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759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docx

《高一历史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docx

高一历史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一、考点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联合国的成立

2.对德国和日本的处置

(二)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和战后初期的民族解放运动

1.战后初期的苏联

2.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3.亚非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

(三)美国的霸权政策

1.从杜鲁门主义到北约组织的形成

2.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讲述二战后英法等国与美苏两国力量对比消长变化而引起的世界格局的变动,使学生认识:

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决定的。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比较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利与弊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5.通过分析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6.分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7.通过对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其影响的讲解,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问题的能力。

8.通过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基本发展概况和线索的整理,培养学生综合问题和归纳问题。

三、知识结构

(一)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①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③美苏矛盾的激化和盟国关系的破裂

2.联合国成立

3.对德国的处理

①对法西斯战犯的审判②对领土的占领

(二)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1.战后初期的苏联

①国民经济恢复②高度集中体制的弊端

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

4.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

(三)美国的霸权政策

1.冷战政策

①美国霸权的确立②冷战的表现③两极格局形成及影响

2.柏林危机和两个德国的形成

3.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四)战后初期亚非民族独立运动

1.亚洲民族独立运动

①印尼②印巴分治③以色列建国和巴勒斯坦问题

2.北非民族独立运动

①埃及共和国及收回运河②阿尔及利亚

3.亚非会议

四、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利益的冲突

B.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C.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

D.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

分析与答案: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是A

2.“二战”后初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类似之处?

()

①都具有曲折性前进性的特点;②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③个人崇拜较为盛行;④都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过批判运动()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分析与答案: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是D

3.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之处是()

A.均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产物

B.初期均为美国所操纵

C.成员国都包括了所有大国

D.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分析与答案:

本题是比较选择题,考查再认再现重要史实,概括归纳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答案是D

4.下列各项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席卷全球的民族独立浪潮无关的是()

A.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斗争发展

B.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C.殖民主义国家完全改变了殖民政策

D.亚非会议的召开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分析与答案:

本题是反向选择题,考查再认再现重要历史史实和阶段特征、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是C

5.美国侵越战争从“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的标志是:

()

A.派军事顾问直接指挥B.对越南北方进行轰炸

C.派地面部队到南方参战D.侵越美军对北方增兵

分析与答案:

此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概念的能力。

答案是C

6.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

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分析与答案:

此题为程度选择题,考查历史阶段性特征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答案是B7.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剧变表明()

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③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不够成熟;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①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③④

分析与答案:

本题为组合选择题,考查历史阶段性特征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是C

8.“蒙巴顿方案”的公布意味着()

A.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结束

B.印度将彻底脱离英联邦

C.印巴两部在英国的殖民地中地位提高

D.英国改变了殖民统治政策

分析与答案: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答案是A

9.北约和华约的共同之处:

()

A.由一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军事集团

C.由两大阵营分别组成的军事政治集团

D.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分析与答案: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答案是A

10.美国倡导成立“关贸总协定”的主要目的是:

()

A.扶持欧洲国家经济体系

B.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C.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D.借此遏制社会主义国家

分析与答案:

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答案是B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四则反映同一时期的材料:

材料1从波罗的海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帷幕已经降落下来。

……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摘自丘吉尔在富尔敦的演说

材料2余相信美国之政策端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摘自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3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到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摘自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4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摘自北大西洋公约

请回答:

(1)丘吉尔所说的帷幕下的国家或地区是哪些?

(2)根据材料2、3,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3)这四段材料反映了美国战后初期的政策是什么?

它说明了什么?

(4)针对材料中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

它意味着什么?

分析与答案:

本题属多则材料层层分析式的材料题。

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比较分析及说明问题的能力。

答案是:

(1)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德国苏占区。

(2)杜鲁门在1948年4月签署了《对外援助法》。

(3)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冷战或遏制政策。

说明美国企图通过冷战政策,确立自己的霸权地位。

还说明欧洲是美国对外扩张的全球战略重点。

(4)1955年5月在华沙签订了“华沙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它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说明美苏双方争夺的重点在欧洲。

(三)问答题

12.什么是雅尔塔体系?

试结合史实比较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分析与答案:

此题①问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力;第②问比较分析、归纳问题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答案是:

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

同:

都是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都是大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都是建立在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都隐含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异:

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雅尔塔的影响,远大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扮演的角色不同,从前者的英法在欧洲、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到后者的美苏全球各角落。

形成过程有异:

前者是大战结束后两年内形成的,后者则是在战争接近尾声时到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

格局的性质不同:

前者本质上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后者由于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因而具有反法西斯性质,实行民主政治及大国称霸的又重性质。

13.从二战后期到5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变化的趋势如何?

试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国际格局的出现?

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分析与答案:

此题①问考查综合归纳能力,后几问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说明能力。

答案是:

趋势:

由同盟关系走向对抗关系。

原因:

①二战结束后,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逐渐突出,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②美国在大战中战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战后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控制了资本主义国家,但它并不满足于此,还企图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称霸世界。

③苏联是二战中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力,战后在世界上的影响大增,战后又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当然不会屈从美国的意志,并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这种变化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

影响:

一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课程标准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波兰剧变、德国统一的过程,探讨东欧剧变的实质和原因。

2.掌握苏联解体的全过程,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3.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师生讨论、生生讨论,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其历史知识视野。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三、重点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四、教学模式或方法

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 黑板 粉笔 实物投影仪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

 六、教材教法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解体过程和新的国际格局──“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发展趋势。

建议教师在教学时适当补充文字材料、图片等,尽量还原和创设历史情境,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展开研究,使学生积极参与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分析,使之多角度深刻理解两极格局解体的本质原因和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各方力量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应该做出的努力。

本课引言用文字叙述及照片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对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苏联解体产生感性认识,也可使学生产生探究其深刻原因的兴趣。

引言中包括本课学习任务:

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探究的两个问题(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的?

)、需要解决的三个概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两极对峙,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持续。

它一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另一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它已日益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各种其他力量的挑战。

美苏力量的相对衰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均衡化趋势,美国主要盟国(西欧、日本等)向美国的“领导”地位提出的挑战,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及其进行的反对两霸的斗争,都日益动摇着两极格局。

到8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已经远不像战后初期那样完整了。

1991年12月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标志着两极中的一极自行坍塌,终于导致支配战后世界国际关系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最后崩溃。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两极格局的解体所造成的冲击波不仅震撼着欧洲,更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本课在第2、3课的基础上,讲述两极格局解体的过程以及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七、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请回忆一下,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其中包括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请位同学来说一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

生:

东欧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有——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师:

然而,时间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东欧国家却遭遇到了困境,要想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请同学们浏览本课第一目内容。

生:

阅读思考

(二)教学新课

东欧剧变

师:

好,同学们已经看完了,那么从你们通过阅读能否总结出东欧剧变的实质?

生:

原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师:

实质明白了,过程也就好办了,下面请位同学把东欧剧变的大致过程介绍一下。

生:

师:

展示过程并略作讲解

经济困难—→政局动荡—→执政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政治多元化—→反对派得势取得政权—→剧变完成—→制度质变

典型国家——波兰民主德国

以波兰、民主德国为典型,介绍东欧剧变的过程。

波兰由调整经济措施而引发政治动荡,形成以瓦文萨为首的、得到西方国家支持的政治势力集团──团结工会,并最终通过政治改革造成社会制度的剧变。

民主德国则因两极对峙造成的民族分裂引发政局动荡,并在政党政治的改革中放弃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行多党制,随之而来的是两德的统一。

两德合并完成了民族、国家统一的历史重任,是德国人民的愿望和幸事,但这是以放弃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代价而完成的,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挫折。

那么东欧剧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谁来说说?

生:

①照搬模式受制于苏

②经济停滞陷入危机

③戈氏改革

④西方影响

同学们说得很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我国外交部前部长钱其琛是怎么来说明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的——

投影材料:

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

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苏联解体

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目,指出并说明苏联解体的具体原因。

生:

阅读思考

师:

我们一般把具体原因分为两种——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谁来说说,直接原因是什么?

生: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师:

是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又是先从什么改革开始的?

生:

经济改革

师:

是的,由于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从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这政治改革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是戈尔巴乔夫准备用“全人类标准”来改造社会主义,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

这种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的“新思维”,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

结果导致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和党派林立、纷争不休的局面,国内潜伏的民族矛盾也开始爆发出来。

但这毕竟是直接原因,还不属于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大家能不能根据东欧剧变的原因分析一下这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生: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师:

学生答出给以鼓励;学生答不出给予引导。

好了,苏联解体的原因大家已经明白了,下面就来看一看苏联解体的基本过程吧!

投影材料和图片

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师:

同学们,苏联解体了,有人不禁会问,社会主义制度还能走多远?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种问题呢?

如果想过,你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师:

作为一名中国人,确实不能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担忧,然而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是不是就能把社会主义一棍子打死,说社会主义就行不通呢?

生:

不能。

师:

为什么?

因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并不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不好。

师:

非常好,我们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苏联解体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的暂时挫折。

那么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

生:

我国制定政策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适合本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避免照搬苏联模式。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到课后探究性学习总结第二题【学习延伸】的第2小题“百家争鸣”,想一想: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有那些主要影响?

你到底同意哪一种观点?

为什么?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分组讨论)

生:

按照四个一组讨论这一话题。

四人分别选一人记录、一人过后代表小组当众发言、其他两人可以给发言人作提示并可补充发言人发言。

师:

请几个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发言代表:

走上讲台当众发言。

①单极世界说(原因……)

②无极世界说(原因……)

③多极化世界说(原因……)

师:

同学们各抒己见,有几位代表还确实讲得很有道理,像……

在此我要对刚才上台来发言的几位代表的勇气和聪明才智表示敬佩!

(鼓掌)

如果这几种观点争执不下,并不意味着谁是绝对的对,谁又是绝对的错,关键在于我们在讨论过程中运用了这种方法、体验了这种精神——讨论出真知、合作出成果。

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化大生产的世界,我们必须要有合作精神,每个人都不是全能的,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处,我们是不是应该扬长避短,尽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这样就叫合作,合作有什么好处?

生:

提高工作效率。

师:

确实是这样,分工合作使一件一个人需要做一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几个人在一个月甚至几天就完成了。

这就要求我们提倡什么?

——

生:

提倡合作、提倡分工!

师:

那么我们的课本到底倾向于何种观点呢?

生: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那么多极化趋势到底是指的什么意思呢,或者说多极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目内容,然后试着归纳一下这多极化趋势的具体表现。

生:

阅读并思考。

师:

请位同学起来归纳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生:

一超——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欧盟的建立和发展

多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师:

投影材料——

建立多极世界

———广泛认同的政治主张

  建立多极世界的思想和主张,如今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各国的动机也许不尽一致,但是反对由某个国家主宰世界的意愿则是相同的。

多强表现一:

冷战结束以来,欧洲统一和自主、自强的速度和规模令人关注。

欧盟实施《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扩充和完善共同市场,发行欧元,建立货币联盟,进而推行共同外交政策和防御计划,推行统一的宪制改革,以及欧盟和北约的扩大,使欧洲不事声张地切实地成为多元世界里的重要成员。

它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主张,树立起了一个力量整体的形象。

师:

请同学们阅读146页学思之窗——

当今世界,欧盟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在联合国、在世界的好多热点地区,欧盟都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伊拉克问题从危机到战争的演变过程中,欧盟国家的法国和德国,都是反对美国单方面解决伊拉克问题的主要力量。

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上,法国和德国也都强调要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欧盟国家在一些重要国际问题上,为什么会同美国不一致?

生:

回答。

(略)

师:

讲评。

多强表现二:

随着日本经济地位的提高,日本在外交方面竭力谋求与之相匹配的政治军事外交。

xx年9月,日本派出了1000人的自卫队远赴伊拉克,参与战后的伊拉克重建。

2004年8月24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表示,他将在出席联大会议期间要求联合国考虑吸收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师: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

xx年,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之际,日本谋求常任理事国席位的计划破产。

议一议:

日本的计划为什么会破产?

生:

从日本的历史以及现在日本对历史的态度上去分析。

(略)

师:

讲评。

多强表现三: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足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武器。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改善。

多强表现四: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

从1997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比率保持在7%以上,xx年是9.1%,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

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师:

最后要强调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同20世纪前两次大的国际格局变动有所不同。

其一,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其二,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其三,新的国际格局(多极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

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

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请你们下节课告诉我,好吗?

(板书)

(三)巩固新课

【本课测评】

议一议:

如何认识苏联解体?

答:

解体原因

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教训

【选择题】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D)

A、各国都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旗号B、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D、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2、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是(D)

A、《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B、八一九事件

C、明斯克协定的签定D、《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

3、苏联解体说明了(B)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

4、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D)

A、美国重新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中国迅速崛起

C、美、日、西欧三足鼎立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5、苏联、东欧剧变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B)

A、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B、社会主义应通过改革来完善

C、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D、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6、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几次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B)

A、长期以来的国际矛盾造成B、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

C、在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中进行D、是广大爱好和平的人们推动的结果

八、教学反思

曾经有一群健康活泼的孩子站在我们的面前,但是经过十二年的传统应试教育后,再来看这群孩子——一个个戴着厚厚的眼镜,身体孱弱,表情呆滞,没有年轻人应有的活力。

这就是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跨世纪的接班人,新世纪肩负祖国建设重任的人才吗?

他们连个合格的公民都算不上。

反观我们的传统教育,没有给儿童活动的机会,孩子们就像插在田间的秧苗,整整齐齐,这一切只适合“静听”,正是这种“静听”的课堂,养成了对别人依赖的头脑,习惯于被动地吸收,从而压抑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不公平的。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