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516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docx

《福建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docx

福建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

福建省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摘要)

作者:

益言  来源:

小学教研室发表时间:

2008-1-1516:

13:

19

                              福建省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摘要)

   一、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

   

(一)国家安排课程

   1、学科类课程。

   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英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劳动等十一学科。

各学科设置的基本要求是(略)

   2、活动类课程。

   本课程设置早会、班队活动,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和学校传统活动。

活动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是(略)

   

(二)地方安排课程

   地方课程要发开设适应地方和乡土教育课,使用由地(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并经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认可的乡土教材,也可开设文化基础课。

   (三)课程计划表

   1、学年时间安排表

项       目

周数

备                       注

上       课

34

 

 

毕业班最后一学年第二学期上课减少1周,毕业复习考试增加1周。

社会教育活动

1

学校传统活动

1

期末复习考试

2

机       动

1

假       期

13

包括节日假、寒暑假,学校可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但不得用于集体补课。

总       计

52

 

   说明:

每学年第一学期一律定于九月一日开学;学生在校活动21周,寒假3周后,即为第二学期开学时间。

一般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上课时间各占一半。

   2、福建省义务教育全日制五年制小学课程安排表。

(略)

 

 

 

 

 

   3、福建省义务教育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课程安排表

          年级

周课时

课程

总课时

 

 

 

 

 

 

思想品德

1

1

1

1

1

1

204

语   文

9

9

9

8

7

7

1666

写   字

每天下午20分钟

数   学

4

5

5

5

5

5

986

社   会

 

 

 

2

2

2

204

英   语

从语语文课减少一课时,其余由地方安排课程或周活动课时中解决

信息技术

从科技活动课时中解决

自   然

1

1

1

1

2

2

272

体育与健康

2

2

3

3

3

3

544

音   乐

2

2

2

2

2

2

408

美   术

2

2

2

2

2

2

408

劳   动

 

 

 

1

1

1

136

周学科课时

21

22

24

25

25

25

4828

活动类课程

早   会

每天10分钟

班队活动

1

1

1

1

1

1

204

科技活动

2

2

1

1

1

1

272

文体及健康教育活动

2

2

2

1

1

1

306

周活动课时

5

5

4

3

3

3

782

地方安排课程

1

1

2

2

2

2

340

周课时总量

27

28

30

30

30

30

5950

   附:

福建省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的说明(节选)

   1、语文课一、二年级可根据需要在语文课中每周设1课时说话课;三年级以上各年级隔周设2课时作文课。

   2、英语: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

从三年级起,语文课减少一课时,其余英语教学活动时间,由地方课时和周活动课时中解决,要保证每周至少四次教学活动,三、四年级以短课为主,五、六年级长短课结合,长课时不低于两课时。

   4、信息技术: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可有高年级开设,所需课时在科技活动课时中解决。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一般不少于68课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6、期末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两科,其他学科通过平时考查评定成绩,不允许单纯以考试成绩给学生、班级、教师和学校排名次。

   7、小学生每日在校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五、六年级至多不超过6小时,其他年级还应适当减少。

课余、晚上和节假日不得安排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

                                                                              (2005-12-29益言摘)

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确保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计划。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关系,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不断丰富社会经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

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各地应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积极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表一: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年级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

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

科学

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与学校课程

表二: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年级

九年课时总计(比例)

品德与

生活

品德与

生活

品德与

社会

品德与

社会

品德与

社会

品德与

社会

思想

品德

思想

品德

思想

品德

7~9%

 

 

 

 

 

 

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

3~4%

 

 

科学

科学

科学

科学

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

7~9%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20~22%

数学

教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13~15%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6~8%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10~11%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

9~11%

 综合实践活动

6~8%

地方与学校课程

10~12%

周总课时数(节)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学年总课时

(节)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表三: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

年级

周课时数

课程

年级

九年

总课时(节)

九年

课时总计(比例)

品德与生活

3

3

210

740

8%

品德与社会

2

2

3

3

330

思想品德

2

2

2

200

语文

8

8

6

6

6

6

6

5

5

1960

21%

数学

4

4

4

4

5

5

5

5

5

1425

14%

外语

2

2

2

2

4

5

5

760

8%

历史

2

2

2

206

346

4%

地理

2

2

140

科学

3

3

3

3

420

840

8%

物理

2

3

175

化学

3

105

生物

2

2

140

体育(体育与健康)

3

3

3

3

3

3

2

2

2

840

10%

音乐

2

2

2

2

1

1

1

1

1

453

906

9%

美术

2

2

2

2

1

1

1

1

1

453

综合实践活动

4

4

6

6

6

6

7

5

5

1705

18%

地方与学校课程

周课时总量(节)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学年总课时(节)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表四: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综合)

 

九年

总课时

(节)

九年课

时总计

(比例)

品德与生活

3

3

 

 

 

 

 

 

 

740

8%

品德与社会

 

 

2

2

3

3

 

 

 

思想品德

 

 

 

 

 

 

2

2

2

历史与社会

 

 

 

 

 

 

3

3

3

315

3%

科学

 

 

3

3

3

3

4

4

4

840

8%

语文

8

8

6

6

6

6

6

5

5

1960

21%

数学

4

4

4

4

5

5

5

5

5

1425

14%

外语

 

 

2

2

2

2

4

5

5

760

8%

体育

3

3

3

3

3

3

 

 

 

840

10%

体育与健康

 

 

 

 

 

 

2

2

2

艺术

4

4

4

4

2

2

2

2

2

906

9%

综合实践活动

 

 

6

6

6

6

6

6

6

1736

19%

地方与学校

课程

4

4

周课时总量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学年总课时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6

1190

1190

1122

9522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说明

1.表一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表三、表四是义务教育分科类和综合类的课程计划实施表,供学校选择。

学校在制定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时,应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范围内作调整。

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

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3.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与学校课程共占课时总量的16%—20%,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安排6—8%,地方与学校课程一般安排10—12%,可以整合使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可以分散安排、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安排。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课程层次化、多样化的体现,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综合本地人文、自然的优势和传统,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利用各类的课程资源开发地方与学校课程。

在课时的具体分配上要体现课程均衡性原则,其它学科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的课时。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各学科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

学校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小学、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研究性学习按每周安排2课时,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每学年各一周,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

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可在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绿色证书”课程课时。

4.课程的设置既有分科课程,又有综合课程。

学校依据当地实际既可选择分科课程,也可选择综合课程,或部分选择综合课程;七至九年级学校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有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进入新课程的县(市、区)应有部分学校开设综合课程,并逐年有所扩大。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5.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

各地根据我厅确定的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工作的目标和步骤,加快推进本地区小学英语教育。

初中阶段的外语课程一般为英语。

鼓励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第二外语。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专题教育的内容如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也可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或班团队活动时间中安排。

五、积极改进义务教育课程教学

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坚决摒弃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提倡启发式,重视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重视相互讨论,重视彼此交流,重视以合作的方式学习;创造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倡导基于网络前提下的多媒体教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人文类学科的教学要努力改变概念化、教条化倾向。

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时代要求,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形成认识,学会思考,学会辨别;要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加强横向沟通,使学生在获得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形成综合能力。

自然科学类学科的教学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

要使学生历经认识科学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要改变“书本为主,实验为辅,脱离生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密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人的关系。

积极探索综合课程的教学。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是新设置的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的教学在内容上要体现“综合”特点,在方式上以活动为主,突出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要积极开发和合理使用综合课程的课程资源,密切联系社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力求学生在广泛的学习实践中获得体验,有所收获。

重视课程评价改革。

课程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

评价应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加自尊和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重视和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控制好考试规模和考试总量的前提下,着重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要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要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握、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考试中有展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