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重点试题流行病学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898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重点试题流行病学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复习重点试题流行病学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复习重点试题流行病学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复习重点试题流行病学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复习重点试题流行病学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重点试题流行病学考试重点.docx

《复习重点试题流行病学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重点试题流行病学考试重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重点试题流行病学考试重点.docx

复习重点试题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流行病学

1.发病指标:

①发病率(incidencerate)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制措施效果;②罹患率(attackrate)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一般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观察时间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多用于描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③患病率(prevalencerate)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④感染率(infectionrate)指在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率,通常用百分率表示;⑤续发率(secondaryattackrate,SAR)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

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即二代病例。

继发率=易感接触者中的续发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数*100%。

计算续发率要掌握的资料有:

原发病的发病时间、接触者中易感者人数、观察期内的二代病例数。

2.患病率与发病率区别:

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而发病率分子为异性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

3.死亡指标:

①死亡率(mortalityrate)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其分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该人群年平均人口数。

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所以通常被称为粗死亡率(crudedeathrate),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

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specificdeathrate),常用于探讨疾病的病因和评价防制措施。

②病死率(fatalityrate)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通常用于病程较短的急性病。

③生存率(survivalrate)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

④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yearsoflifelost,PYLL)是指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

PYLL是测量人群疾病负担常用的指标,也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用途:

(1)可以反映各种死因对人群寿命的危害程度;

(2)有助于确定该地区(县)的重点疾病并为制定合适该地区(县)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3)可用于评价疾病防制措施效果;(4)对不同疾病连续多年计算潜在减寿年数,可以了解疾病发展趋势。

⑤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DALY)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soflifelost,YLL)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livedwithdisability,YLD)。

用途:

(1)有助于宏观上认识疾病和控制疾病;

(2)有助于确定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以及相应疾病的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为正确制定防治对策与措施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3)用于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4.疾病流行强度:

指某病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某人群中发病率的变化及其病例期间的联系程度。

描述常用术语有:

①散发(sporadic)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②流行(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③暴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④大流行:

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往往在比较短的期间内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而形成大流行。

5.现况调查(prevalencesurvey):

是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又称为横断面研究、患病率研究或现患研究。

6.现况调查特点:

①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②在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③不能得出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④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⑤相关因素选择与解释有一定的限制。

7.现况调查的目的:

①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况在某地区人群中的分布;②发现病因线索;③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④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⑤用于疾病监测;⑥其他:

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水平和健康状况、用于卫生服务需求的研究、用于社区卫生规划的制定与评估、用于有关卫生或检验标准制定以及为卫生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等。

8.现况调查的种类:

(1)普查(Census)指对特定时间内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所有个体全部进行调查。

特点:

①设计简单;②可避免抽样误差和选择偏倚;③能得到实际“率”;④耗费时间、人力、物力;⑤总体范围较大时,难以保证调查质量。

(2)抽样调查(samplingsurvey)是指在特定时间点、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

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级抽样。

9.估计样本含量:

影响因素有:

①总体的疾病患病率π:

π越小所需样本含量应相应增加;②对调查结果精确性高低的要求,精确性要求越高,即允许误差(d)越小,所需样本就越大;③显著性水平(α):

α越小,则样本越大。

确定样本大小的计算:

①凭经验;②对均数或率做抽样调查时的样本含量公式(单纯随机抽样)。

(1)计量资料:

n=tα2s2/d2,α为显著性水平,通常取0.05或0.01,t是统计学上的t值,当α=0.05时,t≈2,s为总体标准差的估计值,d为容许误差,即样本均数(或率)与总体均数(或率)之差,是调查设计者根据实际情况规定。

(2)计数资料:

n=tα2PQ/d2,P为估计患病率,Q=1-P。

10.队列研究(cohortstudy):

是指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的两个亚组,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人群某种疾病的结局差异(发病率或死亡率),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1.队列研究特点:

①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②属于观察性研;③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④是从“因”到“果”的研究。

研究类型:

①前瞻性;②历史性;③历史前瞻性。

研究目的:

①检验病因假设;②评价预防效果:

人群的自然实验样本量;③研究疾病自然史:

人群的疾病自然史、个体疾病自然史。

样本量确定:

①一般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0:

其越接近0.5,所需的样本含量越大;②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d:

d=p1-p0,p1样本含量与d成反比;③显著性水平α值I类错误;④效力:

即假设检验时能够避免假阴性的能力,又称把握度β,β为假设检验时II类错误出现的概率,要求的效力越高,所需的样本含量越大,一般β取0.10。

12.队列研究的效应估计:

发病

未发病

合计

发病率

暴露组

a

b

a+b=n1

a/n1

非暴露组

c

d

c+d=n0

c/n0

合计

a+c=m1

b+d=m0

a+b+c+d=t

1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最常用指标,其本质是率比。

RR=Ie/I0=(a/n1)/(c/n0),说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为非暴露组的倍数。

②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risk,AR),又叫特异危险度、率差(ratedifference,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srisk),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值,说明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即由于暴露因素的存在使暴露组人群发病率增加或减少。

AR=Ie-Iu=(a/n1)-(c/n0)。

RR与AR都是队列研究的重要指标,RR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其结果是一个相对数,没有单位;AR则一般是对人群而言,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的比例。

如果该暴露因素消除,就可以减少疾病发生的比例。

AR是一个有单位的率,RR具有病因学的意义,RR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③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riskpercent,AR%)又称病因分值(etiologicfraction,EF)是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发病或死亡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AR%=(Ie-I0)/Ie*100%(=RR-1)/RR*100%.④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attributablerisk,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PAR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而PAR%致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⑤标化比。

13.队列研究优缺点:

优点①较适用于常见病②由因及果,偏倚少,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强的、③可计算发病率、RR、AR,直接估计联系强度,所得结果真实可靠④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局,并了解人群的疾病自然史。

⑤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便于计算剂量-反应关系。

缺点:

①不适用于人群中发病率很低的疾病②失访难免,不易收集到完整可靠的资料③准备工作繁重,对设计要求高④时间长、费用高,不能很出结果⑤只能研究一个或一组因素,有多种病因和疾病不适用此方法。

14.偏倚(bias):

是指研究设计、实施、分析和推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对暴露因素与疾病关系的错误估计,它系统地歪曲可暴露因素与疾病间的真实关系,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误差。

15.队列研究偏倚及控制:

①选择性偏倚:

由于不正确地选择了研究对象组成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使从观察开始时,两组研究对象就存在除研究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可引起选择性偏倚。

控制:

采用随机化原则选择对象,严格按标准选择对象(入选和排除标准);②失访偏倚:

在队列研究中,由于观察时间较长,研究对象中有人不能坚持到底而退出队列,有人迁居,有人死亡,结果当最后观察终止时,能够分析结果的人数远少于进入观察时的人数,这种现象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称失访偏倚。

失访影响研究真实性的程度取决于:

失访人群的质和量。

控制:

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应答率,失访率最好低于5%,若超过10%研究结果的推论应慎重。

对失访进行抽样,比较抽样结果与应答者的结果,结论一致,表明影响不大,否则有选择性偏倚;③信息偏倚:

队列研究随访时对疾病的诊断缺乏严格和客观的标准、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测量仪器精确性差或人为的测量偏倚均可造成漏诊或误诊,导致测量的系统误差。

控制:

培训调查员,改进测量手段,选用精确性高的仪器,加强特异性诊断和采用客观的标准,同等地对待每个研究对象,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测量。

④混杂偏倚:

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暴露因素密切相关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该疾病的联系。

一般年龄、性别等因素常为混杂因素。

其特点是:

a混杂因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或效应修正因素;b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关,但不是暴露因素的结果;c在研究疾病有因果联系或通过其他因素产生因果联系,但不应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的中间变量;d在人群中的分布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的分部相关。

控制:

设计阶段采用限制和配比方法;分析阶段采用标化法计算率,按混杂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及多因素分析。

16.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study):

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17.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

①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②设立对照;③从果到因追溯调查;④论证强度,难以证实因果关系。

18.病例对照研究的目的:

①广泛探索和深入研究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②研究健康状态等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③疾病预后因素的研究;④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另:

用途——探索疾病的可疑危险因素、检验病因假说、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19.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①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一般对照组的人数应等于或多于病例组。

②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1)成组病例对照研究:

仅要求对照数量等于或多于病例数量;

(2)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20.影响样本含量大小的因素:

①研究因素在对照人群(对照组)中的估计暴露率(P0);②预期暴露于危险因素造成的RR或OR;③显著性水平,及I类错误的概率(α);④检验的把握度(1-β),β为第II类错误的概率。

21.病例对照的偏倚及控制:

①选择性偏倚:

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当照成的,主要表现为病例不能代表目标人群中病例的暴露特征或对照不能代表目标人群的暴露特征。

常见:

(1)入院率偏倚

(2)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3)检出症候偏倚(4)无应答偏倚(5)存活病例偏倚。

控制:

(1)随机抽样

(2)设立对照(3)严格诊断标准(4)提高应答率;②信息偏倚:

在资料收集阶段,由于观察和测量方法上有缺陷,使病例组和对照组获得不同的信息而产生系统误差。

(1)暴露怀疑偏倚

(2)回忆偏倚(3)临床资料遗漏偏倚。

控制:

通过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盲法收集资料

(2)收集客观指标的资料(3)广泛收集各种资料(4)保证研究人员的科学态度;③混杂偏倚:

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病因关系,又与暴露因素密切相关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该疾病的联系,这种影响所带来的误差称混杂偏倚或混杂。

外部因素称混杂因素。

正:

暴露与疾病的联系被夸大。

负:

弱。

控制:

(1)限制

(2)配比(3)随机化(4)分层(5)标准化(6)多因素分析。

22.病例对照研究优缺点:

优点:

①特别适用于罕见的、潜伏期较长的疾病结局、新出现的或病因不明疾病的研究;②样本含量相对于队列研究较小,节省人力物力,易组织,所需样本少;③适用于多种暴露因素与某一疾病关联的研究,也可进行多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研究;④不仅应用于病因的探讨,而且适于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暴发调查。

缺点:

①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②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性偏倚;获取既往信息,难以避免信息偏倚;混杂的影响难以控制;③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有时难以判断,不能下因果联系的结论;④不能直接计算疾病率,只能估计相对危险性。

23.OR(oddsratio)比值比,RR(relativerisk)病例对照研究时,用OR估计RR,病例组莫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应暴露组莫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多少倍。

24.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

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人群后,随机观察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25.RCT中决定样本量大小的因素有:

①观察指标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P,发生率可以是治愈率、有效率、缓解率,也可以是病死率等,总之是反映药物疗效的指标,发生的频率越低,所需样本越大;②若观察指标为计量资料,两组均数差值的大小d越小,样本越大;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α和检验效能1-β。

α和β规定越小,样本越大;④单侧检验还是双侧检验,单侧小,双侧大。

26.标准对照(standardcontrol)或称阳性对照(positivecontrol):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对照方法,也称有效对照或积极性对照。

安慰剂对照(placebocontrol)或称阴性对照(negativecontrol):

药物常具有特异和非特异效应,为了排除非特异性干扰,常用安慰剂作对照。

使用安慰剂注意:

剂型和外观尽量与试验药物相同,而且对人体无害以利于盲法测试;要掌握安慰剂的使用指征。

安慰剂:

给对照组病人一些与有效干预措施难以区别的虚设干预制剂或干预措施。

安慰剂效应:

研究对象使用安慰剂后出现的某种反应,通常是由于心理暗示作用产生的积极反应,有利于疾病症状的缓解,称安慰剂效应。

27.干扰:

是指实验组额外地接受了其他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从而导致疗效提高,引起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的增大,造成假阳性。

沾染:

是指对照组的患者额外地接受了实验组药物,使对照组疗效提高,从而缩小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疗效差异,造成假阴性。

控制方法是使用盲法,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28.金标准:

是一种公认的,可靠的,能将有病和无病分开的标准。

目的是将研究人群准确地分为有病和无病两组病理学检查、手术、尸体解剖、特殊的影像学诊断、微生物学培养以及生物学标志具有检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金标准。

29.试验诊断评价:

诊断性试验

金标准(标准诊断)

合计

有病

无病

+

a(真阳性)

b(假阳性)

a+b

-

c(假阴性)

d(真阴性)

c+d

合计

a+c

b+d

N

真实性(validity)诊断试验所获得测量值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正确程度,是诊断性试验的最主要内容。

评价真实性的指标有:

①灵敏度(sensitivity,Se)又称真阳性率,是指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患者的能力特异度。

Se=a/(a+c)*100%。

假阴性率(falsenegativerate,FN)又称漏诊率,是由金标准诊断为有病的病例中,诊断试验结果为阴性的比例,即实际有病而被该诊断试验错误地诊断为无病的百分比。

FN=c/(a+c)*100%=1-Se。

②特异度(specificity,Sp):

又称真阴性率,是在金标准诊断为“无病”的例数中,经诊断试验检测为阴性例数的比例,将该试验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判为非患者的百分比。

Sp=d/(b+d)*100%。

假阳性率(falsepositiverate,FP)又称误诊率,是金标准诊断为无病的例数中,诊断试验诊断为阳性的比例,FP=b/(b+d)*100%=1-Sp。

③约登指数(Youden’sindex,YI):

又称正确指数,为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去1,反映了诊断试验发现病人和非病人的总的能力,综合评价真实性的指标,YI=((Se+Sp)-1=1-FN-FP。

YI越大,准确性越高,试验的真实性越好似然比是同时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复合指标筛检或诊断试验中病例组出现某种检验结果的概率与对照组中出现相应结果的概率之阳性似然比病人中出现某种检测结果阳性的概率是非病人的多少倍。

④符合率(agreementrate)是诊断试验中真阳性和真阴性之和占总受检人数的比例。

也就是诊断试验的结果与金标准的符合程度。

反应正确排除患者与排除非患者的能力。

符合率=(a+d)/N*100%。

⑤预测值(predictivevalue,PV)是根据诊断试验的结果来估计真正患病可能性大小的指标,包括阳性预测值(+PV)和阴性预测值(-PV),+PV=a/(a+b)*100%,-PV=d/(c+d)*100%。

⑥似然比(likelihoodratio,LR)即诊断试验阳性或者阴性的结果分别在患者中出现的概率与非患者中出现的概率之比。

分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

+LR=Se/(1-Sp),-LR=(1-Se)/Sp。

30.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曲线):

依据专业知识,对病例组合对照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测定值的上下限、组距以及分界值,按选择的组距间隔列出累积频数分布表,分别计算出所有分界值的灵敏度,以灵敏度为纵坐标(真阳性率),1-特异度为横坐标(假阳性率),将所有分界值的灵敏度和1-特异度对应的点连成的曲线。

该曲线是用简便图形的方法直观地反映诊断中灵敏度和特异之间的关系。

31.可靠性(reliability):

又称信度,指某一筛检方法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时,所获结果的一致性。

评价指标:

①变异系数;②符合率;③诊断试验的一致性分析(Kappa值)。

影响因素:

个体本身的差异、测量仪器、试剂等实验条件所致的变异、观察变异。

符合率如果试验测量的是阳性和阴性、正常与异常这样的定性指标,则用符合率来表示可靠性,符合率越高,可靠性越好变异系数如果试验测量的史诸如血压、血糖等计量指标,则可用变异系数来表示可靠性,变异系数越小,可靠性越好Kappa值。

影响诊断试验可靠性的因素有:

①测量仪器、试剂等实验条件中所致的变异;②观察者的变异;③被观察者的变异。

32.诊断收益:

指诊断试验结果能正确判断患病与否的能力。

评价指标有预测值、成本效益分析、决策分析等。

阳性预测值指试验结果阳性中,实际患病者的百分率。

阴性预测值指试验结果阴性中,非患者的百分比。

阳性预测值=a/a+b×100%;阴性预测值=d/c+d×100%。

预测值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诊断试验本身的特性(灵敏度、特异度)的影响。

(2)受试人群患病率高低的影响。

当患病率不变时:

灵敏度升高—阳性预测值下降;当灵敏度、特异度不变时:

患病率升高—阳性预测值升高。

33.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

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展开筛检,优化试验方法,联合试验。

34.实用性:

①灵敏度高、特异度高,重复性好;②可行性好即简单、易行,易于操作者掌握;③能被受试者接受即无损伤、无痛苦、无副作用;④价格便宜;⑤出结果周期快。

35.筛检的目的:

1、早期发现疾病,早治疗以达到二级预防的目的;2、发现高危人群,以便采取措施,预防发病;3、达到疾病监测的目的。

36.病因模型:

①三角模型(trianglemodel)亦称流行病学三角(triangleofepidemiology)该模型人为疾病的发生时宿主、环境、病因(动因)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常情况下,三者通过相互作用保持动态平衡,人们呈健康状态。

一旦三者中的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且超过该三角平衡所能维持的最高限度,平衡即破坏,人们将发生疾病。

②轮状模型(wheelmodel)也称车轮模型,强调的是宿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③病因网模型。

37.病因的分类:

①必要病因(necessarycause)是指发生某疾病不可缺少的因子,即缺乏该因素时就不能发生该疾病。

②促成病因(contributorycause)是指某因素存在时可能导致某病发生的概率增加,但该病的发生并非一定具有该因素。

38.Mill准则:

分析流行病学研究的比较推理,这个推理过程所遵循的准则则称为病因假设建立的原则,也称MillCannon,包括以下几种逻辑推理方法:

(1)求同法:

又称“异中求同法”,指在不同事件中寻求共同点;

(2)求异法:

又称“同中求异法”指在相似的事件中寻求不同点;(3)共变法:

指某因素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发生变化,某病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随之变化,则该因素很可能是该病的病因,二者往往呈剂量-反应关系;(4)类推法:

指所研究的某种疾病的病因和分布特征与另一种病因已知的疾病的分布特征相似,那么可以推测这两种疾病的病因可能相同(5)排除法:

指通过对假设的排除而建立假设的方法。

39.疾病与因果关联的形式:

①虚假关联(spuriousassociation)也称人为关联,是指本来两件事间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但由于在研究过程中的某些偏倚或机遇,使得两者之间出现了统计学上的关联。

②间接关联(indirectassociation):

亦称继发关联,是指两件事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