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1095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docx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docx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一、租界辟设

    1842年8月,英国用军舰与大炮压服了清朝政府,逼迫它签订了《南京条约》。

这一不平等条约,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把上海带入了一个突兀而来的巨变时代。

  

  《南京条约》第二款规定: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据此,上海被辟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来此贸易、居留。

1843年10月,清政府在虎门附约中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或常川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

这些规定成为英国人到上海通商、居留的法律依据。

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Balfour)到任。

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

1845年11月,宫慕久宣布将杨泾浜以北、李家厂以南的一块卑湿荒地租给英国人,供其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接着公布了他与巴富尔商妥的《上海土地章程》。

英租界于是辟设。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美国、法国又逼迫清朝政府于1844年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上海通商居留的权利。

1848年、18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

这些租界开头规模并不大,后来渐次扩张。

至1900年,英美公共租界全部面积为33503亩,为英租界初辟面积832亩的四十倍,法租界面积2149亩,为初辟面积986亩的二倍以上。

至1914年,法租界扩张到15150亩,为初辟面积十五倍以上。

  

  上海租界得以辟设的主要依据,便是《上海土地章程》。

这个章程订立于1845年11月29日,凡23条。

其主要内容为:

一、租地范围。

二、租地具体办法。

三、关于在租界内筑路的具体规定。

四、永租制,即承租人在办理租地手续后可自行退租,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止出租。

五、租地使用范围,可以建筑房舍,安顿眷属、侍从,储藏合法商品,建设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会堂,亦得栽花植树,设置娱乐场所,但不得储藏违禁物品。

六、华洋分居。

界内之地,华人之间不得租让,亦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商。

七、开设贸易场所。

八、关于安全卫生的规定。

这个章程,日后被在沪西人视为租地根本法规。

它规定了租界性质、租地方法、租界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这个章程,是依据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在侵犯中国主权的前提下订立的。

就是依据这个章程,所谓租界,也不过是中国租给外国人供居留、贸易之用的居留地,其行政权、司法权仍归中国所有。

但是,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既由于殖民主义者的巧取豪夺,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颟顸昏昧,这块土地竟逐渐变成中国政府难于直接管辖的“国中之国”。

构成这种变化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华洋分居变为华洋杂居。

1853年以前,上海租界本系洋人居留之地。

1853年到1855年,上海发生小刀会起义,租界内中国居民激增,造成事实上的华洋杂居。

1854年7月通过的《上海英美法租界地皮章程》,删去了先前关于华洋分居的有关条款,认可了华洋杂居的事实。

这一变化,对上海近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二,纳税外人会议的成立。

纳税外人会议,通常简称纳税人会议。

英租界成立初期,有公众大会和租地人会议,讨论、决定租界内重大问题。

1869年,这个会议发展为纳税外人会议。

所谓“纳税外人”,指居住在租界内所执产业地价达500两以上、年付房租地捐10两以上的外国人。

纳税人会议有年会和特别会议两种,年会多在每年4月初召开,特别会议则不定期。

纳税人会议权限相当广泛,举凡工部局年度预算决算、特征税捐的决定、执照的发给、地产委员的选举,以及其他与租界内大众相关的大事,均由其讨论批准。

纳税人会议类似于西方的议会,实为租界内具有立法和监督职能的最高权力机关。

  

  其三,工部局的设立。

英租界辟设以后,成立了一个道路码头委员会,推选委员三人,负责收捐和建设各项事宜。

1854年7月,英、法、美租界宣布设立工部局,同时解散道路码头委员会。

工部,在中国传统官制中,为六部之一,掌管工程、水利、交通等项事务。

“工部局”之名,在一般中国人理解中,以为也是主管道路、码头之类工程的机构。

因此,这一机构的设立,在当时上海并未引起多少震动。

事实上,工部局远非传统官制中的“工部”可比。

在英文中,工部局作ExecutiveCommittee,意为行政委员会,是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以外的行政机构,它在日后被赋予越来越大的权力,不但拥有行政、征税等权,而且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可以制定具有法律性质的“附则”。

这一机构,先是三租界的共同机构,后法租界独立出去,成立公董局,工部局便成为英美公共租界的行政机关,直到租界结束。

  

  其四,会审公廨的设立。

《南京条约》的附约之一《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人与华人发生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人如何科罪,应以中国之法治之。

简言之,即洋治洋,华治华。

照此章程,英人在中国境内犯罪,便不受中国法律制裁。

这就是所谓领事裁判权。

以后,美、法、俄等国均取得这一特权。

各国领事为行使这一权力而建立的法庭叫领事法庭。

按照这一规定,华人在租界内犯罪,仍应由中国惩治。

但是,租界由华洋分居变为华洋杂处以后,英美领事乘机夺取了华官在租界的司法权,擅自在领事法庭上审讯租界内的中国居民。

1862年,英国领事擅自规定,中国官府对租界内华人行使管辖权,必须经过英国领事同意。

1863年,美国领事更明确表示,中国官府未经美国领事加签,不得拘捕租界内华人。

这样,在租界内,不但华不能治洋,而且华也不能治华了。

1865年,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设立,审理租界内华人及与中国无订约关系的外国侨民案件,由上海道台派出理事,由外国领事派出陪审官,会同审理各种案件。

1869年4月20日,经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会商,并经总理衙门和领事团批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正式颁布,正式成立会审公廨。

这个机构确立了外国领事观审会审制度,规定凡涉及洋人的案件,必须由领事后由领事派人会审。

按照这个章程,纯属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但在其后的实际过程中,领事往往干涉,而且陪审官的权力往往超过中国谳员。

英美租界会审公廨设立以后,法租界也设立了同样的机构,其陪审官权力之大更甚于英美租界。

  

  这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得上海租界成为一个极为特殊的区域。

它属于中国领土,但中国政府却不能直接管辖。

它拥有相对独立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这种特殊的格局,给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巨大的影响。

  

  上海开埠以后,外国人源源而来。

1843年开埠时,上海有登记在册的外国人26人,1865年有2757人,1900年有7396人,1910年为15012人,1942年增加到150931人。

以1843年到1942年首尾一百年比较,平均每年增加1400人。

1910年以前,在上海寄居的外国人主要是欧美侨民。

以1910年为例,这年在上海居住的15012个外国人中,属于英、法、美、德、葡等欧美国籍的人为10518人,占三分之二以上。

以后,日本人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二、生活方式

 

    随着西方侨民的日益增多,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被带进了上海。

  

  明末利玛窦、庞迪我等西方传教士来华,着中国服饰,用中国语言,行中国礼节,其目的是为了传教的方便,尽量减少中国人对西人西教的排拒。

因此,那时西人来华,西教入华,西方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则基本没有被带入。

鸦片战争以后,情况与二百年前有很大不同,西人是带着战胜的威势、倚恃不平等条约的保护来到中国的,他们不愿意也没有必要改变自己衣着、语言、礼节以适应这块陌生土地上的习惯。

他们努力按照自己母国的习惯生活着。

  

  西方男子工作、会客常着西装、革履。

这种服饰在今日早已为人们所习见,用不着具体描述其样式,但在上一世纪的上海,尤其在开埠初期,它与世人习见的长袍马褂全然不同,可算奇装异服。

至于西方妇女,与当时中国妇女差异更大。

她们不但全不缠足,而且衣着华丽,公然出入社交场所。

    

  饮食方面,西人努力保持原有的习惯,吃面包,吃牛肉,喝牛奶,喝咖啡。

1855年,英商霍尔茨面包房开办,1858年,制造面包等食品的埃凡洋行开办。

1881年,法租界就有三家面包店,所用面粉全从美国旧金山运来。

此前,一家英国人已在上海开了一个奶牛场,有奶牛168头,每天可生产一千公升鲜奶。

西人爱吃的各种蔬菜也被引进上海,诸如蕹菜、色拉菜、包心菜、芦笋等。

时人记载:

  

  北郊外,多西人菜圃。

有一种不识其名、形如油菜而叶差巨,青翠可人,脆嫩异常。

冬时以沸水漉之,入以醯酱,即可食,味颇甘美。

海昌李君壬叔酷好之,曰:

“此异方清品,非肉食者所能领略也”。

蕹菜一种,亦来自异域,茎肥叶嫩,以肉缕拌食,别有风味。

  

  冰块是西人生活必需品之一,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没有现代化的制冰设备,无奈,洋人只好在冬天将冰藏在冰窖里,留待热天时用。

他们还从遥远的北方将冰运到上海,不过损耗很大。

1851年夏天,因上年冬天储冰太少,洋人便在报纸上大叫“无法在整个夏天享受到这种有益健康的奢侈品”。

一个冰窖的主人乘机哄抬冰价,对其所藏的冰块开出惊人的售价,大发其财。

  

  啤酒是洋人酷爱的饮料。

洋人先是从西方运来,后来便在上海设厂制造。

光绪初年,上海埃凡洋行已开始制造啤酒,每年生产数千担。

沪产啤酒远比从西方运来便宜。

据载,1877年,从英国运来的啤酒,每斗银洋一元,而埃凡洋行所产,每斗仅银洋半元。

当时中国人不知啤酒用何物何法制成,以其未颇苦,称其为“苦酒”。

有人专门写信到格致汇编社询问此事,说是“西人饮苦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为之,能否多饮?

 

    居住方面,西人在上海开埠初期所盖房屋,多属洋式平房。

这种平房包括一个长走廊,以适应天气炎热时避暑需要。

当然,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楼房。

以后,洋人住宅日趋讲究,风格也多种多样。

至五十年代,上海英租界“布满了华丽的房屋。

这些建筑物各依其所有人的嗜好而设计。

其形式有仿希腊的庙宇,有的是仿意大利的王宫”[9]。

西式花园洋房也多了起来,这种洋房多为二层,楼上为主人卧室,楼下为客厅,另有花园、后院和附属建筑物,仆人多住在附属建筑物里。

愈到后来,上海西人的住房和其他房屋建筑愈趋于考究,其式样更是千姿百态,争奇斗妍。

汇丰银行大厦是仿古希腊式的圆顶建筑,上海总会是典型的英国古典式建筑,跑马厅马勒住宅是北欧挪威式样,徐家汇天主堂是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这些,使上海赢得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称。

  

  外侨们把西方作息习惯带到了上海,上班、下班均按钟点,与中国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颇不相同。

特别是七日一休息,很使中国人感到新奇。

《申报》曾刊文专述此事:

西洋诸国礼拜休息之日,亦人生之不可少而世事之所宜行者也。

吾见夫西人之为工及行商于中国者,每届七日,则礼拜休息之期,一月则四行之。

是日也,工停艺事,商不贸易,或携眷属以出游,或聚亲朋以寻乐,或驾轻车以冲突,或策骏马以驱驰,或集球场以博输赢,或赴戏馆以广闻见,或从田猎以逐取鸟兽为能,或设酒筵以聚会宾客为事。

六日中之劳苦辛勤而此日则百般以遣兴,六日中之牢骚抑郁而此日惟一切消愁。

游目骋怀,神怡心旷,闲莫闲于此日,逸莫逸于此日,乐莫乐于此日矣。

 

    外侨把西方的娱乐方式带到了上海。

室内活动有看戏、舞会、溜冰等。

开埠之初,洋人颇为无剧场看戏苦恼。

1850年,英租界出现一个业余剧团,在一个仓库房里演出,他们称之为“新剧院”,后来改称“帝国剧院”,条件极为简陋,连靠背椅也没有。

第一次演出时间为这年的12月12日,演出剧目有《以钻攻钻》《梁上君子》,以后还演过《爱情、法律和药品》、《合法继承》、《楼梯下的高等生活》等。

不久,又成立业余戏剧俱乐部即大英剧社。

1856年第一次使用台前垂幕。

五十年代后期,有一个魔术团和一支舰艇上的演出队到这简易的剧场演出过。

1866年上海第一个现代剧场兰心戏院建成,地址在圆明园路,供大英剧社演出。

1867年3月1日,大英剧社在这里首次公演。

1871年,这个戏院被火焚毁。

1874年1月27日,兰心戏院重新建成。

这是一座颇为考究的戏院,楼座两层,戏台宽敞,设备精致。

 

    跳舞是西人的一大爱好,但在开埠初期的上海,西人很少举行舞会。

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外侨中男女比例悬殊。

例如,1878年,法租界外侨中,15岁以上的男性为221人,女性仅42人。

英租界男女比例通常是四比一或三比一。

1850年11月,英租界举行第一次舞会。

几年后,外侨中出现一个跳舞教习,大概是为了适应越来越多人的跳舞要求,但男女比例问题仍是制约跳舞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864年,共济会会员举行第一次舞会,出席者的比例还是十比一。

  

  溜冰是西人冬天的重要娱乐活动。

起初,无专门溜冰场,西人乃因陋就简,在一大空房间内,反复以水泼地,使冰结盈尺,成为溜冰场。

西人穿铁齿高屐,滑行其上。

西人后来建造了室内溜冰场,则不需要沃水结冰了。

  

  西人户外活动有赛马、打猎、划船等。

1850年,西人即在南京路之北、河南路之西,购地约80亩,辟为公园,作为跑马场,是为上海第一个跑马场。

同年举行第一次赛马,只进行了一天,有七个项目。

1854年,西人在泥城浜之东,购地另辟一跑马场,是为第二跑马场,而将第一跑马场地以高价售出。

1862年,他们又将第二跑马场地以高价售出,另购静安寺路以南、西藏路以西的一块地皮,辟为第三跑马场,上海人习称跑马厅。

每年5月、11月,西人各进行一次赛马活动,每次一般持续三天。

由此,看赛马成为上海及附近地区中外人士一大趣事。

  

  打猎是西人十分喜爱的活动。

长江下游沙洲之地,苇草丛生,野鸭、候鸟随处可见,江河湖海上水鸟自由飞翔,这些都是西人喜爱的猎物。

英国人为了到长江和其他河湖里打猎,特别设计了一种华丽的小船。

每届春秋假日,风和日丽,他们便三五结伴,携家带眷,泛舟于上海附近的江湖水面上,出没于茂盛的芦苇中,一边打猎,一边休息。

《瀛壖杂志》记述:

“每岁仲冬,西人出猎于外,逞其弋飞射走之豪,然多游于九峰、三泖间,扁舟往还,率以为常”。

  

  划船是西人喜爱的另一项户外活动。

每年夏秋之交,他们常择上海及其附近的空阔水面,举行划船比赛,时称“赛船会”。

其舟皆为一叶小艇,或以帆,或以桨,以先至者为胜。

上海西人举行的第一次赛船会是在1852年,参赛人主要是外国商船船员。

1864年,上海赛船会成立。

赛船初在黄浦江、苏州河里举行,继因上海航业发达,河道拥塞,乃改就昆山青阳港举行,英国人名之曰“恒利”。

恒利Henli,本为英国著名的赛船之地。

每年的赛船运动在上海成为一大盛会,届时,游人群集,竞相观看。

报载1872年10月27日赛船时盛况:

“中西观者如堵,拥挤异常,与观斗驰马时然”。

 

三、物质的输入

 

    开埠以前的上海,居民的照明用品,在室内是油灯,所用之油主要为豆油或菜油,在室外,有钱人家行路用灯笼,内燃蜡烛。

一般居民、客商行路则在黑暗中摸索。

个别繁盛之处设有“天灯”,但所照范围极为有限,故入夜以后便漆黑一片。

西人寓沪以后,始用火油灯。

用火油灯照明,较之豆油灯,不但价廉,而且光亮,一盏火油灯可相当于四五盏豆油灯。

所以,洋人使用于前,华人便继用于后。

到七十年代中期,上海已有五、六家由广东人开设的商店,专门制造、出售玻璃火油灯。

到八十年代初,上海“城市店铺皆改蜡烛为火油灯,渐而乡镇大户、会计之房、读书之案,无不灿列玻璃之器,而火油之用遂滥”。

租界辟设之初,西人燃点街灯的燃料也是火油,街灯远近疏密相间,“悉以六角玻璃为之,遥望之灿若明星”。

  

  火油灯较之豆油灯,其优越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火油易于起火等原因,上海道台曾在八十年代发布告示,禁止县城居民使用。

内称:

火油最易引火,点用之时,稍不得法,立时火焰飞腾,扑灭不及,屋物顷刻成灰,邻居同为焦土,使用火油,“实属贪小失大,害己损人”,要求此后“不准再用火油点灯,亦不得将整箱火油收藏屋内,致有不测之险”,倘有不知自爱,定即从严惩办。

这种因噎废食的禁令自然遭到人们的抵制。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上海照明设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煤气阶段。

1864年3月,上海第一家煤气公司“大英自来火房(ShanghaiGasCo.,Ltd.)”开张,厂址初设汉口路,后迁新闸路。

1865年10月8日,这家公司制成煤气灯,在高易洋行及其他洋行内试用。

12月18日,大英自来火房在南京路正式点亮第一盏煤气灯。

以后,英美租界其他主要街道陆续装上煤气灯。

到1866年底,上海私人煤气灯用表55只,公用灯与路灯煤气用表130只,装接路灯205盏。

到1881年,英美租界内已有煤气路灯489盏,其中英租界351盏,美租界128盏,静安寺路10盏。

  

  大英自来火房成立后,法租界公董局即与其谈判,要求其在法租界内装设煤气灯。

大英自来火房表示火管不足,要等英租界装置完备后才能顾及法租界。

鉴此,法租界公董决定自办煤气公司。

1865年1月16日,上海法商自来火行成立,厂址在八仙桥,1866年8月15日,法商自来火行试装煤气成功。

到1867年3月,法租界公馆马路、科尔贝尔路、辣厄尔路、孟斗班路、洋泾浜沿岸马路一带均装上了煤气灯。

“3月6日,煤气灯亮了,大家高兴地把过时的油灯搁在零星物品仓库里去了”。

  

  煤气灯较之火油灯、豆油灯,不但光亮,而且便利,使用时只要拧转开关,点亮即可,而不用像火油灯那样要不断向灯盏内添油。

租界普遍点上煤气灯,这给上海城市面貌带来很大变化。

入夜以后,火树银花,光同白昼,上海成了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煤气灯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竟相使用。

这为夜市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上海的夜景变得分外美丽。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上海人评沪北即租界十景,其中之一就是“夜市燃灯”。

 

    1882年,上海租界的照明设施又跨上一个新台阶,电灯开始问世。

这年4月,上海电光公司(ShanghaiElectricCo.)创办,厂址初设南京路江西路口,次年迁至乍浦路。

7月26日,该公司在英美租界装成电灯(弧光灯)15盏,包括电光公司门内外两盏,虹口招商局码头四盏,礼查旅馆附近四盏,公家花园内外三盏,美记钟表行门前一盏,福利洋行门前一盏。

是晚7时,15盏电灯一齐放明,据说每盏电灯亮度“可抵烛炬二千条”。

这是上海第一次亮起电灯,故人们对其赞叹不已。

报载,是晚天气晴和,各电灯点亮后,“其光明竟可夺目。

美记钟表行止点一盏,而内外各物历历可睹,无异白昼。

福利洋行亦然。

礼查客寓中弹子台向来每台须点自来火四盏,今点一电灯而各台无不照到。

凡有电灯之处,自来火灯光皆为所夺,作干红色。

故自大马路至虹口招商局码头,观者来往如织,人数之多,与日前法界观看灯景有过之无不及也”。

随后,上海电光公司在工部局支持下,逐渐将英美租界街道的煤气灯置换为电灯。

1883年7月,外滩、南京路、百老汇路装置电气路灯35盏。

到1884年,英美租界装置电灯的马路已扩展到广东路、福州路、汉口路、九江路、宁波路、北京路等,以后更愈推愈广。

许多店铺、货栈、旅馆和私人住宅也竟相使用电灯。

法租界公董局在1882年便同意上海电光公司进入法租界营业。

1897年6月1日,法租界公董局自营的电灯厂建成启用。

除了光亮、方便的因素,成本下降也是电灯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初点之电灯,因用户少,成本高,故电费相当昂贵。

80年代初,大灯每盏一礼拜收洋五元,一个月的灯费要二十多元,一般商店、家庭自然不敢问津。

后来,租界从西方购入大型发电器,用户增多,电费才逐渐降了下来。

1897年法租界电气处的电灯用电价格为白热灯用每度电收银1.6分,每盏16支光灯全年收银10两。

饮水方面。

上海远山近海,居民用水一向取汲于黄浦江。

城内河渠浅狭,居民皆乘涨潮时汲取。

其时,黄浦江已“水质浑浊,本不宜于卫生”。

城内河渠两岸堆积许多垃圾及其他不洁之物,民用污水亦倾入河中,水质很差,“每值潮汐涨而未满、退而未尽,担夫争水,水仅没胫,其色如墨,故饮之者非浸淫而患湿,即薰蒸而成疾,流毒何可胜言!

”除了居民自担用水,上海出现了一批专门以担水为生的担夫。

光绪初年,城内就有四百多名担夫。

每到担水时分,担夫、居民竟相担水,加之城内街弄狭窄,前挤后拥,左碰右撞,溢出之水,使得街弄泥泞不堪,尤其是郑家木桥、打钩桥北之珊记码头、老闸等取水要道,更是人挤路滑,“城门口及大街小巷,虽晴天暖日,而足下无异于大雨时行,甚至有年老病人被撞遭滑而一跌至毙”。

  

  上海开埠以后,西人常苦于饮水之不洁而思以改良之。

1860年,旗昌洋行在外滩开凿了第一口深水井,井深256英尺,供洋行内部使用。

1872年,租界建成第一座小型水厂,时称“沙漏水行”,地址在松江路6号(今延安东路北侧)。

1875年,洋商格罗姆(F.A.Groom)等在杨树浦建成一座供水公司,即自来水厂,占地115亩,有沉淀池、过滤池、水泵、皮龙等设备,其业务为用木船载水分送到贮水池及向过往船舶供应过滤水,并用水车向用户家里送水,水价视路程远近而定,每千加仑从6先令6便士到13先令不等。

当然,这种高价水一般居民是用不起的。

此厂后被售于英商自来水公司。

  

  从1870年开始,英租界开始筹备兴建大型自来水工程。

他们对黄浦江及上海附近的河湖进行了广泛的水质调查,对上海人用水量进行了估算,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方案。

1880年,英商上海自来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英美租界自来水公司的方案正式确定,取水地址选在杨树浦,故撤杨树浦水厂。

1881年8月8日,该公司开始在虹口铺设自来水管,次年2月铺完,随后在英租界主要道路铺设管道。

为了保证连续供水,公司在英租界中心地江西路香港路口,建造了高31.5米、容量为15万加仑的水塔。

1882年4月26日,该公司又在法租界铺设管道,向法租界供应自来水。

1883年6月,工程全部完成。

1902年,法租界自己创办了自来水厂。

 

    交通工具。

上海为江南水乡,传统交通工具水行则船,陆行则轿。

当然,乘轿者主要是官绅及有钱阶层,一般平民只能以步当车,运货一靠船舶,二靠担挑肩扛。

西人来沪以后,很快把他们在本国习惯乘坐的马车带入上海。

据说上海是在租界开辟的第十个年头即1855年出现第一辆马车的,乘坐者是一个叫史密斯(J.G.Smith)的外国人,以后才逐渐增多。

西人马车有双轮、四轮两种,有用一匹马拉的,也有用两匹马拉的。

这种靠马拉、速度快、式样别致的马车,颇让上海居民耳目一新。

 

    西人马车在上海出现不久,华人也仿其样式,制造乘坐。

上海马车日多,工部局曾订立行车章程,一是马车一律靠左边行驶,二是华人马车不准超车,“凡马车之驰于道中,乘车者为西人,始可超前行之车而过之,若为华人,所乘固不能超西人之车,并不能超华人所乘之车,否则拘罚不贷”。

后面这条歧视华人的规定,遭到上海华人的强烈反对。

民国以后,这条规定被迫取消。

  

  马车不只是一些绅商的个人代步工具,而且有一些马车成为公共交通工具。

1877年,西人制造成一种仿照火车车厢式样专为游客代步的马车,2月1日投入运行营,往来于吴淞铁路、小东恁等处。

其路线是小东门外滩、新北门、三茅阁桥、吴淞铁路,凡四站,早上七点钟开始,每小时往返一次,票价有一角、七分半、五分、二分半四种。

这种马车,颇类似于后来的公共汽车性质,名称当为“公共马车”才妥贴,但当时并不叫“公共马车”,而叫“铁路马车”。

不知是因其以吴淞铁路为终点站而得名,还是因其具有火车那种载客功能而得名。

  

  同治初年,一种载货搭客的独轮小车进入上海。

这种车源于江北,故又名“江北车”,不是西洋舶来之物,但它一度是上海重要交通工具。

  

  1868年11月21日,上海开始出现几辆自行车,俗称脚踏车。

其样式与今日自行车有相似之处,但差别很大。

当时有两种式样,一种是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发。

另一种也是前后两轮,人用脚踩前轮旁的铁条脚镫,靠其惯性行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