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荷兰奶业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199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荷兰奶业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荷兰奶业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荷兰奶业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荷兰奶业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荷兰奶业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荷兰奶业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

《浅析荷兰奶业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荷兰奶业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荷兰奶业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

浅析荷兰奶业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浅析荷兰奶业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摘要

奶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普遍重视和支持奶业发展;中国奶业是极具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很有可能成为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的优势行业,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优化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

本文首先围绕荷兰奶业发展情况,分析总结了荷兰奶业发展模式的特点和经验;其次围绕中国奶业的发展,就中国奶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提出了荷兰奶业发展模式对中国奶业发展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和借鉴荷兰在乳业产业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套从家庭牧场到乳业合作社集团,再到市场网络的科学化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和国家乳业政策扶持的管理运行机制,二是深入学习和利用荷兰完善的高产奶牛繁育体系和奶产业化经营及严格的检测体系以及饲养技术等。

关键词:

发展模式荷兰奶业合作社经验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

近十几年来,全球性的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为世界奶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而荷兰作为世界上奶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奶业的发展更让许多国家无法企及。

荷兰奶类人均占有量约700kg,年人均消费量约300kg,奶制品年出口总值可达25亿欧元,其中一些重要的奶制品出口额约占世界的1/6,其奶业发展以单产高、质量好、效益可观而闻名全球。

荷兰以适度规模的家庭奶牛场为主体,实施“合作社”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整个奶业生产社会化分工十分精细并且配合密切,奶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术服务高度市场化运作,良好的运营发展模式是使荷兰能够以有限的资源将其奶业发展强大的关键之所在。

我国乳业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乳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经过60多年的发展,乳业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就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甚至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了当地主导型产业。

但在我国奶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组织模式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小规模散养户仍是生鲜乳生产的主体,专用饲草饲料缺乏,饲养方式粗放,高产奶牛比例不高,单产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奶农组织化程度低,乳制品企业单方面决定生鲜乳价格,奶农利益难以保证等。

目前,我国的奶业发展除了以上的问题外,还面临比较严峻的外部形势,一方面,“三鹿奶粉”发生事件后,严重的打击了奶农的生产热情;另一方面,我国奶业生产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消费者对奶制品的安全心存怀疑,进而纷纷选择国外品牌的奶制品。

我国的奶业发展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发展奶业、增强乳制品的人均消费量、改善我国人民营养状况、提高民族素质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食品战略,而目前很多问题,特别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奶业发展效率低下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奶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借鉴荷兰奶业发展模式及经验,为我国的奶业发展提出建议。

而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借鉴荷兰奶业发展模式及经验呢?

本文将对荷兰奶业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再结合我国奶业现状进行细致分析。

1.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

目前,特别是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凸现出来的奶业的安全问题、发展模式问题受到了全国各地的高度重视,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促进我国奶业持续、稳定、科学、合理发展,我们此次研究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全面深入分析荷兰奶业发展模式,总结其发展的经验,得出对我国奶业发展的启示;

2、分析我国奶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借鉴荷兰奶业发展经验,探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逐步全球化的乳制品市场中,实现我国奶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

1.2.2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

通过互联网资料查询、图书馆文献检索等,系统收集国内外资料,掌握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曾对国际、国内奶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进行过的全面细致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详实可靠的背景资料。

2、比较分析的方法。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荷兰与中国在奶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试图借鉴其宝贵经验,以便提出有利于我国奶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通过搜集前人研究的资料及数据,对荷兰奶业发展模式做了实证分析,并结合我国奶业发展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做到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1.3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3.1研究意义

1、奶业作为畜牧业生产的一个部门,是现代畜牧业生产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奶业的兴衰将直接导致本行业、相关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从改善我国奶业发展模式的角度出发,对奶业的合理布局,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合理配置进行研究。

2、世界奶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奶业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奶业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对荷兰奶业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合理的模式和方法用于对中国奶业发展的分析。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奶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奶类总产量持续增长。

但作为一个产业,中国的奶业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

我国奶业的发展处在低水平的滞后状态。

通过总结和分析发达国家奶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规律,对中国奶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1.3.2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将主要从奶业发展经营模式入手,着重分析荷兰奶业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奶业发展现状,期望从荷兰奶业发展经验中总结出对我国奶业发展有益的启示,并提供有益的建议。

二、荷兰奶业发展

2.1荷兰奶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2.1.1荷兰奶业发展概况

荷兰是欧洲人口最为稠密的国家之一,国土面积为415万公顷,人均土地面积仅为3.89亩,约152万公顷的土地却承载着150万头奶牛(2000年),奶类人均占有量约700公斤,年人均消费量约300公斤,奶制品年出口总值达25亿欧元,是世界上奶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荷兰在世界乳业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也成就了其“世界乳业发达国家之一”的位置。

荷兰是荷斯坦奶牛的原产地,目前,共有存栏成年奶牛145.5万头,年产奶量11OO万吨,分布在3.5万多个家庭牧场,饲养方式分为舍饲和放牧两种。

家庭牧场占地60—80公顷,家庭牧场饲养规模一般是50—80头产奶牛,100头以上的牧场占10%。

表11960—2000年荷兰家庭农场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

表21995-2003年荷兰家庭农场的规模结构变化情况

2003年度荷兰全国乳制品出口的基本情况

2.1.2荷兰奶业发展的特点

1、自然环境

荷兰奶业发展最基本的特点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气候湿润,牧草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长,同时注重对人工草地的培育。

虽然工业化发达,但环境非常好,利于优质牧草的生长。

2、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荷兰作为发达国家,对其奶业的支持是强有力的,政府的支持是荷兰奶业发展的另一个特点。

如荷兰制定了鲜奶和乳制品的基本定价,然后通过政府部门确定采取输出收税或输出补助的措施来平衡价格的波动;荷兰政府还负担奶业的技术政策研究、教育培训、示范推广、市场开发、出口补贴和国际交流的大额资金。

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这对荷兰乳业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其中包括农产品的质量监测、牛奶质量监测及企业内部的监测等等。

3、家庭牧场与乳业合作社相结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荷兰乳业发展的最重要的特点。

家庭牧场构成荷兰奶牛业的基础,是荷兰奶牛生产的基本形式。

一般家庭牧场以家庭成员为主,雇用少量劳动力,拥有一定规模的土地,种植饲料和优质牧草,并逐步向适度规模化经营过渡。

奶农合作社是荷兰奶业稳定协调运转的枢纽,它使得奶农和加工厂之间整体利益一致,关系易于协调,在促进荷兰奶业稳定协调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2荷兰奶业发展模式

2.2.1家庭牧场——荷兰乳业生产的基础形式

家庭牧场是荷兰乳业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绝大多数是自有奶牛和草场的牧场。

目前的中等规模家庭农场是在小规模的奶农饲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大部分是50—70头牛的规模,这是经过多年实践并与各草场的最佳载畜量相适应的比较理想的规模。

牧场主是荷兰乳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乳业现代化要求提高乳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形成一种推力,因此,在牧场生产的劳动力通常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这样劳动的“监督成本”随即降低。

从生产的角度看,荷兰奶农根据奶牛的生理状况、生产性能和生产季节配置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以此最大程度的发挥奶牛的生产潜力;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荷兰奶农强烈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不断通过应用新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以此获得更多的利润。

从技术改进的角度,饲养技术、挤奶技术、冷藏保鲜技术都是奶农改进的关键。

从自身的教育、素质的角度,荷兰的奶农一般都受过较高的教育,或者对奶牛饲养方面的技术接受过专门的教育,而且,他们也愿意接受新技术的培训等等。

目前,家庭牧场由于市场、技术的普及,也不断地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实现奶业生产由原来的规模数量型生产模式转变为质量效益型生产模式。

2.2.2乳业合作社——荷兰乳业乳品加工、销售的中心环节

荷兰的农业合作社包括采购合作社信用合作、信用合作社、销售合作社和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4种形式。

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参加不同的合作社,当然也可以同时参加若干个合作社,以最大限度保障自身利益。

荷兰饲养奶牛的具体经营单位是家庭牧场,大多中等规模,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然无法很好的预测市场,无法分散市场带来的巨大风险。

荷兰的第一家奶业合作社于1886年成立,最初的目的是通过合作关系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经过多年的发展,荷兰的农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发达的合作社体制。

目前,荷兰的农业合作社包括采购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销售合作社和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4种形式。

而各种合作社使奶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专业群体,奶农借助这个群体的力量来获得各种各样的服务。

奶农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自愿入股联合组成了合作社,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并依托合作社参与由市场经济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收入流的分割。

奶农加入合作社后,依据合作社条例就享有了相应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

首先,奶农入社退社自由。

入社时,要缴纳少量的社费,退社时退还。

其次,奶农按照合作社条例将生产出来的奶交给合作社,合作社进行加工、销售,同时,合作社也依据条例对奶农进行返利,既解决了奶农的后顾之忧,又保证了奶源的质量和稳定。

奶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参加不同的合作社,当然也可以同时参加若干个合作社,以最大限度保障自身利益。

在生产加工、销售方面,由于牛奶是易腐品,所以其生产、加工和销售实施了一体化经营,这种协调运营对奶业的重要性大大超过其他农产品,一体化经营的模式主要是合作社模式,合作社模式就可以将奶业产、加、销各链条上主体的利益很好地协调起来,达到最佳的经营效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竟争程度的提高,合作社之间也出现了兼并的现象,大的合作社更有利于参与市场竟争,也就更好地保护了农户的利益。

合作社在运营中特别注意将产业各环节上各主体的利益充分协调起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合作社内部、农户们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专业性的优势,通过合作提高了生产的集约性和生产效率。

2.2.3市场导向和专业化分工健全了奶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

首先,荷兰的家庭奶牛场与市场紧密结合,以市场为导向,自我积累、自负盈亏,促使奶牛场主高效、节俭、高产、优质地做好奶业产销的每一个环节。

而荷兰奶牛饲养的专业化也为奶农高效、优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荷兰拥有十分健全而发达的商业化网络服务机构向奶农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奶牛育种、奶牛繁殖技术服务、兽医服务、饲养技术指导服务、饲料、牧草种子、肥料供应服务、机械设备安装维修服务、牛奶测定服务等。

2.3奶农合作社的作用

奶农合作社是荷兰奶业稳定协调运转的枢纽。

奶农合作社使得奶农和加工厂之间整体利益一致,关系易于调整,在促进荷兰奶业稳定协调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3.1均衡生产

一方面奶农生产出的奶,合作社的乳品厂必须收,解除了奶农的后顾之忧,奶农可以专心搞好私营管理,提高质量和生产水平;另一方面,合作社乳品厂能够获得数量较为稳定和质量较好的原奶,可以组织均衡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2.3.2较好的协调了奶农和加工厂之间的利益关系。

奶农是加工企业的所有者,加工企业的经理是由代表奶农利益的合作社理事会选定的,收购价格也是有合作社自定,奶农只要生产出质量好的奶就一定会得到好的回报。

在荷兰也有私营股份制乳品厂,和奶农之间的关系就不十分协调。

压级压价的事也时有发生。

2.3.3兼顾了奶农的近期和长期利益。

合作社规定:

奶农将奶交给乳品厂,合作社只将收入的90%付给奶农(每两周结算一次),其余的10%待财政年度结束后再行分配。

这种做法一方面保证了奶农获得一定利润来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使合作社有能力对乳品厂进行改造,保证企业的竞争力,维护了奶农的长远利益。

三、我国奶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农业产业中发展最快、带动农民增收最直接的产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奶产品在我国居民日常食物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奶业的发展与居民日常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虽然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是在乳业上,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以及运作模式等都是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想要发展,必然要借鉴国外一些乳制品大国的经验。

在现阶段重视上游奶业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经验尤为重要。

3.1我国奶业发展现状

2006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三的产奶大国。

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国家的发展规划和地方政府扶持政促进中国奶业快速发展。

3.1.1我国原奶生产在区域布局上,地域化明显,北多南少。

我国原料奶生产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新疆、辽宁八个省份,其牛奶产量占全国的近80%。

表42009年我国不同省份牛奶产量

注: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我国原料奶生产的区域特征是“北多南少”,要集中在北方,南方各省受气候条件和饲养成本制约,奶牛养殖业发展缓慢。

我国目前的奶牛饲养方式存在着集约化、半集约化以及粗放散养并存的局面,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以“公司+基地(小区)+农户”的组织模式建立原料奶供应基地,但是总体来说还处于粗放阶段。

3.1.2从增长性质上,我国原料奶的快速增长并非质的提高。

牛奶在我国的原料奶中占据绝对地位。

我国奶牛总产量快速增长,从1978年到2000年,总量有97万吨增长到879.5万吨,平均每年增长36.67%。

20年来国内奶牛存栏量快速增长,但绝大多数新增奶牛是由农户个体分散养殖的,规模小,品种差,管理水平低,导致全国奶牛的平均单产增长缓慢。

指标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奶牛存栏(万头)

426.5

442.8

488.7

566.2

628

893

1063

1216

1363

奶类总产(万吨)

745.4

806.9

919.1

1123

1400

1849

2368

2865

3366

牛奶产量(万吨)

662.9

717.6

827.4

1026

1300

1746

2261

2753

3245

人均占有(千克)

5.3

5.7

6.5

8.1

10.2

13.6

17.4

21.7

24.69

表51998-2006年我国奶牛、牛奶生产变化情况

3.1.3我国奶业在世界奶业中的地位

我国疆土广袤,人口众多,原奶产量总量在世界排名中靠前,占到5.53%(2007年)。

但是正如我国的人口众多,所以我国的人均原奶产量很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表6中国奶业在世界奶业中的地位

3.2我国奶业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

传统养殖模式阻碍了奶业健康发展。

从根本上来说,我国奶产业的现代化程度偏低,虽然奶牛的存栏量超过了1000多万头,跻身世界第三大奶源国,但是70%的奶农是散户,这些散户养殖方式落后,奶牛单产水平很低,鲜奶贮藏条件简陋,原料奶的质量及卫生安全保障难度大。

三鹿奶粉事件充分暴露了奶业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龙头企业主导的“公司+奶站+奶农”产业化模式,使得奶农在奶业产业链中合理权益长期受挤压。

在事件冲击中,受损最大的是散户奶农。

从目前来看,散户奶牛有朝养殖大户和现代化牧场集中的趋势,需要在加强指导和监管的同时,有计划有条件地推动成立奶农合作社,发展和培育奶牛养殖大户,逐步引导奶牛散养户的集中化和规模化,积极稳步推进奶源基地建设。

奶源基地建设是奶产业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原料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奶业的竞争力,而不合理的奶业体制和模式,是导致奶业事故频繁发生的根源。

奶牛养殖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它是集科技、投资为一体的高门槛行业,散户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奶业发达国家的加工企业是奶农合作组织的,若干奶农加入某一个组织,以资金或者奶源作为共同出资,把自己的原料奶深加工后出售给消费者。

如果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散养农户退出直接养牛的环节,但是又不损害奶农的权益,必须采取如“奶联社”模式这样的有效措施确保农民继续参与奶业行业,引导奶农向奶业投资人的角色转变。

四、荷兰奶业发展模式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荷兰疆土狭小,国土面积仅相当于中国江苏省的2/5。

这样的一个资源小国却能成长为一个农业尤其是奶业高度发达的贸易强国,其发展经验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4.1引导和扶持适当的奶牛规模饲养和专业化饲养

中国奶牛的饲养规模普遍较小,占全国奶牛饲养场(或户)95%以上的个体奶牛饲养户平均饲养规模仅为7头/户(1997年)。

这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方式存在着很多弊病:

保证不了原料奶的质量,又因其分散而增加了牛奶生产、收集、储藏和运输的成本;奶牛育种和饲养的新技术推广、疾病的防治很难进行或成本很高,又使挤奶机械和低温冷却设备的应用受到限制,不利于提高原料奶的质量。

同时,由于个体奶牛饲养户生产规模太小,无力抗拒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或原料奶市场价格波动就随时有可能转产或在地区间流动,生产稳定性很差,很容易引起中国奶类市场供给的波动。

另一方面,中国奶牛饲养的专业化程度还很不够,绝大部分奶农除了养奶牛外,还依靠种地或养猪、养鸡等来维持生活。

兼业饲养奶牛会阻碍奶农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的进程。

从荷兰的发展经验来看,奶业的发展需要形成一定的规模,适度的规模化和集约化饲养可以克服小规模分散饲养和兼业饲养的上述弊病,既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又有利于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同时,还容易形成合作组织。

所以,中国政府应引导和扶持奶农适当扩大奶牛的饲养规模并进行专业化饲养,逐步提高中国奶牛的生产水平和原料奶的质量,提高中国奶业的发展水平。

4.2提高奶农的素质

现阶段,最具实效的方法之一是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对素质稍高一些的农民,可采取集中办班、专家授课的方式,让其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对观念落后、思想保守的奶农可采取参观学习、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其在新技术成果面前接受教育,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其接受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长远来看,应借鉴荷兰的经验,建立包括大学本科、初、中、高级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农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体系,为农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农民以及技术服务人才。

4.3奶业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合作组织和制度

对中国来说,协调好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尤为重要和关键。

因为目前困扰中国奶业健康发展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协调好奶农和加工企业的关系,近年来中国不少地方屡屡发生的奶农倒奶事件就是奶农和加工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未处理好的结果。

在现阶段,要协调好中国奶农和乳品加工企业的关系,提高奶农的市场地位,就必须有一定的合作组织与制度,通过组建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奶牛改良合作社、牛奶销售合作社等形式,来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减少单个农户的生产风险与交易成本。

4.4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奶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加强,奶牛饲养场(户)对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依赖也必然会越来越强,尤其是分散饲养的农户,其依赖性更强。

由于目前中国奶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如很多地方的奶农根本就得不到与饲养管理有关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有些地方的奶农即使得到服务,服务的质量也不高,部分服务收费不合理和不透明的现象屡有发生等等。

所以中国应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为原料奶生产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良种供应、配种、疾病防疫、饲料供应、技术指导、原料奶收购、储运及市场研究与预测、市场行情通报等等,使奶农或奶牛场能够安心生产、专心生产且不盲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奶业的发展需要有科技的支撑,因此健全和完善中国奶业生产的技术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如良种繁育技术的推广可以大大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使奶牛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

此外,牛奶处理加工等技术又可以为产品的质量提供保障等。

4.5采取措施,大力提高奶类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可以借鉴荷兰的经验,对牛奶生产的各个环节如奶牛管理、饲料供应、牧场管理、牛奶检测、奶制品加工、产品销售都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要在有条件的乳品企业推行HACCP质量控制体系和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逐步推广到全行业,最终淘汰掉那些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作坊式的乳品加工企业。

另外,要加强对乳品生产、流通各环节安全性的研究和检查检测工作,杜绝任何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残留在乳品中,保证乳制品的食用安全性,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和身体健康。

五、政策评价及建议

5.1完善奶牛良种补贴体系,加快品种改良

奶牛良种补贴是促进品种改良和牛群更新的有效手段。

国家应进一步扩大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范围,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冻精补贴标准和推广力度,加快奶牛品种改良,提高奶牛优良化比例。

5.2明确供销合作社的产权归属

明确供销合作社的产权归属,加强农民社员对供销合作社的认同是奶业发展的基础。

明晰的产权归属是赢得社员认同的基本前提,这既是三国合作社的基本理念,也是得以成功发展的重要经验。

合作社的领导人和经营管理层都一再强调合作社的资产属于全体社员共同所有,不可分割,这是保证奶业合作社公司快速发展的基础。

5.3支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规模化和专业化饲养

 发展小区养殖是实现规模化饲养、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加强疫病防控,推广奶牛饲养标准化技术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牛奶的产品质量和单产水平。

政府应尽快出台养殖小区用地政策,把养殖小区用地作为农业用地管理。

同时加大对养殖小区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农民大户和社会资金投资养殖小区,加快引导散养奶农进入小区,提高养殖规模和养殖水平。

5.4推广科学饲养方式,提高饲料转化率

针对目前相当比例的农户饲养方式落后,饲养成本高,转化率低的实际情况,政府应扩大科技入户项目规模,推广先进养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通过实施青贮补贴、种草补贴等政策,鼓励农民发展青贮饲料和饲草种植,加大优质牧草的种植和饲喂,提高饲料转化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养殖小区推广奶牛标准化饲养管理建设示范工作,引导奶牛标准化饲养的全面发展。

5.5加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被重视,要从奶源上保证乳品质量安全,必须建立完善的追溯体系,对每一头牛的生产情况进行全程追踪,从源头上保证质量安全。

六、参考文献

韩高举《中国奶业发展问题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刘勇、韩继普、杨云乐《我国奶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河北国富奶业有限公司2010年

李胜利《中国奶牛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畜牧杂志》2008年

花俊国、晏玲、周宪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