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脂蛋白A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926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载脂蛋白A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载脂蛋白A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载脂蛋白A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载脂蛋白A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载脂蛋白A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载脂蛋白A1.docx

《载脂蛋白A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载脂蛋白A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载脂蛋白A1.docx

载脂蛋白A1

1

载脂蛋白A1

【参考值】  男性:

0.92~2.36g/L  女性:

0.8~2.10g/L

  【方法学变异】  免疫电泳扩散法的分析变异系数为5%

  【生物学变异】  1.升高用抗癫痫药升高约20%、乙醇升高约20%、低血脂症升高约15%。

在女性口服避孕药升高约10%、绝经约升高4%,雌激素约升高3%。

  2.降低用促黄体生成素约降低3%。

  【病理学变异】

  动脉粥样硬化(尤指引起阻塞者)、糖尿病、高脂蛋白血症、肝功不足均可导致载脂蛋白A的降低。

【医学决定性水平】  0.5g/L:

低于此值表明存在脂代谢紊乱和用于饮食治疗的观测。

2

载脂蛋白B

  【法定剂量参考值】  男性:

0.42~1.14g/L  女性:

0.42~1.26g/L

  【分析变异】  免疫电泳扩散法的变异系数:

CV=6%

  【生物学变异】  20~60岁的年龄段约升高20%,肥胖(体重过载)升高,在女性用促黄体生成素可使结果升高19%左右。

  运动降低约2%,素食降低约2%,低血脂症可减低10%左右,在女性雌激素约降低6%(亦有人报道降低30%),许多治疗药物,如:

消胆胺(不影响VLDL)、安妥明、烟酸、右旋甲状腺素、门冬酰胺酶等均可导致载脂蛋白B的降低。

  【病理学改变】  1.增加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

  2.减少见于心肌局部缺血和肝功不全。

  【医学决定性水平】  1.60g/L:

高于此限存在脂代谢紊乱并用于饮食治疗的观察。

3

谷丙转氨酶(又名谷氨酸转氨酶,简称GPT、ALT)升高在临床是很常见的现象。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该脏器是不是正常,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GPT升高是肝脏功能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常见的因素里,各类肝炎都可以引起GPT升高,这是由于肝脏受到破坏所造成的。

一些药物如抗肿瘤药、抗结核药,都会引起肝脏功能损害。

大量喝酒、食用某些食物也会引起肝功能短时间损害。

谷丙转氨酶的正常参考值为0~40U/L

病因病理谷丙转氨酶偏高的原因有许多,如:

急性肝炎、服用药物(尤其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长期饮酒或一次饮用较大剂量时,以及某些胆道疾病、心脏病时的心力衰竭,发热等等病症,均可引起谷丙转氨酶偏高。

临床诊断  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心脏和骨骼肌中。

肝细胞或某些组织损伤或坏死,都会使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升高,临床上有很多疾病可引起转氨酶异常,必须加以鉴别。

  1.病毒性肝炎这是引起转氨酶增高最常见的疾病,各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均可导致转氨酶升高。

  2.中毒性肝炎多种药物和化学制剂都能引起转氨酶升高,但停药后,转氨酶可恢复正常。

  3.大量或长期饮酒者谷丙转氨酶也会升高。

  4.肝硬化与肝癌肝硬化活动时,转氨酶都高于正常水平,应该积极治疗。

  5.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时,常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黄疸、血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

  6.心脏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升高,患者常有胸痛、心悸、气短、浮肿。

心脏检查有阳性体征及心电图异常。

  7.其他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都有转氨酶升高的现象,但这些疾病各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并可借助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此外,急性软组织损伤、剧烈运动,亦可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所以你需要到医院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检查,才能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4

谷草转氨酶是转氨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

谷草转氨酶(AST或者GOT)又名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它是医学临床上肝功能检查的指标,用来判断肝脏是否受到损害。

正常值  谷草转氨酶正常值是4-40U/L(单位每升)。

由于医院使用药剂的不同,以上正常值只供参考。

临床症状  临床上,如果乙肝病程过长、慢性化程度高、肝细胞实质损害重、预后较差者,通常表现为谷草转氨酶偏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小于1.0。

早期肝硬化及肝硬化患者也会表现谷草转氨酶偏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比值均在1.0以下。

谷草转氨酶高的临床症状,也是肝炎的常见症状,一般有低烧、厌油、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差、肝脏肿痛等。

  健康人的谷草转氨酶水平也有可能暂时超出正常范围。

剧烈运动、过于劳累或者近期吃过油腻食物,都可能使谷草转氨酶暂时偏高。

如果在检查肝功能前一晚加班工作,没睡好觉,或是体检前早餐时吃了油炸的东西,检查结果中谷草转氨酶可能就会超出正常范围。

一个人刚刚在操场上跑了几圈,就立刻检查他的谷草转氨酶水平,结果也可能会高出正常范围。

  总之,如果发现自己谷草转氨酶高了,不要过于紧张,不要担心自己患了严重的肝脏疾病,但是也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好好休息,及时接受正规复查和治疗。

肝功能指标  谷草转氨酶是肝功能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高了说明肝脏在损坏。

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硬变,肝脓肿、肝结核、肝癌、脂肪肝、酒精肝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

但是也不一定是肝脏引起的,有些药物和疾病也会引起转氨酶高。

如心肌梗塞、胸膜炎、肾炎均可引起谷草转氨酶升高。

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介绍: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通俗地理解为"好"胆固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胆固醇,因为HDL-C可减少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危险。

编辑本段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组成:

  高密度脂蛋白主要是由肝脏合成。

它是由载脂蛋白、磷脂、胆固醇和少量脂肪酸组成。

编辑本段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正常值:

  男<40岁0.9~1.83mmol/L(30~59mg/dl);  女<40岁1.1~2.0mmol/L(33~77mg/dl)

编辑本段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临床意义:

  增高:

是大家梦寐以求的愿望,最主要的临床价值是能够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泡沫细胞转移至肝脏排出体外,可见于原发性高HDL血症(家族性高α-脂蛋白血症),并发现此群家族中长寿者多。

接受雌激素胰岛素或某些药物(如烟酸、维生素E,肝素等)治疗者,亦可增高,虾青素可显著提升人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

  降低:

常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肝功能损害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糖尿病、吸烟、缺少运动等其降低可作为冠心病的危险指标。

6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胆固醇在血液中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通俗地理解为"坏"胆固醇,因为LDL-C水平升高会增加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危险性。

第7版内科学已经明确注明LDL-C是明确独立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中起作用的是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C)。

防止LDL-C被氧化是关键性的因素。

编辑本段正常值  青年人平均约2.7mmol/L(105mg/dl);   中老年人约3.37mmol/L(120mg/dl);大于4.14mmol/L(>160mg/dl)为明显增高。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高脂蛋白血症、冠心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病和糖尿病等,也可见于神经性厌食及怀孕妇女。

减低:

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贫血、骨髓瘤、急性心肌梗死、创伤和严重肝病等。

7

尿酸

正常参考值  磷钨酸还原法:

  男:

149~416umol/L。

女:

89~357umol/L。

  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

  成人:

90~420umo1/L。

编辑本段临床意义

  

(1)血尿酸增高:

  1)血尿酸增高主要见于痛风,但少数痛风患者在痛风发作时血尿酸测定正常。

血尿酸增高无痛风发作者为高尿酸血症。

  2)在细胞增殖周期快、核酸分解代谢增加时,如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清尿酸值常见增高。

肿瘤化疗后血尿酸升高更明显。

  3)在肾功能减退时,常伴有血清尿酸增高。

可见于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炎,其他肾脏疾病的晚期如肾结核,肾盂肾炎,肾盂积水等。

  4)在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及铅中毒、子痈、妊娠反应及食用富含核酸的食物等,均可引起血中尿酸含量增高。

  

(2)血尿酸降低:

  恶性贫血,范科尼综合征血尿酸降低。

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自由基清除剂,它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种组织中,能清除自由基O2(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O2具有细胞毒性,可使脂质过氧化,损伤细胞膜,引起炎症,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可能促使机体衰老。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正常值

(1)酶速率法(37℃):

血清:

242~620U/L;红细胞:

5375~7975μg/g·Hb

(2)邻苯三酚法健康搜索:

心肌:

300.3~406.3U/g;红细胞健康搜索:

1567~2241U/g。

(3)联大茴香胺法:

心肌:

1745~2231U/g;红细胞:

2906~4654U/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临床意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自由基清除剂,它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种组织中,能清除自由基O2(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O2具有细胞毒性,可使脂质过氧化,损伤细胞膜,引起炎症,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可能促使机体衰老。

  

(1)抑制心脑血管疾病:

  机体的衰老与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与积累密切相关,SOD可清除人体内过多的有害的氧自由,是对健康的有益的功效成分。

具有调节血脂的保健作用,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预防高血脂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

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

  

(2)抗衰老:

  年龄的增长和某些体外因素会造成机体和皮肤组织自由基产生超过机体正常清除自由基的的能力,从而使皮肤组织造成伤害,导致衰老。

由于SOD能够清除自由基,因而可以延缓衰老。

人之所以会衰老,老化迹象一点一滴出观,如色素沉淀、体力衰退、是因为体内产生氧化作用,所谓“氧化作用”就类似于生锈,抗氧化剂的补充有助于降低氧化的速度,减慢衰老的脚步。

  (3)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

  SOD对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如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在急性期病变未形成前使用,疗效较好。

  (4)肺气肿:

  肺气肿患者亦可使用SOD,但应在病变初期肺弹性纤维尚未受到损害时使用,疗效较好。

  (5)辐射病及辐射防护:

  本品可用来治疗因放疗引起的膀胱炎、皮肌炎、红斑狼疮及白细胞减少等疾病,对有可能受到电离辐射的人员,也可注射SOD作为预防措施。

  (6)老年性白内障:

  对这类疾病应在进入老年期前即开始经常服用抗氧化剂,或者说经常注射SOD。

一旦形成白内障,则应该摘除,因为此时使用SOD无效。

  (7)抗氧化:

  医学报告指出,抗氧化能力的衰退期已提前至40岁左右,光靠蔬果已经不足以消除人体内外共同形成的氧化压力。

  (8)预防慢性病:

  自由基是科学家最近才发现导致各种慢性病与老化的罪魁祸首,故说它是“万病之源”,是人体健康的大敌,自由基对身体的伤害是日积月累的,尤其是糖尿病与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林天送博士说:

“照顾好您的心血管,就可以活到九十岁。

”养成多多摄取抗氧化物的好习惯,保证可以让您远离慢性疾病的威胁。

  (10)抗疲劳:

  过多的自由基在体内残存,就犹如毒素蓄积在体内一样,会让人:

容易疲劳、厌倦、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昏昏沉沉、打哈欠。

SOD对上班族熬夜加班、学生应付考试所产生的疲劳,在提振精神及集中注意力方面成效显著,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升,及考试成绩的进步。

  (11)消除副作用:

  接受化疗的癌症病患体内的抗氧化能力会大大地降低,万一低到某个程度,自由基就会损害细胞、黏膜、五脏六腑、脑、中枢神经等.所以癌症患者应及时补充抗氧化剂来维持好体力。

日本厚生省与美国癌症中心(NCI)均建议使用抗氧化剂来预防癌症或治疗因氧自由基破坏细胞所引起的病变,降低抗癌药物所引起的如呕吐、食欲不振、掉发等副作用。

  (12)避免二次伤害:

  手术会引起大量自由基,故建议手术前后口服抗氧化剂来迅速恢复体力,加速伤口复原。

  (13)化解女性的危机:

  妇女的氧化危机有三:

  A.皮肤出现斑点皱纹:

因为氧自由基无法有效被清除,破坏胶原蛋白、弹力纤维蛋白,使皮肤保湿及维持弹性的功能丧失,皱纹横生,加速黑色素的沉淀;

  B.血液循环不良、经期不顺、黑眼圈、肤色灰暗无光泽;

  C.更年期障碍:

因为动情激素的缺乏、体内的抗氧化能力降低,常有以下症状出现:

阵发性朝热、失眠、夜间流汗、头痛、情绪不稳、心神不宁。

  (14)有效降低血脂、胆固醇、血压;

  (15)抗辐射;(16)增强肝肾功能;(17)对糖尿病有明显的恢复作用。

9

GGT,即谷酰转肽酶。

是存在于肾、胰、肝、脾、肠、脑、肺、骨骼肌和心肌等组织中,在肝内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中。

正常人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脏。

正常值为3~50U/L。

此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失代偿时仅轻中度升高。

但当阻塞性黄疸时,此酶因排泄障碍而逆流入血,原发性肝癌时,此酶在肝内合成亢进,均可引起血中转肽酶显著升高,甚至达正常的10倍以上。

酒精中毒者GGT亦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酒精性肝病。

编辑本段临床意义

  

(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血中GGT明显升高。

其原因是癌细胞产生的GGT增多和癌组织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刺激作用,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血中GGT增高。

 

(2)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都可使GGT升高。

 (3)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及某些药物等均可使血中GGT升高。

检测方法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IFCC和欧洲常规Szasz法。

二者均是以γ谷氨酰-3-羧基-4-对硝基苯胺和双甘肽为底物的酶动力。

GOT作用于γ-谷氨酰-3-羧基-4-对硝基苯胺和双甘肽产生γ一谷氨酰双甘肽和5-氨基2-硝酸苯甲酸盐,在405nm处检测吸收峰,计算出血清中GGT的浓度。

参考值  连续监测法:

4~38U/L(30℃),5~54U/L(37℃)。

亦有报道以羧基对硝基苯胺做底物30℃时:

女性5~25U/L、男性8~35U/L。

男性稍高于女性。

该法国内外试剂盒的参考值大同小异。

10

血肌酐正常值  血肌酐正常值各个医院的衡量标准不一样,一般来说血肌酐正常值标准为:

44-133umol/L,当血肌酐超过133umol/L时意味着肾脏出现损伤,已经肾功能不全、肾衰竭。

(133umol/L以上为炎症损伤期,186umol/L为肾功能损伤期,451umol/L为肾功能衰竭期【晚期(血肌酐值超过707nuol/L)为尿毒症】

  血肌酐(SCr)正常值:

  男54~106微摩/升(0.6~1.2毫克/分升);  女44~97微摩/升(0.5~1.1毫克/分升)。

  小儿:

24.9~69.7umol/L。

血肌酐值高的原因  血清肌酐的浓度变化主要由肾小球的滤过能力(肾小球滤过率)来决定。

滤过能力下降,则肌酐浓度升高。

血肌酐高出正常值多数意味肾脏受损,血肌酐能较准确的反应肾实质受损的情况,并非敏感指标。

因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人1/3时,血肌酐才明显上升。

意思就是说,因为人体肾脏代谢能力强,当肾脏损伤较轻时一般人不适感觉不明显,所以很多人当真正出现恶心、呕吐、头晕时,其实肾脏已经损伤严重,此时血肌酐也开始明显上升。

血肌酐值低的原因  肾病患者在临床检查中会出现肌酐的波动,表现为血肌酐高于正常值,而尿肌酐低于正常值。

血肌酐高是由于肾脏在受到各种病因的侵犯后,先是受损的肾脏固有细胞发生表型转化,形成病理变化,刺激肾脏内成纤维细胞转化成肌成纤维细胞,又同时侵犯并激发了固有的正常肾组织,发生同样的病变,从而形成了肾脏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扩大激发式的蔓延过程,从而进入了器质损伤期(即肾功能损伤期),此时由于肾脏不断造成损伤,其排泄废物的功能有所降低,就造成了肌酐等毒素在体内的聚集,从而出现血内肌酐、尿素氮升高,尿中肌酐下降,双肾滤过率下降等。

同时患者还会有高血压、高度浮肿等身体。

肌酐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每20g肌肉代谢可产生1mg肌酐。

肌酐主要由肾小球(肾脏的重要组成部分)滤过排出体外。

血中肌酐来自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内源性肌酐是体内肌肉组织代谢的产物。

在肉类食物摄入量稳定时.身体的肌肉代谢又没有大的变化,肌酐的生成就会比较恒定。

[1]

11

总蛋白,英文名称:

TotalProtein(简称TP);总蛋白由白蛋白和球蛋白组成。

参考值  新生儿46~70g/L(出生~1周44~76g/L);  7个月~1岁51~73g/L;  1~2岁56~75g/L;  3岁以上60~76g/L;成年男性:

68~82g/L,成年女性:

67~81g/L

总蛋白高是怎么回事  总蛋白是由白蛋白和蛋白组成,不同的年龄阶段,总蛋白的正常值是各不相同的:

新生儿总蛋白为46~70g/L,婴儿7个月~1岁总蛋白为51~73g/L,3岁以上总蛋白为60~76g/L,成年男性的总蛋白为68~82g/L,成年女性的总蛋白为67~81g/L。

检查中总蛋白有可能是生理性升高,也有可能是病理性升高。

  近期剧烈运动、大量饮酒或没有休息好,都有可能会引起白蛋白暂时性升高,调养一段时间后再去检查,白蛋折就会恢复正常值。

  很多疾病都会造成总蛋白高,如呕吐、腹泻等造成血清中的水分减少,骨髓瘤、淋巴瘤或巨球蛋白血症等会造成球蛋白的升高,从而导致总蛋白高,急慢性肝病及一些慢性感染类疾病也会造成总蛋白偏高[3]。

临床意义

  1、增高:

主要是血清中水分减少,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如高度脱水所致血液浓缩(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大量出汗)及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钠丢失继发水分丢失,进而促使血浆出现浓缩现象。

  2、降低:

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使血浆被稀释,或静脉注射过多的低渗溶液而形成血浆中总蛋白降低。

  肝功能障碍,则肝脏合成蛋白质减少,主要以白蛋白的下降明显。

  蛋白质丢失,如严重大面积烧伤、大量血浆渗出、大出血;肾病综合征时,尿液中蛋白质长期被丢失;溃疡性结肠炎时,可随粪便排出一定量的蛋白质。

  营养不良或消耗增加,如长期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或慢性肠道疾患所致吸收不良,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

编辑本段总蛋白偏高的原因

  总蛋白偏高的原因主要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下面详细说明:

  一、生理性总蛋白升高:

这多半是由于剧烈运动、饮酒过多、休息不好引起的,一般是暂时性的升高,过一段时间后总蛋白值会回到正常值范围。

  二、病理性总蛋白升高,临床上常见于:

  1、血清中的水分减少,造成总蛋白浓度升高,症状有呕吐、腹泻等,有些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的话,也会导致总蛋白偏高。

  2、骨髓瘤,淋巴瘤或者巨球蛋白血症等会造成球蛋白的升高,进而导致总蛋白高于正常值。

  3、一些慢性的炎症或者慢性感染也会造成总蛋白偏高,比如结核病,疟疾等症。

  4、其他病症。

如:

巨球蛋白血症、粘液性水肿、播散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结节病、脱水、尿崩症[4]。

12

清蛋白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血液的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靠清蛋白维持,血浆清蛋白浓度过低时,其胶体渗透压下降,可导致组织间隙潴留水分过多,呈现水肿。

临床检验

  清蛋白

时在尿中发现的清蛋白常表示肾的某些病变。

人和牛的血清清蛋白含有16%氮,又易于得到高纯度的结晶,用作测定时的标准蛋白质。

乳清蛋白和卵清蛋白的分子量约为血清清蛋白的2/3,各含一个寡糖基,属于糖蛋白。

  白蛋白降低:

  肝细胞病变: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肝癌,肝功能严重受损等。

  蛋白质丢失过多:

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浆膜渗出性损害等。

  蛋白质摄入不足:

如营养不良,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恶性肿瘤,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慢性发热等

正常值  新生儿28~44g/L;  14岁后38~54g/L;  成人35~50g/L;  60岁后34~48g/L

临床意义

  增高:

主要由于血液浓缩而致相对性增高,如严重脱水和休克、严重烧伤、急性出血、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

  减低:

见于肝硬变合并腹水及其他肝功能严重损害(如急性肝坏死、中毒性肝炎等)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严重出血肾病综合征等。

当降低至25g/L以下易产生腹水。

13

白球比例

  肝功能白球比例(白球比)=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

  参考值(1.2--2.5),提示的是肝脏的合成功能的问题。

  白球比例偏高的原因

  白球比是肝功能检查中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反映的是肝脏的合成功能,在肝病的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白球比是指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的比值,一般写作A/G。

A/G正常值范围在1.5-2.5之间波动。

  白蛋白是由肝实质性细胞合成的,肝脏受损时,白蛋白的合成、细胞内运输和释放会发生障碍,引起血清白蛋白减少。

球蛋白是由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当体内有病毒入侵时,就会产生大量的球蛋白,消灭病毒。

  白球比例偏高的原因是什么?

白球比偏高可能是由白蛋白增多、球蛋白减少或者是两者都有变化,只是其中一者的变化幅度较大引起的。

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对球蛋白有胶体保护作用,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一般情况下白蛋白越多,表明人体越健康。

球蛋白是由机体的免疫器官产生的,球蛋白偏高说明免疫系统亢进,偏低说明免疫能力不足。

一般情况下,白蛋白要比球蛋白含量高,但如果太高的话,可能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或者是其他原因,如慢性炎症,多发性骨髓瘤,红斑狼疮等。

  所以说白球比偏高并不一定有疾患,关键看偏高的程度,如果太高,就要找准白球比偏高的原因,对症治疗,方可起到好的疗效。

14

BUN是英文血bloodureanitrogen的缩写,翻译为血尿素氮,通常简称为尿素氮。

尿素氮—肾功能主要指标之一。

  尿素氮是人体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末产物。

氨基酸脱氨基产生NH3,和C02,两者在肝脏中合成尿素,每克蛋白质代谢产生尿素0.3g。

尿素中氮含量为28/60,几乎达一半。

通常肾脏为排泄尿素的主要器官,尿素从肾小球滤过后在各段小管均可重吸收,但肾小管内尿流速越快重吸收越少,也即达到了最大清除率。

和血肌酐一样,在肾功能损害早期,血尿素氮可在正常范围。

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的50%以下时,血尿素氮的浓度才迅速升高。

  正常情况下,血尿素氮与肌酐之比(BUN/Scr)值约为10,高蛋白饮食、高分解代谢状态、缺水、肾缺血、血容量不足及某些急性肾小球肾炎,均可使比值增高,甚至可达20~30;而低蛋白饮食,肝疾病常使比值降低,此时可称为低氮质血症。

  正常成人空腹BUN为3.2-7.1mmol/L(9-20mg/dl)。

各种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内占位性和破坏性病变均可使血尿素氮增高。

多肾外因素也可引起血尿素氮升高,如能排除肾外因素,BUN≥21.4mmol/L(60mg/dl)即为尿毒症诊断指标之一。

正常值  二乙酰-肟显色法1.8~6.8mmol/L尿素酶-钠氏显色法3.2~6.1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降低:

  肾功能失调。

尿素氮偏低,可能与蛋白质吃得太少、怀孕、肝衰竭有关。

肝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