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师第一篇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506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治疗师第一篇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理治疗师第一篇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心理治疗师第一篇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心理治疗师第一篇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心理治疗师第一篇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治疗师第一篇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docx

《心理治疗师第一篇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治疗师第一篇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治疗师第一篇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docx

心理治疗师第一篇第二章人类心理发展

第一节基本内容

要点

内容

1

心理发展的界定

1)个体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2)人的个体发展离不开种系发展

3)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4)两个过程:

A动物心理进化过程;B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2

心理发展研究的内容

研究原理和规律;研究个体发展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1)基本原理:

A心理和行为先天还是后天;B人类对待环境是主动还是被动;C分阶段还是连续的;D发展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年龄特征:

划分标准:

以生理发展;以智力发展;以人格发展特征;以活动特点;以生活事件作为划分标准

3)横向联系研究:

研究每一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如0-3岁阶段的认知、社会等方面的特征);纵向联系研究:

将某一心理特征现象的发展作为线索(如认知、人格甚至更细致的如记忆、思维等看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什么特征)

3

演变和发展过程

1)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T.Preyer)是儿童心理学真正的创始人;1882年出版了《儿童心理》

2)儿童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A第一阶段(19世纪前):

准备期;B第二阶段(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期(普莱尔最杰出代表);C第三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分化和发展期;D第四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演变和增新时期

3)儿童至成人发展研究:

霍尔:

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扩展到青春期;1904年出版了《青少年:

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

4)精神分析学派:

荣格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是心灵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

A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的观点:

25-40岁是分界线,前半生比后半生人格显得更向外展开;B重视“中年危机”:

中年生命以精神转变为标志,开始由掌握外部世界而转入集中到内心世界;C论述老年心理:

特别阐述了临终前的心理。

5)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从青春期扩充到老年期,建立了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6)《发展心理学概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柯林沃斯(H.Z.Hollingwerth)写的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提出了追求人的心理发展的全貌。

7)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心理发展学”作为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8)中国的人类心理发展观历史悠久:

孔子:

性相近习相远;

9)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儿童心理学被介绍到中国;最早研究的是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年)

10)发展心理的中国化:

朱智贤教授、林崇德教授从1978年开始提倡“本土化、特质化、改进与创新”

第二节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精神分析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

研究精神障碍产生原因及治疗方法的医生;对构成行为基础的无意识和有意识力量的发展进行了探讨研究。

人格中的无意识本我包括两个方面:

1)力比多:

即性驱力,其本质主要是性欲;2)塞纳托斯:

即死亡驱力或攻击力;性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斯金纳:

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在行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强化就会消退,并且强化需要及时。

强化:

有些后果会使先前的某一行为出现频率增加,这些后果即为强化

强化有两种:

正强化(由于新的一种刺激加入增进了行为的出现频率);负强化(由于某一刺激的撤销或减少而使行为频率增加);负强化与惩罚不同;有些行为后果会使某行为减少叫惩罚;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的方法提倡强化的积极作用;

强化的三个最优化的步骤:

1)期望行为的选择和限定:

一般行为比较复杂并与发展需要相关;学习任务应谨慎明确界定,分解较为小的但是有意义的单位,以便于有效掌握;

2)提供学习环境,选择恰当的强化物

3)限定和使用辨别线索:

要经常实践习得的新行为

埃里克森:

美国精神分析医生,他认为人格发展学说即要考虑生物学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的两个独到的观点:

1)任何一个时期的身心发展其顺利与否都与前一个或前几个阶段发展有关;2)将每一个时期均视为“危机与转机”的关键。

每一个时期都有特定问题或困难,未解决之前危机一直存在;困难解决危机化解变为转机就会顺利发展。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建者,他认为人类是由外界刺激来塑造的被动的接受者;社会学习理论把人的行为解释为认知、行为和环境决定因素之间连续的互惠的相互作用。

1)观察学习:

间接学习的历程为模仿,模仿的对象是榜样。

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也可以是非直接包括:

A替代强化:

看到别人受赞扬就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B自我强化:

依据自我评价标准通过自我的奖惩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2)社会学习和社会化:

社会引导社会成员用社会认可的方法去活动。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前苏联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创建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心理功能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原因1、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功能的工具使其在低级的心理功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的心理功能3、高级的心理功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从低级到高级的心理功能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表现:

1、心理活动的随意功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功能3、各种心理功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合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维果斯基的探讨:

1、创立了文化-历史的发展理论2、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3、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重要的问题:

1、最近发展区:

两种发展水平1)现有发展水平2)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4、关于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是认知发展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关心的是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和新思想创立的过程。

他认为心理、智力、思维并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才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和环境的平衡;适应的形式:

1、同化:

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2、顺应:

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皮亚杰的理论突显在阶段理论上:

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阶段可以提前和推迟的;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的次序,且有有一定的交叉;4、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

四个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孩靠感觉和动作去认识世界

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个体开始用语言符号去吸收知识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1岁)个体能按具体事例,从事推理思考

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个体能运用抽象合于逻辑的演绎和归纳等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

年龄

性敏感区

行为特点

口唇期

0-1岁

口、舌、唇

力比多从嘴开始,吸吮产生快感;吸吮、吞咽、咀嚼、咬

肛门期

1-3岁

肛门

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趣

前生殖器期

3-6岁

生殖器

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

6-11岁

无特定区域

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于平静的时期

青春期

11-13岁开始

生殖器

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手淫、性交、对他人的感情

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

本我

自我

超我

组成

人的动物性

理智的、符合现实部分

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

自我理想与良心

性质

生理

心理

社会

来源

遗传、本能

经验

文化、父母

意识层次

潜意识

意识及潜意识

意识及潜意识

原则

快乐原则

现实原则

道德原则

发展时间

一出生即出现

出生后出现经历早期经验

约5岁后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

阶段

年龄

危机

解决

未解决

品质

婴儿期

0-1岁

基本信任-不信任

需求得到满足的信心

好的感觉,信任自己他人,乐观

不确定的满足导致愤怒

坏的感觉,不信任自己他人,悲观

希望

儿童早期

2-3岁

自律-羞怯、疑惑

来源于自我控制的独立

意志训练,能做决定

被控制导致的疏远

刻板严厉、过度自责怀疑关注自我与空虚

意志

学前期

3-6岁

主动-内疚

作用与欲望、冲动和潜能

成功的快乐有主动性方向性目的性

良心一直追求

对深思的目标和取得的成就感到内疚罪过

目的

学龄期

6-12岁

勤奋-自卑

集中注意力与“工具世界”

因完成工作而自豪

缺乏技能和地位

自卑感不能完成工作

能力

青春期

12-18岁

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

确信一致性可由他人看出

对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有信心,一生的憧憬

先前同一性发展失败

角色混乱没有固定标准感到虚伪

忠诚

成年早期

18-25岁

亲密-孤独

与他人的同一性相融合

分享想法工作和感情有感情的共鸣

没有亲密关系

失去对工作的兴趣人际关系贫乏

中年期

50岁

繁殖-停滞

指导下一代成长

能投入工作和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能力

成熟过程延滞

失去对工作的兴趣人际关系贫乏

关心

老年期

直到死亡

自我整合-失望

人生整合

对自己和成就感到满足

时光是短暂的

怕死,对生活中已得到或未发生的事情感到痛苦、失望

智慧

第三节心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征

婴幼儿心理发展

生理发展

出生5个月婴儿脑电活动发展最重要阶段;4岁开始因神经系统结构发展使得内抑制开始发展起来;婴儿脑发展最快的是脑干和中脑;胎儿期的胎动和一些反射活动才是最早产生的两种动作;婴儿动作发展以行走和手的运用技能两方面的发展

 

认知发展

1、感觉发展:

新生儿具备一定视觉能力,2-4个月颜色知觉发展良好4个月表现出对颜色的偏爱;听觉一出生就有,胎儿五六个月已开始建立听觉系统;味觉在胚胎3个月时开始发育,出生时发育相当良好;嗅觉在胎儿七八个月时已相当成熟;胎儿在49天时具有初步的触觉反应;空间知觉:

方位知觉以婴儿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刚出生的新生儿具备基本的听觉定向能力);距离知觉为新生儿对逼近物体产生初步反应并具有原始的深度知觉;物体知觉:

形状知觉表现为3个月具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在8-9个月以前获得了形状恒常性

2、注意发展:

新生儿已有注意的选择性并具有对外界进行扫视的能力;1-3个月的婴儿的注意已明显偏向曲线不规则图形;1岁以后言语的产生与发展使婴儿的注意活动进入更好层次——第二信号系统

3、记忆和学习:

婴儿学习分三个层次:

习惯化、经典或工具条件反射、语言的掌握与概念的学习;婴儿一出生就具有学习能力,6个月以后再认能力加强,10-12个月已能进行基本数的概念学习。

4、思维的发展: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和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幼儿初期儿童运用直觉行动思维,中期则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性萌芽;2—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基本特征是自我中心(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想象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表象性思维,基本特点是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在概念方面的掌握,2-3岁、5-6岁是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年龄

5、语言发展:

我国吴天敏和许政援疆婴儿语言前期的语音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和学说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卡普兰分为四个阶段:

哭叫(0-1个月)、“叽叽咕咕”(1—5/6个月)、“咿呀学语”(6-10个月)、标准化语言(11个月);婴儿语言发生时间基本在10-14个月,最早可以在9个月时说出第一个有特定意义的词语,最晚则在16个月;15个月时基本能说出50个词,19-20个月是词语爆炸时期;20-30个月是婴儿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期;36个月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情感个性

6个情感发展的里程碑:

1、自我调节和对外部世界的兴趣(0-3个月)2、开始显露爱(2-7个月)3、有意识交流的发展(3-10个月)4、有机的自我意识的出现(9-18个月)5、情绪思想的形成(18-36个月)6、情绪思维(36-48个月)

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指出,新生儿即有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四种表情;格维茨描述了微笑的三个发展顺序:

出生至第2周为反射微笑、2-8W为社会性微笑、选择性微笑;托马斯将婴儿的气质分为三种:

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布雷泽尔顿将婴儿气质类型划为三类:

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

 

社会发展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人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重要的标志;心理学家鲍尔比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无差别社会反应(0-3个月)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2、有差别社会反应(3-6个月)婴儿对母亲的反应有所偏爱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母亲是安全的基地出现对母亲明显的依恋;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景”研究,依据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存在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比较快乐自信对外界积极反应2、回避型依恋:

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情感联系3、反抗型依恋:

是一种焦虑矛盾型离开母亲后焦虑但又反抗母亲的爱抚

道德是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皮亚杰是第一个研究儿童道德的认知)大致可分两个阶段:

1、他律期:

他律道德5-8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此阶段的儿童对道德的看法就是遵守规范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2、自律期:

自律道德8-9岁开始,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开始认识道德的相对性

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期六个阶段:

1、道德成规前期(3岁至小学低中年级):

A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儿童尚缺乏是非观念B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行为好坏在其结果,为求行为之后的奖励因而遵守规范

2、道德循规期(自小学高年级)C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好孩子标准是大人定D第四阶段顺从权威取向,服从团体规范,判断是非时初具法制观念

3、道德自律期(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E第五阶段法制观念取向尊重法制F第六阶段价值观取向,相信道德法制的普遍价值,凭自己的良知去做是非判断

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2.5-3岁儿童能正确说出自己是男孩或女孩5-7岁儿童开始理解性别的稳定性

儿童游戏:

一般是从模仿性游戏发展到角色游戏、表演游戏进而到规则游戏

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

帮助、分担、合作和对他人的同情心和行为成为儿童逐渐发展建立的同伴关系中的主动特征

3岁儿童偏爱同性伙伴,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易变的,友谊多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有共同兴趣还好和喜好的活动的基础上。

 

青少年心理发展

生理发展

女孩生长高峰是9岁—12岁左右;男孩是11—14岁;性成熟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子宫的发育在10岁开始18岁止,男孩10岁前性器官发育缓慢之后发育加快;

认知发展

学生学习的特点:

1、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2、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3、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

思维的发展:

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形式,关键年龄在10-11岁左右,到12-15岁进入“形式运算”阶段15-18岁之间抽象逻辑已具备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进入成熟期。

情感

个性发展

自我意识:

小学阶段自我意识发展较平缓进入青春期出现第二个飞跃,个性上多为主观偏执性;进入高中后自我意识高度民主发展呈现6个特点: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3)强烈地关心自己个人的成长4)自我评价的成熟5)有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反抗心理:

是进入青春期11-12岁左右普遍存在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自我意识高涨是导致青春期的学生反抗的一个原因;

社会发展

塞尔曼提出儿童友谊发展的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3—7岁还未形成友谊概念2、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3、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4、第四阶段9—15岁亲密共享5、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到了青春后期的友谊更为稳定

青少年的自我统一性——第二次断乳

成年期心理发展

生理发展

成年期是人一生最长的一段时间18——60岁分为成年早期和中期;人的体力在30岁达到顶点此后便开始衰退;男女都有更年期,女性45—55之间男性多在50岁左右

认知发展

成人的智力活动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于知识的运用上;成年早期在记忆上机械记忆有所下降,但逻辑记忆能力在成年初期达到高峰;成年中期的智力活动特点主要不仅有与学术有关的能力而且还有与生活、社会有关的能力

情感

自我意识:

对自我的关注更加强烈并将关注点转移到内部世界;

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合理的延缓所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时期被称为

社会发展

夫妻关系分为:

蜜月期、矛盾期、移情期(以孩子出生为标志注意力转向孩子)、深沉期

老年期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

最早衰退的是听觉视觉55岁后衰退严重;味觉60岁以后感受性急剧下降

情感

1、容易有消极情感体验:

如有冷落感、孤独感、疑虑感、抑郁感、需要不能被满足的不满情绪、老朽感

2、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

3、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最重要的诱发事件

社会发展

适应退休生活的心理过程

期待期、退休期、适应期、稳定期

长寿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热爱生活、心情愉快、性格开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