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管理学创新21222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1260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管理学创新2122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管理学创新2122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管理学创新2122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管理学创新2122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管理学创新2122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管理学创新212223.docx

《最新管理学创新2122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管理学创新212223.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管理学创新212223.docx

最新管理学创新212223

管理学创新21、22、23

第七篇创新

第二十一章管理的创新职能

(一)创新及其作用

一、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

管理内容的革新就是:

维持与创新。

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

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题:

为什么说“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台?

答:

从逻辑顺序上来考察,在特定时期内对某一社会经济系统(组织)的管理工作可以概述为:

设计系统的目标、结构和运行规划,启动并监视系统的运行,使之符合预定的规则操作;分析系统运行中的变化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使系统不断呈现新的状态。

显然,概述后管理内容的核心就是:

维持与创新。

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

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

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台。

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对系统存在的作用

1、创新与维持的关系:

维持与创新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对系统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

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2、创新与维持对系统存在的作用

(1)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系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

管理的维持职能硬是要严格地按预定的规划来监视和修正系统的运行尽力避免各子系统之间的摩擦,或减少因摩擦而产生的结构内耗以保持系统的有序性。

(2)任何社会系统都要及时根据内外变化的要求,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这种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便是管理的创新职能。

(3)系统的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和系统本身的贡献能力;而系统的贡献能力又取决于系统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

系统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这正是创新的主要内涵和作用。

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系统内部的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

1、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采考察,可将其分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局部创新是指在系统性质和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系统活动的某些内容、某些要素的性质或其相互组合的方式系统的社会贡献的形式或方式等发生变动;整体创新则往往改变系统的目标和使命,涉及系统的目标和运行方式,影响系统的社会贡献的性质。

2、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其分为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

防御型创新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的存在和运行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威胁,为了避免威胁或由此造成的系统损失扩大,系统在内部展开的局部或全局性调整;攻击型创新是在观察外部世界运动的过程中,敏锐地预测到未来环境可能提供的某种有利机会,从而主动地调整系统的战略和技术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这种机会,谋求系统的发展。

3、从创新发生的时期来看,可将其分为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

系统的组建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项创新活动。

系统的创建者在一张白纸上绘制系统的目标、结构、运行规划等蓝图,这本身就要求有创新的思想和意识,创造一个全然不同于现有社会的新系统,寻找最满意的方案,取得最优秀的要素,并以最合理方式组合,使系统进行活动。

创新活动更大量的存在于系统组建完毕开始运转以后。

系统的管理者要不断的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寻找、发现和利用新的创业机会,更新系统的活动内容,调整系统的结构,扩展系统的规模。

4、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可分为自发创新与有组织的创新。

任何社会经济组织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运转的开放系统,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系统的存在和存在方式产生一定影响,系统内部与外部直接联系的各子系统接受到环境变化的信号以后,必然会在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目标等方面进行积极或消极的调整,以应付变化或适应变化的要求。

同时,社会经济组织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系统的相关性决定了与外部有联系的子系统根据环境变化的要求自发的作了调整后,必然会对那些与外部没有直接联系的子系统产生影响,从而要求后者也作相应调整。

系统内部各部分的自发调整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1)各子系统的调整均是正确的,从整体上是相互协调的,从而给系统带来的总效应是积极的,可使系统各部分的关系实现更高层次的平衡。

2)各子系统的调整有的是正确的,而另一些则是错误的。

从整体上来说,各部分的关系不一定是相互协调的,给系统带来的总效应是有可能为整,也可能为负。

即系统各部分自发创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二)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l)目标创新。

(2)技术创新。

包括:

1要素创新与要素组台创新;

2产品创新。

(3)制度创新。

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三方面的创新。

(4)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

(5)环境创新。

**题:

制度创新包括哪些内容?

答:

(1)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它规定着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利、利益和责任。

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也许应朝向寻求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个人所有与“共同所有”的最适度组合的方向发展。

(2)经营制度是有关经营权的归属及其行使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

经营制度的创新应是不断寻求企业生产资料最有效利用的方式。

(3)管理制度是行使经营权、组织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种具体规则的总称,包括对材料、设备、人员及资金等各种要素的取得和使用的规定。

分配制度的创新在于不断地追求和实现报酬与贡献的更高层次上的平衡。

(二)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一、创新的过程:

(1)寻找机会,创新活动是从发现和利用旧秩序内部的不协调现象开始的。

不协调为创新提供了契机。

旧秩序中的不协调既可存在干系统的内部,也可产生于对系统有影响的外部。

(2)提出构想,敏锐地观察到了不协调现象的产生以后,还要透过现象究其原因,并据此分析和预测不协调的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它们可能给组织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后果;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消除不协调、使系统在更高层次实现平衡的创新构想。

(3)迅速行动,创新成功的秘密主要在于迅速行动。

创新的构想只有在不断地尝试中才能逐渐完善,企业只有迅速行动才能有效地利用“不协调”提供的机会。

(4)坚持不懈,构想经过尝试才能成熟,而尝试是有风险的,是可能失败的。

创新的过程是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新活动的组织

(l)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2)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

(3)制定有弹性的计划。

(4)正确地对待失败。

(5)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第二十二章企业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

一、创新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

任何企业都是利用一定的产品来表现市场存在、进行市场竞争的。

**在熊彼特的理论中,创新包括五个方面;

(1)生产一种新的产品;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

(5)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二、技术创新的内涵:

从生产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素创新。

从生产的物质条件这个角度来考察,要素创新主要包括材料创新和手段创新。

(2)产品创新。

产品是企业的象征任何企业都是通过向市场上提供一定程度上不可替代的产品采表现#实现其社会存在的,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是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主要标志。

(3)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利用一定的方式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这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

要素的组合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

**生产手段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l)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的设备,以延长其技术寿命或提高其效能。

(2)用更先进,更经济的生产手段取代陈旧、落后、过时的机器设备,以使企业生产建立在更加先进的物质基础之上。

三、技术创新的贡献

从技术创新的内涵分析中不难看出,技术或者依附于物质产品而存在,或者是为物质产品的实体形成而服务的。

因此,不论是何种内容的技术创新,最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产品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产品的成本竞争力与产品的特色竞争力。

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便是通过影响产品的成本和特色而起作用的。

材料的创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以数量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去取代价格昂贵的稀缺资源的机会,而且有可能通过材质的改善而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创新既可使企业为消费者带来新的满足,亦可使企业原先生产的产品表现出新的吸引力;工艺创新既可为产品质量的形成提供更可靠的保证,亦可能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物质生产条件的创新则直接带来劳动强度的下降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促进着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和价格竞争力的增强。

综合起来看,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降低成本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以及保证使用而使产品对消费者更具特色吸引力,从而在整体上推动着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二)技术创新的源泉

创新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不同的机会。

这些机会可能是企业刻意寻求的,也可能是企业无意中发现、但发现后立即有意识地加以利用的。

美国学者德鲁克把诱发企业创新的这些不同因素归纳成七种不同的创新来源:

1、意外的成功或失败;

2、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3、工艺过程的需要;

4、产业和市场的改变;

5、人口结构的变化;

6、人们观念的改变;

7、新知识的产生。

**题:

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答:

根据产生的原因的不同,不协调可分成不同的类型。

(1)宏观或行业经济景气状况与企业经营绩效的不符是可以经常观察到的一种现象。

(2)假设和实际的不协调也是一种常见的不协调类型。

企业对消费者价值观的判断与消费者实际价值观的不一致是假设与现实不协调的典型类型,也是企业常犯的一种重要错误。

**题:

与其他类型的创新相比,知识性创新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

(1)与其他类型的创新相比,知识性创新具有最为漫长的前置期。

(2)知识性创新的第二个特点是这类创新不是以某一单一因素为基础,而是以好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的组合为条件。

**后发制人的战略有什么优势?

答:

(1)分享先期行动者投入大量费用而开发出的行业市场;

(2)根据已基本稳定的需求进行投资;

(3)在率先行动者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组织进一步的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

 

(三)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一、创新基础的选择

二、创新对象的选择

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主要涉及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手段等三个领域。

产品创新使得产品在结构或性能上有所改进,甚至全部创新,不仅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全新的享受,而目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或者减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费用所以给企业带来的不仅可以是特色的形成而且可能是成本的优势。

工艺创新则既可能为产品质量的形成提供更加可靠的保证,从而加强企业的特色优势,亦可能促进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要具有价格竞争力。

三、创新水平的选择

“先发制人”给企业带来的贡献:

(1)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

(2)可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3)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

(4)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

(5)可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第二十三章企业组织创新

知识经济表现出的基本特点:

(1)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

(2)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

(3)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一)企业制度创新

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

答:

在迄今为止的工业社会,相对于其他要素来说,资本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稀缺的。

工业生产过程主要是资本与劳动结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所有者通过提供一定数量的资本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集中一定的物质条件,雇用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加工和组合利用这些资源以形成一定产品。

由于资本(以货币形式表现和计量的资本)具有一般等价物、从而可以很方便地换回其他形式的生产要素的特点,所以启动这个过程的是一定数量的资本的投入。

过程源动力的特点决定了资本的所有者在过程开始之前就拥有着选择过程运行的方向、组织过程的推进、处理过程的结果的各种权力。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结构的这种特征正在受到知识经济的挑战。

知识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相对作用的加强正使得权利的形势以及对成果分配的控制正在逐渐变成知识工作者的“专利”。

人们在企业中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类:

1、人作用于物的活动。

2、一些人作用于另一些人的劳动。

(二)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作为工业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层级结构层表现出如下主要特征:

答:

(1)直线指挥,分层授权。

层级组织的基本特征便是利用直线指挥与分层授权来规范成员间的关系,影响他们在企业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2)分工细致,权责明确。

分工劳动不仅严格规定了组织成员应该履行的职责而且明确了相应职务的工作人员为履行职责而可以行使的权力。

(3)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包括作业方法的标准化,企业政纲的一致性。

 

**网络结构主要表现出如下主要特征:

(1)它在构成上是“由各工作单位组成的联盟,而非严格的等级排列”。

(2)企业成员在网络组织中的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网络结构需要不断地调整。

(3)企业成员在网络结构中的权力地位不是取决于其职位(因为职位大多是平行的,而非纵向排列的),而是来自他们拥有的不同知识。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层级结构发挥作用并的成功的环境条件和假设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

层级结构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是以市场环境为背景的;消费者的诸多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这些需求基本是无差异的;消费需求以及影响企业经营的其他环境因素基本上稳定的或虽有变化,但变化具有连续性的特征,从而基本上是可以预测的。

诸多需求的未充分满足使得任何产品都存在极大的市场,因此企业可以组织大规模生产;消费需求的无差异性使得企业可以组织标准化生产;而需求与市场的相对稳定或后者变化的可预测性则使得企业内部生产及其管理的改善主要依赖于经验的累积和总结。

经验的累积和总结过程主要是组织记忆的形成在这种条件下企业活动的组织调整均主要是企业管理中枢的职责。

在这样的背景中经营,不仅生产操作工人主要以过去经验为基础形成的标准方法作业,而且管理中枢也主要利用组织形成过程中不断累积和总结的经验,即有关过去的知识组织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标准化作业及其调整。

**网络化的层级组织应该是三个相互对立的特点的统一:

(1)集权和分权的统一。

(2)稳定与变化的统一。

(3)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为什么说网络化的层级组织应该是集权和分权的统一?

答:

因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固然需要保持分散,差异和分权,以具有主动和迅速反应的创造能力,但同时也需要严格的集中管理,以保持战略的统一,行动的迅速,以及相互依存的各工作单元间相互关系的协调。

因此,网络化的层级组织应该是既集权又分权的:

说它是集权的,是因为管理中枢在战略方向选择以及不同工作单元自主性劳动的范围与边界确定等问题上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说它是分权的,是因为工作单元内的一线人员有权在企业战略参数的范围内自主地处理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为什么说网络化的层级组织应该是稳定与变化的统一?

答:

因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面对逐渐成熟的消费者的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企业如不能及时作出适应性调整,则可能被市场淘汰,而变化过于频繁则可能引起组织的混乱,网络化的层级结构在组织整体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使各个工作单元能迅速调整层级结构,因而组织框架以及决定这个框架的经营领域是相对稳定的,而框架中的各个工作单元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则经常进行适应性调整。

**网络化的层级组织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层级组织既保存了统一指挥的管理中枢,又允许相互依存的各工作单元相当自主地运行;既通过统一的基本政策规范着整体企业的战略经营,同时又允许各工作单元的活动标准与原则有一定的差异;既确定了明确的组织宗旨和使命,倡导着主导的价值观念,又允许甚至鼓励异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存在。

(三)企业文化创新

一、工业社会的企业文化的功能与特点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知识经济将给企业文化带来哪些方面的调整?

答:

(1)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手段。

(2)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副产品。

(3)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结果的企业文化不仅是记忆型的,而且是学习型的或者更准确地说,主要不是记忆型的,而是学习型的。

(4)企业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存在,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必然也是多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