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大学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322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8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大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大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大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大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大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大学论文.docx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大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大学论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大学论文.docx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大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

(四号楷体加黑)密级:

(四号楷体加黑)

UDC:

(四号楷体加黑)本校编号: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兰州市生态城市

建设研究

 

研究生姓名:

(小二号楷体加黑)学号:

(字体同姓名)

 

学校指导教师姓名:

(三号楷体加黑)职称:

企业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

申请学位工程领域名称:

(三号楷体加黑)

论文提交日期:

(小四号楷体加黑)论文答辩日期:

(小四号楷体加黑)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月日签字日期:

年月日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tyInLanzhouCityFromThePerspectiveOfNewUrbanization

作者姓名:

工程领域:

研究方向:

学号:

校内导师:

企业导师:

完成日期:

 

摘要

现阶段,和生态城市相关的研究正在成为城市规划类课题研究的热点问题,生态城市坚持的是城市建设过程中融入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态城市发展的模式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未来城市建设必然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的建设也是与持续发展理念相关课题研究的热点问题。

因此本文研究大量的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选择了兰州市作为生态城市的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对兰州市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价,首先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相应的计算评价以及分析,从而找出限制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限制条件,同时也提出了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

本文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是基于国内外城市生态建设的评价体系,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相结合,从而建立起比较全面的综合评价体系。

以兰州市2020-2015年的生态综合指数作为预测的对象,对兰州市的城市生态发展进行评价,寻找出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薄弱节点,提出兰州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本文试图通过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对兰州市生态城市的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希望找出一条能够使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实现的道路。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Abstract

Atpresent,thestudyofeco-cityhasbecomeoneofthefrontierandhottopicsinurbanscienceandurbanplanning.Eco-cityistheconcreteembodimentof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conceptintheprocessofurbanconstruction,anditistheurbandevelopmentmodewhichishighlyharmoniouswithmanandnature.Andeco-cityconstructionisthekeyissueofsustainabledevelopment.

Itisinviewofthis,thispaperbasedonalargenumberofdomesticandinternationalresearchonthestatusquoofeco-city,fromtheperspectiveofregionalresearchtoLanzhouCityastheresearchobject,fromthenatural,socialandeconomicaspectsoftheecologicalconstructionofXi'anin-depthResearch.Secondly,thepaperanalyzestheconstructionconditionsofeco-cityinXi'an,andfindsoutthefavorableconditionsandlimitingfactorsofeco-cityconstruction.Atthesametime,itputsforwardthegoalofecologicalcityconstructioninLanzhouCity,andputs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ofeco-cityconstructioninXi'an.Basedontheresearchofeco-cityevaluationindexsystemathomeandabroad,combinedwiththeunderstandingofthebasictheoryofeco-cityconstruction,acomprehensive,scientificandoperableeco-cityconstructioncomprehensiveevaluationindexsystemisestablished.InLanzhou2010-2015Theecologicalcomprehensiveindexistheobjectofprediction,andthehorizontalandverticalevaluationofLanzhouurbanecosystemismade,andtheweaklinkofLanzhouurbanecosystemisfoundout.Itishopedthatthroughthestudyof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tyinLanzhou,itwillguide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tyinLanzhou,andthenexploreasustainabledevelopmentpathwhichisinlinewithits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ecologicalenvironment.

Keywords:

Newurbanization;eco-cityconstruction;indexsystem

目录

摘要II

AbstractIII

引言1

1绪论2

1.1研究背景2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

1.2.1研究目的2

1.2.2研究意义3

1.3国内外研究动态3

1.3.1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状况3

1.3.2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状况4

1.4研究内容与方法5

1.4.1研究内容5

1.4.2研究方法6

2城镇化与生态城市研究概述6

2.1城镇化与城市化6

2.2我国城镇化新阶段理论发展的要求7

2.2.1二元结构理论7

2.2.2可持续发展8

2.2.3社会冲突理论8

2.2.4路径依赖理论8

2.3生态城市与绿色城市、山水城市的辨识9

2.3.1生态城市9

2.3.2绿色城市10

2.3.3山水城市10

2.4生态系统理论基础11

2.4.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1

2.4.2生态系统的结构11

2.4.3生态系统的功能12

2.4.4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13

3兰州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城市生态系统现状13

3.1兰州市城镇化发展概况13

3.2兰州市生态环境现状14

3.2.1环境质量要素概述14

3.2.2兰州市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指数评价15

4新型城镇化与兰州生态城市建设关系的分析研究22

4.1新型城镇化特征及核心目标22

4.2兰州生态城市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所存在的核心问题22

4.2.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兰州城市生态系统障碍因素分析22

4.2.2兰州社会经济发展问题28

4.2.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兰州城市生态安全分析30

4.3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建设兰州生态城市的对策及建议32

4.3.1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生态环境治理32

4.3.2重视低碳环境规划,提高市民生态文明认识32

4.3.3完善生态立法保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机制33

4.3.4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功能区划34

结论34

致谢35

参照文献36

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比较快速的势头,从1978年到2015年城镇化率从17.92%上升到56.10%。

然而,发展过程中城镇化的长期以较高的能耗、较低的效益、粗犷型传统的发展模式,能够严重的制约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寻找一条更适用于城镇化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经济发展建设“五位一体”的首要战略高度,城市快速发展和生存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矛盾怎么样缓解,使之朝着快速有利的方向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研究的热点。

随着我国现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的发展,城市环境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问题已经凸现出来。

寻找城镇化进程当中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机制,探索城镇化进程当中生态文明的对策,对生态环境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的研究,显得非常的重要。

探究生态环境问题演化及规律的对策,既有利于适合兰州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也有利于兰州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实施的现实意义。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城市,这个人类最为主要的生存空间,从十八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将人类文明推向了工业文明,到二十世纪工业化进程迅速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了社会巨大经济效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口数量与日俱增,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城市化迅猛发展。

与此同时,亦使城市承载了生态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短缺、气候持续恶化、交通失序拥挤等前所未有的负担。

随着工业文明逐步趋于衰退,生态文明的兴起无疑是当代城市发展的理想选择。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环保人士开始着力于思考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文化观下,城市崭新的发展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城市的概念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一个概念的过程中提出的教科文组织赞助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最早提出的概念[1],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增加。

随着社会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对城市功能的需求不仅需要物质需求,而且还有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等综合发展方面[2]。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提出了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

城市水、电、路、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宅、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

[3-4]

表1.1城市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

城市

1978年

2010年

1000万以上人口城市

0

6

500万-1000万人口城市

2

10

300万-500万人口城市

2

21

100万-300万人口城市

25

103

50万-100万人口城市

35

138

50万以下人口城市

129

380

建制镇

2173

19410

(来源: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

表1.2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变化情况

指标

2000年

2012年

用水普及率(%)

63.9

97.2

燃气普及率(%)

44.6

93.2

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

6.1

14.4

指标

2000年

2012年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

20.3

32.9

污水处理率(%)

34.3

87.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3.7

12.3

普通中学(所)

14473

17333

病床数(万张)

142.6

273.3

(来源: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处在我国陆地版图上的几何中心,丝绸之路关键节点上的甘肃省会—兰州,这个拥有“两山夹一川”独特地貌形态的典型河谷盆地城市,不仅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西部生态发展较为薄弱的城市。

然则,兰州市其土地利用状况较为局促,虽有山有水但自然资源并不突出。

城市生态无不影响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我们。

兰州市生态系统结构优化,整体运转情况,城市生态健康评价指标,尚存在新问题,缺乏针对性措施。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之下,结合当下兰州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试图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市民的自身观念、体制以及行为,提高市民的生态文明观念,通过生态城市的一些评价指标来对对比存在的问题,为兰州市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方向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城市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种要素的空间载体,也是人类最主要的聚居地。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问题集中体现在城市区域,城乡之间差距愈发增大,城市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及各种活动所孕育的废弃物,持续破坏者城市及周边的自然环境。

兰州市的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更是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是西北地区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重要城市。

本篇论文旨在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存在的核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评价,为其他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对兰州城镇规划建设的创新与突破起到一定作用。

1.2.2研究意义

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均提出要以生态文明为原则,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中来,会上对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特点进行了强调,主要是走智能化、集约化、绿色低碳环保的道路。

伴随着国家现阶段新型城镇化道路进程的不断演进,城市环境以及精神文明的问题相当的凸现出来。

寻求如何将生态城市建设的机制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来,要研究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不断的孕育生态环境的对策与问题,需要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

探究生态环境问题演化及规律的对策,既有利于适合兰州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也有利于兰州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实施的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了出兰州市的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限制性的因素,对兰州市进一步的改进城市生态系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针对性的措施,对以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的理性认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3国内外研究动态

很多欧美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兴起、没落与重生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教训与借鉴意义。

西方社会领先于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研究经验较为丰富,借助其理论方法来规避兰州生态城市建设的风险,拓展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1.3.1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状况

根据20世纪的英国比较有名的社会活动家的想法,他们认为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融入现代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要建立起来一种兼顾城市与农村特点的理想型城市[3]。

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平衡,国际上早已有许多国家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尝试并且发展迅速。

结合数据、报告等资料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城市建设计划,逐渐形成由政府主导,社会组织积极干预,不断地完善与改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使得城市区域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并进行试点实践。

(1)波特兰(美国)

波特兰是美国公认的在城市规划实践方面的模范城市。

在严格控制的土地利用政策中,明确建立UGB指的是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边界,有效地防止了城市的无序扩散。

在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探索过程中,美国处在发展的前沿,建立起了多种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来保护生态城市建设。

在保护农业用地的同时避免土地浪费以及鼓励建设绿带;现有社区开发靠近公交,减少车辆使用并鼓励其他出行替代方式,为绿色空间系统构建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控制标准。

(2)弗莱堡(德国)

德国南部著名的生态城市弗莱堡,一开始就将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放在硬化地面的透水改造、屋顶绿化、河道自然景观的恢复上。

德国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上,它的核心问题是废弃物品的在循环利用。

具有优良的自然资源和拥有先进能源利用技术与运用建筑节能手段,弗莱堡市成为了欧洲著名的生态城市。

弗莱堡的森林面积超过市辖区的43%,并享有太阳能之城的赞誉。

尤其是垃圾处理技术走在全球前沿,相当成熟的垃圾分选再利用技术主要以堆肥与供热两种方式,己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

如今废弃物品处理不仅是德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还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循环利用甚至成为了德国国民的一种社会责任。

(3)北九州(日本)

日本北九州市原来是一个以煤炭和钢铁为主的工业城市,后来通过打造“生态城市”成为世界著名的环境模范城市。

日本鉴于自己的土地面积和地理位置,缺乏自然资源。

然而,它是一个资源消耗国。

日本为了彻底摆脱资源的困境,首次在低碳社会的思想的基础上又发展生态城市建设,这么多年日本一直在为了建设生态城市而找寻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北九州市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在日本,由于这个原因,它曾经是日本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现在是环境治理的模板,全世界所有的城市都试图效仿。

北九州环境管理最早是由当地的妇女组织通过各种方式,施加在官员和企业的压力逐渐转环境污染变成一个选举问题。

现在日本是通过政府主导建立的“产、学、研”的生态园,生产和技术研发三位一体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利用资源来迅速提高,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循环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日本政府的口号是:

“善待地球,善待钱包”。

纵观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整本书,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整本书的观点都是围绕着自然价值观进行阐述的。

通过生态学的角度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阐述,对自然进行大量的掠夺和挖掘,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适应关系,他强调需要将人类看作是生物界里的一类物种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摒弃掉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充分的考虑环境的因素,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当成是自然发展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5]。

鉴于上述情况,建设和国外生态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与兰州市建设给予有效的启发,如何提高生态城市系统规划体系和内容结构体系,重点是建筑生态城。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更多的将人与自然的需求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注重人生存环境的舒适性和发展可持续性;在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下,政府完善生态法制并明确目标和行动纲领;加强和宣传提高居民的生态认识,鼓励扩大民众的参与范围,收集汇总意见作为城市建设的前期依据;基础设施的完备与人居环境的优化,加大筹措生态资金的经费投入;如何基于兰州城市发展的现状,走一条符合实情的生态城市建设道路,是本文力求解决的重要任务。

1.3.2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状况

对于现阶段,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因此收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更多的关注到宏观层面的规划,尽管在很多的地区也开始尝试的对生态城市的建设构建的指标体系,和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功能区的划分等方面生态城市的建设是有着比较大的差距的。

(1)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北京市由于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其生态水平也有所改善,相当重视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是的建设。

努力促进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包括生态系统的发展。

近20年来,北京产业结构优化,高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比重有所提高。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耗占能源消耗的比重也在增加,从2006年的1.5%到2015年的6%,生态建设在北京创造了世界城市的重要目标。

虽然北京的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推动生态建设政策的发展也更全面,走在国家的前列,但仍与全国其他城市有类似的问题,相应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目标明确和政策引导,导致生态建设管理体系和组织实施机制不完善。

(2)上海市生态城市建设。

近几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各城市生态建设的道路上上海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面对人口膨胀等因素,生态能力的限制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促进绿色发展的道路还很长。

基于上海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趋势和生态建设目标,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中给区域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厦门市生态城市建设。

近年来,厦门生态城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

厦门市坚持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的道路,发展原则就是以生态建设优先发展,不断的调整经济结构,使之迈向良好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

这些密切关系着厦门市政府的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

基于对新城镇化下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分析,不仅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大实际需求,也是研究热点之一。

一方面,对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制度应该予以借鉴,积极地建立健全生态城市建设相关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

另一方面,应多措并举防控环境污染,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加强宣教提高城镇居民生态认识,筹措生态资金,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更好地优化人居环境。

1.4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研究内容

第一章是绪论,通过对“生态城市建设”相关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对国内外研究的情况进行阐述,同时也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的结果。

进一步澄清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对城市化和生态城市进行了理论回顾和概念化。

首先,它指出了城市化和城市化的概念。

其次,阐述了中国新型城市化进程理论发展的要求。

第三章是兰州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城市生态系统现状。

首先,分析兰州城市化的发展,然后研究兰州的自然地理。

最后,分析了兰州生态环境的现状。

第四章是新型城镇化与兰州生态城市建设关系的分析研究,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在基于新型城镇化特征及核心目标的视角下,提出兰州城市生态系统障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生态安全问题等这些兰州生态城市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所存在的核心问题,并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重视低碳环境规划,提高市民生态文明认识;完善生态立法保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机制;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功能区划;几个方面展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多角度分析。

第五章是结语与展望,指出本次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必要的建议。

1.4.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主要通过网络渠道收集相关文献:

国内外的电子期刊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读秀资源、EBSCO全文数据库、EmeraldManagementReviews(管理评论数据库)、WileyInterScience、龙源期刊、博看杂志等。

在整篇论文研究中,尽量做到多多查阅,使文献资料内容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