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郑伯克段于鄢教案09091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658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ZB郑伯克段于鄢教案0909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ZB郑伯克段于鄢教案0909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ZB郑伯克段于鄢教案0909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ZB郑伯克段于鄢教案0909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ZB郑伯克段于鄢教案0909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ZB郑伯克段于鄢教案090916.docx

《ZB郑伯克段于鄢教案0909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ZB郑伯克段于鄢教案090916.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ZB郑伯克段于鄢教案090916.docx

ZB郑伯克段于鄢教案090916

郑伯克段于鄢

宜,十二中高二(3、4)班,090916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

2、  让学生透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去挖掘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关于“礼”“乐”“克己复礼”“外法内儒”等

3、  掌握“春秋笔法”

4、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布置学生预习:

将生疏的字词的音标在课本中,借助工具书,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学知识。

春秋时,孔子作《春秋》,微言大义,要言不烦,但也相对生涩难懂,所以出现了专门注释《春秋》的《左传》、《谷梁传》和《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其中,《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重在义理说明。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而《郑伯克段于鄢》便是《春秋》的开篇之作。

下面我们先通过对题目的理解来窥测文章内容。

题目意思,郑伯在鄢地打败了断。

断,乃郑伯弟弟也,所以这篇文章写的应该是王室兄弟之间因为争权夺利的尔虞我诈之故事。

二、全班朗读课文,教师点拨读错的字音。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快速疏通文意,注重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翻译。

(朗读贯穿于文意的疏通过程中。

四、学生理清课文情节

1)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

2)姜氏请制,共叔段不断扩张领地。

3)共叔段准备袭郑。

4)郑伯克段于鄢。

5)庄公置姜氏于城颍。

6)母子合好。

五、学生讨论,并将对课文内容不理解和有疑问的地方写成小纸条交给科代表。

科代表整理有价值的问题交给老师。

六、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世纪金榜》基础性习题,掌握较好的同学将文言基础知识整理在笔记本里。

第二课时

一、基础知识复习巩固。

教师提问横线下的解释,学生竞答。

(也可安排短时间的课堂练习,快速作答。

二、分析课文的内容,挖掘一下“郑伯克段”这一历史事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回忆上节课,我们讲解释《春秋》的有三传,是哪三传?

(生大声回答:

《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对,我们讲了《左传》和其他两传的特点不一样。

《左传》重在―――(生:

叙史),而《公羊传》和《谷梁传》重在――(生:

义理)。

对,但我们看本文即《左传》的首篇却不完全符合这个特点,它明显地有两段议论的文字,在哪里?

(学生看书,标注段落序号,找议论段落,明确是7和9段)

对,很明显,是第七和第九段。

那么,我们根据这两处议论文字,就可以将文章分为两个大块的内容。

第一块是1-6自然段,主要是讲什么内容?

(生:

讲郑伯克段,郑伯和段之间的故事)而第八段主要是讲―――?

(生:

郑伯和他妈妈姜氏)对,讲母子两个人和好如初。

(出示投影或板书)

课文结构

第一:

(1---6)郑伯克共叔段于鄢          

中间(7)议论

第二:

(8   )郑伯姜氏和好如初

末尾(9)议论

三、分析第一部分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设想:

这篇文章的标题为“郑伯克段于鄢”,同学们,如果要你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你会侧重写什么内容?

生:

战争的场面或战争的过程。

师:

但我们看本文是不是这样写的呢?

具体写战争场面和战争经过的是哪个地方?

学生明确:

只有一段,也就是课文地第6自然段。

教师强调:

本文的醉翁之意不在战争,而在于刻画人物,揭示引发战争的社会原因。

那么,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郑伯和共叔段本是血肉至亲但到最后却挥戈相向,兵戎相见,自相残杀,这一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四、内容讨论: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戎相向,原因何在?

展开讨论,注意要扣住文本来说,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我认为是____之过,理由是_____,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

讨论过后,师生交流,形成板书。

板书——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戎相向,谁之过?

欲立段偏私

姜氏为段请制、请京违礼为母不慈

将启之(为段谋反作内应)干政礼

崩贬斥

郑庄公“他邑唯命”乐

“子姑待之”坏

“将自及”纵养其恶为兄不爱

“厚将崩”不教

居京不义不暱

共叔段收贰为弟不敬

将袭郑

五、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和课后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内容,思考:

文章的题目为”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在文段末尾还要描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

按我们的理解,郑伯克段这个事件到第7段也就结束了,后面不写,这个事件也是完整的。

那么为什么要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呢?

大家看,其实,郑庄公和母亲在隧道和好的这个事件其实就是在探讨哪方面的问题?

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孝

板书——

颍考叔纯孝也褒扬

郑庄公真孝VS假孝?

二、师生讨论,教师总结。

我个人觉得庄公是真假皆有,说他真,是因为发誓之后,没有别人的指责,不久就后悔了;另外受颍考叔的感染就能和母亲和好,说明血浓于水,天性未泯;说其假,是因为他的孝还是参杂了政治因素,的确可以为自己捞政治资本;还有就是要涉及到人性的心理学这个范畴了。

我们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母子二人积怨已深,要在短时间内冰释前嫌也是不符合人们的惯常心理的,所以二人出隧入隧赋诗而其乐融融的情景就显得有几分尴尬和不真实。

其实,不管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这个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重要的是,庄公做出了行孝的举动。

而我们的左丘明对这种行为也是持褒扬态度的。

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

最后一段,左丘明假借君子的议论。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师:

是。

以纯孝赞扬颍考叔,寓意也在此。

三、关于春秋笔法

我们看到对前部分的礼崩乐坏的现象是贬斥的,对后面的庄公行孝的行为是褒扬的,但是《春秋》和《左传》实际是没有明说,而是在把褒贬暗含在描写和叙事之中,我们通过分析看出来。

这样的一种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而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的写法叫“春秋笔法”。

即“褒贬之意,没有直说,却很明显”“文辞简约,一字见褒贬”

师分析:

“郑伯克段”,只有三个词语,就将庄公的“失教”,对共叔段的“不悌”,对兄弟如同陌路仇敌,批评得入木三分。

所以有“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的说法,这种春秋笔法也被后来的史学家们所借鉴。

四、总结升华

刚才我们说孔子左丘明用春秋笔法的方式对庄公和共叔段的不爱不悌作了贬斥,而对孝作了褒扬,在这一贬一褒当中,其实反映了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

那就是“克己复礼”。

儒家提倡: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这种礼法文化不断变迁和发展,后来就有“内圣外王”、“外法内儒”等概念。

这些就不一一讲述了。

五、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和课后题,巩固所学知识。

有时间要当堂讲。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实际上并不完全按教案来上,实际用时差不多是四节课。

感觉在疏通文意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一般,所以以后在文言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保持持久的参与积极性是很重要的。

第二课时分析“谁之过”时学生积极性较好,但是依然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回答问题时也总怕说错,课堂互动效果令人很不满意。

附:

下载了一篇很不错的教学实录

蒋艳珍:

《克段于鄢》实录

(堂按:

国庆前后应邀到深圳外语学校盐田高中部去听了两次共6节课。

听的课都很好,其中这一节《郑伯克段于鄢》与我所提出的语文味教学理念很吻合,于是让主讲老师蒋艳珍整理出来,供大家欣赏。

蒋老师很年轻,能教出这样的课殊为不易。

由她这节课可见,有能力教学出语文味的老师越来越多。

现挂出这节课的实录,供大家欣赏。

顺便说一下,一个年轻教师如果坚持每年整理自己准备充分的5节左右课堂实录,并认真的写出教学反思,配合以读书思考,不出5年,就能出其类拔其萃,成为一个教学艺术方面有造诣的优秀教师。

如果这样做了,5年后没有冒出来,我输你8块大洋。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实录

时间:

2007年10月16日星期二上午第三节课

地点:

深圳市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二(5)班教室

执教者:

深圳外国语学校 蒋艳珍

听课人:

高二5班全体学生、市教研室程少堂教授、外语学校部分语文教师

 

 

教学设想:

1、  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

2、  让学生透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去挖掘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关于“礼”“乐”“克己复礼”“外法内儒”等

3、  掌握“春秋笔法”

4、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教学说明:

本节课是这篇文章的第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查工具书、合作交流、质疑以及教师重点点拨的方式完成了文字的疏通,大致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主要侧重于挖掘课文的文化内蕴。

一、学生三分钟课前主题(主题:

走近经济)演讲

演讲人:

李健莹

题目:

《中国女性消费力——“她”时代》

学生演讲(约3分钟)

师:

好,我们感谢李健莹同学。

下面按照惯例找一位同学来评点一下。

谁来?

(环视)好,你来。

(伸长手臂示意一女生)

生:

我觉得李健莹同学的选题很好,新颖,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引起我们的兴趣。

但我觉得可以在其中找一个点来深入探讨,比如说房地产、汽车、化装品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把内容丰富。

师:

好,请坐。

李健莹同学今天的演讲不错,透过当代女性在服装、房地产、汽车、化装品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消费力这个经济现象,来说明现代女性经济和思想的日趋独立和崛起,很深刻。

的确,女人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一道甚为亮丽的风景线,孙中山就曾说:

“世界上少不了女人,如少了女人,这个世界将失去将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七十的善,百分之一百的美。

”呵呵,我们在座的各位女同胞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另外,提一点建议:

能多点感性,语言可以更生动有感染力点就更好了。

二、基础知识复习巩固

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郑伯克段于鄢》,昨天我们已经将课文的文字疏通了,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习题来检查一下,看大家掌握情况如何。

 我们来个小比赛好不好?

生:

(有点好奇和期待)好。

师:

那么我们就以组为单位来进行抢答,要说出答案,讲明理由。

每小题10分,对了加分,错了倒扣10分。

看看哪一组同学答得最好。

好,做好准备,开始了啊。

(出示题目: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寤生(wù)祭仲(zhài)共叔段(gòng)缮甲兵(shàn)

B.廪延(lǐn)滋蔓(màn)城颍(yǐng)繄我独无(yì)

 C.百雉(zhì)自毙(bì)泄泄(yì)不义不暱(nì)

 D.亟请(jí)虢叔(guó)遂恶之(wù)具卒乘(shèng)

生看题思考,很快第四组有人举手,师示意。

生:

答案是C。

A是“gong”错,应该念“gōng”;B是“yì”错,应该是“yī”D是jí错,应该念qì

师:

很好,完全正确,第四组加10分(转身在黑板上注明)。

下一题。

(出示题目: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B、相传《左传》是由刘向所著。

C.《左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则重在义理说明。

学生举手多,第二组抢先。

生2:

B。

《左传》应该是由左丘明写的

师:

正确,加10分。

(转身在黑板上注明)下一题,一三组的同学要加油哦(出示题目: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

受得了

B.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缮:

修整

C.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

施行

D.夫人将启之。

        启:

开(门)

第三组抢先。

生3:

C“施”是“推及”的意思。

师:

大家说正确吗?

生:

(齐)正确!

师:

好,(转身在黑板上注明)下一题。

(出示题目:

 

4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姜氏欲之,焉辟害?

 B.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D.谓之京城大叔

学生竞相举手,第一组抢先。

生4:

答案是B。

A是“辟”通“避”,躲避的意思;C是“阙”通“掘”;D是“大”通“太”

师:

好,请坐,大家说对不对?

生:

对!

师:

(笑)好。

第一组加10分。

(转身在黑板上注明)我们继续。

现在四组平分秋色,下面还有两道题,要抓住机会啊。

(出示题目:

5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  姜氏何厌之有!

B   君何患焉?

C 其是之谓乎!

D 颍考叔,纯孝也.

马上,第二组有同学举手抢先。

男生5:

答案是D

师:

(没听清楚是B还是D,追问)boy还是dog?

(生笑)

男生5:

dog。

D。

ABC都是宾语前置,D是判断句。

师:

什么表判断?

(生说“也”)对了,“也”表判断。

温勇平掌握得很好。

请坐。

下面剩余最后一道题了。

(出示题目: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  庄公寤生,惊姜氏

B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C 今京不度

D 亟请于武公

生竞相举手,气氛热烈。

第一组抢先。

师:

哪个字没有词类活用?

生5:

是C

师:

(笑)确定吗?

小心哦,要特别谨慎,答错是要扣分的哦

生5:

(急)啊!

不是。

(兴奋地小跳着)嗯。

第一个是使动用法,第二个是名词做动词,第三个。

嗯。

(生不知道解释了)

师:

(笑)是不是C呢?

错了要倒扣分的哦。

第二组同学可以补充回答,回答不出来就其他组回答了。

(第二组同学着急,举手多,其他组也争相举手,急着回答。

师示意第二组同学补充回答)

生6:

我来补充一下,C的度(duó)是“不合法度”的意思。

师:

度(duó)还是度(dù)?

生:

度(duó)?

呃。

度(dù)。

师:

嗯,对,应该念度(dù)。

很好(微笑).度在这里是“不合法度”的意思,名词活用做――动词.那么答案就是--------?

生:

(开心地)D,D没有活用。

师:

好。

请坐。

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优胜组就是―――(第二组学生自己热烈鼓起掌来,师笑)是第二组!

 

三:

课文结构

师:

好,通过刚才的竞答环节,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来分析课文的内容,挖掘一下“郑伯克段”这一历史事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上次,我们讲解释《春秋》的有三传,是哪三传?

(生大声回答:

《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对,我们讲了《左传》和其他两传的特点不一样。

《左传》重在―――(生:

叙史),而《公羊传》和《谷梁传》重在――(生:

义理)。

对,但我们看本文即《左传》的首篇却不完全符合这个特点,它明显地有两段议论的文字,在哪里?

(学生看书,标注段落序号,找议论段落,不少人说是7和9段)

对,很明显,是第七和第九段。

那么,我们根据这两处议论文字,就可以将文章分为两个大块的内容。

第一块是1-6自然段,主要是讲什么内容?

(生:

讲郑伯克段,郑伯和段之间的故事)而第八段主要是讲―――?

(生:

郑伯和他妈妈姜氏)对,讲母子两个人和好如初。

(出示投影)

课文结构

第一:

(1---6)郑伯克共叔段于鄢          

中间(7)议论

第二:

(8   )郑伯姜氏和好如初

末尾(9)议论

四.分析第一部分内容

师:

好,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一大块内容。

这篇文章的标题为“郑伯克段于鄢”,同学们,如果要你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你会侧重写什么内容?

(生思考一小会儿。

生1:

我会主要写战争的场面。

生2:

我会主要写战争的具体经过。

师:

(边听边点头)很好,但我们看本文是不是这样写的呢?

具体写战争场面和战争经过的是哪个地方?

生:

(很快地)在137页,只有一段,也就是课文地第6自然段。

师:

呃。

很好,我们可以看出,本文是略写战争地场面和战争具体经过,而前面主要详写的是兄弟两个矛盾不断激发的过程。

所以,醉翁之意不在战争,而在于刻画人物,揭示引发战争的社会原因。

那么,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郑伯和共叔段本是血肉至亲但到最后却挥戈相向,这一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出示投影)

内容讨论

一、郑伯克段: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

我认为是____之过,理由是_____,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

 

师:

下面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注意要扣住文本来说,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我认为是____之过,理由是_____,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来进行交流。

(学生分组,热烈交流讨论,师走动,倾听参与小组讨论)

师:

好,请同学们停下来。

(生停,重新正坐)经过刚才的讨论,我想大家应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哪位来先说?

女生1:

(主动举手)我们小组认为是姜氏之过。

其实这场兄弟间的战争说到底是因为姜氏的私心导致的。

她想立共叔段,但最终由郑伯继位,使姜氏和共叔段一次次的反叛,干违背礼法的事。

师:

讲的很好,你认为是姜氏偏私,爱一个讨厌一个,就是有私心才导致这场战争的(在黑板上板书:

姜氏 偏私),那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其他一些具体事情来说明你的观点吗?

女生1:

(低头看书,有些紧张)呃。

暂时还没想好。

师:

好,谢谢。

请坐。

下面哪位同学能补充一下她的说法?

女生2:

(举手)我来补充一下张懿的说法。

我觉得姜氏主要有以下的“罪状”:

首先,是请制不成,然后请京,从祭仲的话可以看出京的规模不符合制度。

师:

(点头)呃。

不符合当时分封的法度是吧?

女生2:

呃。

是。

然后又做共叔段的内应,为之启城门。

师:

很好,还有吗?

女生2:

没有了。

师:

嗯,很好,请坐。

其实,有一个方面同学们刚才没有说到,就是姜氏“请立“的问题。

姜氏“亟请于武公”,想立共叔段,武公为什么没有答应呢?

生:

因为共叔段不是长子。

师:

对,按照西周时期的宗法继承原则,应该是要立―――?

生:

嫡亲的长子。

师:

对,西周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宗法继承原则,那就是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师在黑板上板书“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按照当时的法度应该是立长子郑伯的。

那么姜氏也是应该知道的。

可是姜氏却这样做,那么她是――?

生:

违背礼法了。

师:

对,她是违背了“礼”

(板书:

违礼干政)

正是因为姜氏的偏私和违礼干预政治,引发了郑伯和共叔段的君位之争。

姜氏是有过的。

好,除了姜氏,还有谁也有过错呢?

哪位来谈谈?

(师微笑环视)

女生3:

(举手)

师:

(微笑,伸长手臂示意)好,叶婧,你来说。

女生3:

我们组讨论过程中有两种观点,我说下我的观点。

我认为是郑伯之过。

师:

(点头)恩。

你认为郑伯也有过(板书:

郑伯),具体说说你的看法和依据。

女生3:

我觉得郑伯是个狡猾奸诈极度虚伪的人。

是他放纵他的弟弟共叔段反叛,并把他一步步推向自取灭亡的深渊。

从文中看出,郑国大夫屡次劝郑伯铲除他的弟弟,但郑伯却回答:

“子姑待之”,他一直在等待共叔段走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以达到铲草除根的目的。

另外,郑伯表面上对共叔段将城邑收为己有,他却没什么行动。

师:

恩。

郑伯一直按兵不动。

女生3:

(激动)对,他表现得自己如何怜爱自己的弟弟,但其实是收买人心,制造自己仁义的假相。

总的来说,我认为是郑伯的放纵和虚伪,造成了共叔段最后的叛变。

师:

很好,叶婧讲得很有条理,表达能力强。

她认为是哥哥郑伯故意放纵弟弟,以养其骄,最后一举连根拔除。

是不是真的是这样的呢?

我们来看看。

首先来看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这个事情。

郑伯说了三句话。

哪三句,同学们找出来。

(生找,明确三句话。

教师出示投影)

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

公曰: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师:

从这三句话里,我们来揣摩一下郑伯的心理。

第一句话:

郑伯为什么不给共叔段制这个地方?

生:

因为很险要。

师:

很险要,“岩邑也”,东虢虢的国君都是在那里死的,表面上看来是担心弟弟的安危。

但是我们想想,作为一国之君,他实际上考虑的是什么呢?

生:

我觉得是担心他的弟弟占据这么险要的地方,万一叛乱起来,他控制不了。

师:

大家觉得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生:

有。

师:

恩,对。

他是怕共叔段恃险作乱。

好,我们来看第二句话。

当弟弟共叔段请京这个地方时,祭仲都觉得不可以忍受,而郑伯却说:

“姜氏欲之,焉辟害?

”可以看出,好像是母亲要这样做,我也没有什么办法,表现出对母亲的一种顺从和不忤逆。

是不是真的是为了顺从自己母亲的意思呢?

我们看他对母亲称呼什么?

生:

姜氏。

师:

对,姜氏。

同学们想想,从这个称呼里能不能看出什么文字之外的意思来呢。

按道理,我们尊重自己的母亲的话,会不会直接称呼她为某某氏?

生:

不会。

师:

所以,我们看他对他母亲这种做法还是有怒气的。

他完全有理由拒绝他们这种违礼的要求,为什么他没拒绝呢?

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在大臣面前表现自己爱弟孝母的这一面,而把自己的母亲和弟弟置于不慈不义的境地。

我们从第三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

师:

再来看最后面听到共叔段要攻打自己时候,郑伯说的一句话:

“可矣”。

大家认为这句话里面显示他怎样的隐秘内心?

(生思考)

生:

(举手)我觉得,这句话说明,他以前做的那些事情都是有目的的。

就是一种。

等待时机。

师:

对,有道理。

经历长久等待而即将得到的喜悦和压抑已久而行将爆发的愤怒全浓缩在这“可矣”二字之中了!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郑伯也是有过的,过在什么呢?

过在“纵弟不爱”(板书:

纵弟不爱)

好,这两个人都有过错。

其实还有一个是最明显有过的,是谁?

生:

(齐答)共叔段!

师:

好,哪位来说说,共叔段过在何处?

(生多举手)

师:

(示意一女生),王琦,你来说。

女生1:

我以为是共叔段之过。

理由是他不义。

从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来。

第一是他擅自违背国家法规,扩大自己的守地。

师:

恩。

恩,请京这个地方居住。

(板书:

请京)

女生1:

呃。

然后他“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扩大了地盘,为反叛奠定了基础。

(师边听边板书:

收贰)再就是,他最后“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想篡夺兄长的王位,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师边听边板书:

将袭郑)

师:

说的很好。

条理十分清楚。

我们看到共叔段先请京,然后收贰,然后想要袭郑,表现出来的是作为一个弟弟是不悌的,而作为一个臣子,是不忠心的。

所以,共叔段过在不义不悌(板书:

不义不悌)

师:

(总结)我们通过刚才的分析看到,他们之间是母子兄弟的关系,但是又是完全错位的,为母不慈,为兄不爱,为弟不悌。

西周以来的礼法规范在这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郑伯克段这个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从西周向东周过渡的时候,实际上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有学生小声说:

礼崩乐坏)对!

(教师激动,板书:

礼崩乐坏)而孔子也好,左丘明也好,对这样的一个事实,是持什么态度的?

生:

不赞同。

师:

对,是持贬斥态度的。

(板书:

贬)

 

五、分析第二部分内容

好。

刚才我们分析了第一大块的内容。

昨天我看课代表收集的关于本课问题的时候,两个班级的同学都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

文章的题目为”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在文段末尾还要描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

按我们的理解,郑伯克段这个事件到第7段也就结束了,后面不写,这个事件也是完整的。

那么为什么要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呢?

大家看,其实,郑庄公和母亲在隧道和好的这个事件其实就是在探讨哪方面的问题?

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

生:

孝!

师:

对,就是讲有关“孝”的问题的。

我们看,在最后的文段里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

三个。

庄公、姜氏、颍考叔

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