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期末题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381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1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期末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浙江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期末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浙江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期末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浙江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期末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浙江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期末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期末题库.docx

《浙江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期末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期末题库.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期末题库.docx

浙江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期末题库

目录

散文复习1

诗歌复习9

总复习17

散文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从而使中国大地发生了重大转折。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他们纷纷著书立说,提出各自拯救社会的方案与措施。

说“百家”当然是夸张,主要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十家。

其中儒、墨、道、法、名、阴阳称为六大学术思想流派,前四家被称为“显学”。

“百家争鸣”所产生的思想文化,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思想的确立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2、“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是一个思想开放、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时代。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他们纷纷著书立说,提出各自拯救社会的方案与措施。

这些思想家后世便称为“诸子”。

他们的著作旨在议论,也富有情采,我们现在称为“诸子散文”。

其中写得最好的,在儒家是《孟子》,在道家是《庄子》,在法家则是《韩非子》。

3、《论语》——《论语》是一部集中体现孔子哲学思想、正统儒家学派观点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纂辑而成。

因为是论纂所记之语,故名其书曰《论语》。

《论语》所记孔子的哲学思想的核心分别讲是“忠恕”,合起讲是“仁”,它强调的是“爱人”。

反映了春秋时期人的意识的觉醒。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它的语言精练含蓄,意味深远,幽默风趣,富有哲理,能给人以启示。

4、《孟子》——《孟子》系孟子和他的学生共同编纂而成。

《孟子》11篇,现存7篇,尚有外书4篇,已佚。

《孟子》一书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以推行仁政的事迹。

《孟子》文章不仅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而且浅近如话、明白晓畅,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南宋时与《论语》、《中庸》、《大学》一起,被朱熹列为四书。

5、《老子》——也叫《道德经》,分上下篇,约五千余言,分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作。

是一部富有诗意的哲学著作,为李聃所著。

文章犹如一组词义洗练的哲理诗,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变化多端。

它和《论语》奠定了先秦说理散文的基本特征。

6、李斯——李斯(?

---前208),楚国上蔡人,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

始皇死后,为赵高陷害而被腰斩。

7、《谏逐客书》——是战国末年李斯给秦王政上的一篇奏章。

紧扣“逐客”的利害得失,采用大量对比的方法加以论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量,终于使秦王收回“逐客”成命,有利于秦的统一。

同时,本文文采飞扬。

层层铺陈,大量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排山倒海,气势逼

8、魏晋风流——“魏晋风流”也叫“魏晋风度”,是指在魏晋“玄学”思想和思潮影响下士人精神世界的外现,表现为在言谈、举止、趣味、习尚等方面,流露出“旷达、真率、恣纵、放任、无拘无束”等自然本性,体现了魏晋名士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

“魏晋风流”这种新的社会思潮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

魏晋名士“任诞”的表现,对魏晋及以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生境界中高远、浪漫的一部分。

以魏晋风流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相当深远。

9、“志人小说”——“志人小说”又叫“轶事类小说”,是魏晋时期出现的笔记体小说。

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貌。

其中,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最具代表性,记述了东汉至东晋时期文人名士的言行,帮助我们了解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文人风貌。

10、“志怪小说”——所谓“志怪”,就是写非常之人、非常之物、非常之事。

就是创造超现实的他界,而且把它们当作现实世界来描写。

志怪小说指汉魏六朝时期带有神怪色彩的小说,它们多数来源于巫和方士的奇谈怪论。

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11、《搜神记》——志怪小说《搜神记》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中最成功的一部,作者是东晋历史学家干宝。

《搜神记》为后世小说、戏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小说如《三国演义》、《三言》、《西游记》、《封神演义》等,都从中吸取了材料。

戏曲如关汉卿《窦娥冤》,与《东海孝妇》有明显的承传关系;黄梅戏《天仙配》,也是从《搜神记》中的《董永》吸取了素材。

至于被后世诗文用作典故,就更多了。

12、《李寄》——选自于西晋干宝所撰写的志怪小说《搜神记》。

小说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其性格,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为民除害的古代少女形象,人物性格鲜明。

小说语言简洁,结构完整,线索清楚,富有悬念,是《搜神记》中最好的作品之一。

13、《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

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14、小品文——小品文是一种随意快乐的文体。

其篇幅短小、文辞简约、情趣盎然、韵味隽永的文体特征,极能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心灵和个性。

大都渗透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文化意味,既有诗情又有哲理,也不乏趣味、情调、幽默,让读者体验一种人生,领略一种心境,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就是这样的小品集结。

15、《雅舍小品》——《雅舍小品》是现代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梁实秋的散文代表作。

从1949年起先后共出4辑,至今,先后已印行了三百多版,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梁实秋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文学修养;贴近世俗社会,通过洞察人性人情,揭示社会的缺憾,批评中带有道德意味,具有永久性价值。

作品雅趣横生,形成“幽默闲适”的风格。

16、《钱》——《钱》选自梁实秋的文集《雅舍小品》第四集。

作品围绕主线“钱”,作者从平常事物的调侃中阐发出人生哲理,表达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贪,要适可而止。

其中包含了各种知识以及轻松幽默的语言,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文学修养。

17、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享年102岁。

著名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著作甚丰,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等。

2003年11月,巴金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的称号。

二、文言翻译:

1、所谓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还要帮助别人一同站住;想要自己发达,也要帮助别人一同发达。

2、能够就近拿自己作比来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行仁的方法啊。

3、治理天下的人如果自己行为端正,那么不用下令百姓也愿意服从;如果自己品行不端,那么即使下了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4、为人恭敬就不会遭受侮辱,为人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为人诚实就会受到别人信任,为人勤勉就能提高效率,为人慈惠就足以使唤别人了。

5、供养我的老人并进而推及别人的老人;抚养我的孩子并进而推及别人的孩子。

6、我只听说杀了纣这个人,并没有听说以下犯上的弑君啊。

7、大自然的规律是减少多余的用来增补不足,人类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减少贫穷的百姓用来奉送给已经富裕的贵族。

8、这五个人都不生在秦国,但穆公却任用他们。

结果吞并了二十小国,终于在西戎称霸。

9、于是解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向西服属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

10、假使四位君主辞退客卿不接纳,疏远士子不任用,这是使得国家没有富裕的实际,秦国没有强大的声望。

11、现在录用人才却不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不是秦国人就去掉,是客卿就赶走。

12、那末所看重的在于女色音乐珠宝玉器,所看轻的在于人民,这不是跨越海内、制服诸侯的方法。

13、土地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民就多,军队强盛士兵就勇敢。

14、因此,泰山由于不拒绝一块块的土壤,所以能这样高大;河海不挑拣一条条的细流,所以能这样深阔。

君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

15、因此,土地不论四方,百姓不分国别,四季充实美好,鬼神来降福,这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

16、现在却抛弃人民来帮助敌国,辞退宾客去为诸侯建功立业。

17、对内使自己虚弱,对外在诸侯国建立怨仇,要想国家没有危险,是不能得到的。

18、你们太懦弱了,被蛇吃了,真是太悲哀太可怜了。

19、李寄就向官府请求要了一把宝剑和一条会咬蛇的狗准备杀蛇。

20、我本来就是乘着思念朋友之兴致而前往朋友家。

但到他家门前时,我想见的兴致全没了,所以我就回来了。

又何必一定要见到戴安道本人呢?

三、简答题

1、概述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法”“墨”四家的主要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从而使中国大地发生了重大转折。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他们纷纷著书立说,提出各自拯救社会的方案与措施。

说“百家”当然是夸张,主要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十家。

其中儒、墨、道、法四家被称为“显学”,对后世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儒家主张推崇“人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法制”,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后来战国末期的秦国就是采用法家的主张,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秦朝;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世和民心。

墨家主张“兼爱”,强调互相理解、宽容、平等,反对兼并战争。

这些主张,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推动了我国社会向前发展。

2、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春秋战国是一个思想开放、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时代。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他们纷纷著书立说,提出各自拯救社会的方案与措施。

这些思想家后世便称为“诸子”。

他们的著作旨在议论,也富有情采,我们现在称为“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末到战国初。

以道家的《老子》、儒家《论语》、墨家的《墨子》为其代表。

主要以语录体为主。

篇幅短小,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

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仍是语录体为主,但结构完整,形象鲜明,富有文采,融入哲理。

体现出了散文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的倾向。

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是先秦散文中议论文发展的最高阶段。

以专题议论文为主。

《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

文体更加成熟,有明确的标题,议论和记叙的分工更加明确。

说理透彻,逻辑周密,常寓理于物,比喻生动。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

春秋战国是一个思想开放、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时代。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他们纷纷著书立说,提出各自拯救社会的方案与措施。

这些思想家后世便称为“诸子”。

他们的著作旨在议论,也富有情采,我们现在称为“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从春秋末到战国初,《老子》、《论语》、《墨子》为代表。

主要以语录体为主。

篇幅短小,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战国中期。

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仍是语录体为主,但结构完整,形象鲜明,富有文采,融入哲理。

体现出了散文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的倾向;战国后期,是先秦散文中议论文发展的最高阶段。

以专题议论文为主。

《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

文体更加成熟,有明确的标题,议论和记叙的分工更加明确。

说理透彻,逻辑周密,常寓理于物,比喻生动。

所以,先秦诸子散文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篇幅由简短发展到长篇大论,形式上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从语录体进化到专题论文。

4、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孔子此语,实即“推己及人”的原则。

“能近取譬”的“近”指自身,“譬”即以己联想、类推别人,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像关爱自己一样地关爱别人,这才是实行“仁”的方针、途径。

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这种原则的运用。

儒家的这种“推爱”,有别于墨家的“兼爱”。

5、怎样理解孟子所说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儒家主张“君君臣臣”,君、臣以及每一个社会人都是一种“角色”,都应有各自的行为规范和处己原则。

纣作为君王,理应忧民、爱民,而其既残民以逞,便发生了异化,失去了为“君”的资格与名分,故革命的力量诛杀他,也便算不上“弑君”。

残暴的君主只是“一夫”,即“独夫”,诛杀暴君并非以下犯上、下夺上位的“弑君”,所以并不涉及违犯忠德的问题。

孟子的这种思想,被后世儒家所发展,周易革卦彖辞说: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完全肯定了替代无道政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6、简析李斯《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

这篇奏疏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特色。

一是善于用比(对比、类比、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与秦王取人的态度进行对比,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所喜欢的色乐珠玉都非秦国,因“快意当前,适观而已”;但在取人方面却不这样了,“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那么这样做就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一言击中秦王欲称霸天下的要害。

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是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

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

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

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而言调谐美,而且充满了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7、《谏逐客书》一文在哪几方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作者先举历史例子与秦王作对比。

提出: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李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客卿不负于秦国。

可见驱逐客卿是完全错误的,扣紧了中心论点。

接着举现实事例,用秦王“取物”和“用人”进行对比。

两相比较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

”最后深化得出结论: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切重要害的指出。

李斯站在秦王的立场从想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出发,这种不注用人才,不广贤纳士,还想驱逐客卿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这又有利的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第四段运用理论作证,在逐客与纳客的“利害”关系上进行对比。

其结论就是,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从而又紧扣中心论点,从理论上证明逐客是错误的。

经过历史的、现实的、理论的论证才得以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逐客就会造成“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8、简述中国雅小说与俗小说的演变历史。

雅小说即“文言小说”,俗小说即“通俗小说”。

雅小说的源可上溯到洪荒时代的神话传说。

如《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

进入南北朝,中国的雅小说蔚为大观,其代表是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到唐代又有了传奇。

雅小说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

同时,唐代开始民间出现了以“俚语”叙述故事的职业性的“说话”技艺,也称“市人小说”。

这是中国俗小说的开始。

“说话”到宋代进入了极其繁荣的黄金时代,出现了长篇的讲史小说如《三国志平话》等,雅俗两类小说正式分流。

到明、清,俗小说成了中国小说的主流,高潮迭起:

先是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次又有《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出现了第二个高潮;三是有《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出现了第三个高潮。

《红楼梦》问世,俗小说达到了它的顶峰。

雅小说在唐以后便开始衰落;直到清康熙年间,蒲松龄作《聊斋志异》,雅小说的发展才达到了它的顶峰。

雅俗小说自《聊斋志异》《红楼梦》后,都开始衰落。

雅小说从此一蹶不振;俗小说直到1900年以后,开始近代化,出现了像《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新小说”,其发展的历史才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9、简述《李寄》一文运用那几种手法刻画人物。

(1)通过鲜明的对比,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

开端写山高岭深,巨蛇为害。

“都尉、令、长”等官吏,面对大蛇,畏惧无能,甚至募索女孩去祭它的愚蠢、昏庸、怯懦的群象,和李寄毅然应祭、智斩蛇妖的英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

李寄年龄虽小却深明大义,表现出关心人民、志在除恶的大无畏献身精神;另外"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的硕大凶猛、森然可怖的蛇妖,与稚弱年幼、身小力薄的李寄形成鲜明对照。

通过对比,突出了李寄的机智勇敢的少女英雄形象。

(2)注意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

当李寄斩蛇之后,小说描写她入洞举出九具遇害少女的髑髅,感慨地说:

“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这不仅流露出李寄对她们的怯弱和被吃的无限惋惜,也表现出李寄的善良性格和一片同情之心。

作者接着描写李寄“缓步而归”,英雄大战之后,从容自信的情态,跃然纸上,四字可谓传神之笔。

10、简述《李寄》一文的写作特点。

(1)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完整。

开端写山高岭深,巨蛇为害,官吏怯懦,弱者惨遭荼毒,这一切情势,为李寄的出场作出铺垫。

李寄不怕凶险,主动应祭。

年龄虽小却深明大义,表现出关心人民、志在除恶的大无畏献身精神。

写李寄智斩蛇妖,为民除害,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气概非凡的少年女英雄形象。

故事的结尾突出了斗争产生的效果和人民对她的赞颂。

(2)通过鲜明的对比,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

“都尉、令、长”等官吏畏惧无能,愚蠢、昏庸、怯懦的群象,和李寄毅然应祭、智斩蛇妖的英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的硕大凶猛、森然可怖的蛇妖,与稚弱年幼、身小力薄的李寄形成鲜明对照。

通过对比,形象地说明了对于一切危害人民的事物,只要敢打善斗,就能战而胜之的道理。

(3)注意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

当李寄斩蛇之后,对九具遇害少女的髑髅,感慨地说:

“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这不仅流露出李寄对她们的怯弱和被吃的无限惋惜,也表现出李寄的善良性格和一片同情之心。

作者接着描写李寄“缓步而归”,英雄大战之后,从容自信的情态,跃然纸上,四字可谓传神之笔。

11、从《李寄》一文斩蛇前、斩蛇时、斩蛇后三个方面,谈谈作品是怎样刻画李寄的性格。

斩蛇前,李寄做了充分的准备,她先求得“好剑及咋蛇犬”,又针对蛇的习性,在穴口放置了甜食,表现出她的聪明、细心。

斩蛇时她处危不乱,待大蛇吞食米餈时,放犬咬之,随即将其砍死,表现出她的勇敢、镇定。

斩蛇后,她从容进入洞穴,找到被食少女的枯骨,对她们的不幸与懦弱深表同情哀愍,这又表现出她的善良。

12、简析《世说新语·雪夜访戴》中王之猷的个性特征。

《世说新语·雪夜访戴》充分表现出王之猷洒脱的人生境界。

一个洒脱的有真性情的人,一切行动都是对存在的自然反应,是真性的自然流露。

当大雪飞舞的夜晚,王之猷被眼前的景色所感动,渴望与远在他县的友人分享良辰美景,无论多迟多远,乘兴而去,其情感至真至烈。

到了友人家门口,因兴致全无,不进门反而回家,也是真性的自然流露。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从不勉强自己,强迫自己。

“乘兴而来,兴尽而去”,王之猷一反人们只重视追求结果目的,不重视体验过程的人生模式。

过程就是目的,每一个片刻都是生活的目的,享受它,体验它,经历它,随着生命的流动而流动。

这就是“雪夜访戴”成为后代文人艳羡话题的原因,这就是魏晋名士风度的表现。

他所追求的是兴之所至的过程本身,排除了世俗的功利。

这种适性随意、旷达放任的生活态度,正是魏晋时代名士“任诞”的表现。

生命进入低谷时,不抗拒;生命推向巅峰时,不停留。

这就是人生洒脱的境界,也是这则故事所给我们的启发:

投入时,全身心的投入;放弃时,无牵无挂。

13、请分析作者在《钱》中体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特征。

本文语言的总体特点是幽默风趣、寓庄于谐。

概括起来,有四大特点:

1、骈散相间。

作者喜用排偶,对偶、排比句式,或铺叙,或描写,异彩纷呈。

整句与散句配合使用,行文活泼,舒卷自如,姿态横生。

2、雅俗共存。

精致、典雅的书面语又与浅近、活泼的口语相辅相成。

文中许多句子书卷气甚浓,近乎文言;有的句子则又是十足大白话。

3、引用自如。

古今中外资料,信手拈来,内容贴近,形式多样,灵活引用,不但有助于文章的表情达意,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含量,显示了学者型作家的饱学多识。

4、幽默丛生,庄词谐用。

幽默诙谐渗透于全篇的语言特色。

寓庄于谐。

全文充满了这样新颖幽默、庄词谐用的雅趣。

14、《钱》一文用了许多历史典故与民间俚语。

请说出其中的一个典故,并说明这样写对于作者说理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梁实秋的小品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行文简洁,通过洞察人性人情,揭示社会的缺憾,批评中带有道德意味,具有永久性价值。

他的《钱》这篇小品,以“钱”为主线,滑入对历史、典故、趣闻、风土民情及文化景观的描述。

本文运用许多历史典故和民间俚语,特点是:

引经据典,自然贴切;事涉古今中外,语在雅俗之间;既有生活情趣,又富艺术韵味。

例如:

文章开头先谈钱的雅俗问题。

通过引用了“阿堵物”、“孔方兄”、和峤的俭以及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来说明,俗也好,雅也好,事在人为,钱无雅俗可辨。

作者在谈论的过程中其中,融入了很多哲理思想。

再如二至四段内容,讲钱的储蓄问题。

人们从小就知道储蓄的道理。

储蓄的美德普遍存在于各阶层。

钱不嫌多,愈多愈好。

钱财不积,岂止贪者忧,不贪的人也一样的想积财。

但是如果只积不散,就会有“扑满”之灾。

(“扑满”的典故)

第五段引用了“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典故,讲了人生的一个哲理: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只有踏踏实实地凭本事赚钱,才能心安理得,泰然接受。

15、《怀念萧珊》最后说:

“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

”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是全文的最后二句,属于文章的第四部分。

这部分回忆、叙述了作者与萧珊从相见、相爱、相结合的过程,写他们“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人生道路,始终相濡以沫,甘苦与共。

特别是萧珊在“文革”的担惊受怕与早逝,完全是因为她是“巴金的臭婆娘”,受作者的牵累。

因此回首往事前尘,作者怀着无穷的歉疚和无限的爱心,表示要生死不离。

(结合自己理解再展开)

四、分析题:

1、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之说,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有联系又有区别,你是如何认识的?

孟子这段话的核心是希望君王能“与民同乐”,而且还从乐说到忧,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更为完整地显示了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从主观上讲,孟子提倡仁政,是为了维护当时封建统治。

因为当时天下战国兼并,要统一天下大势,是用仁政,还是用暴政,这是孟子游说君主唯一能说的话。

而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

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一种忘却一己的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