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资分析大道至简五至八时寒冰著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3885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股市投资分析大道至简五至八时寒冰著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股市投资分析大道至简五至八时寒冰著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股市投资分析大道至简五至八时寒冰著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股市投资分析大道至简五至八时寒冰著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股市投资分析大道至简五至八时寒冰著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股市投资分析大道至简五至八时寒冰著doc.docx

《股市投资分析大道至简五至八时寒冰著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股市投资分析大道至简五至八时寒冰著doc.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股市投资分析大道至简五至八时寒冰著doc.docx

股市投资分析大道至简五至八时寒冰著doc

大道至简:

透过现象看本质

——投资(趋势)总结之五

      时寒冰

因作者要求不得转载,故其内容可以查看其他网站

大道至简:

透过现象看本质

——投资(趋势)总结之六

     时寒冰

   “两个礼物,你要哪一个?

   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儿童会毫不犹豫地说:

“我都要!

   而很多成人则会从各个角度进行比较,然后选择一个,尽管你并没有给他限定“只能选一个”的条件,但他在心中已经为自己设置了那个条件。

   大道至简的思维,归根结底,就是重视常识,把复杂事物简单化的思维。

对趋势的判断亦然——当然,一些复杂的判断仅靠这一点是不行的。

比如,我2008年写的《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对2010年欧元大决战的推断,及今年3月对“欧元大决战具体时间——5月、决战过程——不会持续很久、决战目的——废欧元影响力而非致其于死地”等等的系列判断,及2008年对美元与黄金同步性特征的论断,需要借助更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尽管如此,这些复杂的判断仍然离不开常识性思维。

   常识性思维得出的判断,对于投资来说,足够用了。

   2010年5月16日,我在《大道至简:

透过现象看本质——投资总结之四》中写道:

   “需要强调的是,我所指的资源为王,不包括钢铁、铝等产能严重过剩的品种。

资源为王的传导路线,是贵金属(黄金)向次贵金属(比如我书中提及的稀土等)的传导,粮食同样是我眼里的宝贵资源——在当下它的资源特性比实物特性更醒目。

黄色的金子指的是两种:

黄金和粮食。

黄色的金子是贯穿周期间的主线。

而这些都没有黑色的金子走得更强更远!

让时间证明一切吧!

随着距离事实原来越近,人们会越来越清晰的懂得我的这种判断的价值。

还需要强调的是,不要把资源尤其稀有资源当成简单的商品,他们也将越来越显现出货币特性——真正有远见的人会懂得我所表达的内容。

   回过头来,我所谈及的板块所对应的个股,如今超过60%的都创出了历史新高。

   贵金属黄金,在滥发货币成为世界性选择的时候,必然走强。

诚如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

“黄金在我们的制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作为最后的卫兵和紧急需要时的储备金,还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可以取代它。

”有关黄金的未来趋势,以后觉得有必要时会专门论述。

   我为什么强调“资源为王的传导路线,是贵金属(黄金)向次贵金属(比如我书中提及的稀土等)的传导”呢?

诸如稀土、钽等等品种,一般与煤炭一起,被归为黑色金子之列。

在国际金价走强的情况下,强势传导必然在次贵金属品种全线展开,原因是,这些次贵金属,比贵金属的黄金具有更大的一个优势:

工业用途。

   我们知道,每年世界黄金供应量的80%用在了首饰业上,工业用金占世界总需求量的比例连10%都不到。

而次贵金属很多都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品种,随便查询一下诸如稀土、钽这样的金属用途,你都会忍不住大吃一惊。

因此,强势力量一旦传导到这个领域,工业价值+货币价值,其力度一定空前。

   粮食同样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甚至可以说是更宝贵的资源。

我将其与黄金一起,归到黄色的金子当中,原因即在此。

   2008年10月,在次贷危机恶化的过程中,我开始强力看好黄金,并在博客中明确写了出来。

但从2009年8月起,我以黄金为核心的投资组合,变成以农业等资源为核心的搭配。

当时的农业是最不被看好的板块,而国际金价继续在上涨。

但事实证明这种配置是符合市场趋势的,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黄金类股票价格大部分刚刚到达或超过我当时调仓的价格,个别的仍在下方,而粮食类尤其我数次强调的种子类品种,大部分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种调仓的原因同样是基于常识:

国内的投资品往往会变本加厉地超前反映某种利好因素,黄金类股票在连续上涨6倍的情况下已经完全透支了随之而来的国际金价涨幅,二者之间需要有一段时间的背离。

   那么,粮食类尤其其核心种子板块为何如此强劲?

   答案就在常识中。

去年的干旱连着今年的洪水,甚至没有经历一个过渡期就完成了角色的转换,而且今年的水灾几乎全在粮食主产区。

不仅中国,全球的多个粮食主产国粮食减产。

另外还有转基因种子肆虐因素,这是一个令人悲伤和忧虑的因素,简短的话无法说透……鉴于形势的变化,我延长了以粮食为核心的品种配置时间——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具体投资品的变化(而非大周期的变化),需要随机应变。

比如,对于上证综指下限的判断,当股指期货推出后,在财经郎眼中,与郎咸平教授一起做节目的时候,我即做了调整。

2319的前期低点,与调整后的点位相差无几。

   同样作为黑色金子的煤炭,在新周期中,连续受到发改委的价格管制,这种管制长期看会导致更大力度的反弹,但短期看,它会影响人们对煤价将不得不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平稳的预期,这种预期将使其力量的释放时间略微延长,而绝不能改变其突破方向。

   作为投资者,最重要的是把握大趋势。

关于新周期,我曾经连续写了多篇文章,并强调不要以短线客的心态来看新周期。

2010年6月8日,我在《值得重视的周期转换》一文中写道:

“在市场中充满恐惧与困惑的时候,我要说的是,尽管惯性的延续显得阴森可怖,但伴随着5月的渐行渐远,或许,更应该关注机会,以与新周期共舞。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那个时候,市场中的气氛是何等的恐惧和黑暗。

   鉴于货币的超发冲动难以抑制,以资源为主线的投资思路是相对安全的选择。

当大盘在10%位置上下震荡的时候,许多此前博文中提及的资源品所对应的品种,大都走出了超过50%的强涨势(有关新周期的这种奇怪特点,我早在上半年的演讲中都已经做过详细分析)。

   我需要再次强调,任何投资品都必须放在一个周期或区间内来分析才有意义,因此,我此前写的周期分析问题,都特别重视时间坐标,离开了时间坐标的判断,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我是一个从实战走出来的趋势研究者,更注重趋势的可操作性,而这种操作性必须通过周期的转换与时间节点的对应,才具有实际意义。

   当越来越多的人刻苦钻研各种投资秘诀的时候,却逐渐脱离常识。

脱离常识的投资,仿佛随波荡漾的浮萍,既不知道自己身居何方,也不知道风速、水流处于怎样的趋势当中,所以,结果只能是成为趋势中的玩物。

   当然,投资者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技巧和基本的风险控制方法,以合理分配资金,以安全、稳妥的组合,在市场中获利。

   附:

黄色的金子——黄金、粮食;黑色的金子——稀土、钽、铟等稀有金属和煤炭;液体的金子——石油(油砂、油页岩亦归于此类)、水。

   说明:

1)本人所有大道至简系列文章都只是阐述一种分析方法,而非提供投资建议。

2)最近一周博文更新会适当快些。

3)本人已在博客中明确声明,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请谅解。

                于2010年8月31日

大道至简:

透过现象看本质

——投资(趋势)总结之七

       时寒冰

   金融衍生品的杠杆作用,决定着它在资本市场,往往起着助涨助跌的作用,尤其在金融衍生品推出之初(无论欧美还是日本),表现得更为明显——尽管制度建立者的初衷或许并非如此。

   因此,相关国家对金融衍生品的推出一般比较慎重。

比如,日本,早在1951年就推出了融资融券业务,但直到1988年才正式推出股指期货。

日本当年股指期货的交易量数倍于现货交易量,就连所谓套期保值者,也忍不住做起了投机,使得整个股指期货为投机者所主导。

这加剧了泡沫的凝聚。

1989年12月29日,日经指数创下39815点的历史最高点,而后掉头向下,截至今天也才9200多点,跌幅之惨烈,跌势持续时间之久,史无前例。

当然,日本资本市场的沉浮与其在货币战争中的完败相关,金融衍生品只是起到了助涨助跌的作用。

   有关股指期货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我与郎咸平教授在广东卫视财经郎眼“揭秘股指期货”一期节目(2010年4月25日首播)中有专题对话,虽不完整,但基本可知悉大概。

   股指期货与股票交易的区别有很多,最大的区别在于几点:

股指期货是保证金交易制度,投资者可以“以小搏大”,是带杠杆的,虚亏到一定程度,必须追加保证金,但可能由于在涨、跌停板位置爆仓而无法斩仓出局的情况,可谓“求死不能求生不得”,而股票是全额交易制度,即使亏损,也仅限于账面资金;股指期货是“T+0”交易,随时可以开仓、平仓,而股票是“T+1”交易,头一个交易日买的股票,只能在下个交易日或以后卖出;股指期货在交割日要交割,而股票则可以长久持有;股票市场只能先买后卖,而股指期货市场可以先开空仓,既可以先买后卖,也可以先卖后买。

   在中国推出商品期货至今(尤其在期货市场建立之初),曾发生多起“逼空”(居多)或“逼多”行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非得逼死对方不可的现象呢?

   我们知道,期货是可以先开空仓,也可以先开多仓的,当平仓了结的时候,必须做相反的交易。

比如,假设空单持有者要平仓,必须挂买单,这就意味着,做空的一方要平仓,反而要助推价格向着有利于多头的方向发展(在跌停板位置上获利了结等情况除外)。

空头为了安全地抽身而退,同时也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会拼命向下砸盘,当多头资金跟不上时,就有爆仓可能,多头可能选择卖出止损,多头被动斩仓(卖出)的结果是,推动趋势更快、更深地下行,空头可以完胜。

   这显然是空头最乐意看到的情形。

   反之亦然。

   因此,期货的这种特性决定了,行情的结束以另一方的完败作为结束点,才能彻底地一了百了。

   当时,与郎教授一起做节目的时候,我谈及的400点观点,就是基于保证金被打爆的逻辑得出的。

节目播出后,股指期货的保证金比例就提高了,而且,期货经纪公司实际调整的比例更高,原来所谈及的400点的幅度也随之进行了调整。

   股指期货是4月16日正式登场,起跑线是3399点。

   3399X15%=509.85点,但在实际交易中,不少期货公司给的保证金比例是20%,如果以20%计算,则为3399X20%=679.8点。

   也就是说,当沪深300指数跌幅达到这个点位的时候,持有当期交割合约的多方如果满仓操作,基本彻底爆仓。

   对照一下:

  

   IF1005合约在4月16日的最高点位是3450,到5月21日交割日的收盘是2749.8点,3450-2749.8=700.2

   与679.8点的测算竟然如此惊人的吻合!

   这个吻合的背后,是多方在此轮被洗劫一空。

   我此前多次强调,股指期货推出后,是股指期货影响股市而不是股市影响股指期货,等到今年11月前后,两者则是互相影响的关系,而不再是单向的。

   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它对中国股市的直接影响是,同时打开了股市的下跌和上涨空间。

我在2009年曾经推断,股市会在2900—3400一线,震荡较长时间,直到这个区别被股指期货的推出打破为止。

   当时,在与郎咸平教授做节目之后,我调整了此前判断的区间下限。

2900-(2900X20%)=2320点,而大盘的最低点是2319.74点,是更加惊人的吻合。

在接近这个位置的时候,当然是机会,因此,我在此前多次强调新周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当股指期货上涨的时候,与下跌时一样,一般仍需把一方逼入绝境为终结点,这实际上使得趋势的把握有了一个相对直观的参照物。

   需要说明的是,逼空或逼多行情,并非每次都非常规则的出现,还有一种情况是,在一个区间内震荡而不突破,导致弱势的一方看不清方向,盲目地追涨杀跌,左右斩仓,招致亏损。

至于这两种情况的区分,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

   另外,在跟郎咸平教授做那些节目的时候,我特别强调,不要抢筹码。

因为,股指期货推出前,很多人忽悠不明就里的散户投资者去抢权重股。

这是一种不值得推敲的说法。

以中国石油为例,中国石油集团持股数15816459.73,占总股本的86.42%。

再如工商银行: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持股11831671.61,占总股本的35.4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持股11800617.40,占总股本的35.33%,两者相加占总股本的70.75%。

余剩的流通股即使抢走完,也不足以与他们抗衡,而且,在当时背景下,用这种海量的资金去撬动股指期货这个刚刚推出的小盘,也根本不值得。

   在当时的背景下,由于受到国家货币政策及房地产政策的影响,能够走得好的只能是小盘股(具体分析过程以后有机会再写),因此,在4月份做的那期节目中,我特别强调不要去抢筹码,如果要做大盘股,也一定要是因为其本身的投资价值而非筹码本身。

   这一情况同样在今年11月前后会发生变化。

   做投资需要对一些常识有基本的了解,根据常识指导自己。

   当然,杠杆工具的密集推出(报道称央行将推出中国版CDS)往往意味着风险的放大,从超越投资范围的角度来看,华尔街的那些人是不会让这些杠杆闲置的。

对此,我非常无语。

我一直在关注华尔街的动向,今年3月,我将金融大鳄们全面狙击欧元的具体时间——5月,反复在博客中公布并强调,就是让读者与我一起验证。

尽管如此,5月欧元狙击战全面激战时的惨烈一幕,依然令人心有余悸。

这一推断对我而言这并非意味着成就感,而是深深的、深深的危机,华尔街在等待他们需要的杠杆工具一一到位,而今真的在一个个如愿以偿……

   无知者无畏。

   草民之忧,轻如鸿毛。

   本人所有大道至简系列文章都只是阐述一种分析方法,而非提供投资建议;所有分析结果都是基于一种可能性推测,都是既有对的可能又有错的可能,只是,好的方法相对可以提高对的几率,而好的方法无不源于常识。

             2010年9月7日

大道至简:

透过现象看本质

——投资(趋势)总结之八

 时寒冰

   

   影响某种趋势变动的因素往往非常多,即使以人们能够看到的因素而言,罗列下来也非常繁杂。

但是,在所有影响该种趋势的因素当中,有很多是可以忽略的(通过删减化繁为简);有些因素所产生的力量是互相抵消的(即方向相反而力量相近的因素,去掉,化繁为简);有些因素是可以归为某一类当中的,所依据的原则就是,这些因素的合力是同向性的(通过合并,寻找到一个主干,化繁为简)。

走完这三个步骤以后,再通过第四步,寻找决定趋势的核心力量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当然,再高一个层次,就是倒推法,更简单,更容易找到实质,但必须有前面的基础作为铺垫才能做到。

   沿用上述方法套房价,会发现,最终决定房价的力量是货币(信贷)的供应量(“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货币供给的动态都取决于信贷的扩张和紧缩。

”——黄达《金融学》)。

因此,根据货币(信贷)供应量,即可知道房价的大致趋势。

除货币之外的因素,如供求关系等等,都退居其次了,也正是这些变化,使得很多经济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的房价高于发达国家后为何还继续走强的真正原因。

   中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92年(31.30%)、1993年(37.30%)和1994(34.50%),那个时候发生了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原因有二:

一是M2增速过快,快到令世界瞠目结舌的程度。

二是中国缺少可以吸纳这些超发货币的领域:

房地产和股市都处于刚起步阶段,规模有限。

   于是,政府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行货币化,或者说,去责任化。

住房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通过改革,原本应该有公共财政承担的职责,转嫁给了老百姓自己。

而住房、医疗、教育领域的货币化及股市的扩容,成为吸纳超发货币的重要领域。

   1990年的时候,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53万亿元人民币,截至2010年8月末,M2余额已经高达68.75万亿元。

净增加43.9倍。

至此,伟大祖国的货币总量已经超过美国20%。

可歌可泣!

   中国房价真正开始暴涨,始于2003年。

相关数据,我已经在《大道至简之五:

透过现象看本质》中有详细介绍。

   可以重复一下两组数据:

   第一组:

2003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0.62万亿元,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

2007年与2003年相比,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长了近20万亿!

   第二组:

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

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

短短两年时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又增长了20万亿元!

   其实,对于房价而言,调控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能否控制住印钞机,能否控制住信贷的急速扩张。

一边调控,一边加大货币投放,等于是火上添油,是不可能抑制房价的。

   那么,今年下半年房价为何又开始上涨了呢?

   因为,虽然调控的鼓声雷鸣,使得投机客开始观望,房屋成交量骤降,房价也略有回落,但中国的M2余额一直高速前进——这是中国房价再次向上的根本原因。

   截至2010年8月末,M2余额为人民币68.75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2%,增速明显高于7月的17.6%。

而中国截至今年6月末的M2较上年同期增长18.5%,5月为21.0%,4月为21.48%,3月22.5%,2月25.52%,1月为25.98%。

货币的快速投放,使得富人出于对货币贬值的恐惧再次入市,这个时候的房屋已经不再是居住的房子,而是一种金融品,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传销场所。

   2009年,中国预定的M2增速目标为17%左右,但截至2009年末,M2余额较上年末增长高达27.68%!

   中国今年(2010年)全年的M2增速目标仍为17%左右,但截至目前,没有一个月是低于17%的。

   而且,政府自己也感到调控房价越来越成为难以完成的任务。

一方面,既得利益集团已经从小树变成参天大树——是类似于阿凡达电影中的那种可以寄生N多人的难以撼动的通天大树。

另一方面,一旦调控房价,超发的货币就会涌入实体经济,加剧通货膨胀的显现。

比如,流到农产品等领域,就会导致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引发民众不满。

   于是,不得不再次放任房价。

   这不仅可悲,而且非常危险。

   现在,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中,只是,很多人把头埋在沙土里,装作看不到而已。

今年3月,我多次强调,国际大鳄将发起总攻,全面狙击欧元,速战速决。

被很多人嘲笑,等结果出来后,这些嘲笑者不做声了,但也仅仅不做声了而已。

我此前在演讲中提及的,黄金年底到1300,美元9月将见到7字开头,都已经到达。

再次强调,所有的趋势研究必须放在一个周期内才有意义,对某个阶段的带有时间坐标的趋势把握好,对投资操作才有实际意义。

阶段一过,趋势就跟着调整。

这就是顺势而为。

   目睹危险,令人忧虑。

要知道,在时间坐标上,当像5月欧元狙击战这样的具体事件被如此精确地固定下来的时候,实际上也意味着大周期的全面启动和展开啊!

   

   2010年3月17日,我在《货币战争悲壮的英雄:

帕潘德里欧》一文末尾这样写道:

   欧元之后,投机大鳄们下一个要攻击的将是中国。

伎俩仍旧是:

热钱涌入——逼迫本币升值——推高泡沫——热钱撤离——泡沫破灭……只不过,中国一直在主动制造并累积泡沫,并且乐此不疲,不遗余力。

很多时候,不能埋怨投机大鳄太凶残,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问题。

   不自省者自灭。

   在帕潘德里欧悲壮抗争的时候,北京又诞生了几大地王,其中有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下属企业。

地王一出,周边房价立即暴涨……此时此景,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眼前正在发生的,跟我3月画出的这个路径何等相似!

   欧元狙击战之后,美国对伊朗加大制裁力度,而后,就是集中力量强压人民币升值。

9月29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将就一项旨在对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的法案进行表决。

而所有的这一切,我在3月份的文章中,都已经明确提出警示。

遗憾的是,中国在继续膨胀泡沫,对已到眼前的风险视而不见。

   我从2008年起,就一直喋喋不休地建议(连我自己都开始对这种喋喋不休不耐烦了),必须修正掠夺民众、恶化民生,仅能满足少数人私欲的畸形的房地产政策,停掉一切可能导致产能过剩的大规模投资项目,把资金用到改善民生上去,用到扶持效率更高的民营企业发展上去。

只要民生改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起来,中国民众的购买力就能激活,内需就能拉动起来,在国内就能消化掉部分产能。

遗憾的是,中国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越走越远,继续扩大产能,以至于到了不得不再次通过关闸限电来控制产能的地步。

同时,面对被通胀折磨的购买力不足的民众,又不得不哀求消费大国,向他们超低价推销我们的产品。

   一步错,步步错。

   高房价是一些人政绩的闪光点,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中国房价早已丧失了购买力这一至关重要的基础,它已经成为富人的游戏,成为投机者的乐园,成为摧毁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上进心的超级粉碎机。

中国的房价在靠春药强力支撑,看起来还在勃起,却忽略了正在造成无法医治的后果。

   当然,在所有的隐患爆发以前,我们不妨一起麻木起来。

草民徒叹奈何!

   说明:

本人所有大道至简系列文章都只是阐述一种分析方法,而非提供投资建议。

其中部分内容为此前演讲中内容,只是时间滞后。

   说明:

最近更新不快,原因有三,一是前期多篇文章被屏蔽,写作激情受到些影响;二是房价上涨,房东也趁机再次把租金提高20%,毫无商量余地,只好滚蛋,另找栖身之地,耽搁了点时间。

三是新书的写作,其实,半年前已完成,但看看不满意,干脆删掉重新写。

因此,有所耽搁。

      于2010年9月29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