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972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docx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docx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目录

人民日报评论员:

汇聚民族团结的筑梦力量1

人民日报评论员:

凝聚中国梦的道德力量2

人民日报:

不负人民期待,不负时代召唤3

人民日报评论员:

携手共创没有贫困的明天5

人民日报评论员:

培养造就好干部的重要保证6

人民日报评论员:

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7

——一论把党纪党规的笼子扎得更紧7

人民日报评论员:

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8

——二论把党纪党规的笼子扎得更紧8

人民日报评论员:

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9

——三论把党纪党规的笼子扎得更紧9

人民日报评论员:

坚持把政治纪律排在首要位置11

——四论把党纪党规的笼子扎得更紧11

人民日报评论员:

时和势都在我们这边12

——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①12

人民日报评论员:

以前瞻性引领更长远发展13

——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②13

人民日报评论员: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14

——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③14

人民日报评论员:

南海和平稳定不容破坏15

人民日报评论员:

汇聚民族团结的筑梦力量

2015年10月01日02:

24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接见了13名民族团结优秀代表,与他们一起共话民族团结、共祝祖国生日。

这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体现,表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同胞的亲切关怀、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高度重视。

  民族团结的花儿最鲜艳,民族团结的果实最甜蜜,民族团结的人民最幸福,民族团结的国家最强盛。

新中国成立66年来,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青少年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相继迈入“高铁时代”“4G时代”“互联网+时代”……各族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民族地区取得的喜人成就,充分说明,民族团结犹如草原的阳光、绿洲的雪水、山乡的清风,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人民幸福的前提。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关心各族群众的民生冷暖,重视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睦。

建立精准扶贫机制、解决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着力打好反暴恐人民战争、精心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任务,为民族地区发展和各民族同胞幸福生活指明了方向。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实现中国梦,是维吾尔族艾尼瓦尔姐妹“同心共筑中国梦”十字绣所表达的心声,是“汉族爸爸”宋玉刚十几年如一日帮扶藏族孩子的情谊,是乌云苏依拉、杜丽群等亿万同胞的共同心愿。

当前,我国民族团结的基础是稳固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各民族同心同德、血脉相连的团结牢不可破,感党恩、跟党走的意志坚不可摧。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各族人民就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同心共筑中国梦,最根本的是凝聚人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最核心的是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最关键的是坚持和落实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任务。

各级干部要在思想感情上更加贴近各族群众,常去基层一线走一走,常到群众家里坐一坐,常同各族群众聊一聊,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多了解群众的期盼,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各族群众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围绕在党的周围,我们就一定能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前进,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打下坚实根基。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01日03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

凝聚中国梦的道德力量

2015年10月14日03:

18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金灿灿的奖章挂在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的胸前,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和喜悦,更是自豪与信心。

亿万公民积极参与共同评选出全国道德模范这一事实本身充分说明:

今天的中国人并未在快速发展中失落自己的道德追求,今天的中国社会具有扎实而强大的道德根基;我们不仅能建成一个经济发达、物质丰裕的强大国家,更能建成一个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文明国家。

  国无德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扎实深入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要实现国家富强,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包括公民道德素质在内的国家软实力;要实现民族振兴,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包括道德素质在内的民族素质;要实现人民幸福,就需要我们不断打造能为人民提供幸福感的道德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道德建设,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培育,严厉整治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取得显著成效,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

全国道德模范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杰出代表。

全国道德模范以及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司机等无数最美人物,共同展示着时代新风和道德建设的硕果。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为全社会树立了学习效仿借鉴的榜样和标杆。

见贤思齐,评模范、选模范最终要落实到学模范、做模范。

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说明,一个人如果具备崇高的道德追求和严格的道德自律,就能够在平凡的事业和生活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每个人都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13亿人就能汇聚起无比磅礴的力量。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

全国道德模范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榜样,他们的感召力和说服力远胜于空洞的说教。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全国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同时在生活上、工作上关心爱护他们,使全社会都看到道德的价值。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化养成是培育道德根基的基础。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全国道德模范之所以能在生死攸关之时、义利交战之际作出正确选择,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源于日常的涵养。

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就要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从基本伦理道德抓起,从群众身边抓起,把道德建设落小、落细、落实。

尤其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更应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不断改进党风政风,为公民道德建设作出表率。

  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品德。

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4日04版)

人民日报:

不负人民期待,不负时代召唤

2015年10月15日03:

39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是人民心灵的家园。

书写中国故事、凝聚中国精神,离不开文艺创作的繁荣、离不开文艺事业的兴盛。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新成果、新发展,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划定了基本遵循、标注下价值航向。

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这一重要讲话全文发表,必将有利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更好地把握文艺的根本方向、担起文艺的历史使命,推动文艺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一年来,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文艺事业发展呈现崭新气象。

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确立了具有战略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

从文艺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印发,各类举措不断出台;从各地掀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到国产电影票房屡屡刷新纪录,文艺生活不断丰富。

实践证明,以讲话精神为引领,文艺事业正迎来又一个春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讲话的一条主线,指明了推动文艺事业的根本所在。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只有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作家柳青蹲点皇甫村14年,熟知乡亲们喜怒哀乐,《创业史》中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画家刘文西90多次深入陕北农村,结交数百位农民朋友,笔下作品才尽显黄土地的精气神。

要创造出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就要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中、把万家忧乐倾注笔端。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体现的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人民性。

  做到“无愧于时代”,是讲话的一个重点,指出了繁荣文艺创作的关键所系。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当前,我国正处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阶段,也正处于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转折时期。

作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文艺工作者理应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凝魂聚气,为时代凝心聚力。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正在于,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

  当前,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一派生动景象。

然而也不可否认,文艺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有的文艺作品成了市场的奴隶,有的陷入娱乐的漩涡,有的困于小我的局限。

牢牢把握讲话精神,扎根人民群众、紧跟时代潮流,回答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我们才能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时代、奉献给人民。

  “骚雅及今闻鼓角,山川从此待文章。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引,文艺工作者一定能不负时代召唤、不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化精品,鼓舞亿万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精神振奋走向复兴。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01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

携手共创没有贫困的明天

2015年10月17日03:

51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贫困关涉尊严,消除贫困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

中国第二个扶贫日、世界第二十三个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再次向世界阐述中国的扶贫开发战略,并向各国提出消除贫困的四点倡议,这是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宣言,也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的遵循。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中国成为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情牵贫困地区、心系困难群众,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党和国家的一件根本大事来抓,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创新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等扶贫理念,扶贫攻坚成效卓然。

  然而也要清醒看到,按照中国现有标准,全国仍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尚待脱贫。

“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

如何在更短时间内让更多困难群众改变现状,无疑是一道亟待加速破解的治理考题。

系统总结好“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的经验得失,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期间扶贫开发的整体安排,坚持发挥制度优势,补齐扶贫开发这块短板,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才能最终打赢扶贫攻坚战。

  放眼全球,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

中国人民在追求自身共同富裕的同时,也愿发扬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与各国人民分享自己的扶贫减贫经验,推进南北合作,加强南南合作,坚定不移支持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

无论是倡导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还是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贫援助合作项目支持,都体现了中国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的担当。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战胜贫困,让每一个人都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这既是社会主义中国自身的发展目标,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愿与各国一道共同奋斗的愿景。

为了让所有的人都免于贫困的煎熬,让这个星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欣欣向荣,让我们携手同心,攻坚克难,务实发展,共建守望相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7日01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

培养造就好干部的重要保证

2015年10月19日03:

43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日,中共中央修订颁布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这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最新成果,是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的根本遵循,必将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提供重要保证。

  育人是用人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指明了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努力方向。

《条例》围绕培养造就好干部这条主线,从“育”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与干部选任、管理监督等制度规定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构成培养造就好干部的完整链条,将有力推动形成好干部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

  当前,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干部队伍存在新的“本领恐慌”,“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现象客观存在;一些干部思想境界不高,精神状态不佳,在理想信念、党性作风、道德品行等方面需要大力加强修养。

  针对这些问题,《条例》从制度层面精心设计,在思想建设、学风建设等方面有的放矢,进行了科学细致的规范。

贯彻落实《条例》,必须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干部,用党的优良传统锤炼干部,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激励干部,教育引导干部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牢固树立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规矩意识,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干部岗位职责、健康成长需求,帮助解决干部思想上的困惑和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提升他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真正做到党的事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必须把“三严三实”贯穿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从严教育、从严管理,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促进干部养成良好作风,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好的制度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条例》,是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将《条例》作为工作指南,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广大干部要认真领会《条例》的各项要求,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增长才干增强本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9日04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

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一论把党纪党规的笼子扎得更紧

2015年10月22日08:

11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

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一论把党纪党规的笼子扎得更紧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举,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现党的团结统一,一靠理想,二靠纪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突出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到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从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到强化巡视监督,管党治党、正风肃纪的一系列组合拳,直面“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为党内法规制度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把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转化为道德和纪律要求,实现了党内法规建设的与时俱进。

  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就是不断扎紧党纪党规的笼子。

修订后的准则,作为面向全体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规范,重申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坚持正面倡导、重在立德;修订后的条例,作为党组织和党员在纪律方面的“负面清单”,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强调他律,重在立规。

准则和条例体现了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结合、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既是为全体党员制定的行为规范,也是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木有本而枝茂,水有源而流长”。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尊崇党章。

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全面梳理了党章对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和廉洁自律要求,突出了政党特色、党纪特色,是对党章规定的具体化。

执行这两项法规,既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又严明党的纪律戒尺,就是要把党章的权威树起来、立起来,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

新修订的条例,将纪律整合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

其中,政治纪律是打头的、管总的。

大量案例表明,不管违反哪方面的纪律,最终都会侵蚀党的执政基础,说到底都是破坏党的政治纪律。

因此,扎紧党纪党规的笼子,就要把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排在首要位置,通过抓住这个纲,把严肃其他纪律带起来。

  如果说,查处腐败案件只是治标,那么全面加强纪律建设就是治本。

纪律靠执行,规矩靠遵从。

准则和条例要发挥“治本功能”,关键要在贯彻执行上下功夫。

党委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真正担负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纪委全面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坚决维护党规党纪的严肃性、权威性;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严守党纪党规作为对党忠诚的重要检验,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我们就一定能把党锻造为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凝聚起万众一心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之力。

人民日报评论员:

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

——二论把党纪党规的笼子扎得更紧

2015年10月23日06:

08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国因法而治,党因规而强。

在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是管党治党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执行八项规定打开作风建设的切入口,强化落实党委纪委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坚持惩治威慑和建章立制两手抓,不断将党的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管党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新的经验。

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既做“减法”,大刀阔斧砍掉与法律重复的内容,凸显党纪严于国法的鲜明特色;又做“加法”,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实践经验化为道德和纪律要求,树立了高标准、标定了规矩和底线,实现了党内法规建设与时俱进,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党是政治组织,党规党纪保证着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底线;法律体现国家意志,是全体公民的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章等党规对党员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党员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要严格遵守党章等党规,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果“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其结果必然是“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如果退守至法律防线,只有严重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受到惩处,多数党员都“脱管”、不把纪律和规矩当回事,全面从严治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纪必须先于国法、严于国法,把党纪挺在国法前面,就是要对党员、干部提出更高要求,在先行表率中永葆我们党的先锋队性质。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纪律是治党之戒尺。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国家的角度而言是要依法治国,从政党的角度而言是要依规治党。

靠法律惩治贪渎腐败的极少数,靠党纪管住党员干部的大多数,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

只有坚持纪法分开,才能使党规党纪与国家法律既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又配套联动、相得益彰,形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合力;只有坚持纪在法前,才能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把“病毒”和“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党员领导干部小错酿成大祸;只有坚持纪严于法,才能突出强调党员和党组织区别于普通公民的政治责任,唤醒全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章党规党纪意识。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纲纪一振,百事皆顺。

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说的就是要把党纪挺在国法的前面,用纪律和规矩衡量党员干部行为、管住大多数,确保党的团结统一,维护党的肌体健康纯洁。

以准则和条例为行动指南,把党的纪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发挥党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作用。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3日05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

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

——三论把党纪党规的笼子扎得更紧

2015年10月24日04:

26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有道德规范,才能激发内在的自律;有党纪约束,才能明确行为的边界。

紧扣“廉洁自律”这个主题,围绕“党纪监督”这个核心,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既明确崇德向善的高标准,又划出不可触碰的底线;既赓续“思想建党”的传统,又确立“制度治党”的规矩,他律与自律互补、守底线与高标准兼顾、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结合,体现了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认识,更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中华民族历来强调德法相依、德治礼序,管党治党同样要激发精神信仰的力量。

我们党从创立起,就高度重视以德治党,以共同的理想信念激励党员、团结队伍,凝聚起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

今天,面对党长期执政的风险挑战,如果精神缺钙、道德软骨、心灵空虚,8700多万党员如何凝心聚力、同心同德?

我们党如何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

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反复叮嘱,“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对执政党而言,纪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纪律。

道德使人向善,是纪律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纪律用来惩恶,是道德的坚强后盾和保障。

纵览近年来的腐败案例,纪律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是重要原因,但正是信念滑坡、理想动摇产生了最初的腐败动机。

纪律不可能覆盖所有领域、一切方面,只有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才能强化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从根本上杜绝腐朽思想的滋生。

就此而言,既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又严明党的纪律规矩,才能让从严治党兼具道德感召力和纪律约束力,让制度运行在思想认同的轨道上。

  对党内法规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也正是遵循着这一治党思路。

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修订为《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适用范围扩展为全体党员,具体内容转变为正面倡导,信仰底色更鲜明、道德色彩更浓厚、引导意味更强烈,树立起看得见、够得着的道德标准,就是要唤醒党员干部高尚的思想道德追求。

坚持在“道德”和“纪律”两个层面双管齐下、相辅相成,让道德自觉为纪律约束减少阻力,让执纪监督为道德涵养提供保障,二者各司其职而又辩证统一、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全面从严治党新格局。

  “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谆谆告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