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922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3.docx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3.docx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3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3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

30,分数:

60.00)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内容的四个领域是______。

∙A.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B.感受与欣赏、表演、创作、音乐与相关文化

∙C.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D.感受与鉴赏、表演、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A.

 B.

 C. √

 D.

解析:

2.巴赫的《马太受难乐》是由______于1829年首先发掘,并亲自指挥上演的。

∙A.门德尔松

∙B.伯辽兹

∙C.李斯特

∙D.瓦格纳

 A. √

 B.

 C.

 D.

解析:

门德尔松,德国作曲家。

他的主要创作领域是交响曲、标题性序曲、无言歌。

他的贡献还在于1829年为纪念巴赫的《马太受难乐》创作百年,指挥演出了这部作品,有力推动了巴赫音乐的复兴。

3.比才最优秀的歌剧作品是______,它代表着法国喜歌剧的最高成就。

∙A.《茶花女》

∙B.《卡门》

∙C.《魔笛》

∙D.《唐璜》

 A.

 B. √

 C.

 D.

解析:

4.秦汉时期设立的国家音乐机构是______。

∙A.太常寺

∙B.乐府

∙C.鼓吹署

∙D.行院

 A.

 B. √

 C.

 D.

解析:

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

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其规模最大时乐工人数曾达1000余人。

乐府的任务是大规模、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

5.诸宫调是宋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形式,由北宋艺人______所创。

∙A.张五牛

∙B.关汉卿

∙C.姜夔

∙D.孔三传

 A.

 B.

 C.

 D. √

解析:

6.俄罗斯音乐之父是指______。

∙A.鲍罗丁

∙B.穆索尔斯基

∙C.居伊

∙D.格林卡

 A.

 B.

 C.

 D. √

解析:

7.下列人物中,属于新古典主义的是______。

∙A.贝多芬

∙B.莫扎特

∙C.贝尔格

∙D.斯特拉文斯基

 A.

 B.

 C.

 D. √

解析: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属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新古典主义音乐以力图复兴、模仿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体裁和形式为主要特征,追求有控制的、理智的情感,提倡复调音乐,明确调性,结构匀称,配器清晰、透明。

代表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

8.十二律产生的方法最早的记载是______中的“三分损益法”。

∙A.《管子·地员篇》

∙B.《乐记》

∙C.《梦溪笔谈》

∙D.《中原音韵》

 A. √

 B.

 C.

 D.

解析:

9.唐宋两代盛行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是______。

∙A.俳优

∙B.角抵戏

∙C.参军戏

∙D.南戏

 A.

 B.

 C. √

 D.

解析:

参军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形式。

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

至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

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10.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是由______编辑出版的。

∙A.李叔同

∙B.沈心工

∙C.曾志吝

∙D.蔡元培

 A. √

 B.

 C.

 D.

解析: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

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盹的也是他。

他在国内最早推广两方“音乐之王”钢琴。

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将西方乐理传人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

11.古希腊最基本的音阶组合是______

∙A.三音音列

∙B.四音音列

∙C.五音音列

∙D.七音音列

 A.

 B. √

 C.

 D.

解析:

古希腊最基本的音阶组合就是阿里斯多塞诺斯的四音列。

它建立于一个四度框架内,自上而下排列,外端的两个音位置同定,被称作固定音;中间的两个音则可以上下移动,被称作可动音。

12.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是______。

∙A.知识学习

∙B.歌曲教学

∙C.感受音乐

∙D.理解音乐

 A.

 B.

 C. √

 D.

解析:

13.中小学音乐教育基本目标,应是______教育。

∙A.专业

∙B.职业

∙C.育人

∙D.育才

 A.

 B.

 C. √

 D.

解析:

14.最早的复调音乐被称为______。

∙A.奥尔加农

∙B.狄斯康特

∙C.克劳苏拉

∙D.康都克特

 A. √

 B.

 C.

 D.

解析:

奥尔加农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

15.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教学应以______为主。

∙A.理解

∙B.听赏

∙C.分析

∙D.创造

 A.

 B. √

 C.

 D.

解析:

16.作有钢琴曲《牧童短笛》、歌曲《游击队歌》和管弦乐小品《森吉德玛》等音乐作品的我国音乐家是______。

∙A.贺绿汀

∙B.丁善德

∙C.冼星海

∙D.杜鸣心

 A. √

 B.

 C.

 D.

解析:

17.创作有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我国著名音乐家是______。

∙A.聂耳

∙B.马思聪

∙C.安波

∙D.冼星海

 A.

 B.

 C.

 D. √

解析:

18.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是下列哪一部电影的主题曲?

______

∙A.《红孩子》

∙B.《英雄小八路》

∙C.《闪闪的红星》

∙D.《小兵张嘎》

 A.

 B. √

 C.

 D.

解析:

1978年lO月27日,由周郁辉作词,寄明作曲,故事片《英雄小八路》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被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19.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城市是______。

∙A.巴黎

∙B.伦敦

∙C.罗马

∙D.维也纳

 A.

 B.

 C.

 D. √

解析:

20.______是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A.莫扎特

∙B.亨德尔

∙C.勋伯格

∙D.贝多芬

 A.

 B.

 C. √

 D.

解析:

表现主义音乐的特征有:

(1)音乐具有反传统因素:

旋律无连贯性,节拍无规律性,力度极端变化,和弦音响尖锐不谐和,结构不明确,最重要的是运用了十二音体系。

因此,在表现主义音乐中找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抒情性、古典主义音乐的逻辑性、印象主义音乐的色彩美感,显得离奇怪诞。

(2)表现主义音乐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反义词,从它们的对比中,可以看到这两个流派在音乐表现上的各自特征:

印象主义音乐描绘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外部瞬间的感受,关注自然界的色彩、光线和气氛,是对自然现实的模仿与再现;而表现主义音乐则放弃对周围世界的描绘,强调把内心体验表达出来,直接追求内心深处的感觉,主张音乐要表现人们的思想本质和内在灵魂。

(3)代表人物:

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他们三人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21.《雪绒花》是哪一部美国音乐故事片中的插曲?

______

∙A.《卡门》

∙B.《茶花女》

∙C.《音乐之声》

∙D.《弄臣》

 A.

 B.

 C. √

 D.

解析:

22.下列速度术语中,哪一个是最慢的?

______

∙A.Moderato

∙B.Lento

∙C.Presto

∙D.Andante

 A.

 B. √

 C.

 D.

解析:

Moderato,中板、适中、节制的;Lento,慢板、慢慢的;Presto,急速的;Andante,行板、徐缓、行进的。

23.下列属于不协和音程的是______。

∙A.纯一度

∙B.大三度

∙C.纯五度

∙D.小二度

 A.

 B.

 C.

 D. √

解析:

24.下列哪一组力度记号是按照由弱到强排列的?

______

∙A.p—mf—mp

∙B.mp—p—mf

∙C.mf—mp—p

∙D.p—mp—mf

 A.

 B.

 C.

 D. √

解析:

25.导课的原则包括下列哪个选项?

______

∙A.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新颖性、简洁性

∙B.趣味性、启发性、快乐性、新颖性、简洁性

∙C.简洁性、流畅性、新奇性、趣味性、新颖性

∙D.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启发性、流畅性

 A. √

 B.

 C.

 D.

解析:

26.导入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深入体验音乐内涵,继而,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积累的情感很快便会化为对知识的探究动力,之后的知识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以上的描述属于______类型。

∙A.温故导入

∙B.创境导入

∙C.机变导入

∙D.故事导入

 A.

 B. √

 C.

 D.

解析:

27.结课环节的组织教师应该做到______。

∙A.做好铺垫、留好作业、承前启后、精心小结

∙B.精心小结、做好铺垫、照顾全体、突出重点

∙C.突出重点、做好铺垫、承前启后、精心小结

∙D.精心小结、留有余兴、做好铺垫、承前启后

 A.

 B.

 C.

 D. √

解析:

28.在音乐课上,某老师采用美术的方式来讲授德彪西的作品,使学生处于美术色彩的情境中。

这位教师的做法属于______。

∙A.音源创设情境

∙B.美术创设情境

∙C.语言创设情境

∙D.光线创设情境

 A.

 B. √

 C.

 D.

解析:

29.下列各调中,哪个不属于调号为三个升号的同宫系统调?

______

∙A.B商

∙B.F羽

∙C.#C角

∙D.E徵

 A.

 B. √

 C.

 D.

解析:

因三个升号的同宫系统调分别是A宫调、B商调、#C角调、E微调、#F羽调。

30.下列哪些方法不可以将音程扩大?

______

∙A.重升冠音

∙B.根音重降,冠音降低半音

∙C.升高冠音,降低根音

∙D.同时降低冠音和根音

 A.

 B.

 C.

 D. √

解析:

二、音乐编创题(总题数:

1,分数:

10.00)

31.为《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旋律,要求旋律流畅,音乐形象符合诗词意境。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根据所提供的歌词,创作八小节的作品。

(简谱或五线谱均可。

(1)旋律与歌词形象符合。

(2)歌曲的结构规整,曲调流畅。

解析:

三、音乐作品分析题(总题数:

1,分数:

15.00)

32.分析歌曲《牧歌》谱例,写出:

(1)调式调性;

(2)曲式结构;

(3)旋律特点。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蒙古民歌《牧歌》由两大乐句组成,G宫调式。

(2)一段式作品。

(3)旋律可细分为以4小节为单位的四小乐句,其中一、二、四句在音调上相似,旋律起伏不大;第三句有较强对比性。

歌词在语态上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天、绿草、羊群展现出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解析:

四、教学设计题(总题数:

1,分数:

35.00)

33.对《牧歌》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

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分数:

3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牧歌

教学目标:

1.学会唱《牧歌》。

2.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学会用坚笛吹奏《蒙古小夜曲》。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教学过程:

(一)唱歌

1.请学生从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描绘颜色的字词,提示学生讨论这些美好的视觉形象是如何通过音乐来展现的。

2.请学生从谱例上找出相近的旋律片段。

(比如:

第1、2小节与5、6小节,9、1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最后四小节基本上是5~8小节的低五度变化形式。

3.采用跟随录音(CD唱片)哼唱、教师范唱、随琴教唱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唱《牧歌》。

4.组织学生演唱。

可以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上下句接唱等方式进行。

5.跟随录音或钢琴伴奏放声高歌。

(二)欣赏

1.《牧歌》

(1)向学生介绍:

《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

下面我们听听由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2)播放录音。

(3)提出问题:

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歌在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4)根据学生回答,介绍无伴奏合唱的有关常识:

无伴奏合唱曾经被认为是合唱的最高艺术形式之一。

顾名思义,它没有伴奏乐器,但由人声不同音色,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同样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

比如我们所听到的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艺术价值、表现意境上与原民歌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的力度和表现幅度上较原民歌的单一声部要丰富。

(5)请学生结合教科书中的画面(教师也可另外提供一些图片)和对蒙古族民歌的介绍文字,谈谈欣赏这首作品时的感受。

2.《万马奔腾》

(1)向学生介绍: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为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之为马头琴,马头琴的音色比较独特。

马头琴的演奏也比较有特点,虽然它与二胡一样是两根弦,但演奏时琴弓像大提琴。

(2)播放录音。

(3)参看教科书上的两幅图,用语言描述你听这首乐曲的感受。

(三)音乐表现——吹竖笛

1.画出这首乐曲的拱形旋律线。

2.了解这首小曲的节奏特点。

3.自己练习5分钟,看谁先学会,看谁吹得好。

4.以不同方式抽查。

5.鼓励学生创作一条相关旋律或长音,与之形成对比。

6.尝试着练习两声部的重奏。

解析:

五、案例分析题(总题数:

1,分数:

15.00)

34.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音乐课上,老师正指导同学们学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突然,靠窗而坐的一前一后两名男生发生了冲突:

为了多占点空间好透风,他们各自用手抓住窗棂向对旁猛推。

这种行为非常危险,因为窗户较大,滑槽较浅很容易滑出槽去。

教师停止了弹唱,对同学们大声说:

“我们班有两位男生正在斗牛,你们猜他们谁会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

有的说谁坚持到底谁就赢;有的说谁停了,谁就赢了。

老师赞成最后一种观点。

争斗的两个同学脸上表情明显有所好转,肌肉松弛了许多。

教师见事态发展良好,继续追问:

“支持争斗和停战的观点各体现了什么思想?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争斗的两个学生开始松劲,脸色趋向平和。

教师见时机成熟,立刻说到:

“我认为他们两个都赢了,他们都是胜利者!

”老师的话音刚落,两个学生的手已经从窗棂上移开了。

教室里立刻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请对这位老师的做法发表评论。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温处理是教师用一种温和的态度、自然的方式,直面此事并顺其自然地过渡到原教学过程的轨道。

教师既没有直接批评两名男生,更没有指责同学们的不正确观点,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感悟和反思,从而认识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华。

这种没有说教的教育体现的不仅仅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解析:

六、课例点评(总题数:

1,分数:

15.00)

35.对下列课例进行点评分析。

[要求]对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

中秋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秋这一人文主题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亲情与友情、思念与团圆的情感。

话中秋——颂中秋——唱中秋三大环节,以情感为主线,以艺术为隐线贯穿。

教具

笔记本电脑、课件、钢琴。

教学流程

导语:

秋天来了,秋高气爽。

我给大家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看图片,猜我国一个传统节日。

(展示“中秋月夜图”)

学生答:

中秋节。

师:

中秋之夜,家人团聚在一起,沐浴着明月温柔的银辉,品尝着象征团圆的月饼,讲着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中秋节会有什么故事呢,谁来给我们讲讲?

一、话中秋

屏幕打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连环彩图。

生:

话说远古时代,天上十个太阳,地上民不聊生,射日英雄后羿挽弓搭箭射掉了九个,只留一个太阳。

因此,后羿得到了仙丹,他的妻子嫦娥吃了仙丹,变成了仙子飞上了月宫。

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

师:

讲得好,关于嫦娥为什么要吃仙丹,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偷吃,有的说是被后羿徒弟逼着要,才被迫吞吃。

不管怎样,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人们都要纪念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所以,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一直流传下来了。

二、颂中秋

师:

其实,提到中秋,我们就会想到月亮,因为是月亮带给我们中秋的团圆与思念之情。

从古到今,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月亮的赞颂。

下面,我来考考大家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来做一个“开心辞典”的游戏。

活动设计:

选择优胜者

第一轮:

选择优胜者

(把全班分为四个组,每组推选一名选手)

请在30秒内写出歌曲名字中有月亮的歌曲,规定时间内写得最多者胜出。

(学生上黑板写:

《十五的月亮》《月亮船》《月之故乡》《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惹的祸》《明月千里寄相思》……)

第二轮:

知识问答

(文娱委员任主持人,优胜者坐讲桌前,面对大屏幕)

主持人:

以下有四道选择题,每题一个正确答案,每题只有30秒钟,若答不上来,只有一个办法:

求助现场观众(同学)。

好,开始。

1.请听题:

李白的诗“举杯邀明月”的下句是______。

A.对影成一人B.对影成两人C.对影成三人

2.请听题:

杜甫的诗“露从今夜白”的下句是______。

A.月涌大江流B.月是故乡明C.月上柳梢头

3.请听题:

乐曲《二泉映月》的作者是阿炳,他的真名叫______。

A.华彦钧B.华罗庚C.华国锋

4.请听题:

歌星邓丽君和王菲都演唱过一首著名的歌《但愿人长久》,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______。

A.台湾的李宗盛B.香港的谢霆锋C.内地的苏东坡

师:

你们答得很好,但我很奇怪,现代的歌星怎么唱起宋代苏东坡的词作呢?

(屏幕打出原词:

水调歌头·中秋——(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

这是一首中秋词里面的经典之作。

下面请语文课代表给我们朗诵。

(学生配乐诗朗诵《水调歌头·中秋》,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

我们听了配乐诗朗诵,大家一定还想唱唱它吧?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唱中秋。

三、唱中秋

1.听一遍邓丽君或王菲的演唱录音。

2.跟琴慢唱一遍,注意音准节奏。

3.老师启发:

苏东坡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这是他在1076年的中秋节晚上赏月喝酒,触景生情.想起远在家乡四川的亲人而作的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是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作者虽身处逆境,却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想想现在多少人离家在外辛勤工作,中秋之夜,又有多少人能合家团圆呢?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感情来演唱这首歌曲,献给亲人、朋友,祝愿祖国统一,人民团圆!

(同学们饱含深情齐唱《但愿人长久》)

教师小结

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

请大家推举班上文学修养好的男同学两名,歌唱得好的女生一名,舞跳得棒的女生一名,分别扮演李白、苏轼、邓丽君、嫦娥。

我们设想:

如果他们同时在中秋节晚上相遇,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大家动脑筋,创编一个节目,节目的名字叫《梦幻中秋夜》。

期待你们有更精彩的表现,让我们下节课再见!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本课以“中秋”这一话题作为主题,意在使学生通过音乐的方式体验亲情与友情、思念与团聚。

本课的设计有下面几个特点:

(1)信息量大。

围绕“中秋”话题,课堂涉及了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同中秋有关的诗词绘画,以中秋为题材的歌曲等十多件作品,反映了教者视野开阔,文化底蕴深厚。

(2)手段丰富多样。

教学过程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有师生对话交流,仿“开心辞典”游戏,配乐朗诵,歌曲演唱等等。

多样化的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情趣盎然。

(3)音乐为本。

本课虽然内容丰富,环节变化较大,但仍注意了以音乐为教学主线的原则。

从开始的背景音乐播放(话中秋),到写出带有月亮的歌曲名(颂中秋),再到学唱歌曲《但愿人长久》(唱中秋),最后再回到背景音乐播放(小结),始终用一条音乐主线来贯穿。

谈到不足,若第二部分的“颂中秋”进一步体现其音乐性,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比如学生写出了《十五的月亮》《月亮船》《月之故乡》《月亮代表我的心》等带有“月亮”的歌曲名,还应该唱一唱,哪怕是一句主题也好,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上。

同样道理,此环节后面的《二泉映月》也可以这样做,目的是把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声音结合起来,这才更加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