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答辩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187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答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数学答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数学答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数学答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数学答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答辩题.docx

《数学答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答辩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答辩题.docx

数学答辩题

小学数学学科区级决赛答辩题

1、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2、如何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选择典型事例展开说明。

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我们普遍认识到大多数人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领会或理解数学,更主要是为了使用数学.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小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对于应用题,我们不少的学生都有惧怕、厌烦的情绪,以至于应用题教学都套公式、套类型,学生只会解答一些基本类型的应用题,只会解答一些教师已经教过的应用题,对一些叙述较灵活、综合型的数学问题学生就束手无策。

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在应用题教学时只注重解题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应用意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题失去了应有的“应用味”。

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通过创设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使静态的应用题变为动态的亲身感受,让学生明白应用题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两积之和应用题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首先出示一幅学生早上穿着统一的校服在做早操的情景图,师:

你们看,刚才的画面多整齐,因为大家穿着统一的校服,这学期我们班又转来了6位同学,要为他们去订校服需要准备多少钱?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这样的信息:

一种校服的上衣每件60元,裤子每条35元,买这样的校服6套需要多少元?

你能帮助算一下吗?

(学生计算后口答,教师板书。

生1:

(60+35)×6生2:

60×6+35×6

=95×6=360+210

=570(元)=570(元)

师:

谁说说每个算式的解题思路。

借助“学校为学生购买校服”的实际问题,将课内学习与课外的实际生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解决订校服这一实际问题时,愉快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起来亲切、自然,并且能够在反馈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

这样教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的存在,这是进一步把数学课堂教学引向社会生活实际的有效途径。

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数学头脑,才能真正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请针对具体课例谈谈课堂中你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学”的?

4、试结合实例谈谈你是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

5、如何唤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谈谈你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有效做法。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数学学科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结合数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以情趣导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心理学认为:

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热情。

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新授课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情境图,重视导入语的设计,从来不生硬地直接告诉学生要讲什么知识,这样做会使孩子有一定地好奇心,对知识的接受有一定过程。

例如在讲授《2、3、4的乘法口诀》时将要讲的内容穿成了一个个小的故事情节,通过再现小明一天晚上的生活的场景:

帮父母盛饭摆筷、洗碗、自觉写作业这样的故事情景连成一线。

在情景教学中完成知识的构建,所提问题贴近孩子生活,调动起孩子们的情绪。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少不了动手,探求新知识,更离不开动手操作。

只要是教材中要求操作的活动,我会在前一天布置给学生带好学具,在课上做好示范作用,不怕费时间,不怕课堂乱,都让孩子动起手来,因为我认为数学要让孩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和应用,比如:

在课堂上制作活动角;学习长度时亲自用皮尺测量身边物体的长短;学习排列组合时,让孩子写数字卡片,亲自拼摆,体会排列组合的规律和方法……

三、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教学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练习,对练习的层次、方式、题型等作科学的安排,适时适当安排一些游戏、竞赛、开放性练习等,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升华学习兴趣。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我巧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情感。

1、激励语评价。

课上,评价小学生的语言要有激励性,正确合理的语言评价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获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对上课爱发言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

“老师很欣赏你的自信,你的发言很精彩。

”“你回答得真棒,和老师想的一样。

”……

2、态势语评价。

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起到传递情感信息的作用,给学生以无穷的力量、智慧的源泉,让学生乐此不疲。

如,小学生上课搞小动作时,老师可以轻轻走过去,摸一摸他的小脑袋瓜儿;学生违反纪律时,给他一个眼神;学生发言正确时,老师伸出大拇指……

3、小小物质奖励和精神鼓舞

对于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以及作业中优秀或者有进步的同学会发一张小苹果卡片,我告诉他们集齐10张小苹果卡片会颁发一张小奖状。

孩子们学习的热情更高了,尤其在发奖状时,我还会给他们照一张相留作纪念,并传到博客里,让家长为孩子自豪。

通过这样的评价来肯定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使他们多一点儿享受成功的体验。

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新知,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课堂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

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

7、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计算课教学中,应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计算是基础是工具,因而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计算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意识,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要让学生在经历体验计算的意义、计算的方法、计算的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数学的语言,感受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为达到上述目标,计算的设计需要巧妙的形式,合理的方法,需要在情境的创设、计算方法规律的探究、实用合理的练习上多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产生计算需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的确,创设有效的数学现实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因此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知识经验的问题情境显得非常重要。

1、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中选择事例,创设针对性问题情境

从学生兴趣集中的地方选择素材引入,事半功倍。

2、     从实际生活中选择事例,创设挑战性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选择生活中的事例效果非常好。

3、     从贴近学生知识经验中选择事例,创设开放性情境

二、动手操作理解计算原理探究计算方法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新课标提出的学习方法之一。

计算教学中加强直观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为学生探究新知提供支持,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1、         运用直观具体的操作。

2、         运用数学模型。

3、         运用“转化”思想。

三、巧设形式巩固内化知识形成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强化练习只有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巩固、来提高,才能最终形成技能。

但大量的重复性质的练习很枯燥,小学生一般没兴趣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不高。

突破这一瓶颈,我的方法是巧设练习形式,寓教于乐。

1、    比赛型。

2、    游戏型。

3、       多媒体型。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有针对性的计算练习。

如用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设计“啄木鸟”找错,用其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设计与算理结合紧密的巩固练习,用其信息量大自动处理的长处编写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

练习形式变化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轻松巩固已学知识。

四、      强化估算验算养成良好计算习惯

估算可得出答案大约是多少,验算能比对答案是否正确。

计算教学过程中,应把培养学生计算前先估算、计算中细心、计算后验算的习惯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让细心、耐心、恒心成为学生稳定的心理特征。

计算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只要已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探求当前计算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倡导低耗高效理念,为小学计算教学探索出一条宽敞明亮的大道。

8、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

9、课堂教学中做到“少教多学”,策略有哪些?

10、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哪些问题?

11、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12、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才算得上“有效”,请你站在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谈谈。

1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并简要说明在实际教学中你是如何做的?

14、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要培养数学能力,就必须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关于这一点,布鲁纳也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指出,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使得数学更容易理解和更容易记忆。

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数学教学就不能就知识论知识,而是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最根本的东西,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摄具体知识、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

在我课堂上我总是很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提醒,我总是说:

这道题你改对了不是目的,不要为老师给你打对勾而盲目地去改错,而忽视了老师的讲解,掌握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三年级下册27页第七题:

参观科技馆的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如果一共有456人参观,儿童有多少人?

孩子刚接触这样的题一时无从下手,那么我就教给孩子画图的方法来理解题意,大家都知道图一画出来,题意一目了然,对于多数同学无需讲解就知道用456除以3了,我也会告诉学生,很多应用题都可以用画图的方法帮助自己理解题意,后来慢慢的孩子竟喜欢上了这种方法,不用提醒就能画草图了。

再有教材中虽然有应用题的例题出现,但是很凌乱没有归类,只要出现应用题我就很头疼,因为学生读完题后无从下手。

所以开始接触应用题我就有意识地指导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结合具体题目告诉孩子,一遇到这样知识我就会提醒,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会根据数量关系找到相关联的量。

如二年下册32页的第一题:

每箱有8瓶。

把这2箱水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瓶?

孩子一看到条件就容易将2和4联系到一起,这时我还是先复习数量关系:

每份数乘份数等于总份数,让孩子说8、2.和4各是数量关系中的谁?

这样题意在孩子的头脑很清晰明了。

总之,了解一些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提高解题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15、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作用,以及在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当前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仅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广泛深刻影响,也冲击着现代教育。

信息时代,数学教学不可能只用一只笔、一张纸,计算机给数学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把计算机当作橡皮、铅笔一样,成为我们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信息技术能够表现教学内容,使客观事物的形、声、色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因此,在学生开始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用学生熟悉的、喜爱的内容、材料或生活情境,努力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设置一些有悬念的问题,提供一些有趣的场景,从而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教学难点无法靠老师的口头、身体语言、表情等来解决,为学生留下迷惑不解的疑团,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使练习设计多样化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

五、走入生活实际,学有价值的数学。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

但是由于现实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真正走到生活中去体会数学,学习数学,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虚拟生活实际,在数学课堂上再造一个现实生活场景,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不能盲目拒绝传统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但不能盲目排斥、否定传统教学手段。

实践证明,清晰的挂图、逼真的模型、动感十足的演示等对于课堂教学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它们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有时也是多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它具有省时、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其制作和使用皆有很大的优势。

二、避免以媒体演示替代教材,杜绝“课本搬家”、“课堂搬家”,忽视教材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和在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方面的主要作用。

具体的说,就是不能仅仅以具体材料的演示和纲要性的课件替代教材,而忽视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

三、避免只重形式、走过场。

更不要把人灌变成电灌。

应始终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我们应充分、合理、灵活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发展。

四、不能一味追求技术,要追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技术的有无、多寡和先进与否。

不管采用何种技术、何种应用方式,应首先保障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等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进来。

16、什么是数感?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17、每个学生存在着差异,你在课上如何做才能体现“因材施教”?

举例说明。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提问分层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

要真正做好提问分层,教师在设计问题上必须认真研究。

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

例如,教学“数位表上的游戏”时,我进行了三个层次进行设问:

第一层:

(1)在数位顺序表上,右边第一位是什么位?

第二位,第三位呢?

(2)在个位上放上1个小圆片表示几?

在百位上放上2个小圆片表示几?

(3)523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4)你能用小圆片在数位表上摆出这个数吗?

第二层:

(1)还是523,林林想在数位表上加上一个小圆片可以怎样放?

(2)放在个位上这个数是几?

比523多了多少?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3)放在十位上呢?

比523多了多少?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4)放在百位上呢?

比523多了多少?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一层:

(1)还是523,移动一个小圆片,可以得到哪些数?

(2)有没有规律,一个也不漏?

(3)观察所得到的6个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样分层提问,逐步增加了问题的难度,能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的兴趣更浓,掌握更多的新知。

2、练习分层次

练习是强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是数学学习的必要环节。

因学生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例如:

在学生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组渐进性的练习题,包括三种练习。

(1).模仿性练习。

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为:

长3分米,宽1.5分米,高1.2分米,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发展性练习。

一个长方体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

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

如果这个木箱不做上盖呢?

(3).综合性练习。

把第一题的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总之,小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正确看待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学习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在水平和深度上更加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均衡发展。

 

18、你讲过几遍的知识学生还不会,你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一节课40分钟,一名教师面对四五十号学生,将教学一步一步进行下去,如果想把课上成功,既要求教师完美的教学设计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同时学生的大力配合,所以如果我讲几遍的知识学生还不会,心里也会非常着急,我会及时反思教学,及时弥补,将知识让他们牢牢掌握。

在我教学时印象最深的是上学期讲轴对称图形,当时学校来没给班级配多媒体,去电教室上有很不方便,将对称图形一次次画在黑板上,效率可想而知,所以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很费劲,个别同学真是手把手才教会的。

本学期班级配备了多媒体,感觉方便很多,再讲操作题时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比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平移图形时,直观的操作让多数同学当堂掌握。

个别没有掌握的同学我分析有如下原因:

1、上课听讲状态差,精力不集中。

2、动手能力差。

3、没有领会平移的方法。

那么出现问题,也不能急躁,根据不同学生特点找到原因。

共性的问题集中在课堂上讲解,如果还有没弄明白的课下及时找到他,单独辅导,耐心讲解。

作为双科老师有时时间和精力很有限,那么我就给学困生安排小老师,课下教一教。

孩子容易学不会的除了操作题以外,还比如初步接触的一些概念、计算方法、应用题等等,那就需要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备好课,上好课,注意难点突破、重点突出,再结合具体练习题进行训练,打到应用的目的。

19、《数学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部分的目标阐述中,多次使用“经历……过程,掌握……”的句式表述学习目标。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好数学?

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一、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与直观形象性,决定了在数学学习中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感性经验,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新的数学知识。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这是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首先,可以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来,自己想办法求它的面积。

学生有的量边的长度,有的画方格,有的用剪拼的办法,从而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底和高有关。

其次,可以采用多媒体分两步演示一个不断变化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与两边夹角大小有关,而夹角的大小决定了平行四边形的高,因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由底和高的长度决定的。

然后,再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究竟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转化的思想积极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经历数学技能形成的过程

数学技能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训练而形成的一种动作或心智的活动方式。

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学生尝试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24×12=?

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整理,全班汇报,学生的解答方法多样、新颖奇特,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然后进行方法归类,寻找最佳方法。

学生可以存在不同的意见,然后出示:

23×1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这道题目。

学生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最简单的方法向全班同学汇报。

最后研究笔算方法,理解每一步竖式的意义并体会竖式计算的优点:

简便,正确。

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了探索与创造,充满了欣喜,也充满了曲折,正是由于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为什么要用竖式计算有了切身的体验,更清晰的认识到竖式计算的意义及优越性,从而更牢固地掌握了竖式进行计算的技能。

三、经历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中学会分析、掌握方法。

例如学习《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后,让学生计算36×25=?

有的同学说,可以先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乘积,再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于是36×25=9×(4×25)、36×25=2×25×18或者36×25=36×5×5等。

学生寻求答案,特别是新颖独特的答案,要有个思维的过程。

这个过程,像机器启动一样,是慢慢展开的。

上述几种不同的解法,学生的语言描述恰好是很好的思维过程的展示,最后让学生评选出最优解法,实现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和谐结合。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相继经历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正如心理学指出:

“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应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个方面”。

总之,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心去感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0、数学课堂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场”,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一环,什么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

如何使互动交流更有效?

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更象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数学实质的一种对话——这才是触及学科实质的有效交流。

在互动交流中要想达到应有的效果,要关注全体,注意学生的倾听,一人发言时大家都在用心听,认真思考才是有效的交流。

小组活动中几个人都在交流学习有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