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1112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要点.docx

《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要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要点.docx

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要点

十七大精神要点

一、充分认识十七大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十七大的意义:

(1)、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执政能力建设全部写入党章,彰显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使党的纲领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2)、十七大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将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十七大的方针,顺应了“经济越来越自由、社会越来越多元”的历史潮流。

十七大的思想路线的实现,将进一步扎实推进几代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潮流提出的执政目标:

经济自由,政治民主,社会和谐。

  2、十七大解决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七大解决的核心问题:

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

十七大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科学发展的问题,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手段和途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只是数字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能够更好地为总体目标“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障。

  3、十七大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大历史性贡献):

第一个历史性贡献,是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

十七大从历史高度、从全局角度、从政治深度,对改革开放作出了全面肯定,让全世界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个历史性贡献,是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载入党章,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发展需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脉相承。

邓小平讲的不是经济增长,而是发展,本身就是科学的。

科学发展观正是深刻突出邓小平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在科学、自觉的层面进行,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正在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告别。

第三个历史性贡献,是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从最初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

第四个历史性贡献,是中央领导机构顺利实现新老交替。

在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中,新人超过一半;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不仅显示新老交替顺利实现,而且将为中央工作带来新思路,注入新活力;大量年轻化、知识化而又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了解民生的干部进入中央,将使中央的决策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基层群众的诉求。

  二、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的基本要点

  1、报告的整体框架:

第一、第二部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表明中国共产党仍然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第三、第四部分,高瞻远瞩、求真务实,从中国的发展全局出发,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思想、奋斗目标,做出了切合实际地回答。

后八个部分,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祖国统一、外交、党建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报告发出了时代最强音: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是方法,社会和谐是目标。

3、报告包含的时代主题:

高举一面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面向世界的政治宣言、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坚持一条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标灯;提出了四点根本要求: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更好更快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报告中九个新表述和两个“没有变”:

“两个没有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九个新提法、新表述:

(1)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我们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2)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条具体道路;(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范畴;(4)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5)“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6)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基础上增加“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7)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8)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9)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到“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5、十七大报告的五个“首次”:

首次以“人均GDP”为指标,提出到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表明了对经济持续发展的信心和让经济发展普惠于广大群众的决心;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丰富了和谐社会的内涵;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肯定了广大群众以多种途径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合法性;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首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助于遏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的提法,并提出建设“廉政文化”的目标,再次宣示了坚决打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

  6、小康社会的五个新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7、社会奋斗目标的九大“亮点”:

(1)、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翻两番: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3)、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

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4)、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5)、社会公平正义: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6)、文化建设: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7)、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8)、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9)、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8、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就是支持建立“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体系。

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内容包括:

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

这些领域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更是改善民生的技术基础。

没有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成果的运用,改善民生就是低水平的,就没有“技术含量”。

  9、如何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经济发展的四个协调。

过去我们一直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在十七大报告中,代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词之差,含义深刻。

”经济增长主要是着重于总量,更强调了经济本身;而十七大报告中新的表述,更注重经济与其他事业的协调性,更突出了“好”字。

经济发展四个方面的协调:

一是翻两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二是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以及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形成;三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要突出消费;四是发展动力的协调,决不能仅仅依靠投资拉动,而要更多强调改革和自主创新的推动。

(2)、改善民生的五个重点: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3)、不容忽视的四个挑战:

一是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

二是关键领域的改革还不到位。

三是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协调性。

四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10、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正视与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综合工程: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3)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与方向。

  11、关于收入分配这个热点问题:

十七大报告中就收入分配有两个重要的新提法:

一是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前一提法针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劳动者工资偏低的现象,后一提法又体现了平等保护物权、鼓励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

两个提法互为辩证关系,统一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中。

12、“一国两制”和统一大业的主题和框架:

把握主题、构建框架、遏制“台独”、渐进统一,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主题是“和平发展”,内容是经贸交流、人员往来、社会一体化、遏制“台独”,为统一创造条件,什么都可以谈。

框架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什么都可以谈,在框架之下签订和平协议。

遏制“台独”是让两岸关系稳定下来,摒除“台独”,不因“台独”而发生战争是两岸人民更大的利益。

渐进统一是指有一个过渡阶段。

  13、关于我国外交新理念:

外交理念:

(1)“走和平发展、独立自主的道路始终是我国外交奉行的准则;

(2)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

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1)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

(2)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关于安全合作,“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4)首次提出中国在环境外交问题上的主张。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连续5次党代会的报告标题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字样。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我们过去走的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与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何区别?

通过对比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那里: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在经济上表现为国有制为主体的单一所有制体制、全部经济生活无所不包的、政府集中管理经济和配置资源的行政命令体制。

在政治上表现为以党代政、党政合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文化方面,表现为对文化领域的集中控制,人民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难以发展和保证的文化专制体制。

在社会运行方面,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压抑了社会的发育与正常运行。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与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区别在于:

(1)、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3)、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4)、在社会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控制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16、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

(1)、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达到人类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2)、准确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4)、反映了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要求。

促进社会和谐与实现科学发展,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17、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总体上看,我们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不平衡的。

(2)、“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3)、“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上百年时间,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18、为什么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打破了旧有机制的屏障;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充沛活力。

(2)、改革进入到关键时刻的关键议题:

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协调多元社会利益。

具体的表述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前者的实现有赖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政府执政方式的改革;后者的实现则要以民主政治为推进器。

(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19、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首先,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重大缺陷。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与社会代价。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各级政府要创造好看的政绩,倾向于维持、甚至扩大对资源的控制权,经济高增长也伴随着少数政府官员的严重腐败,同时,各级政府奢侈浪费的现象也有所加重)。

再次,上述两项原因同时发生作用,造成近几年来民众议论纷纷的“民生”问题,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从2003年开始,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穿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纲领。

  20、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一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三是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

  21、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以人为本。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免除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

(2)、追求协调的发展。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协调发展。

(3)、追求可持续的发展。

从偏重经济发展到重视人民福祉,从注重增长速度到重视增长质量,民生指标、生态指标和老百姓的口碑相继进入各地干部的考核标准。

环境保护指标在干部绩效考核中的分量增加。

(4)、统筹兼顾。

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处理好方方面面的问题,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5)、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6)、提高执政能力。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

  22、解放思想的“三难三易”:

解放思想,在枝节问题上相对容易,在关键问题上比较困难;在经济领域相对容易,在政治领域比较困难;在单一问题上相对容易,在系统性问题上比较困难。

  23、为什么推进党的建设要增强“忧患意识”:

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关键是能否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就要增强“忧患意识”。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2)中国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仍有发生大起大落的潜在危险,这与目前投资强、消费弱的经济增长结构有着重要关系,需要认真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投资马车。

这种增长方式由于容易波动,变数多,不可控,对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不利;同时,经济的增长过多依赖重工业的发展,是一种粗放的、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模式,贻害无穷。

太湖蓝藻事件警示中国:

经济快速发展所伴生的严重环境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3)对忧患意识的强调,也表明中央领导对国情的深刻理解: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高中级领导干部违纪问题。

  24、“制度反腐”的“三权制约”:

十七大强调指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要真正做到“三权制约”,需要“三个更加”:

“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25、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是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二是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三是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四是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等。

  26、政府机构改革面临三大挑战:

也可以说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

首先,政府机构改革要应对政治民主化的要求。

其次,政府机构改革要应对新的社会问题。

第三,应对全球化冲击提高国家竞争力。

  27、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5)、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6)、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8、关于党内民主:

十七大报告将“党内民主”定义为“党的生命”。

(1)、党内民主就是党员是党的主体,是党内的主人,在党内当家做主,是党内权力的来源。

是党员把权力委托给各级组织、领导机关和领导者。

党内民主评价的标准,就看党员权力是否得到维护、保障和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

它需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2)、一个政党内部的民主状况,并不必然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中心,拥有七千多万党员,这个群体聚集了广大的社会政治精英,在这个群体内先建好民主制度,通过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的民主,已被视为一条现实道路。

(3)、胡总书记访问美国,在耶鲁大学演讲时强调:

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并说中国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9、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如何结合:

十六大和十七大都讲到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

具体到设计上,应该是社会民主与党内民主同步推进。

(1)、十七大报告明确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个方向、一个根本、一个目标。

(2)、报告提出了“扩大人民民主”,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3项措施。

(3)、“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4)、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突出强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0、崭新的民生政治路线图: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点

1.十七届三中全会于什么时候召开?

答: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2.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哪个决定?

答: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决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

《决定》的核心内容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解决“三农”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解决“三农”矛盾问题的要求是什么?

答:

一是实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

二是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方向。

三是坚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四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和发展作出了哪些部署?

答:

(1)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6.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两个必须”是什么?

答:

(1)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

(2)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要球是什么?

答:

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劳有所养、住有所居。

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