯敢试的宽松氛围。

……

这是思想活力竞相迸发的35年。

冲破精神枷锁,长期被压抑的积极性迸发出来。

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曾经被固定在土地、车间、单位的人们,现在可以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就业、创业。

一个个追求美好生活的个体汇聚成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

这是市场活力激情四射的35年。

挣脱体制羁绊,长期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解放出来。

从过去公有经济一花独放,到如今多种经济主体百花盛开,经济细胞更有活力;从过去一块肥皂、一盒火柴都由国家定价,到如今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都是市场定价,各种要素活跃起来,僵化的计划体制已经被市场配置资源取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越走越宽。

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持市场取向,瞄准“难啃的硬骨头”,一系列“破冰”之举加大了“放活”力度:

更大规模放权。

简政放权,是新一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

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地方放权。

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取消和下放3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政府正从“全能”变为“有限”,从“管制型”变为“服务型”。

更多行业“松绑”。

给民企松绑,涉及国计民生的多个领域放宽市场准入,给小微企业减税,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加速打破民间投资“玻璃门”。

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启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欧洲国家瑞士和冰岛签署了自贸协定,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今天,改革正从单项突破到综合配套,从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推进。

中国,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充满朝气和活力!

中国动力

经济发展引擎正在换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

35年改革创造中国奇迹,也伴生日益突出的问题:

人们普遍富裕了,但贫富差距拉大了;经济高速发展了,但资源、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眼睛盯着GDP多了,社会建设落后了,还有产能过剩、雾霾围城、食品安全事件、腐败严重……“发展起来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

改革,一直在前进中不断反思、不断突破。

面对成长的烦恼、发展中的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

十八大的召开,让中国的改革开放站上新的高点。

随着改革步步深入,中国发展的动力机制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面对产能过剩,加快转型升级。

发展更注重持续的“动力源”,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长远后劲。

“不以GDP排名比高低、论英雄”,不少地方主动调低增速目标,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更大空间。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严控“两高”行业,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4%。

推进结构调整,加快释放内需潜力。

今年上半年,内需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拉动3.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这说明增长动力正加速切换。

人口红利衰减,加快创新驱动。

一系列主动调控的决策举措,不断释放创新动力,“宽带中国”战略上路,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5.3%。

北京中关村平均每天诞生11家科技企业,中国超过美国成为跨国公司研发目的地首选国,“人口红利”正在转变为“人才红利”。

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快建设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最终目标是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今年以来,国务院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用于专项治污。

“开弓没有回头箭”。

只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痛下决心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正如外媒感叹的,中国不再仅仅是世界工厂,“中国将成为全球增长的发动机”。

三中全会,历史抉择树航标(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篇)

本报记者 皮树义 朱剑红 陆娅楠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08日01版)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天开幕,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即将展开。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