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再考襄平古襄平不在今辽阳市红楼艺苑红楼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7443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阳市再考襄平古襄平不在今辽阳市红楼艺苑红楼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辽阳市再考襄平古襄平不在今辽阳市红楼艺苑红楼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辽阳市再考襄平古襄平不在今辽阳市红楼艺苑红楼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辽阳市再考襄平古襄平不在今辽阳市红楼艺苑红楼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辽阳市再考襄平古襄平不在今辽阳市红楼艺苑红楼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阳市再考襄平古襄平不在今辽阳市红楼艺苑红楼梦.docx

《辽阳市再考襄平古襄平不在今辽阳市红楼艺苑红楼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阳市再考襄平古襄平不在今辽阳市红楼艺苑红楼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阳市再考襄平古襄平不在今辽阳市红楼艺苑红楼梦.docx

辽阳市再考襄平古襄平不在今辽阳市红楼艺苑红楼梦

辽阳市【再考襄平--古襄平不在今辽阳市-红楼艺苑红楼梦】

辽阳市【再考襄平--古襄平不在今辽阳市-红楼艺苑|红楼梦】

再考襄平——古襄平不在今辽阳市

石玉春在2009-8-18下午4:

28发表于学术研究

襄平问题,与其说是红学问题,不如说是古地理学问题。

按常理,曹雪芹本人的籍贯在红学研究的正当范围。

对于他的祖籍,我们考证到曹玺这一代就够了。

因为,曹玺之妻孙氏是《红楼梦》里贾母的原型。

再往前,就与《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关系不大了,自然也就于红学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此,对于曹雪芹远祖的籍贯,我们没有必要无限延伸地考证下去。

现在,既然已有多学者考证了这个问题,我们把它作为古地理学问题来研究,也还是有意义的。

目前,对于曹雪芹的祖籍问题,大概有三种说法,即:

"丰润说","襄平说"和新出现的"铁岭说"等。

其中"襄平说"认为古襄平在今天的辽阳市,这是一个错误。

我从前翻过《读史方舆纪要》,依稀的记忆中,襄平和辽阳分别是两座城。

于是,找来一本《纪要》,作一文《襄平考》,目的是为"襄平说"修补漏洞。

这自然是初步的考据,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但是,大方向是正确的,古襄平不在辽阳市。

现在,不仅主张"襄平说"者认为古襄平在辽阳市,甚至有辽阳人也这样认为,这个历史误解还在漫延。

为了对历史负责,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故收集,作此《再考襄平》。

让大家对古襄平与古辽阳的历史沿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明白古襄平不在今辽阳市。

至于曹雪芹的祖籍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推测,有待证实。

总结前文《襄平考》,本文确定一项考证原则,即:

存异原则。

史料对于襄平和辽阳的记载,凡是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的地方,均尊重史料存异,分别沿着史料的各种不同说法,寻觅逝去已久的古襄平和古辽阳。

这样做,可以避免麻烦。

虽然,同时得出几个不同地点的襄平和辽阳。

但是,归根结底,襄平不在辽阳市。

本文的考证结论:

1.古襄平不在今天的辽阳市。

2.曹雪芹的祖籍应在今辽阳市郊宏伟区东的"唐襄平"。

一、参照系统

襄平、辽阳古城,历经两千年的岁月沧桑,故城遗址已经很难寻觅了。

但我们所看到的史料中,襄平、辽阳的位置大都与辽东(指辽东郡)的山脉、河流的位置相关。

城破山河在,我们可以依据辽东有关的山河与襄平、辽阳的相互关系,确定古襄平和古辽阳的位置。

因此,辽东的首山、千山、医巫闾山、大辽河、辽河、太子河、浑河等,自然是我们考证古襄平和古辽阳所依据的参照系统。

我们首要的工作,先把它们的位置和走向确定下来。

(一)首山及辽东山脉

首山、千山、医巫闾山等辽东山脉形成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按理说,每一座山都应有它诞生的年代,我没有去查阅辽宁省关于这几座山的地质勘探报告,根据《地质学》教科书对于辽东地区地质状况的宏观描述,辽东的山脉,大部分形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或白垩纪,距今应有一亿八千五百万年或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

这个数字的量级为百万,自然不是很精确。

但我们要研究的汉襄平和汉辽阳的历史也仅有两千三百余年,相对于辽东山脉而言,它们是非常年轻的。

而且,是非常悬殊的年轻。

所以,辽东的山脉是求证古襄平和古辽阳最好不过的参照系统了,不仅它们的相对位置亿万年没有改变。

而且,与它们相关的水系的流向也不会改变。

因为,山区水系的流向受到这些山脉的制约。

如:

太子河的中、上游流域等水系,都处于山区。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放心地把首山、千山、医巫闾山等所有与之相关的辽东山脉作为我们的参照系统。

(二)辽河及辽河水系的变迁

在今辽宁省境内的辽河现在有两条:

一条今称辽河。

它的主要的源头有三:

一是东辽河,源自吉林省辽源市东部山区,河水由东向西北流,再转向西南流。

二是西辽河,源自河北省柳西,河水东北流。

三是新开河,源自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南白岔山,与西辽河并行东北流,至吉林省双辽市北汇合,转向西南,至辽宁省昌图县靠山屯附近与东辽河汇合,汇合后的干流称为辽河。

辽河干流西南流迳铁岭,再向西南长流穿越广袤的辽河平原腹地,入双台子河,至盘山湾入海。

另一条今称大辽河。

大辽河在今辽河的东侧,它的主要源头有两条:

一是浑河,源自辽宁省清原市东龙岗山,水西南流,经沈阳,再向西南流,至海城市西北,与它东面的太子河汇合。

另一条就是太子河,源自本溪市东部和南部山区,西流迳辽阳市东和北,至小北河镇东,转向西南流,与浑河并行,至海城市西北,与它西边的浑河汇合,汇合后的干流称大辽河,大辽河干流向西南流迳营口市入海。

辽河干流有一处变迁,这个问题首先是从《汉书·地理志》发现的,在"望平"下有一条注,云:

"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

"望平在辽西,与无虑相邻。

而安市在辽东,在营口汤池镇东。

这里出现两个疑问:

一、今大辽水迳安市,为什么会把注文注在望平之下?

二、"行千二百五十里"是辽河干流的长度,今辽河迳盘山湾入海,为什么说"南至安市入海"?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切盼的是《水经注图》这本书,图是清·汪士铎绘。

当然,我很想看看清人是怎样画辽河的,这毕竟是前人对《水经注》的理解。

《水经注图》姗姗来迟,一天,终于让我等到了。

《水经注图》是示意图,没有比例尺,误差也很大,画出了河流的大致走向。

这可能是古代最好的了。

辽河的入海口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它不进双台子河至盘山湾入海,而是直通大辽河入海,正如《汉书·地理志》的《注》文所云:

"南至安市入海。

"于是,我又重新开始检阅今天的地图,寻找变迁的辽河故道,终于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地图集上找到了这段变迁的古河道,它的起点在黄沙坨西北,约北纬41.20,东经122.50,辽河由此西南流向沙岭,至沙岭折向东南,再至浑河与太子河的汇合口下,入大辽河。

《读史方舆纪要》把辽河又称作三岔河,让我恍然大悟:

一岔,应是指太子河;二岔,应是指浑河;三岔,则应是指辽河。

原来如此。

这段变迁的辽河故道现在还在,今称"外辽河",它的上游与辽河已经完全隔断不通了,淤为平地,垦为良田。

中、下游河床还在,汛期也应有水量迳流。

看此情况,辽河改道不像是人为的,应是洪水暴涨,挟带大量的泥砂淤积而成。

属于辽河水系的浑河还有一处疑似变迁。

虽然,《水经注图》给我带来了新的发现,让我明白从前的辽河直入大辽河。

但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一点儿麻烦,它所画的浑河与太子河汇合的河口与今天的地图不一样,河口前提了,汇合后的干流,《图》上标注:

"小辽水"。

看今天的地图,西流的太子河至今小北河镇东,转向西南流。

而西南流的浑河至小北河镇西汇蒲河。

然后与太子河并行西南流,至海城西北,两河相汇。

浑河若发生变迁,提前入太子河,只有在小北河镇之北,只要浑河转向东南流,就汇入了太子河,此处是两河相距最近的地方,从浑河来水流向看,若在此处打开一个缺口,浑河可以平顺地进入太子河。

如果,真是这样,太子河西南流向的下游河段,就是《水经注图》标注的"小辽水"干流。

查阅《纪要》"浑河"条下记载:

浑河"又西南流至都司城西北,入于太子河。

"《纪要》的这条描述与《水经注图》的画法一致。

但是,与《汉书·地理志》等书记载不同,《汉·志》云:

"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

按《汉·志》的说法,两河并不在司城西北汇合。

于是,查阅与浑河有关的资料,还是在《纪要》"沈阳中卫"下的记载中找到了答案,其中:

"浦河"条下记载:

"卫北三十里,源出辉山,西流入浑河。

""浦河"今称"蒲河",是浑河水系的一个支流,在辽河、浑河之间,源自铁岭和抚顺之间的山区,绕沈阳的北面和西面,流至小北河镇西汇入浑河。

这条记载告诉我们,在明、清时代,蒲河就汇入浑河,与我们今天浑河水系是一样的,没有发生改变。

或者说,只要浑河入蒲河,就不能入太子河,也就不存在两河提前汇合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所查阅的地图上,尽管在小北河镇附近,浑河与太子河相距很近,但没有发现变迁的浑河故道。

这一点也很重要。

所以,判定《水经注图》这个地方画错了。

《纪要》"都司城西北"应为"西南"之误。

《水经注图》也画出了襄平和辽阳的位置,都在太子河的南岸,襄平在西,辽阳在东。

由于所画浑河水系存在错误,且该图的误差很大,错误也不止一处。

所以,图上的襄平和辽阳位置不能作为本文考证的依据。

辽河水系总体上与史地资料的记载是一致的。

现在,我们明确了辽河的一处变迁,排除了浑河一处疑似变迁。

这样,我们可以在今天的地图上,把太子河、浑河、辽河、大辽河等四河的干流以及找出的辽河故道,放心地作为我们的参照系统。

这给我们的考证带来很大的方便,辽河水系上游的支流也还有变迁,如:

新开河等,后文将提到。

但都与襄平、辽阳的相对位置无关。

所以,这里就不加介绍说明了。

二、《汉书·地理志》的记载

(一)《汉书·地理志》"辽东郡"一条说:

"襄平,有牧师官,莽曰昌平。

新昌,无虑,西部都尉治。

望平,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

牧师官是古代掌管牧马的官,古代马用于军事,所以设牧马官专门管理牧马场。

牧马官之长,曰牧师官。

"襄平有牧师官"一句,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

襄平县原是一处水草丰沛的平原,有古代养马的畜牧场。

襄,高也。

顾名思义,襄平城应在一个高平的地方。

这应该是襄平的一个重要地理特征。

《汉·志》没有按顺序叙述辽东郡的十八个县,新昌在辽东(辽河之东),无虑、望平在辽西(辽河之西)。

无虑城在医巫闾山东五里,颜注:

无虑为巫闾。

为辽东郡西部都尉治所,明广宁卫也治此。

故址在今北宁市南附近。

"北宁"意谓"广宁卫之北",这个地名保留着明代历史的痕迹。

现在"北宁"改叫"北镇"了。

舜封医巫闾山为幽州之镇山。

隋·开皇十四年,诏以医巫闾山为北镇。

大概北宁因此山而得名北镇。

望平,《纪要》云:

在无虑东北90里。

无虑、望平是以医巫闾山为参照系确定的,它们的地理位置的确定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望平"下注文:

"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

"望平故址至古辽河最近的地方是现在的辽河故道,直线距离约120华里。

大辽水"南至安市入海",安市在辽东,故城遗址在今营口市大石桥县汤池镇英守沟村北坡下。

英守沟村在今汤池镇东,偏北,约6华里,英守沟村西距辽河最近的地方,直线距离也有66华里之多。

上述内容不全与襄平、辽阳有关,但我们应该对这份资料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从中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汉书·地理志》所言"至安市",并非辽河流至安市城下,向东至少还有66华里的直线距离。

把大辽水注在望平之下,实际辽河距望平则更远,直线距离约120余华里。

这对于《汉书·地理志》后面涉及到的"至辽阳"和"至襄平"的说法,是值得注意的,我们切不可绝对地认为河流一定迳其城下。

史料的这一不精确特性,为我们求证古襄平带来了不便。

(二)《汉书·地理志》"辽东郡"一条下又说:

"辽阳,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

莽曰辽阴。

险渎,居就,室伪山,室伪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

"

大梁水即今太子河。

太子河的中、上游为东西流向,河水西流。

下游从小北河镇东开始,河水西南流,直至河口。

如果这条记载属实,理论上,汉辽阳应该在太子河入辽的河口附近。

距河口的辽隊县很近了。

辽阳之名,顾名思义:

辽,开阔,远大也。

阳,山南水北为阳。

故汉辽阳城应位于开阔的平原上,且应在太子河的西岸。

因太子河下游为西南流向,故太子河的西岸也是北岸。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精确地这样认为它一定在河口附近,也可能离河口很远。

因为,《汉书·地理志》具有不精确的特性。

但有一点不能改变,汉辽阳必须在太子河的西北岸或北岸。

否则,与辽阳之名的含义不符。

险渎,根据《纪要》的描述,位于辽隊之南的辽泽一带。

出自室伪山的室伪水北至襄平入梁。

姑且襄平不论,这条注文注在"居就"之下,那么,室伪水就应该在居就县地。

根据《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

"居就县城在卫东北,汉县。

"《纪要》所说的"卫",是指"海州卫"。

海州卫东北正是今汤河流域一带。

《汉书·地理志》用"入梁"的措词,说明室伪水是大梁水即太子河的支流。

且汤河正是北流入梁。

现在,已有两个条件满足我们要求证的结果:

一、汤河流域是汉居就县地;二、汤河北流入梁。

因此,我们可以判定:

室伪水即今汤河,其源头之巅即为汉时的室伪山。

汤河之口地处山区,可襄平之名的含义是高平之地。

据此可以判定,襄平绝对不会在汤河之口。

这也是参照《汉书·地理志》具有不精确特性判断的。

那么,它的确切位置,单凭《汉书·地理志》的描述是不能确定的。

包括辽阳在内,也同样不能确定。

通过上述考证,可以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1.纵观《汉书·地理志》对于襄平和辽阳地理位置的记载,具有不确定因素。

所以,单凭《汉·志》的记载,还不能确定汉襄平和汉辽阳的具体位置。

2.有一点可以确定,在汉代,襄平和辽阳分别是两个县城,不管它们的具体位置都在哪儿,襄平不是辽阳。

这是《汉书·地理志》给予我们的明确记述。

(三)《汉书·地理志》"玄莬郡"一条下记载:

"高句骊,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隊入大辽水。

"

注文所称的"辽水"是指小辽水,即浑河。

辽山即今龙岗山。

古辽隊在三岔河口辽河故道东岸。

大致位置可能在今高力房一带。

这条注文对浑河的流向及其河口的描述都是正确的。

从这条注文中,可以让我们知道汉时的浑河与今天浑河的河道一样,没有什么变化。

其河口直入大辽河,也没有发生变迁。

它证明了前面提到的浑河的疑似变迁不存在。

三、《水经注》的记载

(一)辽河

1.《水经》关于"大辽河"一条记载:

"大辽水出塞外卫白平山,东南入塞,过辽东襄平县西。

"《水经注》关于此条注云:

"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直辽东望平县西,王莽之长说也。

屈而西南流。

迳襄平县故城西。

......又南迳辽隊县故城西。

"

《水经》所称的白平山即今克什克腾旗的白岔山。

"东南入塞"是相对于白平山而言,边塞在白平山的东南方,并非西辽河向东南方向流。

"过辽东襄平县西",从这一句虽看不出襄平的具体位置。

但让我们知道,汉襄平位于辽河东岸。

这与《汉书·地理志》说襄平在汤河口是不一致的。

《水经注》注说:

"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至塞外东流,直辽东望平县西。

"砥石山是古西辽河的另一个源头。

所以,《水经注》用"亦言"的措词。

古西辽河有两个主要支流,一是来自白平山的西拉木伦河,另一是来自砥石山的老哈河。

两河在麦新南汇合,汇合后的干流称为西辽河。

今天的西拉木伦河不在麦新前入西辽河,从麦新西北入新开河,新开河与西辽河并行东北流,至双辽北汇入西辽河。

这是辽河支流的一处变迁。

这条记载说辽水"直辽东望平县西"是错误的。

出自砥石山的西辽河不能"直辽东望平县西",隔着许多山脉,最后一道山脉是医巫闾山。

《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把《水经》"东南入塞"理解错了,以为西辽河向东南流至望平西入辽河。

他的理解有两个误区:

一、西辽河不是东南直奔望平,而是向东北流至双辽北,逐渐转向西南流。

双辽至望平约500华里。

辽河干流的起点,也就是东、西辽河的汇合口,西南至望平至少还有400华里。

二、辽河不流望平西,若流望平西就只能在医巫闾山的西面进大凌河。

实际辽河在望平东还有120余华里。

《水经注图》就是照《水经注》的说法画的西辽河,向东南流,奔望平,把南北500多华里的距离压缩得很短。

但在图上很短的距离中,他标出了开原、铁岭。

这说明汪士铎的头脑比郦道元清醒。

《水经注图》标出开原、铁岭说明了一切问题。

《水经》说"东南入塞",是指边塞在白平山的东南方。

并且,是遥远的东南方。

辽河在塞外绕了一大圈儿,然后西南流入塞。

纠正《水经注》的这个错误,可以让大家明白,辽河还是从前那条河。

辽河入塞以后,"迳襄平县故城西。

......又南迳辽隊县故城西。

"《水经注》中提到的襄平和辽隊,都说的是故城。

东汉以后,辽隊县治废,三国时公孙度在原城恢复县治。

所以,《水经注》称辽隊为故城是对的。

但是,襄平不应称故城,东汉和晋都因旧治。

《水经注》的这条描述,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襄平在辽水之滨,且辽河先迳襄平,后经辽隊。

这说明襄平在辽隊西北。

2.《水经》关于"大辽水"的最后一条说:

"又东过安市县,西南入于海。

"《水经注》对此注云:

"《十三州志》曰:

大辽水自塞外,西南至安市入于海。

"

《水经》关于"大辽水"最后一条的说法是错误的,辽河在安市的西边迳过,并非"东过安市县"。

《水经注》的措词是"至安市",虽有66华里误差,但其说法是正确的。

(二)浑河

《水经》关于"浑河"一条说:

"又玄莬高句丽县有辽山,小辽水所出。

"后面另一条说:

"西南至辽隊县入于大辽水也。

"《水经注》关于此条注云:

"县,故高句丽,胡之国也。

汉武帝元封二年,平右渠置玄莬郡于此,王莽之下高丽。

水出辽山,西南流,迳辽阳县与大梁水会。

[大梁]水出北塞外,西南流,至辽阳入小辽水。

故《地理志》曰:

"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

"《郡国志》曰:

县,故属辽东,后入玄莬。

其水西南流,故谓之为梁水也。

小辽水又西南迳襄平县为淡渊,晋·永嘉三年涸。

小辽水又迳辽隊县,入大辽水。

司马宣王之平辽东也,斩公孙渊于斯水之上者也。

"

《水经》关于小辽水至辽隊入大辽水的说法与各书一致。

因此。

辽隊在大辽河口,基本可以确定下来了。

《水经注》中有一处疏漏和错误:

"[大梁]水出北塞外"。

原文中漏掉"大梁"二字,否则,与后文"至辽阳入小辽水"相矛盾。

"出北塞外"应为"出东塞外"。

古时人们对方位的描述不是很准确。

按《水经注》的说法,小辽水和大梁水都迳辽阳县。

那末,汉辽阳就应在浑河与太子河之间。

这与我前面的判断是一致的。

"小辽水又西南迳襄平为淡渊"。

文中的"又"字,表明小辽水迳辽阳后,再迳襄平。

那末,汉襄平就应在汉辽阳西南。

因大辽水迳襄平。

所以,辽阳和襄平就应该分别在浑河的东西两岸。

经查,淡渊在今小北河镇西南。

那么,襄平应在小北河镇之北。

但是,《水经注》的说法与《汉书·地理志》说襄平在汤河口的说法相矛盾。

如果襄平西南是淡渊",基本可以认定《汉书·地理志》的说法不对。

因为,不仅在汤河口西南没有淡渊,就是在汤河口以西的辽阳市的西南也没有淡渊,辽阳市西南是首山。

况且,小辽水也不流迳汤河口和辽阳市。

《水经注》说:

"小辽水又迳辽隊县入大辽水。

"与《汉书·地理志》、《水经》的说法都一致。

进一步认定辽隊在大辽河口辽河东岸。

同时,它还证明了浑河的疑似变迁不存在。

《水经注》还记载了一个重要情况,司马宣王平辽东,斩公孙渊于小辽水之上。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它锁定了汉襄平在大小辽河之间,并不是在今天的辽阳市。

四、《三国志》的记载

《三国志·魏志·公孙度》记载:

"景初元年,乃遣幽州刺史毌丘剑等,齎玺书征渊。

渊遂发兵,逆于辽隧,与剑等战,剑等不得而还。

......二年春,遣太尉司马宣王征渊。

六月,军至辽东。

渊遣将军卑衍、杨祚等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

宣王军至,令衍逆战。

宣王遣将胡遵等击破之。

宣王令军穿围,引兵东南向,而急东北,即趋襄平。

衍等恐襄平无守,夜走,诸军进至首山,渊复遣衍等迎军殊死战。

复击,大破之。

遂进军造城下,为围堑。

会霖雨三十余日,辽水暴长,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

雨霁,起土山,修橹,为发石连弩射城中,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

将军杨祚等降。

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

壬午,渊众溃,与其子修,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

"

《三国志》的记载,我们注意到如下细节:

1.辽隧之战渊军败,宣王军取道东南,急奔东北,"即趋襄平"。

趋,疾行。

宣王意在直取襄平。

而渊军担心襄平失守,夜走,"诸军进至首山"。

双方军队在首山遭遇,首山之战渊军再败,宣王军遂造襄平城下。

从这段描述中,好象襄平就在今辽阳市一带,实际不是。

这段描述并不含有汉襄平城就在今辽阳市之意。

辽隊正处在三岔河口东西往来之冲,且是辽泽之地。

司马军只有东南走,取道今海城市,奔千山,然后沿着千山山脉与辽泽之间的山前台地向东北走。

这是他唯一的行军路线。

这样,首山是他去襄平的必经之路。

到了首山,司马懿就不能再绕山转了,就可以向西北渡太子河、浑河直逼襄平。

所以,渊军超近路,只能是在首山迎击司马懿。

渊军不可能背梁水与司马懿战,只能是先占首山,居高临下,拦堵司马懿。

司马懿到达首山,并不是为了奔今天的辽阳市。

根据辽阳市的考古发现,市北三道壕有一处西汉村落遗址,还有大量晋代墓葬。

现在,在市区东南也发现多处晋墓葬。

可见在司马懿时代,也就是魏晋,辽阳市这个地方是荒冢一堆的墓葬群,根本没有什么襄平城。

若司马懿不是去盗墓,怎么可能奔墓葬群去呢?

甚至还有可能,在司马懿时代,墓葬郡还没埋呢,干脆就是一片荒地。

因为,司马懿是晋代开国皇帝,《晋书》称其为高祖宣帝。

司马懿走首山完全是为了避开辽泽,然后从首山直逼襄平,从渊军的后方进攻襄平。

因为,渊军的正面防线是在辽河之水,司马懿在正面防线只能作长围,而不能进攻。

2.宣王军造襄平城下,"为围堑",即修筑战壕。

"辽水暴长",这个概念非常明确,不是浑河水暴涨,也不是太子河水暴涨,而是辽河水暴涨。

"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是指从辽河口沿着辽河上行,从围堑到达襄平城下。

这样,襄平城就只能如《水经注》描述,位于辽河之滨。

3.我们说《三国志》描述的襄平不在今辽阳市一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辽水暴涨,无论如何也不会逆太子河涨到辽阳市。

水总是要顺着河流下泄的,今辽阳市位于千山山系的山前台地上。

所以,辽水暴涨不会逆太子河涨到辽阳市。

辽阳市没有洪水,那它就不是襄平。

4."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

"襄平在首山的任一方向上,流星都可以从首山东北坠向襄平城东南。

所以,这一句话,并不能限定襄平在首山东北的今辽阳市。

接下来,"壬午,渊众溃,与其子修、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

"渊军突围朝着襄平东南方向败走,不管襄平在首山的哪个方向上,渊家父子都能经过流星坠落处。

所以,这一句话,也不能限定襄平在首山的哪个方向上。

五、《晋书》的记载

《晋书》的记载与《三国志》不同之处,故事情节更为细腻,为节省篇幅,不做大量摘录,简要叙述与襄平有关的情况:

《晋书卷一·宣帝纪》:

在魏明帝·青龙四年,公孙渊反,明帝召司马懿回京师,问司马懿:

"讨公孙渊之事确保制胜,你分析他能出什么样的对策?

"司马懿说:

"弃城事先逃走,是他的上策;据辽水抗拒大军,是中策;坐守襄平就得被生擒。

"明帝问:

"他能用何策?

"司马懿说:

"惟明智的人能深虑敌我双方的情况,事先考虑弃城逃走,可这不是他所能料到的。

如今,我们长途跋涉,孤军深入,他将以为不能持久,必先据辽水抗拒,而后守襄平,他只能用此中、下之策。

"明帝问:

"往返需要多久?

"司马懿说:

"往一百天,返一百天,作战一百天,休息六十天,一年的时间足够了。

"《晋书》的这段记载很精彩,司马懿料事如神,非常精准地算到了这场战争的结局。

魏明帝·景初二年,司马懿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取道孤竹、碣石,抵辽水。

公孙渊果然遣步骑数万在辽隧坚壁固守,拉开的防线南北六、七十里,拒司马懿。

司马懿集结重兵摇旗佯攻其南,渊军尽锐以赴。

司马懿乃泛舟偷渡其北,逼近敌营,沉舟背辽水作长围。

然后,司马懿又率军奔襄平。

诸将问为何围而不打?

司马懿说:

"敌坚营高垒,欲消耗我的兵力,攻之,正中其计。

古人云:

"敌营高垒,攻其所救,就不得不与我战。

"敌众在此,巢窟虚矣。

我直指襄平,他们就会内惧,惧而求战,必然破之。

"渊军见兵出其后,果然迎战,司马懿纵兵击之,三战三捷。

渊军退守襄平,司马懿遂进军围之。

"会霖潦,大水平地数尺,三军恐,欲移营。

帝令军中敢有言徙者斩,都督令史张静犯令,斩之,军中乃定。

賊恃水,樵牧自若。

......既而雨止,遂合围。

起土山地道,楯橹鉤橦,发矢石雨下,昼夜攻之。

时有长星,色白,有芒鬣,自襄平城西南流于东北,坠于梁水,城中震慑。

文懿大惧,使其所署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乞降,请解围面缚。

不许,......文懿攻南围突出,帝纵兵击败之,斩于梁水之上,星坠之所。

"

从《晋书》的记述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下信息:

1.渊军恃水逆战司马懿是依托辽河之水。

进一步说明襄平在辽河之滨。

2.《晋书》说流星坠于梁水,这里需要明确一个概念:

梁水作为水系,不是专指太子河,它包括浑河和太子河,还应有蒲河。

若梁水作为河名,它是指浑河。

梁水之名由来,相传梁貊部族从右北平地迁居浑河、太子河流域而得名。

后融为高句骊。

《后汉书·东夷传·高句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