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学员重相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222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农兵学员重相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工农兵学员重相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工农兵学员重相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工农兵学员重相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工农兵学员重相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农兵学员重相聚.docx

《工农兵学员重相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农兵学员重相聚.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农兵学员重相聚.docx

工农兵学员重相聚

工农兵学员重相聚

王征国

人们在感叹世界之大的同时,也在感叹世界之小。

我们达半个世纪的老同学,竟然在微信群中重相聚。

这就是“哈师大(原哈师院政治系)732班聊天群”。

它是当年工农兵学员的微缩版,从他(她)们身上就可以窥见工农兵学员的风貌,足以满足社会上对百万工农兵学员感兴趣的有识之士。

马景才同学,当年732班的党支部书记。

入学前已在一所学校教书,“文化大革命”前的师范毕业生,中专学历也可归属于“老三届”高三毕业生,因工作经历已超过5年,按照政策规定带工资入学。

我搬进宿舍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他,在整理行装后,他和我去学院洗澡堂洗澡,他那赤身裸体的形象在我脑海中定了格——让人放心而毫无任何掩饰的老大哥!

接着,那个星期天我们俩儿到南岗秋林商店去逛街,得知双方都是平民子弟,没有任何可凭借的社会背景,无疑有共同语言、两颗心相互交融。

没想到,两周后他被全班16名党员推选为党支部书记。

我是班里另外13名团员之一,入学前一年就在接受党组织培养,时称入党积极分子。

那是个清风正气的年代,我与党支部书记关系亲密,唯恐遭致非议。

命运偏偏捉弄人,你越想保持距离越是保持不了。

我和他被分在一个学习讨论小组,有时虽为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而怒,但更多情况是“英雄所见略同”;开门办学到了大庆,同站在铁人王进喜打的那口井前肃然起敬;到顾乡搞反贪同办一个案子,又一起到吉林榆树县外调……苍天安排,似乎形影不离。

没有办法,我俩几乎成了磕头拜把兄弟。

若说我在学校入党与他没有关系,那肯定是大假话,但他在班里那些反对声中也无能为力。

就在这时,我主动报名去西藏弄得反对者哑口无言,这不在我的举动是否只为了入党,而在我听从党的召唤报名去最艰苦的地方。

有意思的是,老马毕业后按照哪来回哪去原则,回黑河到五七干校任教,我在系领导劝说下放弃西藏去支边(黑河、大兴安岭、呼伦贝尔盟),也到了黑河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任教。

1995年前他担任黑河地委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此后担任黑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直至到2008年退休。

我在黑河工作五年后回到老家湖南,但经常电话沟通至今。

我退休前任湖南省委讲师团科研处处长,共同为中国共产党忠心效力,从未对党有过任何动摇。

在班级微信群里常相互调侃开玩笑,时不时也打开小窗口聊点私房话。

最暖心的私房话,就是我们俩都认可工农兵学员是座历史丰碑,她就像一坛窖藏的老酒,越是久远就越醇香。

韩宝晶同学,当年732班的班长。

入学前任凤凰山农场团委书记,“老三届”高三毕业生,曾从哈尔滨下乡到那儿拼搏4年半,名符其实老知青。

老韩跟我也在同一宿舍,他的床铺总是弄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给人一种干练精明、思维缜密之感。

他热情大方,时不时从家里带来伴菜肉食到了寝室,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有个星期天他与老马、老胡、老邱四个人,从清晨到傍晚喝了7瓶老白干。

他父亲是黑龙江大学后勤处处长,清正廉洁、少言寡语,他母亲韩妈妈是居委会主任,助人为乐、快言多话。

有一天,他借说家里要开荒种菜,把全寝室同学请到黑大翻地,过了个非常愉快的礼拜天。

我回家探望父母时,特意给他带回来油豆角种子,没想到龙镇的种子到哈尔滨只开花不结果,白瞎了他那块好地。

老韩与我关系很好,就像对待自己亲弟弟一样对待我,就凭他当了我的入党介绍人这一条,也会让我终身难忘。

因为我入党并不顺利,家庭问题曾是最大困扰,刚入学就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直到毕业前几天才在党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到单位工作以后才接到组织关系,其间经由了多少热望和等待。

毕业前那个月,老韩已经预分到黑龙江新华分社,他到山河农场采访时,写了篇《当年红卫兵,今日新农民》,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留在那个单位工作铁定无疑。

但命运还是跟他开了个玩笑,当年国办发54号文件规定:

厂来厂去,社来社去,哪来哪儿去!

这样的毕业分配方案,前无先例后无来者。

也不知道我们那届工农兵学员到底得罪了哪位大员?

他只能回到上学前的原工作单位——凤凰山农场。

记得我到黑河后,他在通信中提议我去当团委副书记,专门向黑河地区教育局发来商调函,苦于单位不放失去了能够与他合作的好机会。

韩宝晶调回哈尔滨,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粉碎“四人帮”以后,机关事业单位大量需要人,因他曾执笔为省委机关刊物《奋斗》杂志写过理论文章,并发表在黑龙江日报上,人家自然先问哈师院他去了哪个单位工作,得知已回原单位又寻到省劳改局。

省公安厅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迅速将他调回哈尔滨。

他做梦都没想到,进了省公安厅。

他凭着自己努力,脚踏实地、创造佳绩,从科员到科长、从副处长到处长、从巡视员到副厅长,一步一个脚印向前。

他退休前任黑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

退休多年后,我们在哈尔滨再次相见,老韩专门备盛宴款待,我携夫人、老马携老伴,老胡专程从林甸赶来,金淑芬、李德慧、牛树岭等老同学共聚晚餐,那情那景至今感怀。

通过班级微信群,他还专程从海南飞抵上海,探望同班学友,在陆家嘴正大广场那个临江观景饭店,我们几位沪上同班学友陈才英、顾小妹、张凤楼、王征国相聚,这顿午餐足足吃了5个小时,有道不完的同学情、说不尽的心里话。

最让人难忘的是话题是:

732班没有一个因腐败掉队。

工农兵学员历经酸甜苦辣,不忘初心、跟着党走,称得起是我们党最忠实最可靠的儿女。

邹向东,当年732班的学习委员。

入学前已在农场摸爬滚打4年半,“老三届”高三毕业生,齐齐哈尔下乡老知青。

说起他来真让人惋惜,高三毕业前已被内定为捷克斯洛伐克留学生,档案中有一大堆当时的考察材料,“文化大革命”爆发,无疑打了水漂。

这位老大哥尤为让我敬佩,每天捧着个英语单词本,一会闭眼默记、一会睁眼朗读,还在做着他那外交家的美梦;他为人处事低调,面对有个张扬的齐市同班同学,他只是淡淡地说:

“人各有志,他那套学不了,还是搞自己秉性的这一套”;他在学习上叫真,爱抠死理、八匹马拉不回,好一幅“学究”派头;他注重体育锻炼,打拳跑步游泳,每天下晚自习都会在文史楼前的操场上跑步,带领全寝室开展了“跑到北京去”的健身活动。

老邹在毕业分配时,命运又跟他开了玩笑。

他没回农场,却被分配到我们祖国最偏远的小镇任教——甘河木材综合加工厂子弟中学,地处内蒙呼伦贝尔盟的甘河镇,当时归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管辖。

他爱岗敬业、倾情工作,第二年就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登上了黑龙江日报。

他回齐市探亲时遇到了731班老同学王孝春,建议他到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任教,他到该校后讲授经济学,从普通教员到讲师再到副教授,一干就是几十年,从没想过更没试过跳槽,从一而终、可感可叹。

凭着他有一身外语好功夫(包括俄语功底),完全可以考研改变工农兵学员身份,他却坐不改姓行不改名,始终戴着工农兵学员这顶帽子;他曾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合作科研课题,凭本事完全可以调到北京发展,他仍选择低调耐得住寂寞,谱写了工农兵学员放到哪里都闪光的光荣传统。

让人忍俊不止的是,他在班级微信群里还是那么执拗,常为争论某事步步紧问,仍是当年那个“老学究”。

胡国庆,当年732班唯一入学前就有老婆孩子的大学生。

“老三届”初三毕业生。

入学前在林甸县城已小有名气,有6年的工作经历,虽带工资入学却因养孩子花费多,仍显捉襟见肘。

但他性情豪爽奔放,在学院大门口我们众同学把卖冰棍老妈所有冰棍吃光数棍时,大都由这位“大款”买单。

他学习态度认真,听课总是选择第一排、讨论总是排在第一位、作业总是赶在第一交;他酒量过人,一边喝一边脖粗脸红地说:

“痛快痛快,咱弟兄大口喝敞开唠,不藏顶点小心眼!

老胡退休前任林甸县电视广播局局长。

那个平台对他并不公道,凭他的能力当个县委宣传部长焯焯有余。

但是,我知道他的秉性,不会阿谀奉承更不会请客送礼,在“不请不送原地不动”潜规则面前,他永远只会单项选择:

放弃官职,保持本色!

这就是工农兵学员独特的处事风格,宁可自己吃亏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当班群建立时,我立刻在网上搜索他们单位名,好不容易找到原局长现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电话号码(住宅)和本人手机号,拨通后说明情况,她立即安排办公室主任寻找,当听到老胡声音时我格外激动,忍不住泣不成声。

老胡大哥,一提到你我就眼泪流——想你,真的好想你!

我入党的另一个介绍人就是你,我的成长有你付出过的心血;我工作时曾写信给你缺哲学史方面的书籍,你二话不说就寄来了一大堆;听说我从湖南到了哈尔滨,你新置办了西服皮鞋从林甸赶到哈尔滨看我;你眼神不好很少上班级群微信,每逢年过节总要发感言问候大家,直至打电话给我,真叫我愧不敢当啊!

有时,在班群看到你只发了个“一”字,我就知道你对某事表示赞成!

你无愧于工农兵学员这个光荣称号,你只会让那些拼命钻营弄权者感到无地自容!

金日显(朝鲜族),当年732班从哈市郊区入学的农民大学生。

别看他是个地道农民,却戴着宽幅眼镜、深度近视,“老三届”初三毕业生。

他博览群书、思维敏捷,平时不爱多说话,但一唠起感兴趣的话题侃侃而谈、滔滔不绝。

有一次,我们731和732班在阶梯教室听大课,当辅导《资本论》的老师讲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时,他在座位上突然站起来问:

“社会主主义社会也有经济危机吗?

”老师愣了片刻,转过身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了“持之以故,言之有理”八个大字,提醒同学们想问题立论要有根据,问话方有道理。

在座的同学们轰堂大笑,一切不在尽言中……。

仅此说明,工农兵学员都有实践经历,想事情看问题善于独立思考,那些直接上大学的懵懂中学生将无法比拟。

金日显毕业后的经历让人称奇。

他仰仗精通鲜、汉双语的优势,进了黑龙江日报(朝鲜语版)当编辑,算是班里毕业分配中获得岗位最好的同学。

但他总是超出常规办事情,当他采访撰写了那位朝鲜族农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以后,毅然辞掉了那个光鲜的工作岗位,跟着那位农民企业家下海了,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批下海先行者。

这就是工农兵学员的胆略,敢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他们义无反顾、不留后路,能上能下、能屈能伸,走自己的路、让别人随便去说吧。

1992年我被黑河边贸所吸引先飞到哈尔滨,时任黑龙江民族开发总公司副总裁的金日显设宴招待昔日同窗,同班老同学韩宝晶、刘丽、杨福贵等陪着一起聊天,席间得知金大款许多故事,最感人的是扶困济贫、慷慨解囊诸善举,比如当年杨福贵同学曾经遇到困难,他出手就是上万元,那可是个“万元户”被称作稀有者的年代啊;1996年我再次从龙镇农场荒友处回湖南,电话委托731班孙雅坤女士购买回程火车卧铺票,在取票时没想到她约了金日显共进午餐,三人相谈甚欢、感慨万千,有句话至今难忘,他说“虽然我坐的小车远比省委书记的好,但如履薄冰啊,商场如战场……”。

后来我得知,金大款又有惊人之举,辞掉了那个富得流油的副总裁岗位,去南朝鲜发展。

就凭他亲叔叔是韩国政界高官,恐怕早已进入上流社会了,在政界“鬼混”呐。

金大款哪,老同学呀,韩国政界可不是闹着玩的——太过凶险哪!

还是退休回来吧,跟咱们班老头老太太玩玩微信、晒晒太阳、伸伸拳脚吧!

金企玲,当年732班党支部的宣传委员。

上海泸湾中学“老三届”高三毕业生,下乡前任校学生会主席、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下乡后拼搏4年半,入学前已在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六十七团机关政治处任干事。

别看她曾经在大上海成长,身上却没有半点洋气,反到浑身扬溢着朴实。

据她回忆,在哈师院读书时17.5元的生活费,15元用于购买饭票,2.5元用于购买牙膏肥皂及女性用品,寄信时还要用饭票与同学兑换现金来购买邮票,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这也是当今在校大学生所无法想象的。

艰苦奋斗始终是工农兵学员的本色,她们也爱美但最大消费是往脸上抹了雪花膏,她们素装淡然但总感到当年那黑白照片更美。

老金和我被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相互之间认知甚深,交谈时金大姐总爱微笑着娓娓道来,透显出她读了许多书、却毫不自傲,谦虚好学、令人起敬;就在班里有的同学斥责课堂教学而主张废掉时,她仗义执言声称万万使不得,她认真地听讲每一堂课,密密麻麻地记着笔记;课后她总是一头钻进图书馆或教室自习,熄灯了方能回归寝室;小组讨论时,她总能滔滔不绝地阐发自己的看法,不放过质疑的死角;有时连吃午饭那个空档也不放过,她端个饭盒边走边吃,来到我们坐落在一楼的男生寝室,在窗外交流几句……。

我由衷地羡慕她的学习态度,暗暗下决心向她学习以能够掌握点真本事。

金大姐,好学上进从不言弃,她是732班唯一通过考试留学出国的佼佼者,在加拿大喝过洋墨水回国效力。

她也有留在国外的机会,但她更爱自己的祖国,到夫君栾胜学家乡天津,在大学当了个教授,退休前任天津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她出国前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任教,说起那段毕业时被选进这所大学,她感到偶然好笑,应了马克思那句话“你本来想走进这个房间,却偏偏进了另一个房间”。

她当时到一个招待所看望好友,竟碰上了八一农垦大学来招揽教师的人事干部,人家一听她正等待毕业分配,攀谈几句竟盛情相邀,金大姐说自己还有对像仍在农场不好办时,人家一口应承也进农大。

就这样,她和未婚夫进了同一所大学。

这种不离不弃认真对待男朋友之事,在那批工农兵学员中比比皆是,当年我也和老金遇到了同类问题,做出了同样选择。

这对当今那些见异思迁的恋人形成了鲜明对照。

金大姐说:

“恋人或夫妻之间的不离不弃是道德底线,比翼双飞则是永葆恩爱的关键!

”当年她丈夫信赖地鼓励她出国深造……她则无偿地支持丈夫完成大学学业并光荣入党!

王丽英,当年732班不轻易显山漏水的女强人。

“老三届”高三毕业生。

她入学前先跟知青下乡到了个兵团农场,后又调到黑龙江省宝清县青山高中任教,带工资上大学。

说她是女强人,是因为她入学前的经历非凡,因父亲曾任国民党军队营长,倍受歧视和打击,她凭着“别人干一分,我就干十分”的坚定信念,以卓越的工作业绩,成为当时“可以教育好子女”的学习典范,入学前已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这就是工农兵学员最突出的特点,她们不怕打击、忍辱负重,低调做事夹着尾巴做人,少说多做不说也做,经受住了党组织的长期考验,中国共产党有了这样无数的坚定份子,方能无往而不胜。

在哈师院读书时,丽英家门和我不在一个学习组,没有过多地接触和交流,但在与她那些简短的谈话中,感到她高洁圣雅、身怀绝技、非一般人可及,时不时默默地对她行注目礼。

她梳着又粗又长的大辫子,身材不高、步履稳健,微微笑容、举止得体,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一次工农兵学员上讲台的公开课上,领教了她那自然而然、层层剥笋的课堂教学,让大家对这位教学高手——刮目相看。

原来她入学之前已在一所中学讲高中课,对她来说这只不过是个重复动作而已,在同学们看来这个女士并不平凡。

难怪她毕业分配后,仍然回到自己随心所欲的教师岗位,重新从普通教员干起,一直干到退休前任七台河师范学校党委书记。

王丽英退休以后,更加彰显了女强人本色。

她只身南下闯深圳,又干起了她的老本行——办学校。

她与民营企业家配合任校董,掌管了几所民办学校。

她有干不完的事、有追不完的梦想。

2016年初夏,我同寝室室友张凤楼同学到深圳去看她,她穿着时尚、神采奕奕,好一副企业家气派,风风火火地陪了老同学好几天,凤楼感叹“名符其实女强人呐”。

丽英姐,咱工农兵学员大都已退出工作岗位,咱图个啥呀,该歇歇脚了,缠绵追梦已到了该回咱自己家了!

金淑芬,当年732班团支部书记。

“老三届”初三毕业生,带工资入大学,班里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好学生。

她堪称班花,人长得漂亮,人家都说艺术系出美女,但我说政治系美女更吸引眼球,不仅形象美而且内涵美,难怪刚入学就引来不少追求者,不得不把自己的未婚夫带到了学校,堵住了追求者。

她连年被评为院系三好学生,身体好——她是系里女子篮球队绝对主力,防守进攻和投篮高手,短跑跳远投掷样样体育项目都能取得好成绩;学习好——她潜心读书认真研讨,每次学习小结都能获得任课老师好评,也是班里唯一在哈师院学报上发表了文章的学生,让你不能不服;工作好——她担任团支部书记工作,在党支部青年委员孙国斌的具体指导下,团组织活动朝气蓬勃、团员个个争上游。

金淑芬在毕业前夕,最大的举动是报名与农民划等号。

这不仅需要有政治勇气更需要自我牺牲精神,即使在那个听从党号召的年代,也不是常人可以提出来的。

至今我仍记得,她曾请刘红(高干子女)来班里宣讲时的情景,放弃优越生活条件与农民为伍,没有什么可嘲笑啊,反应该向她致敬!

因为在中国解决了农民问题也就解决了中国问题。

工农兵学员的代表人物习近平同志,只所以受到国人的爱戴,最暖人心的地方就是,他不是只宣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而是把自己置身于农民之中,以当过知青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而自豪!

金淑芬从学校毕业以后,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节节进步。

1976年就职于省林业总局干部学校政治教研室当教师;1980年调到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工会学教研室当教师、室主任,直至任学校教育长、副校长(副处),期间又回哈师大政教系进修了二年研究生;1995年调到省教育工会任常务副主席(正处),后又在省总工会女工部、法律部任部长,并被选为黑龙江省工会委员会委员、常委。

2010年9月退休。

从简历中可以看出,她任正处干部长达16年,按照机关的特点“多年媳妇熬成婆”,她稍微活动活动,再上厅级干部没问题,可是她甘于原职,这就是毛泽东赞扬的“张思德精神”,这就是习近平赞不绝口的“耐得住寂寞的好干部”。

张雅琴,当年732班师姐。

“老三届”高二毕业生,1968年在校时就被选送到师范学校进修,然后就到学校当老师,直至踏进哈师院政治系,再回到教育岗位任教师,实践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那个校训。

但正如她在答复我将写写她时所说:

“虽然走过世间繁华与喧嚣,也阅尽人生沧桑与坎坷,可功名利禄在我这已成过往云烟”。

她这样坦然面对过去,不愿提当年那些辉煌,使我更加看重这位师姐。

在我眼中,班里几乎个个是师哥师姐,我也以“老疙瘩”自居。

重相聚回头看,方感相识恨晚。

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是最重情义二是咬文嚼字。

2015年4月初,在班群创建那个把月,先行进群的同学都在挖苦心思地找同学线索,我通过互联网找到了在天津的金企玲家座机电话和手机号码,让老金惊奇不已。

没想到雅琴姐总能给同学以更大惊喜,几乎半数同学都由她邀请入群,最令人称奇的是她通过户籍资料,找到了偏远农村的祁桂芝同学,这种重情讲义的同学精神,让我感念有佳。

2016年4月5日,我与她在小窗口交流赏兰花诗时,她写道:

“鎏金绿叶兰花开,闪闪花儿波心弦。

独占鳌头梦实现,沁人肺腑心更甜。

”我提出“波心弦”可改为“拨心弦”,她讲了一通用“波”字比“拨”字好,在给兰花浇水时才会有这种现场感觉,我听得头头是道。

她入大学前在师范进修又教过那么多年语文,道行明显比我高明,深感她既是个优秀的政治理论教员,如果从事中文教学也是个响当当的语文老师,可惜没给那个平台。

我那红颜知音雅琴姐,从齐齐哈尔市工商银行党校的普通政治教员干起,到在行里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一直到干退休。

退休以后,陪着老父亲共渡晚秋,直到父亲88岁终老。

她说:

“我是个好女儿,又是个贤妻良母。

现在和老伴儿享受着天伦之乐,而且其乐无穷!

”短短几句话,全说到点子上去了,她首先是个孝顺的女儿,对父亲养老送终尽心尽力;她又是个好妻子,对老公恩恩爱爱相濡以沫;她更是个好母亲,对儿孙茁壮成长付出辛劳。

无数工农兵学员,她们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有读懂他(她)们,才能领悟到书写历史的真谛,把握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写于上海浦东梅园

2017年11月1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