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湾 镇 志》陈海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2903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 湾 镇 志》陈海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石 湾 镇 志》陈海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石 湾 镇 志》陈海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石 湾 镇 志》陈海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石 湾 镇 志》陈海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 湾 镇 志》陈海铨.docx

《《石 湾 镇 志》陈海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 湾 镇 志》陈海铨.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 湾 镇 志》陈海铨.docx

《石湾镇志》陈海铨

 

《石湾镇志》

 

1994年10月

 

陈海铨

 

《石湾镇志》目录

图照

大事记

第一章自然地理

第一节镇域沿革

第二节地理位置

第三节气候土壤

一气候

二土壤

第四节资源物产

一动物

二植物

三旅游资源

第五节自然灾害

第二章政党群团

第一节政党

中国共产党

第二节群团组织

一妇女联合会

二共青团(含少先队)

第三节兵役司法

一兵役

二司法

第三章政权建设

第一节共产党的基层政府

第二节基层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章经济建设

第一节农业

一土地制度

二农田基本建设

三农业科技

第二节林业

第三节牧副渔业

第四节石湾农业的重要地位

第五节工业

一概述

二主要基础设施建设

三新时期工业的飞跃发展

四电力

第六节交通邮电

一交通

二邮电

第五章文化教育

第一节教育

第二节文化

一文化站

二广播站

三古迹文物

第六章社会人口

第一节人口姓氏

一人口分布

二人口构成

三人口生育

四姓氏分布

第二节社会风俗

节日

第七章人物

 

《石湾镇志》

序(修志始末)

石湾镇历史悠久,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历代无志。

《博罗县志》中有关石湾的史料,起于唐终于清,零散而不系统,语焉不详。

民国迄今80余年间,石湾史实更无专书记载。

及至20世纪80年代,石湾在改革开放中迈上现代化康庄大道,为了更好地鉴古通今,规划未来,1993年1月,中共石湾镇委书记刘达兴提出“要写石湾的昨天、今天、明天”,以适应改革开放和教育下一代的需要。

于是镇办公室着手搜集资料,石湾、铁场、中岗等管理区召开了父老座谈会,进行调查。

石湾中学教师陈海铨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3月写成《石湾史话》(上编),上溯远古至民国止。

1994年7月,在博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指导下,石湾镇镇志编写组正式成立,何来副镇长主其事,全镇群策群力,广集资料,编年梳理,分类纂写。

10月,《石镇镇志》定稿,凡七章,约三万字。

《石湾镇志》记载了翔实的地情资料,叙述了石湾伟大的历史变迁和石湾人民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所作出的英雄业绩,是一部社会主义的新方志。

《石湾镇志》经编载,是石湾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产义精神文明的又一个新成果。

 

图照

一、石湾(用石湾镇大桥图,见《经济开发区投资指南》)

二、石湾镇总体规划图之域区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

三、罗浮山东江大桥工地

四、石湾宾馆

五、石湾中学

六、金华康乐园工地

七、铁场市场(见《铁场》广告小册子)

 

大事记

约五、六千年前铁场苏屋岗和何屋岗贝丘遗址,出土有新石器陶器等。

约二、三千年前铁场,青铜文化。

出土有东周青铜编钟等青铜器,青

绿釉色的纹陶罐等陶器。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隶属南海郡傅罗县。

公元一到二世纪受到中原文化很深影响。

铁场苏屋岗东汉墓群,中岗

岗头岭东汉大墓(属“熹平四年四月”〈175年〉)。

土有大量铜器、陶器和文字砖等。

八世纪后半叶唐玄宗敕立的“明月戒坛”刻石立于铁场。

铁场成为东

江中下游出家僧人的递度受戒之所。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九月黄巢起义军从福建进入粤东,经过石

湾地区进攻广州。

至今境内有相传的“黄巢墩”多个。

十到十一世纪宋朝时,惠州郡守黎岩在铁场村建伏波庙。

宋朝时,石湾建有三大书院:

清湾书院、擢桂书院和白

沙书院。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僧人自眸在石湾护国寺。

宋雍熙二年(985年)僧人守容在铁场建寺,因掘地得到“明月戒坛”

刻石,遂将新建寺取名“明月寺”。

宋绍至元年(1094年)九月苏轼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从

省城取水道乘舟入西沙河,在源头派泊头圩登岸,廿八

日乘肩舆先到明月寺,后上罗浮山。

宋景炎元年(1276年)南宋二王行朝进入广东,沿潮州、惠州、东莞

向珠江口撤退,曾路过铁场、石湾。

元至元廿一年(1284年)五月区钟等率起义军在石湾截击元军粮道,

执杀护饷的元大将合剌普华于中心岗(今中岗),震动

元廷。

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石湾巡检司,驻在石湾,主管缉捕盗贼等事。

石湾正式行政建制。

明隆庆四年(1570年)倭寇流劫铁场村一带。

大饥荒,瘟疫流动。

县建石湾社仓,主管平赈济等事。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县孙章在石湾增建五马公书院。

清嘉庆七年(1802年)羊屎坑陈四起事,焚掠石湾。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知县马德滋首倡捐“膏火”(教育赠款)

给清湾书院,又“判乡中官荒一区,将租银归院”。

清咸丰十年(1860年)基督教传入博罗,伦敦公会牧师于铁场竹园设

“福音堂”。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石湾周、姚二姓大械斗。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省筑广九铁路,西从增城红花地入县界,

经石湾南部的大涌瓦窑,南跨东江过石龙。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6月周恩来到石龙,东征军先

遣队经石湾、苏村进攻博罗。

1938年10月16日日本侵略军攻占石龙,石湾随着沦陷。

石湾一带处

于日军直接控制之下,铁场以北地区,日军控制力较弱,

为半游击区。

1942年12月中共博罗县委书记(特派员)黄慈宽把县委机关搬到石

湾湖山乡,直接领导石湾地区的抗日斗争。

1943年夏东江纵队通过“博西青年自修会”成员,冯敬儒等人的

关系,组织了源头、西头、西埔、滘吓和中岗等地的群众实行联防,开展反对李潮伪军的斗争。

东纵独立二大队韦伟、曾文中队,在石湾袭击了伪县府,消灭了伪县警第一中队的一个排。

1943年11月初东纵独立二大队智袭铁场邹屋祠堂的伪县警第二中

队,俘敌50多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50多支。

1944年4月百余日军和二百余李潮伪军,围攻源头茹屋。

茹屋组织起

120多名武装民兵,配合东纵独立二大队的宋晋小队,奋

战了三昼夜;三百余红军在西埔集中,三路赴援,打退了

日伪军多次的增援和进攻。

击毙日军自少佐以下70余人,

伤敌一批,源屋茹屋以“南抗日英雄村”的美名载入史册。

1944年10月下旬李潮伪军攻占鸾岗,企图劫收稻谷。

独立二大队星

夜开赴鸾岗、滘吓、中岗的联防队立即驰援,炸毁敌人占

据的碉楼,赶走伪军一个中队,并击退数百增援伪军的反

扑,保卫群众将粮食抢收完毕。

此役毙伤伪军60多人,

缴枪20多支。

1945年8月下旬石湾光复

1945年冬独立三大队炸掉永宁圩自卫队的炮楼,缴获机枪2挺,步

枪几十支。

1946年初里波水人刘祥在石湾创办新兴华火柴厂,生产“麒麟牌”

火柴,拥有2台造火柴机。

它是石湾第一间使用机器生产

的工厂。

1947年夏大洪水,石湾头造失收。

洪水过后,“沙河围防洪复堤委员

会”开始组织筑建沙河围(增博围博罗段的前身)。

1949年10月14日石湾解放,建基层人民政权。

石湾属第五区,有两

个乡:

清湾乡和铁场乡。

清湾乡第一任乡长周江,铁场乡

第一任乡长朱文广。

1950年冬开始土地改革,历时六、七十天,铲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广大农民分得土地。

石湾成立沙河围水利会,在里波水堵口筑闸。

1953年上半年土改复查完毕,确立了劳动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3年冬在珠江水利局领导下,开始修建增博大围。

1954年夏开始农业合作社化运动,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

1954年5月—6月东江暴涨,石湾尾堤围崩决。

民工万人上堤,筑成

石湾新围。

1955年夏开始高级农业合作社运动。

到1956年冬实现高级农业合

作社化,基本上是一个自然村成立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

劳动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确立。

1957年夏石湾在机关单位、学校开始反右派运动。

1958年10月1日罗浮山人民公社成立,辖石湾。

1959年1月铁场人民公社成立。

1959年6月16日东江特大洪水,高程7.36米,流量12300立方米/

秒(东江历史上最大流最),石湾为重灾区,全部堤围没

顶。

7月,洪水退后,全面动员复堤堵口。

1959年冬始建设小电排站。

至1963年先后建成石湾、里波水和源

头圩3个小电排站。

开始架设电力线,石湾成为全县第一个用电的地区。

1961年8月石湾鸾岗一带大内涝,晚造没有插秧。

“三年自然灾害”

效果最严重的一年,部分地区饥荒。

1962年国民经济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1963年上半年各大队全面通电。

铁场一带大旱,联和水库的水放清,大部失收。

1964年冬开始挖铁场排洪渠,以解决排除内涝问题。

1966年基本完工。

1964年开始搞“四清”运动

1965年5月开始搞“无产阶段文化大革命运动”。

1966年冬开始挖联和排洪渠。

1967年基本完工。

1968年7月26日县级机关、单位、厂矿、学校“清理阶级队伍”,人

员集中在石湾批斗,号称石湾“大牛栏”。

1970年冬开始兴建第二批电排站,校大的有里波水电排站(新建9

台机级,约1400千瓦)、中岗电排站(6台机组,约780

千瓦)。

1972年冬开始统一排涝指挥。

1974年开始农田田园化建设。

1977年石湾电排站系统初具规模,内涝灾害基本排除。

1978年秋从铁场公社分出九潭公社。

1979年秋第一个“三来一补”企业——铁场彩灯厂开办,揭开对外

开放的序幕。

1980年8月中共铁场公社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原副书记刘达兴当选

为党委书记,周应富任公社管委会主任,开始全面贯彻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

1980年冬发动实行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迈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的第一步。

1981年11月发动筹备铁场人民公社委员会迁到石湾,以适应把工作

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新形势。

1982年底完成。

在各大队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4月成立石湾农工商发展公司,开始建立经济实体,办实业,

搞活经济。

1983年12月撤销人民公社,土地归乡(村)农民集体所有。

1984年撤销铁场人民公社,成立石湾区人民政府,刘达兴任区党

委书记,周东良任区长。

此为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

166年生产队变为475个村。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幅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开

始大种林果,发展商品农业,推行农村定产达标投包制度。

1985年9月新石湾中学(完全中学)基本建成,正式开课。

以石湾中学为中心的新的教育布局形成。

1985年秋四大商品农业基地形成;粮食基地9.6万亩(双造计),蔬

菜基地近万亩,塘鱼基地5000多亩,林果基地2—3千亩。

1986年石湾东江大桥奠基。

这是自力集资举建大型基础设施的开

始。

1987年3月石湾镇建制。

中共石湾镇委员会成立,刘达兴任书记。

湾镇人民政府成立,周东良任镇长。

1988年初石湾镇房地产公司成立。

正式筹办城镇建设。

1989年7月1日石湾东江大桥正式通车。

主桥长142米,引桥长559

米,全长701米,桥面宽12米,中间车道宽9米,主桥

桥身距离江面15.8米,耗资1700多万。

石湾的对外交通根本改观。

1990年秋石湾—福田公路建成。

全长17公里。

以石福公路为主

干,形成全镇的水泥路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

1990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450万元,农业总产值5800万元。

工业比重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农业,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结束。

石湾镇成为亿元镇,走上了工业化道。

1991年2月石湾镇公安分局成立。

1991年4月石湾镇公安分局被评为广东省公安系统先进集体。

1991年6月石湾镇党政大楼建成。

程控电话大楼土建工程竣工。

1991年底农田耕作和运输手扶拖拉机化。

拥有手扶拖拉机2443台/27232马力。

1992年《石湾镇建设总体规划》经惠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实施。

石湾镇的城镇建设走上科学化、规划化的道路,向着“到2000年建成现代化的中等滨江城市”的目标迈。

《石湾镇建设总体规划》1993年荣获广东省“建制镇规划方案”一等奖。

大型商住楼宇金华康乐园等动工兴建。

金华康乐园占地1000亩,计划投资30亿元。

湖山管理区集体经济结硕果,年收入120万元,首先实行农民退休制(男60岁,女55岁退休,每月由管理区发退休金)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学生免费入学)。

1992年12月2450门国际线路程控电话开通使用。

提前达到“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

1993年设立石湾人民政府常驻香港办事处。

通过在香港举办招商

会等多种渠道,大力吸引外资。

香港金华(亚太)有限公

司投资30亿元的“金华康乐园”、香港东泰电子有限公司

投资6亿元的“东江第一城”、台湾华迪亚建股份公司投

资3000万元的“福祥名厦花园城”、香港新宁投资有限公

司投资3亿元的“石湾花园”等大型商住楼宇区均在蓬勃

兴建中。

兴建石湾大道。

石湾大道由石湾东江大桥直达铁

场管理区竹园村,接连广汕公路,宽40米。

计划投资7500

万元。

1993年6月石湾第二自来水厂动工兴建。

第二自来水厂设在西田管理

区永宁村,计划投资3000万元,设计日供水量5万立方

米。

引罗浮山联和水库之水,为将发展为20万人口的明

天的石湾提供充足的生活及工业用水。

1993年12月罗浮山东江大桥横跨西沙河和东江,桥长1400余米,宽

23米,计划投资1亿元,是迄今东江流域规模最大的大桥。

永石大道动工兴建。

永石大道宽60米,南连罗浮山东

江大桥,北达西田管理区永宁村与广汕公路相接,计划投

资7500万元。

 

第一章自然地理

第一节镇域沿革

石湾镇原是罗浮山下西沙河与东江环抱的一个港湾,故名石湾。

明代属石湾巡检司社护都(二、三、五、八、九各图)、仙都(十二图)。

村约有:

石湾约、北镇围、里(李)陂水、中冈、上坊、滘下、鸾冈、洪圣坊、源头、上滘、泊头、铁场、白沙、西埔、黄塘等。

清末划于第十二区。

民国27年(1938年)为正义乡,包括铁场、滘下、元头、梅村、西埔、黄西、竹园、田心、新冈、鸾岗、石湾市、湖山、李(里波水)、中冈(中心冈)、牛头洲、黄塘等。

沙迳、白沙则入礼义乡。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0月,石湾属第五区,分清乡和铁场乡。

镇域包囊赤沥,而析出永宁、竹园属福田,源头茹屋属东博,白沙属九潭。

1952年5月,石湾属第十一区,两大乡改为8个小乡(清波、中湖、鸾滘、黄西、西田、源头、铁场、赤沥),永宁归属西田,茹屋归属源头。

1956年4月,为铁场区,下设3个中乡:

石湾、铁场和九潭,九潭中乡包括赤沥、佛岭、义合和凤山。

1958年1月,铁场区改为铁场乡。

1958年10月1日,成立罗浮山公社,本地区归属之,原3个中乡改为3个管理区。

1959年5月,原3个管理区合为铁场公社。

1961年4月,铁场公社分为铁场、石湾和九潭3个公社。

1963年1月,原3个公社合为铁场公社。

从1956年4月到1978年4月,虽名称屡易,分分合合,而镇域不变。

1978年5月,从铁场公社析出九潭公社。

1981年11月,公社管理委员会从铁场迁至石湾。

1983年12月,铁场公社改为石湾区。

1987年3月,石湾区建制为石湾镇,镇政府设在石湾,下辖11个管理区(石湾、湖山、里水、中岗、鸾岗、滘吓、铁场、源头、西埔、西田和黄西),1个居委会。

自1978年5月迄今,石湾镇域一直是包括现在11年管理区的地方。

 

第二节地理位置

石湾镇,位于北纬23°7′25″,东经113°51′47″。

镇域面积83平方公里。

处于东江下游北岸,东江与沙河水交汇于此,沿江岸线长约12公里,属珠江三角洲的主体范围。

石湾镇在博罗县的西南端,西部与广州市郊增城市接壤,南部隔东江、西沙河与东莞市石龙镇和本县园洲镇相望,东连潭镇,北邻福田镇。

石湾镇介于罗浮山与东江之间,地势由北向南平缓倾斜,是东江的冲积平原。

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99%,少数低平浑圆的丘陵错落其间(飞鹅岭、苏屋岗、何屋岗、鸾岗、中岗等)。

石湾镇南濒东江,东南临西沙河,西部有浮水东支经石湾尾入东江,三面环水。

浮水的一支里陂水自增城跳鱼石经欧阳洞南流入境,经过源头、铁场汇成铁场潭,再从里水管理区处入西沙河。

境内河涌纵横,水塘里罗棋布,构成稠密的水网。

第三节气候土壤

一、气候

石湾镇气候温暖湿润。

气温年平均气温在20℃--22.2℃之间,最高气温高于20℃的天数,年平均238天;低于15℃的天数,年平均50—60天。

据1969—1983年的气象记录,月平均气温在21℃--22.9℃。

1972年最低,为21.8℃,1973年、1977年和1982年最高,为22.9℃。

1月、2月低温,为13--14℃,7月、8月高温,达28.5—29.5℃。

年积温在8000--8300℃之间。

降雨量据1969—1983年的气象记录,年平均降雨量1600.02MM。

新中国建立后,年降雨量最多的是1973年,为2395.4MM,最少的是1963年,为972.2MM。

日最大降雨量达426MM(在1981年)。

4月到9月多暴雨。

光照据1969—1983年的气象记录,年平均日照小时数在1840—2404小时之间。

无霜期360天以上,在有霜的三几天,凝霜的时间不过5—6小时。

综合言之,石湾镇降水量足,气温高,无霜期长,日照一般。

石湾镇北有高大的罗浮山挡住朔北寒流,南高珠江口较远,较少受台风强袭之害。

主导风向是东南风。

8月到11月有多次8级以上的台风。

二、土壤

石湾镇的土壤属东江系,为罗浮山的丘陵冲积壤和东江灌滩沉积壤合成。

据1980年的土壤普查资料,冲积壤以沙质壤、泥质土为主,沉积壤以沙泥土和泥土为主。

全镇10万多亩土地,泥田、沙泥田和沙质田地各占1/3上下。

土壤的分布从北向南,从东向西呈沙壤——沙泥——泥土的规律性分布。

冲积壤与沉积壤的分界线在白沙、铁场、西埔、滘下之间。

土层由浅到深,土色由灰黄到灰黑,肥力由瘦到肥。

石湾镇河流较多,地下水充足,故土壤的侧渗现象明显,“怕水不怕旱”。

附:

石湾土壤调查表

类别

项目

泥田

沙泥田

沙质田地

荒地、岭岗、村庄

面积(亩)

24800

29000

田14000

地6700

23500

耕作层厚度(公分)

12.5—14.5

10--13

8--11

土质属赤红壤,主要由花岗岩发育而成。

土壤肥力

含有机质(%)

2.43

1.95

1.76

含氮(%)

0.15

0.09

0.08

含磷(%)

0.08

0.06

0.07

含钾(%)

1.40

2.40

2.53

水稻每亩年产量(斤)

1200-1500

800-900

800斤以下

 

第四节资源物产

一、动物

由于人口密度较大,耕作制度程度较高,复种指数达240%,所以野生动物稀少,无特殊的野生动物。

一般动物人工饲养外,多以小动物、小昆虫。

羽之属、鸡、鹅、鸭较多。

毛之属,猪、牛、羊较多。

鳞之属,家鱼较多。

水生动物较多。

昆虫类较多。

二、植物

由于土地开发,种植面积比例大,一无山,二无荒,所以人工栽培的植物多,野生植物稀少。

谷之属,以稻谷为大宗,小麦、豆类次之。

蔬之属,小白菜、蕹菜、藤菜、菠菜、芥菜、芥蓝、刀豆、黄瓜、丝瓜、节瓜、匏瓜、茄子、西红柿、甘薯、马铃薯、苋菜、芹菜、黄芽白、生菜、西洋菜、韭菜、葱、蒜等较多。

果之属,龙眼、荔枝、橙、柑、桔、甘蔗、芭蕉等较多。

竹之属,主要是黄竹。

三、旅游资源

1.罗浮古道

自东晋葛洪开辟罗浮山以来,从省城到罗浮山朝拜和游览的香客、游客,都是取东江水道乘舟入西沙河,在源头泊头镇或铁场潭登岸,再雇乘肩舆车马径铁场梅花村明月寺所在之处上罗浮山。

2.梅花村、明月寺

梅花村在铁场,古多梅树,村侧有铁场潭,梅花绕屋、深潭印月,风景秀丽。

唐柳宗元的《龙城记》载隋朝赵师雄游罗浮、醉卧梅花村,艳遇梅花仙子,即出于此。

自此“师雄醉卧梅花”在中原传为佳话。

梅花村是罗浮古道登山的第一站,故称“罗浮初地”。

唐朝中期,唐玄宗敕立的“明月戒坛”刻石立于梅花村,梅花村成为东江中下游出家僧人的剃度受戒之所。

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僧守容在此建寺,掘地得“明月戒坛”刻石,因取名明月寺。

明月寺依岗峦体势而建,宽80米,长60米,占地4800平方米。

四周围墙高筑,古木成荫。

明月寺殿堂三进,拾级而升。

大雄宝殿凭岗南面,规模宏敞,气势轩昂。

罗浮王寺古观名闻遐迩,从登山程途上,以明月寺为先,故称“罗浮第一寺”。

明月寺建成后,成为罗浮道释迎送名人骚客的宾口站。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九月乘舟来上罗浮,在源头泊头镇登岸,当是明月寺建成后所接待的第一位大名人。

梅花潭水邀明月,明月梅花映清潭的田园丽景,本已迷人,加以明月寺古佛梵音,更诱发诗人墨客桃源之旅的遐想,留下了许多赞美梅花明月的诗篇。

著名的有清代诗人缪时鸣《舟从明月寺出泊头》,陈志《明月寺》、张隽《过铁场潭访梅花村故址》和《登凌去阁》等。

第五节自然灾害

石湾镇地理条件优越,自然灾害少。

新中国建立以来,较大的灾害有:

1959年6月,大水灾,东江最高水位7.5米,石湾的堤围全部温顶。

1961年9月,鸾岗以下至石湾,内涝,晚造没有插秧。

1963年上半年,铁场大旱,有6成田插不上秧。

石湾地势低,水网稠密,“怕水不怕旱”。

50年代前,既怕外水又怕内涝;60年代增博大围增高后,主要怕内涝;70年代排灌系统(联和排洪渠和铁场排洪渠,里水电排站和中岗电排站等)建成后,洪涝灾害基本解决。

第二章政党群团

第一节政党

一、中国共产党

1、解放前党的活动

1925年,国民革命年第一、第二次东征,在石湾地区作过革命宣传,播下革命的种子。

1941年10月,中共博西特支委成立。

到1942年下半年,博西区共有40多个党员,其中有一个是石湾姓李的。

1941年7、8月间,中共组织了“博西青年自修会”。

后来,东纵通过石湾地区的自修会成员冯敬儒等人的关系,组织了源头茹屋、西埔、西头、中岗和滘下等地的群众实行联防,开展反李潮伪军的斗争。

1942年12月,县城第三次沦陷。

年底,中共博罗县委书记(特派员)黄慈宽把县委机关搬到石湾湖山乡。

石湾人民一直把县委机关严密地掩护于敌伪的鼻子底下。

县委的交通站就设在地下党员周江和唐韵琴家。

党员周九、周江、张苏(七嫂)等肩负起秘密掩护和联络接待的重任。

曾参加达大革命的老党员邹秀东,抗战时期多在老家铁场邹屋落脚,负责东纵从宝安到福田的地下交通联络工作。

党员马列(马帜昌)在石湾开设西医院为掩护,进行地下工作。

被敌伪发现后,转移到西埔开办“为民医院”,医治东纵伤病员。

西埔成了博西最重要的一个地下医疗站。

中共博罗县委于抗日战争后期,组织石湾人民配合东江纵队在敌后进行四次战斗,给日伪军警以沉重的打击,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这四次战斗是:

1943年夏,在石湾奇袭伪县府;1943年11月初,铁场战斗;1944年4月,茹屋抗击战;1944年10月下旬,夜袭鸾岗。

(见“大事记)

2、解放后党的建设

第一时期,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1949年10月—1966年5月)

博罗解放,党即领导在全县建立各级的人民政府,党的基层组织也在相应的范围内建立起来。

此后,石湾一直在区、乡、公社一级党委领导下,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在清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恢复国民经济、农业合作化和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调整经济,克服三年经济困难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经受住严峻的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