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检测五湘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570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检测五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检测五湘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检测五湘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检测五湘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检测五湘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检测五湘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检测五湘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检测五湘教版必修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检测五湘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检测五湘教版必修2

阶段检测(五)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2,5,6,7,8,22,27

(1)

(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3,4,9,10,28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1,12,13,14,15,21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6,17,18,19,20,23,24,25,26,27(3),29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水资源短缺最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D.华北地区

答案 D

解析 华北地区人口多,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但年降水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匀,成为我国水资源短缺最严重的地区。

2.缺水严重地区可采取的最合理措施是(  )

A.大力开采地下水B.大规模淡化海水

C.水资源重复利用D.关停耗水量大的企业

答案 C

解析 大力开采地下水可能会引起地面沉降等问题;大规模淡化海水成本过高;关停耗水量大的企业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水资源重复利用,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读“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答案 D

解析 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各发展阶段并不只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由图可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4.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可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 B

解析 原始社会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主要是生物能源,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工业社会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问题突出。

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有所缓解,但尚未得到解决。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5~6题。

5.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答案 B

解析 图示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南方地区,只有选项B符合。

6.该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多,增长快B.不合理利用资源

C.片面追求经济效益D.工业化快速发展

答案 A

解析 四个选项均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

福建省长汀县地处福建西部,武夷山南麓。

下图表示1988年与2011年长汀县土地利用结构。

读图,完成7~8题。

7.1988年长汀县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最有可能的是(  )

A.沙漠化B.水土流失

C.酸雨D.次生盐碱化

答案 B

解析 该地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裸地面积大,因而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8.1988~2011年,福建省长汀县(  )

A.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改善

B.城市化发展快,耕地快速减少

C.林地破坏严重,环境问题加剧

D.裸地面积减少,生态恢复良好

答案 D

解析 比较两图可以发现,该区域裸地面积显著减少,林地面积扩大,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下图示意不同社会阶段资源利用,图中数字表示智力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主要指区位条件)。

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数字与资源类型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智力资源 ②矿产资源

B.①空间资源 ③矿产资源

C.②空间资源 ③智力资源

D.②矿产资源 ③智力资源

答案 D

解析 随着社会进步,智力因素影响越来越重要,故③为智力资源;工业革命后,矿产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进入生态文明阶段,矿产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减弱,②为矿产资源。

10.工业文明阶段,曲线①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B.资源种类增多,利用率提高

C.区位条件增多,影响程度增大

D.劳动力数量增多,素质提高

答案 C

解析 由上题可知,①为空间资源,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们对空间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增强。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完成11~13题。

11.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指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展 ②生态持续发展是目的 ③社会持续发展是基础 ④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12.图中数字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

A.①经济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B.①生态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C.①社会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D.①社会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生态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答案 C

解析 不管是生态、经济,还是社会都是在人的管理调控中进行的,故④是人的管理调控。

①为③提供劳力和科技,故①是社会系统;③为①提供物质产品和资金,③为经济系统;则②是生态系统。

13.①对②的影响是(  )

A.提供环境资源B.产生生产废弃物

C.产生生活废弃物D.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

答案 C

解析 社会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就是产生生活废弃物。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

“塑战速决”。

主办国为印度,呼吁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

2018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据此完成14~15题。

14.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及中国主题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主要是(  )

A.公平的观念B.发展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D.权利的观念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

“塑战速决”,呼吁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中国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二者都体现了治理环境问题,体现了环境的观念,故C项正确。

15.以下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严重的资源短缺是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B.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C.深刻的环境危机迫使我国要将生态的保护放在第一位

D.清洁生产可以使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再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答案 A

解析 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利用率较低,导致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主要原因之一,故A项正确;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传统的发展观念,是错误的观念,故B项错误;我国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应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开始兼顾环境问题,故C项错误;清洁生产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提高了利用率,故D项错误。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回答16~17题。

16.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

①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②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③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④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保护了当地环境。

17.该图显示了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有(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③废弃物综合利用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答案 D

解析 该图显示了该湖区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建立各种农业基地,培育了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生态效率取决于环境效率和资源效率,是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下图为江西省2001~2010年生态效率变化轨迹图。

据此完成18~19题。

18.江西省的气候特征是(  )

A.夏季高温少雨,冬季严寒潮湿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少雨

D.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答案 B

解析 江西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江西省纬度较低,夏季高温,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较多;北部山地可阻挡冬季风南下,冬季温暖,同时受离岸的冬季风控制,降水较少。

故B项正确。

19.图示期间,促进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增强

B.自然资源的消耗总量减少

C.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增多

D.治污与废物利用同步增强

答案 A

解析 据图可知,2001~2010年江西省环境效率约由0.3上升至0.65,资源效率约由0.4上升至0.55,环境效率提高的速度快于资源效率,表明该时段江西省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增强、资源利用率提升(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增多),但两者并不完全同步——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更大;资源效率提升是指GDP增长倍数大于资源消耗量增长倍数,但自然资源消耗总量变化无法确定。

下图示意某工业生态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流动,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墙板厂为核心,企业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建立工业生态链关系。

据此完成20~21题。

20.图中序号①②③④⑤所代表的工业生产副产品或废弃物分别是(  )

A.硫、燃料气、冷却水、余热、粉煤灰

B.燃料气、冷却水、余热、粉煤灰、硫

C.硫、冷却水、燃料气、粉煤灰、余热

D.硫、冷却水、燃料气、余热、粉煤灰

答案 A

解析 根据各生产厂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测可以做出判断。

①指向酸生产厂,应该含有大量的硫;②指向火电厂,应该为燃料气;③指向炼油厂,并有余热产生,应为冷却水;④指向区供热站,应为余热;⑤指向水泥和道路,应为粉煤灰。

21.关于该工业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工业园的运作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

B.该工业园通过“从副产品到原料”的转换形成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C.该工业园是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新型工业园

D.该工业园的运作充分体现了公平性的发展原则

答案 A

解析 该工业园的生产充分实现了废弃物的合理循环再利用,实现了环境、经济的和谐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发展模式。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

读图完成22~23题。

22.图中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污染严重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 该地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秸秆、薪柴和煤炭的比重过大,这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另一方面,影响农作物秸秆还田,从而引起土壤的肥力下降。

23.“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是(  )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开发清洁能源 ③禁止碳的排放 ④追求绿色GDP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低碳经济”倡导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同时提倡开发清洁能源,减少碳的排放,以追求绿色GDP。

如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

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据此回答24~25题。

24.维持这一生态系统“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的关键是(  )

A.江河B.森林

C.村寨D.梯田

答案 B

解析 由于该地区降水较多且地形崎岖,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因此森林在该区域地理环境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森林在维护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25.哈尼族人的村寨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

答案 C

解析 由于该地区的村落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区,加大了该地区人们的劳动强度;由于该地区的地势较高,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较小;发展农业可能对水源造成污染,因此把村落建在梯田上方,主要是为了获取清洁的水源。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26.清洁生产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车用乙醇汽油是酒精(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这种新型燃料排放的CO2等废气明显减少。

经过几年的试用,我国一些省市开始推广这种车用燃料。

材料二 我国河南省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流程图。

(1)与传统的末端治理相比,清洁生产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优势?

(4分)

(2)在河南省建立酒精厂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将玉米转化为车用燃料酒精,其意义是什么?

(4分)

(3)与吉林省相比,河南省建立酒精厂的自然优势有哪些?

(4分)

答案 

(1)资源利用率更高;废弃物排放少,减少环境污染。

(2)河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原料充足。

意义:

减轻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业生产;延长农产品的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

(3)河南纬度低,气温高,在沼气发酵等环节上有优势。

解析 第

(1)题,由材料一可知,车用乙醇汽油排放废气少,利用率高,有利于环境保护。

(2)题,河南是农业大省,盛产玉米,原料充足。

由材料二可知该生产模式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循环经济,其意义可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第(3)题,河南与吉林相比,纬度低,气温高,利于沼气发酵。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图一示意我国某地区地形、河流分布,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

为发展经济,改善环境,该地提出了两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以及两种方案的预估经济、环境效益(图二)。

(1)简述该地区地形特征。

(3分)

(2)分析该地区地形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5分)

(3)从可持续发展观点来看,哪种调整方案更为合理,并阐释理由。

(4分)

答案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地形崎岖,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主要为山地,东南部主要为丘陵和沿海平原;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岛屿和沿海滩涂。

(2)有利影响:

山地、丘陵、平原、滩涂等土地类型多样,有利于开展林业、牧业、耕作业、渔业等多种经营;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利于夏季风抬升,削弱冬季风的影响。

不利影响:

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面积小,耕地比重小;地形崎岖,地块小,不利于大型机械化耕作;地形起伏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3)方案②。

方案②生态林、草地比重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解析 第

(1)题,地形特征一般从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变化等方面描述。

(2)题,据材料可知,该地土地类型多样,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山地对气流具有阻挡作用,结合风向可知,该地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可增加夏季降水;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可减少冬季风的影响。

该地山区面积广大,造成耕地不足,不利于机械化的普及,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地质灾害较多。

第(3)题,读图可知,方案①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和经济林为主,初期收入较高;方案②以生态林为主,后期收入显著提高,说明方案②更具有可持续性。

28.下图表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自然资源的名称。

(3分)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简述自然资源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分)

(3)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曾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请在图中增绘曲线,来表示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污染的变化趋势,并作简要说明。

(6分)

答案 

(1)水 生物(可互换) 矿产

(2)农业社会: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工业社会:

煤、铁等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起着决定性影响;后工业化阶段: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由强到弱)。

(3)见下图:

农业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污染较轻;工业社会阶段,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工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在大量消耗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环境污染严重;后工业化阶段,人类寻求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环境污染状况得以改善。

解析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后工业化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

在农业社会,环境问题已经出现,但并不突出;进入工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污染严重;后工业化阶段,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29.近年来,武汉市“农家乐”的开发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1分)

(1)将下列内容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中。

(4分)

a.科教 b.景区资源与环境 c.经济 d.人口

(2)分析该模式如何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4分)

(3)“农家乐”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分)

答案 

(1)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为d、b、a、c

(2)通过开展“农家乐”,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收入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当地农民保护景区资源与环境意识增强;经济收入增加,保护、开发资源和环境的经济能力提高,有利于当地生态发展。

(3)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收入较低的问题;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解析 第

(1)题,景区资源与环境是开展“农家乐”的基础;人口是主导,调控“农家乐”可持续发展;发展“农家乐”旅游是当地居民提高经济收入的动力;科教使当地旅游资源得到开发、提升。

(2)题,当地居民利用景区资源与环境开展“农家乐”旅游,经济收入增加,教育投入增加,人口素质提高,人们有意识有能力保护、开发当地资源与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

第(3)题,“农家乐”可以增加就业,解决增收难和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