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体液检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3099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体液检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第七章体液检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第七章体液检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第七章体液检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第七章体液检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体液检验.docx

《第七章体液检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体液检验.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体液检验.docx

第七章体液检验

第七章体液检验

通过本章学习,你将能回答关于“体液检验”的下列问题:

1.脑脊液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要求?

2.病理时脑脊液的颜色变化及临床意义?

3.脑脊液蛋白质检查有哪些方法和各自特点?

4.简述脑脊液主要酶学检查和临床意义?

5.脑脊液细胞计数有哪些方法?

6.脑脊液常规检查项目有哪些临床应用?

7.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有哪些改变?

8.漏出液和渗出液产生的机制和原因?

9.真性与假性乳糜性积液的鉴别?

10.浆膜腔积液有哪些酶学检查?

11.如何鉴别漏出液和渗出液?

12.有哪些检验项目可鉴别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

13.关节腔积液有哪些化学检查?

14.关节腔积液有哪些特殊细胞?

15.简述常见关节炎关节腔积液检查的特征?

16.精液一般检查项目有哪些?

17.精液显微镜检查有哪些主要内容和方法?

18.简述异常精子形态的种类和临床意义?

19,简述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的原理?

20.试述前列腺液显微镜检查的主要项目和临床意义?

21.简述阴道清洁度分级的根据?

22.检查阴道毛滴虫有哪些方法?

23.阴道加德纳菌和线索细胞有何关系和临床意义?

24.简述胃酸测定项目和临床意义?

25.简述十二指肠引流液理学检查特点和临床意义?

26.试述羊水胎儿成熟度检查的项目和临床意义?

第一节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是来源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中的无色透明液体,正常成人脑脊液总量约为120~180ml,约占身体内体液总量的1.5%。

正常脑脊液含有一定的细胞和化学成分,许多成分与血浆成分相等或稍低。

病理情况下,被血脑屏障隔离在外的物质可进入脑脊液,相应物质浓度增高。

检查脑脊液中各项指标可了解这些变化,对临床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见表7-1。

表7-1临床疾病实验室脑脊液检查项目灵敏度和特异性

灵敏度/特异性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高/高

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

高/中

病毒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性硬化症、神经梅毒、椎旁脓肿

中/高

脑膜恶性肿瘤

中/中

颅内出血、病毒性脑炎、硬膜下血肿

一、标本采集和处理

1.标本采集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必要时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采集。

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容器中,采集量见表7-2。

第1管做细菌学检查,第2管做化学或免疫学检查,第3管做常规检查。

标本采集后应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标本的采集日期和时间。

表7-2脑脊液检查标本采集量

检测项目

成人(ml)

儿童(ml)

备注

微生物及病毒学

2

1

如可能,应在治疗前或治疗结束后36h采集

细胞学及临床化学

2~8

1~1.5

除细胞学检查外,上清液则用于临床化学或免疫指标检测

2.标本转运脑脊液标本必须由专人或专用的物流系统转运。

为保证安全及防止标本溢出,转运过程中应采用封闭的容器。

如标本溢出,则立即采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75%乙醇溶液消毒被污染的环境。

3.标本保存和接收①脑脊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不能及时检查的标本需保存于2℃~4℃环境中,常规检查不应超过4h。

脑脊液置久,则细胞破坏或变形,并可产生纤维蛋白凝集,导致细胞分布不匀,使检查不准确;葡萄糖酵解可造成糖含量减低。

②合格脑脊液标本基本要求:

检验申请单填写清楚、注明初步诊断、容器标识清晰、采集量大于1m。

二、一般检查

(一)理学检查

1.透明度

【参考值】清澈透明。

【临床意义】脑脊液白细胞总数超过0.3×109/L时,常会出现微浑或浑浊。

蛋白质含量增高或含有大量细菌、霉菌等,也会使其浑浊。

结核性脑膜炎常呈毛玻璃样微浑,化脓性脑膜炎常呈明显灰白样浑浊。

正常脑脊液可因穿刺过程中带入红细胞而呈轻度浑浊。

2.颜色

【参考值】无色透明或淡黄色。

【临床意义】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感染、出血、肿瘤等,脑脊液中出现过多的白细胞或红细胞和其他色素,颜色发生异常改变。

常见脑脊液颜色变化及临床意义见表7-3。

脑脊液新鲜与陈旧性出血的鉴别见表7-4。

表7-3脑脊液的颜色变化及临床意义

颜色

原因

临床意义

无色

正常脑脊液、病毒性脑炎、轻型结核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神经梅毒

红色

出血

穿刺损伤出血(最初几滴为红色,以后渐清)、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

黄色

黄变症

陈旧性出血、黄疸、淤滞和梗阻,黄色素、胡罗卜素、黑色素、脂色素增高

乳白色

白细胞增高

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淡绿色

脓性分泌物增多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所引起的脑膜炎

褐黑色

色素增多

脑膜黑色素瘤、高胆红素血症

表7-4脑脊液新鲜出血与陈旧性出血鉴别

项目

新鲜性出血

陈旧性出血

外观

浑浊

清亮、透明

易凝性

易凝

不易凝

离心后上清液

无色透明

红色、黄褐色或柠檬色

红细胞形态

无变化

皱缩

上清液隐血试验

多为阴性

阳性

白细胞计数

不增高

继发性或反应性增高

3.凝固性

【参考值】无凝块和无沉淀(放置24h不形成薄膜)。

【临床意义】当脑脊液内蛋白质(包括纤维蛋白原)增加至10g/L时,可出现薄膜或凝块。

化脓性脑膜炎一般在1~2h内形成薄膜、凝块或沉淀。

结核性脑膜炎在12~24h形成膜状物。

神经梅毒可出现小絮状凝块。

蛛网膜下腔阻塞时可呈黄色胶冻状。

4.比重常用折射仪检测比重。

【参考值】1.006~1.008。

【临床意义】比重增高常见于各种颅内炎症;比重减低见于脑脊液分泌增多。

(二)化学检查

正常脑脊液蛋白质含量较血浆低,约为血浆的1%,主要为清蛋白。

在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时,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可有不同程度增高。

检测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可分为定性和定量试验2类。

1.蛋白质定性检查常用方法有潘迪试验(Pandytest)、硫酸铵试验和李文生试验(Lee-Vinsontest)。

【检测原理】①Pandy试验:

脑脊液蛋白质主要是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②硫酸铵试验:

饱和硫酸铵能沉淀球蛋白,出现白色沉淀。

③Lee-Vinson试验:

磺基水杨酸和氯化高汞均能沉淀脑脊液蛋白质,根据沉淀物比例不同,可鉴别化脓性与结核性脑膜炎。

【方法学评价】脑脊液蛋白质定性检查方法学评价见表7-5。

表7-5脑脊液蛋白质检查的方法学评价

方法

优点

缺点

Pandy试验

操作简便、标本量少、易于观察,灵敏度高

假阳性率高

Ross-Jone试验

检测球蛋白,特异性高

灵敏度低

Nonne-Apelt试验

检测球蛋白和清蛋白,特异性高

操作繁琐

Lee-Vinson试验

检测球蛋白和清蛋白

操作繁琐、特异性低

【质量保证】脑脊液穿刺过程中,如有血液混入,可出现假阳性。

试验中所用试管、滴管要避免污染,防止出现假阳性。

Pandy试验中所用的苯酚试剂饱和度减低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应定期更换。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常见于脑组织和脑膜炎症性病变,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性脑炎等。

强阳性反应见于脑出血、脑外伤(血液混入脑脊液中)。

2.蛋白质定量测定脑脊液蛋白定量主要方法有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双缩脲法和染料结合法。

临床多采用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

【检测原理】磺基水杨酸为生物碱试剂,能沉淀蛋白质(对清蛋白的沉淀能力比球蛋白强),再与标准蛋白浊度对比进行定量测定。

【方法学评价】脑脊液蛋白质定量检查方法学评价见表7-6。

表7-6脑脊液蛋白质定量检查方法学评价

方法

优点

缺点

比浊法

(磺基水杨酸-硫酸钠)

操作便捷,无需要特殊仪器

标本用量大、重复性差、影响因素较多。

蛋白浓度过高时,要稀释后进行测定

染料结合比色法

(邻苯三酚红)

操作快速、灵敏度高、标本用量少、重复性好

要求高、线性范围窄

免疫学方法

标本用量少、特异性高

对试剂要求高

双缩脲法

操作便捷、受蛋白质种类影响较小

灵敏度较差,特异性低

【质量保证】脑脊液如有大量细胞或浑浊,应先离心。

如蛋白质浓度过高,应先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重新测定。

【参考值】0.2~0.4g/L(腰椎穿刺);0.1~0.25g/L(小脑延髓池穿刺);0.05~0.15g/L(侧脑室穿刺)。

【临床意义】蛋白质含量增高常见于:

①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脑部感染时脑膜和脉络丛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先清蛋白增高,随后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增高。

②神经根病变:

如梗阻性脑积水、Guillain-Barre综合征,多数患者有蛋白质增高,而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即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③椎管内梗阻:

脑与蛛网膜下腔互不相通,血浆蛋白由脊髓静脉渗出,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有时高达30~50g/L。

如脊髓肿瘤、转移癌、粘连性蛛网膜炎等。

④其他:

早产儿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可达2g/L,新生儿为0.8~1.0g/L,出生2个月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3.葡萄糖测定测定方法与血浆葡萄糖测定法相同,含量仅为血糖的3/5。

【检测原理】常用方法为葡萄糖氧化酶法或已糖激酶法。

【方法学评价】氧化酶法中一些还原性物质可产生竞争性抑制,造成测定结果偏低,使反应的特异性减低。

己糖激酶法基本不受溶血、脂血、黄疸、尿酸、维生素C及药物的干扰,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葡萄糖氧化酶法。

【质量保证】脑脊液常含细胞和细菌,其葡萄糖含量测定应在留取标本后及时进行,如果不能及时(4h内)处理,应加适量防腐剂抑制细菌或细胞酵解葡萄糖,防止假性减低。

【参考值】①腰椎穿刺:

2.5~4.4mmol/L。

②小脑延髓池穿刺:

2.8~4.2mmol/L。

③脑室穿刺:

3.0~4.4mmol/L。

【临床意义】正常脑脊液内葡萄糖含量仅为血糖的50%~80%,早产儿及新生儿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葡萄糖含量比成人高,一般无意义。

增高:

①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机体摄入增高,血液葡萄糖含量增高。

②脑出血。

③影响到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

④糖尿病等。

减低:

①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葡萄糖含量越低,则预后愈差。

②脑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

③神经性梅毒。

④低血糖等。

4.氯化物测定氯化物含量与血氯浓度、pH值、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有关。

【检测原理】氯化物测定有电极分析法(常用)、硫酸汞比色法等。

测定原理、试剂均与血清氯化物测定相同。

【方法学评价】氯化物测定通常利用银或汞与氯离子结合生成不解离的氯化银或氯化汞,再测定标本中的氯化物。

其方法学评价见表7-7。

表7-7脑脊液氯化物测定方法学评价

方法

评价

硝酸汞滴定法

手工操作、以目测判断滴定终点,精密度低,存在主观误差,一般不采用

硫氰酸汞比色法

既可手工操作,又可自动化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为临床常规测定方法

离子选择电极法

测定变异系数小,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比硫氰酸汞比色法和库仑分析法使用更广泛

【质量保证】①库仑分析法:

如试剂含有杂质,可影响电流效率。

可用纯试剂进行空白校正,通过预电解除去杂质。

②电极法:

氯电极使用一段时间后,电极膜头上会出现黑色的AgCl,应及时擦去或更换。

【参考值】成人:

120~130mmol/L,儿童:

111~123mmol/L。

【临床意义】减低:

见于①细菌性脑膜炎和霉菌性脑膜炎早期、结核性脑膜炎,后者的氯化物减低早于葡萄糖的减低,这是因血氯含量减低、脑膜渗透性改变,此时脑脊液内蛋白质增高,使氯离子代偿性流向血液所致。

②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和肾病变时。

③病毒性脑炎、脊髓灰白质炎、脑肿瘤时,脑脊液(稍减低或不减低)。

增高:

见于尿毒症、脱水和心力衰竭、浆液性脑膜炎等。

5.酶及其他成分测定

(1)酶:

正常脑脊液有20余种酶。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一些酶活性可增高。

【检测原理】酶速率法(与血清酶检测方法一致)。

【质量保证】①溶血:

可使红细胞内的乳酸脱氢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逸入血清,出现假性增高。

②高温、剧烈振荡等物理作用:

可使酶蛋白变性失去活性,严重地影响测定结果。

【临床意义】脑脊液主要酶的临床意义见表7-8。

表7-8脑脊液主要酶学检查临床意义

项目

参考值(U/L)

临床意义

AST

<20

增高见于脑栓塞、脑萎缩、中毒性脑病、急性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癌

ALT

<15

LD

<40

增高见于脑组织坏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脑瘤、脱髓鞘病急性期

CK

0.5~2

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性脑积水、继发性癫痫、多发性硬化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瘤、脑供血不足、慢性硬膜下血肿等

ADA

0~8

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出血、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注:

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LD乳酸脱氢酶,CK肌酸激酶,ADA腺苷脱氨酶

(2)其他指标

1)谷氨酰胺(glutamine,GIN)

【参考值】0.41~1.10mmol/L(硫酸加热水解法)。

【临床意义】脑脊液谷氨酰胺增高可反映大脑组织氨的增加,可用于诊断肝性脑病。

晚期肝硬化、肝昏迷患者谷氨酰胺可高达3.4mmol/L。

出血性脑膜炎、呼吸衰竭继发性脑病时可轻度增加。

2)乳酸(lacticacid,LA)

【参考值】1.0~2.9mmol/L。

【临床意义】LA增高有意义。

①细菌性脑膜炎:

细菌通过无氧糖酵解获得能量,以及炎症和水肿时乳酸在体内大量积聚,超过其排泄量。

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时,乳酸则正常。

②脑血流量明显减少、低碳酸血症、脑积水、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状态、脑脓肿和急性脑栓塞等,脑脊液pH和pO2减低而乳酸增高,对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③脑死亡:

常达到6.0mmol/L以上。

3)溶菌酶(lysozyme,LZM)

【参考值】无或含量甚微。

【临床意义】增高:

见于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后者增高程度明显高于化脓性脑膜炎,且随病情变化增减,病情恶化时增高,病情缓解时随之下降。

6.蛋白质电泳

【检测原理】常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方法学评价】脑脊液蛋白质电泳常用醋酸纤维薄膜或琼脂糖凝胶作为载体,电泳条件与血清蛋白电泳相同。

若采用等电聚焦电泳可提高电泳图谱的分辨率。

因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少,在电泳前须将脑脊液标本在高分子聚乙二醇或右旋糖酐透析液中浓缩。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辨率更强,且脑脊液标本无须浓缩。

【质量保证】因脑脊液蛋白质含量较低,电泳前标本常需进行浓缩处理。

【参考值】前清蛋白3%~6%;清蛋白50%~70%;α1球蛋白4%~6%;α2球蛋白4%~9%;β-球蛋白7%~13%;γ-球蛋白7%~8%。

【临床意义】脑脊液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见表7-9。

根据脑脊液蛋白电泳结果可计算蛋白商(proteinquotient),公式为:

蛋白商=球蛋白/清蛋白。

蛋白商增高提示球蛋白增高,见于脑脊髓膜炎、神经梅毒、多发性硬化症、亚急性梗死性全脑膜炎等。

蛋白商减低提示清蛋白增高,见于脊髓压迫症、脑瘤、化脓性脑膜炎急性期等。

表7-9脑脊液蛋白质电泳检查意义

项目

临床意义

前清蛋白

增高:

舞蹈症、帕金森病、脑积水等;减少:

神经系统炎症

清蛋白

增高:

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减少:

脑外伤急性期

α1球蛋白

增高:

脑膜炎、脑脊髓灰质炎等

α2球蛋白

增高:

脑肿瘤、转移癌、胶质瘤等

β-球蛋白

增高:

退行性变如帕金森病、外伤后偏瘫等

γ-球蛋白

增高:

脑胶质瘤、重症脑外伤、癫痫、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症、脑部感染、周围神经炎等

注:

前清蛋白:

即甲状腺结合前清蛋白(thyroxine-bindingprealbumin,TBPA)

7.免疫球蛋白分析

【检测原理】免疫球蛋白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电泳法、免疫散射比浊法和免疫扩散法。

抗原和抗体在凝胶中或特殊缓冲液中特异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通过测定凝胶中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环直径或特殊缓冲液中抗原抗体复合物浊度,计算出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方法学评价】①经典凝胶沉淀试验操作繁琐、灵敏度低,耗时长且不能自动化操作。

②免疫比浊测定法具有灵敏、快速且能上机自动化测定的优点,在临床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值】IgG:

10~40mg/L;IgA:

0~6mg/L;IgM:

0.11~0.22mg/L;IgE:

极少量。

【临床意义】①IgG增高:

常见于神经梅毒、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舞蹈病、神经系统肿瘤和多发性硬化症。

②IgA增高:

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等。

③IgM增高:

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④IgE增高:

常见于脑寄生虫病等。

8.髓鞘碱性蛋白测定

【检测原理】髓鞘碱性蛋白(myelinbasicprotein,MBP)是神经组织独有的蛋白质,脑组织实质损伤的特异性标记,也是反映神经细胞有无实质性损伤的灵敏指标,其高低与损伤范围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参考值】<4μg/L。

【临床意义】MBP含量增高是髓索遭到破坏的近期指标,约90%的多发性硬化症的急性期表现为MBP显著增高,50%的慢性活动者MBP可出现增高,非活动者MBP不增高,但神经性梅毒、脑血管病及外伤患者的脑脊液中MBP也可增高。

因此,MBP可作为多发性硬化症的辅助诊断。

(三)显微镜检查

1.细胞学检查

(1)细胞计数

【检测原理】①仪器计数法:

现代高档血液分析仪可自动分析计数细胞。

②直接计数法:

如脑脊液标本比较清亮或微浑。

用滴管吸取已混匀的脑脊液标本少许,直接滴入细胞计数板,充入计数池内,静置2~3min,低倍镜下计数2个池内的四角和中央大格共10个大格内的细胞数,即为1μl脑脊液中的细胞总数。

在报告时,再换算成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总数。

③稀释计数法:

如果脑脊液的细胞过多、浑浊或血性脑脊液可用红细胞稀释液稀释后计数,最后换算成每升脑脊液的细胞总数。

(2)白细胞计数

【检测原理】①仪器计数法:

现代高档血液分析仪可自动进行白细胞计数。

②直接计数:

非血性标本,用吸管吸取冰乙酸后全部吹出,使管壁仅附着少许冰乙酸,然后用同一吸管吸取少量混匀的脑脊液标本,滴入计数池内计数。

③稀释计数:

如白细胞过多,可用白细胞稀释液稀释后再计数,计数结果应乘以稀释倍数。

④血性标本的校正计数:

混有血液的脑脊液标本混匀后,用1%的冰乙酸溶液稀释后计数。

为了排除因出血而带来的白细胞,可用进行校正:

【方法学评价】血液分析仪作脑脊液细胞计数和分类,精密度高,速度快、报告及时。

直接计数和稀释计数法都属于显微镜计数方法,2种方法的区别主要是对标本处理过程的不同,均为脑脊液常规检查中普遍使用的方法。

【质量保证】①脑脊液细胞计数应在标本采集后1h内完成。

如放置过久,细胞会破坏或沉淀、纤维蛋白凝集成块,导致计数不准确。

标本须充分混匀后方可进行计数,否则影响结果。

②穿刺损伤血管导致血性脑脊液,此时细胞总数已无意义,而白细胞计数必须进行校正。

③细胞计数时,如发现较多皱缩或肿胀的红细胞,应予以描述,以鉴别陈旧性或新鲜性出血。

④注意鉴别红细胞、淋巴细胞与新型隐球菌(新型隐球菌具有“出芽”现象,不溶于乙酸,滴加0.35mol/L的乙酸后,显微镜下仍保持原形,而红细胞则被乙酸溶解消失,淋巴细胞则胞核和胞质更为明显。

滴加印度墨汁1滴,加盖玻片,高倍镜下见新型隐球菌有夹膜,不着色,而红细胞或淋巴细胞无此现象)。

⑤检查完毕,采用75%乙醇消毒计数板60min。

勿用苯酚消毒,以防损伤计数池的刻度。

(3)白细胞分类

【检测原理】①仪器计数法:

现代高档血液分析仪可作白细胞分类计数。

②直接分类法:

在白细胞直接计数后,在高倍镜下依据细胞形状和细胞核的形态进行分类,共计数白细胞和内皮细胞100个,分别计算单个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所占的比例,以百分数表示。

如白细胞总数不足100个,则直接写出单个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具体数字。

如白细胞总数在30以下,可不做直接分类计数或改用染色分类计数。

③染色分类法:

脑脊液标本离心,取沉淀涂片,制成均匀薄膜,置室温或37℃孵箱中,干燥后以瑞氏染色,油镜下作分类计数,结果以百分率表示。

如有内皮细胞,则另作描述报告。

【方法学评价】现代高档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计数精密度高。

直接分类法虽便捷,但只能粗略分类,细胞识别率低。

染色分类法虽相对操作复杂、费时,但对细胞形态观察较清楚,准确率高,是首选分类方法。

【质量保证】涂片染色分类法:

标本离心速度不易过快,时间不易过长,以减少细胞的破坏和变形。

细胞涂片要均匀集中,以利于观察。

【参考值】红细胞,无。

白细胞:

成人(0~0.008)×109/L;儿童(0~0.015)×109/L。

细胞分类(图7-1):

多为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7∶3)。

内皮细胞:

偶见。

图7-1脑脊液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临床意义】脑脊液细胞数增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其增多程度及细胞种类与病变的性质有关,如化脓性脑膜炎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后,细胞总数迅速下降;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以淋巴细胞为主。

①中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结核性或霉菌性脑膜炎等。

②显著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见于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

③嗜酸粒细胞多见于脑寄生虫病。

④出现大量红细胞见于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也是显微镜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常采用玻片离心法、沉淀室法、微孔薄膜筛滤法、纤维蛋白网细胞捕获法等收集细胞,并进行染色。

常用染色方法有May-Grünwald-Giemsa染色法、高碘酸-雪夫染色法、过氧化酶染色法、脂类染色法、硝基四氮唑蓝染色法和吖啶橙染色法等,重点检查脑脊液腔壁细胞、肿瘤细胞和污染细胞(图7-2~图7-6)。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见表7-10。

图7-2脑脊液脉络丛细胞

图7-3脑脊液原始细胞团(早产儿)

图7-4脑脊液原始粒细胞(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图7-5脑脊液原始淋巴细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图7-6脑脊液巨噬细胞(吞噬含铁血黄素)

表7-10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临床意义

细胞

细胞类型

临床意义

腔壁细胞

脉络丛室管膜细胞

蛛网膜细胞

脑积水、脑室穿刺、气脑、脑室造影或椎管内给药

气脑、脑室造影或椎管穿刺后,多为蛛网膜机械性损伤所致

肿瘤细胞

恶性细胞

原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白血病和淋巴瘤

污染细胞

骨髓细胞

穿刺损伤将其带入脑脊液中所致

红细胞

穿刺损伤脊膜管所致

2.病原体形态学

(1)细菌

【方法学评价】①显微镜检查:

采用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或碱性亚甲蓝染色检查致病菌。

革兰染色用于检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碱性亚甲蓝染色用于检查脑膜炎球菌。

镜检对化脓性脑膜炎诊断的阳性率为60%~90%。

如疑为结核性脑膜炎,可进行抗酸染色,油镜下寻找抗酸杆菌。

如检查新型隐球菌,常用印度墨汁染色法,若呈假阳性,可采用苯胺墨染色法。

②细菌培养:

主要适用于脑膜炎奈瑟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同时,也要注意厌氧菌、真菌的培养。

③ELISA法:

结核杆菌感染时,可产生特异性抗结核抗体。

如果脑脊液中抗结核抗体水平高于血清,这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特殊价值。

【质量保证】因流感杆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