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橄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3563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橄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油橄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油橄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油橄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油橄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橄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docx

《油橄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橄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油橄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docx

油橄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油橄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第一节病害

一、油橄榄肿瘤病

分布及危害我市栽植的油橄榄已有发现危害。

国内引种油橄榄的各种植区都有发现。

受害植株矮小,结实量下降,病枝易枯死,严重的整株死亡;此病在地中海沿岸甚为常见。

除危害油橄榄外,还危害流苏属、白腊属、茉莉属、木犀属、连翘属等属中的多种植物。

症状危害植株的根部、根颈、主干、枝条、叶柄和果柄等部位。

初为小瘤,一般直径1~3厘米,有时连成一片、或与枝干伤口等长,外呈乳头突起,浅灰褐色,后色泽加深,表面变粗糙,并凹陷开裂,内为海绵状。

后分崩脱落,形成溃疡。

以后又长出新瘤,瘤内大量细菌,遇水或空气潮湿,由孔道溢出或呈黏液状附在瘤外。

病原及发生发展规律一种极毛杆菌,鞭毛1~4根,革兰氏阴性反应,病原细菌在肿瘤内越冬。

由雨水、昆虫或人为活动传播。

经伤口或叶痕等侵入。

刺激分生组织,形成肿瘤。

病菌能多次重复侵染。

发病多在嫁接口附近。

潜育期长短取决于温、湿度。

温度23℃,相对湿度84%时,人工接种后,两周即表现症状。

自然情况下约20天。

防治措施

1、剪除肿瘤是最简易方法。

剪下的病枝集中烧毁。

树上伤口用1000单位链霉素液或0.1%升汞液消毒。

2、外地繁殖材料引进时,应严格执行检疫检查制度,严禁引入。

二、油橄榄xx斑病

分布及危害此病在地中海区域普遍发生,以春、秋为重。

9月暴雨多时,发病较重。

冬季暖和时,发病亦重。

在干燥北非及美洲地区,此病不重。

中国自引种后,云南中部首先发现病害。

1974年重庆种植区也开始发现,湖南、江西省部分种植区,亦均有发现,造成不同程度损害。

我市60—70年代栽植的油橄榄区内已有发现危害。

但近些年引种的栽植区内尚未发现。

症状受害部位主要为叶片,也能侵染果实及嫩枝,造成大量落叶及严重减产。

病斑在叶片初为灰黑小点,逐渐扩大,边缘由浅褐变深褐色。

病斑外围有一黄色晕环,形如孔雀羽斑,故名孔雀斑病。

病原及发生发展规律病原菌是环梗孢菌Seilocaeaoleaginea(Cast.)Hugh.(CyloconiumoleaginumCAST.)。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越冬。

气温15℃以上及阴雨天气,病斑外形成霉层,成为侵染源。

分生孢子气温或雨滴传播。

潜育期一般为两周左右。

孢子萌发最适温度18℃—20℃。

温凉而多雨季节,有利病害发生发展。

由于各地气温与雨量分布并不一致,因此也可出现一年内两个发病高峰期。

排水不良或土壤条件较差的林内,发病较重;谷地林木较山腰和坡顶为重;品种抗病性互不相同,“卡林”品种较“弗奥“为重。

防治措施

1、防治应以检疫为主,出圃病苗不应外运;

2、清除落叶、落果,保持林内良好卫生情况;合理灌溉及施肥,适度修剪;

3、药剂以喷撒50%可湿性多菌灵或苯来特的1000倍液效果最好。

三、炭疽病

分布及危害这是油橄榄种植区内常见的一种病害。

它是由炭疽菌一个集合种在许多针、阔叶树上引起的病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为常见。

国内四川、广西、陕西、湖北、云南、江苏等各引种区都有报道,并已造成一定损失。

我市油橄榄栽植区内已有分布。

症状本病害主要危害果实、嫩芽、嫩叶及嫩梢,引起大量落果、落叶、枯梢,果实品质下降。

病斑初为褐色小点,圆形,后扩大,中心略凹陷,呈灰白色,周围有白色环圈。

以后病斑中央出现许多黑色颗粒,呈轮纹排列,即病菌分生孢子盘。

逢阴雨天气,涌现大量橘黄色分生孢子,籍雨水或昆虫传播。

病原及发生发展规律病原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nmgloeosporioidesPenz.

(=Gloeosporiumolivae(Petri.)Foschi.)。

国内前报道的疮痂菌(G.olivarumAlm.)现亦归属于此种。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

春季气温回升,春雨来临,病斑上产生大量孢子,侵染叶、果、嫩梢各部,在水膜中萌发。

菌丝生长适温为18—25℃。

引种品种中,“米扎”较抗病,“贝拉”和“弗奥”较易感病。

防治措施防治以清理园地最为重要。

注意排水,适当修剪,通风透光。

喷药以坐果初喷1%波尔多液或0.2%代森锰或0.2%代森锌等药剂,可收实效。

四、根结线虫病

分布及危害此病国外未见报道,估计缺乏深入研究。

国内已知发生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等省,造成一定程度危害。

不但影响生长和产量,且加重青枯病发生。

我市近些年引种的栽植区内尚未发现。

症状植株小苗或大树嫩根上,形成大小不等虫瘿。

树龄不同,受害程度各异。

以5—10年生逐渐进入结果期的幼树,侧根多的,被害最烈。

大部虫瘿是由根尖膨大变成的。

虫瘿初期表面光滑,淡黄色,剖开可见许多易剥离细胞和白色透明雌虫。

雌虫产卵后,虫瘿表面粗糙,有许多小孔,瘿内有空洞和黄褐色胶黏物。

病原及发生发展规律油橄榄根结线虫,属根结虫属4个种:

即爪根结线虫Meloidogynejavanica(Trenb)Chitwood.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Koforid&White)Chitwood.花生根结线虫M.arenia(Neal)Chitwood.尖形根结线虫M.acrita(Chit-wood.)E.P.&Taylor.根结属Meloidogyne线虫均为雌雄异性。

雄虫线形,雌虫膨大成球形或洋梨形。

线虫在春季及秋季各侵染一次。

成虫在虫瘿内越冬,于4月—5月产卵。

孵出幼虫后钻进根尖,以口腔腺分泌的消化液刺激细胞,在刺吸点周围形成数个细胞后,就在其中栖息并取食。

进而刺激中柱细胞增生,形成虫瘿。

从侵染至形成黄豆大小虫瘿约需60天。

幼虫在虫瘿内发育成成虫,至7月—8月进行交配产卵或孤雌生殖,秋季孵化出的幼虫,再次侵染形成虫瘿。

抗病品种有“米扎”、“莱星”等。

“弗奥”、“卡林”等易感病。

防治措施在林地内不应间种感病寄生作物,如花生、黄豆、绿豆、瓜类、红薯等。

土壤杀虫一般用熏蒸剂如氯化苦,D—D混剂,二溴氯丙烷等。

应在种植前20天左右处理,以防药害。

五、煤污病

分布及危害症状这是一种常发病,多见病。

在叶片、嫩芽或枝条表面形成一层煤烟状黑色霉层,影响光合作用,阻塞气孔,造成一定损失。

霉层是病菌的菌丝和繁殖体。

菌丝暗色,有隔,直径不等,互相交错形成薄膜覆盖寄主表面。

镜检时,可见少数完整子实体。

病原及发生发展规律病原煤炱菌CapnodiumeleaophilumPril.的分生孢子器长颈烧瓶状,分生孢子长椭圆形。

有性期子囊座无孔口,内有多数子囊,各有8个子囊孢子。

煤炱菌的生长发育需要糖份。

蜡蚧及木虱等危害,常引起煤污病发生。

它们分泌的蜜露成为病菌营养来源。

有时当温度急剧变化时,树木也会产生含糖分的分泌物,导致煤污病发生。

较高气温有利于病菌生长发育,较高的空气湿度如露水有利于病菌繁殖。

因此阴坡或凹读较易发病。

防治措施适度修剪,加强通风透光。

喷施石灰硫磺合剂,夏季用波美0.5—1度,冬季用3—5度,或用松脂合剂12—20倍液消灭害虫。

六、干腐病

分布及危害常见于云南种植区,贵州、四川也有发生,个别地区发病率甚至达到85%。

我市近些年引种的栽植区已有发现。

症状发病从干基部或分枝处发生,纵向蔓延。

最初皮层出现水渍浮肿,有小粒突起。

韧皮部及形成层变褐色,深入木质部。

以后病部以上枝条顶芽枯萎,叶尖退绿,叶脉发红,旋即叶片凋萎脱落。

再则枝干枯萎死亡,病斑表面干裂,皮层坏死呈褐色粉末。

病原及发生发展规律这是一种生理病害缺硼症。

此病多发生于高温多雨季节,尤在通风不良环境中最多。

秋后渐轻,冬季停止。

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

“贝拉”易感,“米扎”较少。

植株生长势与感病无关。

防治措施每千克松、稻、薪柴灰含硼200毫克—300毫克,是很好硼源。

定植时作底肥或冬季施肌肥,可改良土壤,增加硼素。

幼树每年施硼酸5—10克。

大树沿根冠挖环形沟,施硼酸或2%硼砂水。

在雨季可直接撒硼粉于沟内后,覆盖土掩埋。

七、青枯病

分布及危害国内曾报道发生于多个省份的种植区,导致植株短期死亡。

并危害多种茄科农作物。

我市近些年引种的栽植区已有发现。

症状苗木或大树均能染病。

叶片反卷、变褐、脱落。

大部分枝干死后,木质部变色,根茎横切面有乳白至淡棕色细菌脓液流出。

病原及发生发展规律病原是一种细菌,立地条件与土壤情况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土壤板结,发病则重。

疏松坡地多不发病。

前作为茄科植物的土地,发病则重。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与蔓延。

6月至10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主要办法。

以尖叶木樨榄作砧木的嫁接树,表现一定抗病力。

xx油橄榄也较抗病。

造林地选择,要注意地势、土壤、肥料、农作物等情况,控制发病因素。

八、其它

(一)叶斑病

陕西种植区各地造成早期落叶,影响生长。

病斑初期黄色,后变褐色,呈不规则分布。

(二)黑斑病

国内湖北、广西、陕西、四川都有分布。

引起大量落果,严重病株枝条干枯。

病菌于旧病组织中越冬。

多雨高湿有助于发病。

冬、春剪除病枝效果最好。

(三)褐斑病

xx各种植区,引起落叶落果。

病菌以菌丝形态在病组织越冬,春季发生新侵染,高湿有利于发生扩展。

(四)灰斑病

xxxx地区栽植地,早期落叶。

上述这些叶斑病的防治,主要是加强田间管理:

冬、春季修剪病患部,及时清除病叶和病落果,并进行1%波尔多液或40%可湿性多菌灵10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或0.4%代森锌液喷雾防治效果最好。

第二节虫害

一、食叶类害虫

(一)、xx

分布与危害多种xx危害油橄榄:

中喙丽金龟、斑喙丽金龟、红脚绿丽金龟、筛阿生金龟、桐黑丽金龟、变斑褐丽金龟等。

这些金龟子食性很杂,危害许多林木及农作物。

成虫将叶片吃成网状,残留叶脉,造成孔洞或缺刻,甚至整株枯死。

生物学特性每年发生1代至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

次年3—4月在土中2—3厘米处作室化蛹。

成虫发生期4月—8月,昼夜均可取食。

卵散产于土中,更喜产在新腐熟堆肥内。

各种金龟子每雌平均产卵30—80粒不等。

白天多潜伏在杂草,农作物或土缝内,晚上成群飞出危害。

防治措施冬耕深翻,消灭越冬幼虫。

苗木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75%辛硫磷,25%异丙磷等灌注根部杀幼虫。

成虫用人工震落或灯光诱杀。

也可用1.5%乐果粉剂或40%乐果1000倍液或50%马拉松1500倍液喷杀成虫。

(二)、油橄榄蜡蚧

分布与危害蜡蚧危害多种树木,常见于油橄榄。

此虫类如胡椒,依附于树叶或小枝。

雌虫背上有两横一直的隆脊,类如英文字母“H”字样。

昆虫引种点在1970年发生较多。

在生长不良的树上,危害较重。

导致局部落叶,枝条枯萎,结实不良。

并伴生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

我市新旧栽植区均有分布。

生物学特性在西班牙一年繁殖两代:

5—7月份及8月至11月各一代,且有两代重迭现象。

在昆明每年发生一代至二代,世代也不整齐。

幼虫孵化后,在母体介壳下停留1—2天,然后外行寻找固定有营养地方。

能籍风力或鸟足及其它昆虫传播。

多聚集在叶背主脉或避光的枝条附近。

高温且高湿条件下最易发展。

潮湿而通气不良处容易发生。

但高温、干旱却能引起成虫死亡。

0℃以下,卵和幼虫难以成活。

大雨、暴风也能引起一龄幼虫死亡。

防治措施:

1、喷药应在若虫阶段进行。

西班牙安排在5月底。

昆明地区6—11月每日一次,效果很好。

2、石灰硫黄合剂波美0.1—0.2度防一、二龄幼虫。

效果良好,且可兼防煤污病。

3、0.2%甲基1605与0.4%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混合施用,可防蜡蚧,兼防煤污病与孔雀斑病。

因1605是剧毒药物,应在坐果前及采果后施用。

0.1—0.2%氟乙酰胺有内吸及长效作用,对一龄幼虫喷药最好。

因亦系剧毒,应遵守操作规程进行。

4、松硷合剂(松香6份,烧碱4份,水20份)配成原液稀释20倍或50%乐果乳剂稀释600—1000倍液喷洒亦可。

5、在西班牙采用摘除严重感染的树冠,或喷洒西维因(有效成份0.15%),或矿物油1.5%乳剂,再加入含磷杀虫剂。

(三)、麻皮蝽

分布与危害麻皮蝽危害油橄榄国内有报道。

此虫危害多种林木及果树,吸食叶片、嫩枝果实的汁液,引起枝叶枯黄,提早落叶、落果。

广西地区有发生。

我市境内有分布但未见危害。

生物学特性在桂林一年两代。

成虫在干燥避风的茅草堆、墙缝或砖瓦堆中越冬。

气温回升到15℃即外出活动。

4月底开始产卵于叶背。

卵块常12粒排成不规则形,卵期4—6天。

5月初若虫常在期孵化叶片上围成一圈,吸食叶汁。

2龄后逐渐分散,经5龄,约2个月羽化为成虫。

4月下旬出现第一代成虫,9—10月出现第二代成虫。

10—11月为害最烈,引起落果、落叶。

已发现卵期与成虫期均有天敌。

防治措施若虫期可喷90%敌百虫,或40%乐果,或80%敌敌畏,各稀释成1500—2000倍水液。

抚育时可随时摘除卵块。

利用寄生蜂消灭卵块。

利用敌蠾或大山雀消灭成虫。

(四)丝脉蓑蛾

分布与危害多种林木及果树。

广西广为分布。

我市近些年引种的栽植区已有发现。

幼虫咬食叶片成缺刻或者孔洞,影响生长。

生物学特性雄虫为蛾体。

雌虫蛆状,无翅无足,有灰白色,光滑,丝质护囊。

老熟幼虫在护囊内越冬。

2月中、下旬化蛹,4月上、中旬羽化,旋即产卵。

4月下至5月上为幼虫孵化盛期,6月至7月危害最重。

10月中、下旬老熟幼虫用丝束绕缠枝条或护囊悬于小枝条越冬。

雄虫对黑光灯有趋光性。

雌虫产卵于护囊内的蛹壳里。

防治措施防治可在害虫未扩散前人工摘除护囊。

幼虫期喷药可用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或40%杀螟松等。

也可用苏云金杆菌,或青虫菌,或杀螟杆菌每毫升含一亿孢子菌液喷杀

二、蛀干类害虫

(一)、大粒xx象

分布与危害此虫危害油橄榄及多种林木、果树,分布广西及四川,为多食性。

我市近些年引种的栽植区已有发现,且部分地区危害严重。

幼虫危害主干、枝丫等韧皮部,成虫咬食嫩枝皮层,造成整株枯死。

生物学特性在桂林一年发生2代或二年发生3代。

以成虫在土里越冬或以幼虫在树皮内越冬。

有世代重叠现象。

产卵每次2—4粒。

自卵孵化至羽化成虫,历时120—130天。

成虫一年出现三次高峰期,有假死习性,能飞翔,喜在树冠下阴面活动,且有群集越冬现象。

防治措施防治用人工捕杀或冬季挖土捕杀。

注射40%乐果或80%敌敌畏等毒杀幼虫。

(二)、云斑天牛

分布与危害云斑天牛又称白条天牛,危害多种林木、果树。

广西桂林等地有分布。

我市近些年引种的栽植区已有发现,且在部分地区危害严重。

成虫取食新枝树皮,导致枯死。

幼虫蛀食树干,使植株生长严重受抑,易受风折或整株死亡。

生物学特性两年一代,成虫及幼虫均在蛀道内越冬。

5月初羽化,喜在健壮主干内产卵。

产卵前先在树干咬一扁形刻槽,一般每槽产卵一粒。

每一雌虫能产卵9粒—17粒。

产卵盛期在5—6月。

卵期4—6天。

幼虫期长达12至14个月,老熟后在孔内化蛹。

防治措施防止成虫产卵,可在5月—6月树干涂刷白涂剂。

树干孔洞下如有木屑排出,插入市售毒签(氯化钾配制),或棉花蘸敌敌畏原液塞孔,毒杀幼虫。

也可利用天敌,卵期有跳小蜂,幼虫期有小茧蜂等。

成虫也可人工捕杀。

三、其它

(1)蠹蛾(种类待定)。

在我市引种栽植区已有发现,且局部地区危害严重。

以幼虫取食韧皮部和木质部。

生物学特性尚待研究,防治措施可参照云斑天牛。

(2)巢蛾。

分布地中海沿岸各国,只危害油橄榄。

幼虫钻入叶、花或果实内部。

认为是油橄榄破坏性最大的害虫之一。

所幸尚未传入中国。

(3)实蝇。

分布地中海沿岸及小亚细亚,非洲等油橄榄种植区,是最危险的一种害虫。

果实被害率可达30%以上。

中国各地尚未发现。

成虫类形似家蝇,胸部有纵向排列的黑色条纹,翅无色透明,末端有一烟色斑点。

雄蝇腹部末端圆形,雌蝇则伸出较长,用以保护产卵器。

一般在树木凹陷处越冬。

在西班牙一般繁殖三代。

被害果肉质量降低,并引起真菌感染。

喷药用0.2%乐果水液,每月一次,喷一二次即可。

国外用小茧蜂进行生物防治,并用不育雄虫技术,与雌虫交配后,不产生后代或后代低能而夭折,以达到防治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